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戰爭大片《八佰》正式曝光發行通知,顯示影片片長147分鐘,比原資料顯示的165分鐘版本刪減18分鐘。
影片將以2D格式發行,會同時上映IMAX、中國巨幕、杜比、CINITY等版本。
密鑰期限是8月21日至9月21日每天9點至23點。
前天,《八佰》已宣布將於本周五(8月14日)開啟全國部分影城超前點映,該片是影院復工後上映的首部華語戰爭巨製,講述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英勇抗戰四晝夜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八佰》是亞洲首部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電影。
本片由管虎執導,張譯、王千源、姜武、黃志忠、歐豪、李晨、鄭愷、杜淳、俞灝明、姚晨等主演。原計劃去年7月5日暑期上映,後因「技術原因」撤檔。
從備受期待,到一片爭議聲中撤檔再到重新上映,《八佰》到底經歷了什麼?由於相關信息沒有發布,外界的猜測也始終沒有停止。
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影片自原定去年6月15日在上海電影節放映但被取消,前前後後經歷的一些爭議事件。
電影初次激起波瀾,還要從2019年6月9日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舉辦的「電影創作傾向問題學術研討會」說起。目前,網站上還能找到關於這次會議的紀要,會上的各位專家和領導對當時即將上映的影片《八佰》發表了各自的意見。
現在從相關網站,依然可以找到當時專家們的一些論調。
「如果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在表現400壯士誓死保衛祖國的崇高精神的同時,揭示400壯士悲劇的動因,對於弘揚民族精神、總結歷史、開闢未來,無疑是很有好處的。但是從劇組和相關人員透露出的信息來看,影片《八佰》完全不是這樣的思路,而是用歷史碎片掩蓋歷史的本質真實,對於國民黨的抗戰做了嚴重違背歷史事實的美化。這種偏離歷史唯物主義的創作傾向,是不應當受到鼓勵的。」
這個紀要還寫道:「在大陸新片《八佰》中,護旗橋段則用現代攝影手法和音樂做了更加充滿激情的展示,具有「更加感人」的藝術效果。如此大加張揚,不管影片基於怎樣具體的歷史背景,都是令人感到驚詫的。」
就這樣,《八佰》一下子變得前途未卜了。
第二個引起爭議的是管虎本人的一條微博。導演管虎為了影片籌備將近10年,劇本就修改了四十多稿,走訪了許多與這場戰爭有關的人,這其中拜訪孫元良後代秦漢先生的一條微博,激起了更多的聲音。
因為孫元良作為88師師長,當時的所作所為在歷史上存在爭議,大部分網友們認為,將這樣一位人物放在主旋律作品中顯然不太合適。
但是,後來也有看過電影內部放映的博主提出了不一樣的聲音:「其實電影裡根本就沒提過孫元良,除了謝晉元,其他全是底層軍官和士兵,拍電影是讚美他們為了抗戰流血犧牲。」
由於電影仍未上映,一切有待8月14日揭開謎底。
從創作手法上猜測,當時《八佰》曾經披露過一段幕後資料,主演張譯崩潰式大哭,說明了這電影除了展示戰爭的殘酷,更著重於挖掘人性的複雜。而且,電影幾位主演的角色已經公布,可以基本確定,電影的視角也是從小人物故事展開的,這也是管虎所擅長的敘事手法。
面對爭議的一些畫面、人物,電影確實做了刪減,也多處傳出即將上映的消息。此前報導指出刪改了100多處,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沒有指出具體刪減的內容,但他當時也承認正在修改。
儘管我們即將看到的與2019年的版本不同,但王中軍依然很有信心地表示,《八佰》是自己和創作團隊共同打造的情懷之作,「不是自己吹自己,等你看了以後你就知道,我個人覺得是近幾年全世界最好的戰爭片。」
無論這一段歷史所延伸出來的人物有多少的爭議,他都是屬於我們中國人民的一段歷史,我們不應該忘卻它。
希望重新上映的《八佰》,能讓我們重新去正視這一段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