文|Bree
英國作家伊夫林·沃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隱含著道德準則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
我想,《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這樣的。
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榜,位居第二,這部小說由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所創作,於1925出版,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還被多次搬上銀屏。
2013年5月10日,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美國上映,由巴茲·魯赫曼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託比·馬奎爾等主演,獲得了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還在豆瓣獲得7.9的評分。
相較於它的小說原版,我更喜歡電影的表達方式,大開大合,場面宏大,直接將小說背後的時代展現在我們面前。
雖然二者有略微詫異,但傳遞的主旨是一致的,關於時代背景、關於人物本身、關於蘊含的情感:導演運用強烈的鏡頭轉換,將不同的背景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令人應接不暇;對不同人物的刻畫,展露出深入人性的性格表現,讓影片張力明顯;男女主角悲劇的愛情結局再次彰顯了藝術的魅力。
故事的內容其實很簡單,聚焦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通過作家尼克的自述,講述了一個窮小子蓋茨比為追逐多年前愛慕的姑娘黛西,辛苦打拼成為富翁,眼看要圓了多年前的夢想,黛西卻變了心,蓋茨比還因她遭人陷害被殺,悽慘離世。
距離小說出版近100年,如今再看這部作品時,我感受到的是它背後傳遞的思想,哪怕在現代社會,也依然有著強烈的教育意義,我相信,這才是它歷久彌新的原因:
· 爵士樂和宴會都是「爵士時代」釋放自我的載體,卻諷刺了人們物質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虛自我矛盾· 悲劇的故事結局,透露著生活的本質,求而不得,才是真相;但在我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後,依然有正面面對的勇氣,才是人生的真諦
下面我簡單以這兩部分展開分析:
一、 爵士樂和宴會都是「爵士時代」釋放自我的載體,卻諷刺了人們物質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虛自我矛盾
爵士樂曲源於黑人傳統民謠,不受傳統音樂的束縛,直接表達內心的情感,時而憂傷動情,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強勁高亢,時而如泣如訴……,直擊聽者內心深處。
爵士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時間,在此期間,美國頒發了禁酒令。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剛經歷完一戰,經濟蓬勃發展,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佔據舞臺。禁酒令使酒的價格更為便宜,帶來宴會的盛行,在爵士樂曲的配合下,二者相得益彰。
電影中,以蓋茨比家的宴會最為引人注目,喧鬧的場面,震耳的爵士樂聲,掩蓋了罪惡,釋放著欲望。
女人們坐豪華的汽車而來,穿著珠寶裝飾的華服,頭髮修剪成符合時代特徵的Bobo頭,帶著華麗的配飾出場,而男人們,髮型也同樣打理的一絲不苟,穿著得體的西裝,標準的紳士配置,前來赴宴。
在現代社會,每逢國家的大型節日,家庭或不同組織有重大事項時,才會有盛大的派對展開慶祝,而在電影中,以爵士舞曲配合的宴會在電影出現了很多次,不管大型還是小型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五次:
第一次,尼克和湯姆一起去參加耶魯俱樂部的午餐,但中途經過灰燼之谷時,湯姆帶著尼克跳下火車,去見了自己的情人桃金孃。還讓尼克一起去到為桃金孃的藏身的公寓,他們借著爵士樂曲的樂聲瘋狂買醉,高亢的音樂掩蓋了湯姆的出軌,尼克由拒絕到接受,並和他們一起沉浸在物慾享受之中,既深感置身之內,又置身之外,這是他的第一次放縱,但卻不知是湯姆等人的多少次放縱。
第二次,是尼克作為唯一一個正式受邀請的賓客前往蓋茨比家的豪宅參加晚宴,而其他人都是不請自來,他們來自紐約的各行各業,角角落落,他們每個周末都來次狂歡。他們在宴會上盡情享受爵士舞曲、煙火表演、美酒和美食,他們縱情娛樂,仿佛與整個世界融為一體。尼克帶著好奇初步窺探了蓋茨比豪宅的秘密,但卻沒有什麼發現,真相被掩蓋起來,就像貝克小姐說,她喜歡大型宴會,小的宴會沒有隱私可言。
第三次,是尼克受到蓋茨比邀請去理髮店下隱藏的地下餐廳,環境嘈雜,同樣有爵士樂曲表演,裡面的人物看似既尊且貴,而沒有身份的人是沒有資格進到裡面來一樣。尼克的特殊身份讓他在這裡有了特殊的待遇。
也是在這裡遇到了湯姆,還將他介紹給蓋茨比,但蓋茨比躲開了,尼克深感意外,好在,從貝克小姐處得知了真相,所有的宴會都是為了吸引自己的表妹黛西前來。尼克此時感覺出了一絲異樣,小型宴會確實沒有隱私,他不知道將自己已婚的表妹介紹給蓋茨比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人性在此迷失。
第四次,是黛西接受了尼克的邀約,來到了他的公寓,見到了多年前的愛人蓋茨比,當然蓋茨比不會錯過機會邀請她參觀自己的豪宅,這次,雖然只有三個人物,但隨著爵士舞曲響起,黛西和尼克借著酒勁兒翩翩起舞。黛西的那句「我喜歡跳舞」中,嫵媚的聲音傳遞出誘惑的魅力,讓人為此尤物陶醉,此時,蓋茨比好像得到了幻想中的一切,但一切好像又沒有那麼真切。
第五次,是黛西和老公湯姆一起來參加宴會,黛西雖然表明醉心於這裡的表演,但她的內心並不開心。喧鬧的樂聲再次掩蓋了人性的貪婪,她和蓋茨比偷偷在樹蔭下相擁親吻時,向蓋茨比吐露了心聲,希望兩人一起逃離這裡,但蓋茨比拒絕了她,尼克找到了他們,打斷了二人的舉動。
……
以上,大大小小的宴會,借著爵士樂曲直接釋放內心情感,讓每個人物的心理特徵充分表現出來,而尼克就像一個局外人一樣,既身處其中,又游離其外,在大環境下,他逐漸迷失自我,和宴會裡的人一樣,和他們融為一體。
他是迷茫的,這也正是當時的時代特徵,物慾盛行,而又精神空虛。
就像一個束縛久了人,一下子脫離束縛,那種新鮮感,自由感,是讓人沉醉的。在電影中宴會裡的形形色色人物就是代表:出版界富豪身邊圍繞著靚女,貴族階級的兒女們炫富,黑幫和政府官員打成一片,百老匯導演,影視明星,還有青少年,都混聚在一起。
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缺失,不知是何種原因讓他們既對豪宅背後的主人隨意猜測,沒有尊重,又不勝其煩的每周前來參加宴會,盡情享受。
美國是建立在新教基礎上的殖民地國家,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而戰爭是一個很好的打破束縛的機會,因此,人們瘋狂享受物質欲望,卻忘了精神世界要佇立在何處。
借著爵士樂曲直接抒發內心的情感,透過大大小小的宴會盡情享樂,瘋狂地釋放自我,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典型特徵,諷刺了人們物質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虛自我矛盾。
這也給現代社會的我們敲了警鐘,在物質與精神矛盾體中掙扎是人類永恆的特徵,現代城市,奮鬥在角角落落的年輕人,如果缺少精神世界的滋養,他們也會是迷惘的代表,社會也會滋生各種矛盾,就不會是現在如此繁榮的景象了。因而,不論何時,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並立存在的。
二、 悲劇的故事結局,透露著生活的本質,求而不得,才是真相;但在我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後,依然有正面面對的勇氣,才是人生的真諦
如果說這部小說最讓人揪心的部分,就是它的結局了。
電影結尾,桃金孃被黛西撞死、蓋茨比遭湯姆陷害而被槍殺、威爾遜殺人後自殺、湯姆帶著黛西逃離、作家尼克陷入精神治療,以上總總,無不訴說著故事的慘烈,雖然沒有悲壯的場面,但我們的內心卻經歷著巨大的挑戰。
對於黛西,她是時代背景下,女權意識崛起又泯滅的代表,初識蓋茨比,她被蓋茨比英俊外表,內在談吐吸引,以為這是自己的真愛,並將自己真正給了蓋茨比,一個貴族家的小姐有著勇氣愛上了「假」有錢人蓋茨比,結局註定是不美好的。
蓋茨比離開後,黛西在結婚前夕收到蓋茨比的來信時還想著要取消婚禮,但拗不過家族的安排,與湯姆·布坎南結為連理,生孩子湯姆都不在身邊,那默默承受的五年就是黛西的代價。蓋茨比的再次出現,讓黛西的眼中閃現了光芒,這是她渴望的逃離的出口,但蓋茨比並未答應她的要求。
蓋茨比讓黛西當面承認自己不愛湯姆,說當年是因為自己窮,才沒有嫁給自己時,這讓黛西的內心難以承受,於是她決定讓湯姆帶自己走。
我想,黛西曾經有過真愛,也拒絕過嫁給湯姆,看到希望後,又讓蓋茨比帶自己離開,這些都是社會背景下女權意識覺醒的表現,但時代沒有給黛西機會,她只好再次陷入那些欲望享受之中,和湯姆繼續維持著名存實亡的婚姻。
對於蓋茨比,哪怕蓋茨比是美好的化身,哪怕尼克曾經誇讚過他,「他們都不如你一個」,但完美的蓋茨比也有缺陷,他的錢財非正當手段取得,因此,他的悲慘結局讓我既難過,又有點莫名的惋惜。
這是一個讓人感動又敬佩的人物,可以在短時間內瘋狂學習,極度自律,抓住身邊的一切機會讓自己成長,無疑是一個「狠人」,但他的錢財來路不正,他的出身讓他尷尬,哪怕所在的豪宅吸引著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加宴會,但還是沒有辦法讓世人認可他的身份。
蓋茨比被人陷害致死,還難以還其清白,是當時社會背景下,新興資產階級和舊資產階級碰撞的結果,悲壯而慘烈。
對於尼克,承受精神疾病的困擾是他的正常生理反應,尼克是當時社會的「正常人」,剛開始出現時,他有名校光環,也有著不錯的家世背景,但仍然希望靠著自己打拼收穫財富,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所以在第一次湯姆邀請他去到桃金孃的公寓時,尼克是拒絕的,因為,這不符合他的價值觀。在湯姆的勸說下,尼克放縱了自己的欲望,促成蓋茨比和黛西的相見再次展現了他的自我矛盾,直到黛西開車撞死桃金孃,卻又不將真實情況公諸於世,讓蓋茨比背了黑鍋時,尼克才徹底覺醒。
因此,對當時的社會,當時的人們,尼克只有一種感覺「他們所有的加起來都不如蓋茨比一個」,這是他尚保留的清醒。
蓋茨比被暗殺,尼克卻無法說出真相,因而,備受折磨的他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擾中,尼克的治療過程寫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表明了自己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的真相。
悲劇的結局,向我們展示著生活的本質:世事並非如我們所願,求而不得是正常現象。
當理想破碎,斯人無情,在我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後,依然有正面面對的勇氣,才是人生的真諦。
就像尼克,可以從抑鬱中重生,我們為何不可以呢?
三、總結
寫到這裡,我對文章開頭伊夫林·沃的那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了不起的蓋茨比》看似沒有直接表達批判,但每個畫面都隱含著批判。對人性的複雜、對欲望的刻畫、對金錢的痴迷,對權力、地位的追求……,看似不著片語,實則隱含著的不明晰的準則和批判貫穿其中,讓人看完心裡堵著一口氣,惋惜又氣憤,氣憤又難過。
這,就是偉大的作品的魅力。
爵士樂和宴會是當時「爵士時代」的載體,展現了人類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自我對立。如同現實的我們經歷過坎坷,在挫折的小船裡搖搖晃晃,承擔著物質欲望的誘惑和精神空虛的雙重壓迫一樣,我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這一點,不論是在蓋茨比的時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樣的。
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來俯視眾生,我們批評黛西,惋惜蓋茨比,鄙視湯姆,憐憫威爾遜,嘲笑桃金孃,哪知,我們自己也是他們之間的一員。
當我們窺得人性背後的貪婪、陰暗面後,以為自己輕鬆可以走出,但事實,卻難逃命運的安排,就像電影裡的人物一樣。
敬畏生命,放棄對人生的幻想,在知曉人性的本來面目後,依然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是我從《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完-
參考材料:《了不起的蓋茨比》| 圖片來源於百度
作者簡介:Bree,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與你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