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學到了這樣一個教訓,叫「釣鐵牛」。那是大約一個時期,黃河泛濫,打破了城外的一座浮橋在宋代河中。黃河兩岸,有8頭大鐵牛拴在浮橋上,也被洪水衝走。洪水終於退去,8隻大鐵牛也沉在黃河堤防的淤泥中。
後來,有必要重建浮橋,但鐵牛掉進河裡,重建成本太高,我們只好請大力士打撈。然而,沒有一個人是熟悉水和有很大的力量。最後一個叫懷兵的和尚用兩艘裝滿淤泥的大船開到鐵牛沉沒的地方。他讓人們把船上的淤泥鏟到水裡。船被鐵牛拴在水裡。最後,通過水的浮力,鐵牛被從河床的淤泥中拉上來。
這篇文章聽起來很傳奇,但它為後代提供了一條線索,即黃河中有鐵牛。這種鐵牛一般叫鎮河鐵牛。古人信仰河神。為了防止黃河泛濫,他們特地製作了鎮河鐵牛,扔進黃河,以鎮壓黃河洪水。
據史料記載,唐代共有4頭重達60噸的鎮河鐵牛入河,保證了唐朝幾百年不受黃河洪水的困擾。然而,數千年後,由於現代黃河水位的下降,鐵牛沉沒處的河床逐漸抬高。1989年,在黃河浦錦渡遺址,經過考古學家的努力,這四隻鐵牛再次出現。
據專家研究,這4頭60噸的鐵牛都是一次性鑄造的。什麼叫一次性澆灌?它是將鐵水冷卻到模具中而不經過任何研磨和拋光而製成的。這種方法很原始。
然而,這隻重達60噸的鐵牛卻屬於鐵雕中的巨人。雖然做工不是很出奇,但還是很大,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當時,一定是無數的工匠拿著一個大鍋爐往模具裡倒鐵水。此外,1000多年前,還沒有冷卻保護措施,這很容易導致燒傷或中暑。
最後,四隻鐵牛的目的地並沒有被保存在博物館裡。因為他們的體型和體重,沒有地方住。考古學家仍然按照古人的初衷把它們放在黃河邊上。我們把它放到今天已經30年了。
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四隻鐵牛已經在水下沉睡了1200多年,在岸上又沉睡了30年,但根本沒有生鏽。原則上,鐵是最生鏽的金屬。怎麼在水裡泡了這麼長時間都沒生鏽呢?
原來,唐代工匠在製作鎮河鐵牛時,並沒有使用高純度的鐵。我們需要知道煉鐵技術需要高溫。唐代的火爐怎麼能升到1000多度的高溫。然而,煉鐵技術在近代才逐步普及。因此,用於建造這些鐵牛的鐵的純度並不高。
因此,與鐵相比,它應該被稱為鐵合金。眾所周知,純鐵很容易生鏽,但只要摻入其他元素,就會迅速與空氣反應,形成一層氧化保護層,從而消除隨後的氧化鏽反應。這也是黃河鎮河鐵牛幾千年不生鏽的原因。
或者說,黑暗中有河神守護著黃河,所以黃河鐵牛永遠都會煥然一新,但可以肯定的是,這4頭60噸鐵牛鐵鏽不鏽的大鐵牛確實體現了古人煉鐵技術的優越性。我們應該知道,當時西方的煉鐵技術在1300年左右就已經成熟,而唐代比它早了幾百年,可見中國古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