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老賣老」如果發生在生活中,還真不好解決。多數情況也只能咬咬牙,然後「一笑了之」罷了。
不過在職場中一旦碰上了,卻要提高警惕。因為它不僅是職場人際關係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有可能成為我們在職場更進一步的「絆腳石」。
故而,需要有適當的方法來應對職場的「倚老賣老」。
一、追本溯源
在說方法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的產生原因。如果說社會中的「倚老賣老」是為了佔便宜,生活中的「倚老賣老」是為了展示威儀,那麼職場中的「倚老賣老」則更多的是一種「不甘心」。
職場的「老」,並不完全是生理上的「老了」,更多的是「更新迭代」。而在這些「老人」看來,自己還是「當打之年」,怎麼就「讓賢」了呢?這就有了「不甘」。
尤其在看到一些「小輩兒」居然和自己平起平坐,甚至反而成為自己的領導之後,這種「不甘」便會進一步放大,進而產生怨念。即使再開明的「老人」,也難免受到這種情緒的侵蝕。所以,「老人」們需要通過「刷存在感」和「展現自己的價值」來找回「心理平衡」。
即,職場「老人」對「後來者」擺老資格、指手畫腳、甚至嘲諷輕視,都只是手段,其本質不過是以此來撫慰自己「受傷的心靈」罷了。
二、應對有度
有鑑於此,本文給出上、中、下三種應對方法,供大家根據自身情況甄選使用。
2.1 下策——顧左右而言他
職場的「倚老賣老」多數集中於那些工作多年依然是普通員工或者基層「小領導」的人身上,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做不到「與時俱進」,油滑有餘進取不足,這也是他們多年無法晉升的重要原因。
針對這群人的特點,當他們打算「倚老賣老」時,我們可以談一些新式的工作手段和時下的流行趨勢,他們不懂,自然就插不上話了。而且「老同志」普遍自尊心很強,對於不了解的事物因為害怕說錯了丟面子,也就不會參與了。
但之所以為下策,是因為這不過是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只能應付得了眼前的這一次,於長期發展沒什麼助力。而且久而久之,還會疏遠了和「老同志」的關係,不利於職場進步。
故,此法慎用。
2.2 中策——以退為進
敢於「倚老賣老」,至少說明這些「老同志」有可以「賣」的東西,起碼人家的經驗就是不可多得的財富。如果一味採取敷衍甚至對抗,等於丟了西瓜揀芝麻。
所以,如果能夠激發「老同志」的熱情,使之發揮應有作用,才是最好。
正如前文說所,「老同志」自尊心強、愛面子,那我們就在人前人後給足他們面子。
在彼此意見一致的時候,多捧一捧他們,說好話又不收費。再者,既然想法都是一致的,也不必擔心實施不順利。最後,既沒有影響工作進展,又換取了「老同志」的「認可」,何樂不為?在彼此意見相左的時候,多讓一讓他們,當面頂牛絕不可取。在充分尊重「老同志」意見之後,以「請教」的姿態提出自己的見解,並陳述利害,以「老同志」的經驗,勢必清楚哪個更好。其實他們並非一定要固執己見,不過是想體面的「下臺階」罷了。
此法之所以為中策,是因為有效歸有效,但主動權並不完全由自己掌握。遇到「明事理」的自然一拍即合,可遇到「不識抬舉」的不僅助長了他「囂張」的氣焰,還讓他覺得我們「好欺負」,這可就得不償失了。
故,此法要因人而異,不可濫用。
2.3 上策——陽謀大於天
如果上述兩策不太好用,或者不屑於用的話,那麼這第三策可以嘗試一下。
這一策雖最有效,但要求也是最高的。
說有效是因為可以一勞永逸,清除後患;說要求高是因為需要強大的實力做後盾。
這一策其實就一句話——直接拿出過硬的真本事,一舉震懾住「老同志」。
在工作中,只要保證我們提出的方式方法有效且高效,執行起來成果斐然,甩開「老同志」幾條街,根本沒有可比性,那麼「老同志」在我們面前只有「自慚形穢」,哪還有臉面「倚老賣老」?就算他心裡再不服氣,也不敢再「賣弄」了,否則豈不是讓別人看笑話。
之所以為上策,是因為這一策的主動權完全掌握在自己手裡,甚至不需要考慮背景、環境和場景等因素,而且只要成功,「藥到病除」。
最後,還想強調一點,對於「老同志」或者說前輩,保持尊重是必須的。在尊重的基礎上,想方法去應付。
這不僅僅因為「尊老」是美德,更因為我們首先要尊重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