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幻想破滅的背後,隱含著對人生真諦的理解

2021-01-09 喵大小姐Bree

文|Bree

英國作家伊夫林·沃說:「所有的文學作品都隱含著道德準則和批判,越不明晰越好。」

我想,《了不起的蓋茨比》就是這樣的。

20世紀末,美國學術界權威在百年英語文學長河中選出一百部最優秀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上榜,位居第二,這部小說由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所創作,於1925出版,被譽為當代最出色的美國小說之一,還被多次搬上銀屏。

2013年5月10日,同名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在美國上映,由巴茲·魯赫曼執導,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託比·馬奎爾等主演,獲得了2014年第86屆奧斯卡金像獎,還在豆瓣獲得7.9的評分。

相較於它的小說原版,我更喜歡電影的表達方式,大開大合,場面宏大,直接將小說背後的時代展現在我們面前。

雖然二者有略微詫異,但傳遞的主旨是一致的,關於時代背景、關於人物本身、關於蘊含的情感:導演運用強烈的鏡頭轉換,將不同的背景畫面呈現在我們面前,令人應接不暇;對不同人物的刻畫,展露出深入人性的性格表現,讓影片張力明顯;男女主角悲劇的愛情結局再次彰顯了藝術的魅力。

故事的內容其實很簡單,聚焦於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紐約,通過作家尼克的自述,講述了一個窮小子蓋茨比為追逐多年前愛慕的姑娘黛西,辛苦打拼成為富翁,眼看要圓了多年前的夢想,黛西卻變了心,蓋茨比還因她遭人陷害被殺,悽慘離世。

距離小說出版近100年,如今再看這部作品時,我感受到的是它背後傳遞的思想,哪怕在現代社會,也依然有著強烈的教育意義,我相信,這才是它歷久彌新的原因:

· 爵士樂和宴會都是「爵士時代」釋放自我的載體,卻諷刺了人們物質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虛自我矛盾· 悲劇的故事結局,透露著生活的本質,求而不得,才是真相;但在我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後,依然有正面面對的勇氣,才是人生的真諦

下面我簡單以這兩部分展開分析:

一、 爵士樂和宴會都是「爵士時代」釋放自我的載體,卻諷刺了人們物質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虛自我矛盾

爵士樂曲源於黑人傳統民謠,不受傳統音樂的束縛,直接表達內心的情感,時而憂傷動情,時而熱情奔放,時而強勁高亢,時而如泣如訴……,直擊聽者內心深處。

爵士時代,一般指一戰以後,經濟大蕭條以前的約十年時間,在此期間,美國頒發了禁酒令。

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剛經歷完一戰,經濟蓬勃發展,傳統的清教徒道德已經土崩瓦解,享樂主義佔據舞臺。禁酒令使酒的價格更為便宜,帶來宴會的盛行,在爵士樂曲的配合下,二者相得益彰。

電影中,以蓋茨比家的宴會最為引人注目,喧鬧的場面,震耳的爵士樂聲,掩蓋了罪惡,釋放著欲望。

女人們坐豪華的汽車而來,穿著珠寶裝飾的華服,頭髮修剪成符合時代特徵的Bobo頭,帶著華麗的配飾出場,而男人們,髮型也同樣打理的一絲不苟,穿著得體的西裝,標準的紳士配置,前來赴宴。

在現代社會,每逢國家的大型節日,家庭或不同組織有重大事項時,才會有盛大的派對展開慶祝,而在電影中,以爵士舞曲配合的宴會在電影出現了很多次,不管大型還是小型的,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以下五次:

第一次,尼克和湯姆一起去參加耶魯俱樂部的午餐,但中途經過灰燼之谷時,湯姆帶著尼克跳下火車,去見了自己的情人桃金孃。還讓尼克一起去到為桃金孃的藏身的公寓,他們借著爵士樂曲的樂聲瘋狂買醉,高亢的音樂掩蓋了湯姆的出軌,尼克由拒絕到接受,並和他們一起沉浸在物慾享受之中,既深感置身之內,又置身之外,這是他的第一次放縱,但卻不知是湯姆等人的多少次放縱。

第二次,是尼克作為唯一一個正式受邀請的賓客前往蓋茨比家的豪宅參加晚宴,而其他人都是不請自來,他們來自紐約的各行各業,角角落落,他們每個周末都來次狂歡。他們在宴會上盡情享受爵士舞曲、煙火表演、美酒和美食,他們縱情娛樂,仿佛與整個世界融為一體。尼克帶著好奇初步窺探了蓋茨比豪宅的秘密,但卻沒有什麼發現,真相被掩蓋起來,就像貝克小姐說,她喜歡大型宴會,小的宴會沒有隱私可言。

第三次,是尼克受到蓋茨比邀請去理髮店下隱藏的地下餐廳,環境嘈雜,同樣有爵士樂曲表演,裡面的人物看似既尊且貴,而沒有身份的人是沒有資格進到裡面來一樣。尼克的特殊身份讓他在這裡有了特殊的待遇。

也是在這裡遇到了湯姆,還將他介紹給蓋茨比,但蓋茨比躲開了,尼克深感意外,好在,從貝克小姐處得知了真相,所有的宴會都是為了吸引自己的表妹黛西前來。尼克此時感覺出了一絲異樣,小型宴會確實沒有隱私,他不知道將自己已婚的表妹介紹給蓋茨比是否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人性在此迷失。

第四次,是黛西接受了尼克的邀約,來到了他的公寓,見到了多年前的愛人蓋茨比,當然蓋茨比不會錯過機會邀請她參觀自己的豪宅,這次,雖然只有三個人物,但隨著爵士舞曲響起,黛西和尼克借著酒勁兒翩翩起舞。黛西的那句「我喜歡跳舞」中,嫵媚的聲音傳遞出誘惑的魅力,讓人為此尤物陶醉,此時,蓋茨比好像得到了幻想中的一切,但一切好像又沒有那麼真切。

第五次,是黛西和老公湯姆一起來參加宴會,黛西雖然表明醉心於這裡的表演,但她的內心並不開心。喧鬧的樂聲再次掩蓋了人性的貪婪,她和蓋茨比偷偷在樹蔭下相擁親吻時,向蓋茨比吐露了心聲,希望兩人一起逃離這裡,但蓋茨比拒絕了她,尼克找到了他們,打斷了二人的舉動。

……

以上,大大小小的宴會,借著爵士樂曲直接釋放內心情感,讓每個人物的心理特徵充分表現出來,而尼克就像一個局外人一樣,既身處其中,又游離其外,在大環境下,他逐漸迷失自我,和宴會裡的人一樣,和他們融為一體。

他是迷茫的,這也正是當時的時代特徵,物慾盛行,而又精神空虛。

就像一個束縛久了人,一下子脫離束縛,那種新鮮感,自由感,是讓人沉醉的。在電影中宴會裡的形形色色人物就是代表:出版界富豪身邊圍繞著靚女,貴族階級的兒女們炫富,黑幫和政府官員打成一片,百老匯導演,影視明星,還有青少年,都混聚在一起。

如果不是精神世界的缺失,不知是何種原因讓他們既對豪宅背後的主人隨意猜測,沒有尊重,又不勝其煩的每周前來參加宴會,盡情享受。

美國是建立在新教基礎上的殖民地國家,清教徒是創業精神的代言人,他們認為人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而戰爭是一個很好的打破束縛的機會,因此,人們瘋狂享受物質欲望,卻忘了精神世界要佇立在何處。

借著爵士樂曲直接抒發內心的情感,透過大大小小的宴會盡情享樂,瘋狂地釋放自我,這些都是當時社會的典型特徵,諷刺了人們物質欲望盛行而精神世界空虛自我矛盾。

這也給現代社會的我們敲了警鐘,在物質與精神矛盾體中掙扎是人類永恆的特徵,現代城市,奮鬥在角角落落的年輕人,如果缺少精神世界的滋養,他們也會是迷惘的代表,社會也會滋生各種矛盾,就不會是現在如此繁榮的景象了。因而,不論何時,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是並立存在的。

二、 悲劇的故事結局,透露著生活的本質,求而不得,才是真相;但在我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後,依然有正面面對的勇氣,才是人生的真諦

如果說這部小說最讓人揪心的部分,就是它的結局了。

電影結尾,桃金孃被黛西撞死、蓋茨比遭湯姆陷害而被槍殺、威爾遜殺人後自殺、湯姆帶著黛西逃離、作家尼克陷入精神治療,以上總總,無不訴說著故事的慘烈,雖然沒有悲壯的場面,但我們的內心卻經歷著巨大的挑戰。

對於黛西,她是時代背景下,女權意識崛起又泯滅的代表,初識蓋茨比,她被蓋茨比英俊外表,內在談吐吸引,以為這是自己的真愛,並將自己真正給了蓋茨比,一個貴族家的小姐有著勇氣愛上了「假」有錢人蓋茨比,結局註定是不美好的。

蓋茨比離開後,黛西在結婚前夕收到蓋茨比的來信時還想著要取消婚禮,但拗不過家族的安排,與湯姆·布坎南結為連理,生孩子湯姆都不在身邊,那默默承受的五年就是黛西的代價。蓋茨比的再次出現,讓黛西的眼中閃現了光芒,這是她渴望的逃離的出口,但蓋茨比並未答應她的要求。

蓋茨比讓黛西當面承認自己不愛湯姆,說當年是因為自己窮,才沒有嫁給自己時,這讓黛西的內心難以承受,於是她決定讓湯姆帶自己走。

我想,黛西曾經有過真愛,也拒絕過嫁給湯姆,看到希望後,又讓蓋茨比帶自己離開,這些都是社會背景下女權意識覺醒的表現,但時代沒有給黛西機會,她只好再次陷入那些欲望享受之中,和湯姆繼續維持著名存實亡的婚姻。

對於蓋茨比,哪怕蓋茨比是美好的化身,哪怕尼克曾經誇讚過他,「他們都不如你一個」,但完美的蓋茨比也有缺陷,他的錢財非正當手段取得,因此,他的悲慘結局讓我既難過,又有點莫名的惋惜。

這是一個讓人感動又敬佩的人物,可以在短時間內瘋狂學習,極度自律,抓住身邊的一切機會讓自己成長,無疑是一個「狠人」,但他的錢財來路不正,他的出身讓他尷尬,哪怕所在的豪宅吸引著各界人士紛紛前來參加宴會,但還是沒有辦法讓世人認可他的身份。

蓋茨比被人陷害致死,還難以還其清白,是當時社會背景下,新興資產階級和舊資產階級碰撞的結果,悲壯而慘烈。

對於尼克,承受精神疾病的困擾是他的正常生理反應,尼克是當時社會的「正常人」,剛開始出現時,他有名校光環,也有著不錯的家世背景,但仍然希望靠著自己打拼收穫財富,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所以在第一次湯姆邀請他去到桃金孃的公寓時,尼克是拒絕的,因為,這不符合他的價值觀。在湯姆的勸說下,尼克放縱了自己的欲望,促成蓋茨比和黛西的相見再次展現了他的自我矛盾,直到黛西開車撞死桃金孃,卻又不將真實情況公諸於世,讓蓋茨比背了黑鍋時,尼克才徹底覺醒。

因此,對當時的社會,當時的人們,尼克只有一種感覺「他們所有的加起來都不如蓋茨比一個」,這是他尚保留的清醒。

蓋茨比被暗殺,尼克卻無法說出真相,因而,備受折磨的他陷入了精神疾病的困擾中,尼克的治療過程寫下了《了不起的蓋茨比》,表明了自己與過去和解,與自己和解的真相。

悲劇的結局,向我們展示著生活的本質:世事並非如我們所願,求而不得是正常現象。

當理想破碎,斯人無情,在我們看透了世事的真相後,依然有正面面對的勇氣,才是人生的真諦。

就像尼克,可以從抑鬱中重生,我們為何不可以呢?

三、總結

寫到這裡,我對文章開頭伊夫林·沃的那句話有了更深的理解。

《了不起的蓋茨比》看似沒有直接表達批判,但每個畫面都隱含著批判。對人性的複雜、對欲望的刻畫、對金錢的痴迷,對權力、地位的追求……,看似不著片語,實則隱含著的不明晰的準則和批判貫穿其中,讓人看完心裡堵著一口氣,惋惜又氣憤,氣憤又難過。

這,就是偉大的作品的魅力。

爵士樂和宴會是當時「爵士時代」的載體,展現了人類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自我對立。如同現實的我們經歷過坎坷,在挫折的小船裡搖搖晃晃,承擔著物質欲望的誘惑和精神空虛的雙重壓迫一樣,我們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這一點,不論是在蓋茨比的時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一樣的。

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來俯視眾生,我們批評黛西,惋惜蓋茨比,鄙視湯姆,憐憫威爾遜,嘲笑桃金孃,哪知,我們自己也是他們之間的一員。

當我們窺得人性背後的貪婪、陰暗面後,以為自己輕鬆可以走出,但事實,卻難逃命運的安排,就像電影裡的人物一樣。

敬畏生命,放棄對人生的幻想,在知曉人性的本來面目後,依然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是我從《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我相信,這就是人生的真諦。

-完-

參考材料:《了不起的蓋茨比》| 圖片來源於百度

作者簡介:Bree,分享讀書和觀影感悟,與你一起成長!

相關焦點

  • 電影賞析|《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人格整合
    《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人格整合文/李倩cheer最明顯的一次,就是和湯姆攤牌,被湯姆說他是騙子的時候,蓋茨比的氣急敗壞,自戀型暴怒,這個暴怒把黛西拉回了現實。黛西發現蓋茨比是一個虛幻,而蓋茨比眼中的自己也是蓋茨比構建的一個幻想,而不是真實的自己。黛西奔潰了!劇情發生了轉折。
  • 蓋茨比的了不起在什麼地方
    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很多地方都有作者自己的影子。我也是帶著「蓋茨比的了不起到底在什麼地方」的疑問來閱讀這本書的。通讀下來,或許可以說這是一個屌絲逆襲的故事,但又不僅僅如此。一窮二白的年輕軍官愛上了一個名叫黛西的白富美。
  • 任何年紀都值得一看的電影,《成長教育》與《了不起的蓋茨比》
    《成長教育》改編自一位女記者的自傳,這是一個很常見甚至會有些無聊的故事:年輕的女高中珍妮被成熟多金的男人大衛誘騙,陷入自以為的愛情,拋棄學業和未來,最後卻發現對方是有婦之夫,幻想破滅,於是努力學習又回到校園的故事。這種出軌、小三的老套情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估計也沒少聽過、看過。
  • 《了不起的蓋茨比》:蓋茨比為什麼那麼愛黛茜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巴茲·魯赫曼執導的愛情劇情片,由電影中,蓋茨比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父母只是貧賤的農戶,可他從小就認為自己與眾不同,身體裡流淌著上帝的血液,認定自己是上帝的孩子。他16歲離家出走,闖蕩江湖,有機會遇到了上流社會的富翁,富翁教會他如何成為一個紳士,卻無法給他紳士的身份和財產。蓋茨比參了軍,和富家小姐談了戀愛,上了戰場,回來後戀人卻嫁了他人。
  • 了不起的蓋茨比為憑什麼了不起?
    之前寫過一篇關於《了不起的蓋茨比》的文章,藉此機會,再發一遍。讀過之後,你會發現,這並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從廣州回來的火車上,讀完了《了不起的蓋茨比》。回到《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是一本篇幅不長的小說,菲茨傑拉德在1925年寫完這本書,那時候一戰已經結束,二戰還未發生,全美國都處於一種喧鬧的繁榮之中,後來我們都知道有一個詞叫「美國夢」。用自己的奮鬥去獲得金錢和成功,並且這一切都是可能的,這就是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很好的用小說的方式存檔了那個時代。
  • 【電影微思】《了不起的蓋茨比》
    一當我看完這部負有盛名的電影時,說實話,我並不明白這部劇究竟講了什麼,也不明白蓋茨比究竟如何了不起。雖然如今三刷之後仍然懵懂,我卻覺得我似乎能體會到蓋茨比的一些想法。他是貧困農戶的孩子,但卻從小嚮往著那些精彩絢爛的生活。16歲遠離故土,救下一個富翁後獲得了短暫的美好生活。
  • 《了不起的蓋茨比》:痴情釀成的悲劇!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由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所著,自1925年出版到現在一直經久不衰。電影也是多次翻拍,今天我們來看一下由巴茲·魯赫曼執導的這一部。該片於2013年5月10日在美國正式上映。梗概主人公詹姆斯·卡茲本是北達科他州的一個貧窮的農家子弟。
  • 《了不起的蓋茨比》:人生決不能犯的三個錯誤
    作家村上春樹曾說,如果從最重要的書中選出一本,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不起的蓋茨比》。這本書是美國作家菲茨傑拉德的代表作,在百部優秀英文小說中排行第二位。年少時,以為這只是一場愛情悲劇,因黛西的薄情憤怒,為蓋茨比的痴心難過。
  • 電影推薦|了不起的蓋茨比
    ,所以,《了不起的蓋茨比》從本質上來說,是一部非常難拍成功的影片。魯赫曼導演的《了不起的蓋茨比》重點挖掘在影片視效上的亮點。導演巴茲·魯赫曼不僅將這部爵士時代輓歌般的電影拍得恰如其分,還完成了電影本身對歲月流長的美國夢的正確詮釋。
  • 了不起的爵士時代,了不起的蓋茨比!| 芸尚形象設計
    今天我們分享一部了不起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其改編自1925年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F.Scott Fitzgerrald的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電影中栩栩如生重現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上流社會紙醉金迷、內心空虛的生活,用悽婉的筆墨描繪"迷惘的一代」對「美國夢」破滅的悲哀。
  •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淺析蓋茨比的人生悲劇及現實意義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通過精彩的畫面和動人的影音向觀眾展現了男主角蓋茨比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悲劇。影片通過敘述者尼克·卡羅維講述著男主傑伊·蓋茨比和女主黛西·布坎南之間的愛情引發的一系列的故事。五年前,當時還是一名軍官的蓋茨比偶然間出現在黛西的家門前,兩人相見,一見鍾情,自此兩人陷入愛河。
  • 《了不起的蓋茨比》蓋茨比代表是哪些人和事呢?
    用尼克上帝視角講述了蓋茨比這樣一個人,他到底代表什麼呢?很顯然他影響了尼克一生對人生,對人性,對社會,對情感,對金錢的思考,甚至更多。那麼這裡是不是就是蓋茨比代表的一切呢?為什麼蓋茨比代表著金錢?蓋茨比奢靡的宮殿般房子,狂歡宴會,所有金錢有關的代名詞,都用在了蓋茨比身上。豪車,豪宅,各種私人定製,樂隊……尼克最後用很好的一句思想解釋,金錢不過是過眼雲煙。
  • 《了不起的蓋茨比》:越過高山、卻無人等候
    它在過去曾從我們身邊溜走,不過這算不了什麼——明天我們將更快地奔跑,更闊地伸出我們的手臂……《了不起的蓋茨比》王晉華譯版總是聽人提起《了不起的蓋茨比》,這部小說被時代周刊評價為「百大經典小說」,也被稱為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 《了不起的蓋茨比》:蓋茨比與黛西的愛情隔著遙不可及的距離
    《了不起的蓋茨比》:蓋茨比與黛西的愛情隔著遙不可及的距離愛叫懦夫變得大膽,卻叫勇士變成懦夫。——莎士比亞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中,蓋茨比深愛著黛西,為了黛西,他違反法律販賣私酒,等他成為富翁之後,卻又不敢直接聯繫黛西。他費盡心機舉辦聚會,只是為了黛西能在某個夜晚光臨。他忐忑不安地拜託尼克邀請黛西,卻又差點臨陣脫逃。
  • 蓋茨比有什麼「了不起?」——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這本美國文學史上享譽百年的名著,電影故事卻是屢見不鮮的「三角戀」:貧苦出身的軍官蓋茨比,愛上大家閨秀黛西。黛西卻在他參軍期間嫁給紈絝子弟湯姆。當他復員歸來時,發了橫財,以期重溫舊夢。黛西再次被蓋茨比忠貞不渝的愛打動,卻不願與丈夫分手。她不慎開車撞死湯姆的情婦,蓋茨比甘願頂罪。湯姆卻撒謊並唆使威爾遜槍殺了蓋茨比。
  • 了不起的蓋茨比——信仰愛情的豪情悲劇
    2018-03-31 23:28:09 來源: Phoebe影視文學作品分享 舉報   《了不起的蓋茨比
  • 愛情與金錢幻滅下,蓋茨比為什麼了不起?對爵士時代的追思與叩問
    這一點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也得到了充分地體現。《了不起的蓋茨比》原著中曾經花大量的筆墨描繪了蓋茨比家中夜夜笙歌,華麗奢侈的派對,但文字終歸太過抽象,單薄,而擅長歌舞片題材的巴茲·魯赫曼就將這一點完美地用絢麗的手法表現了出來,和原著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 怎麼評價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
    改編自著名小說的電影裡面萊昂納多版本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是我最喜歡的一部,一個紙醉金迷的夢幻泡沫下是一顆追求真心幸福生活的心,當浮華退去,空有一副赤子之心的蓋茨比,顯得無比荒唐又落寞。《了不起的蓋茨比》是是美國作家弗·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創作的一部以以20世紀20年代的紐約市及長島為背景的中篇小說,整個故事講述一個出身農民家庭的窮小子在參軍期間遇到上流社會女神蓋西,兩個人一見鍾情,可身份地位的差距另兩人無法結合,復員後的蓋茨比發現黛西已經嫁給了另外一個富豪湯姆,湯姆舉止粗魯而且還有婚外情,於是蓋茨比為了再次贏得黛西的親睞做起了走私紅酒的生意,最終成為富豪的蓋茨比買下了紐約長島的一棟別墅
  • 《了不起的蓋茨比》:從經典小說到類型片的視覺盛宴
    她消逝在了她那奢華的房子裡,消逝在了她那富裕充實的生活之中,留給蓋茨比的只是一無所有——《了不起的蓋茨比》《了不起的蓋茨比》一共拍了4個版本的電影,最新的一部是2013年小李子(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主演,39年後這部再次被翻拍的電影又一次獲得奧斯卡小金人
  • 了不起的蓋茨比的了不起的封面
    雖然每年的第一天都是值得慶祝的「公共領域日」,但 1925 年出版了不少時至今日依然意義重大的作品:海明威的第一本書《我們的時代》、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卡夫卡的《審判》,希特勒自傳、「世界上最危險的書」《我的奮鬥》,還有美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品之一——F·S·菲茨傑拉德的《了不起的蓋茨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