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道正而天下定。
——《易經》
「糟糠之妻不下堂」,說的是東漢大臣宋弘,謝絕皇帝姐姐拋來的繡球,忠於自己現有婚姻和家庭的故事。這樣的人當然「高大上」。相反,這件事的始作俑者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和他的姐姐湖陽公主,則難以掙脫仗勢欺人、強人所難的形象。
光武帝劉秀果真完全是被宋弘一句「糟糠之妻不下堂」所懾服的嗎?本人以為,事情其實並不是這麼簡單。
首先還是要將故事中的當事各方和事情的來龍去脈,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男主人公宋弘(?-40年):字仲子,東漢京兆長安人,光武帝劉秀時官拜大司空,封宣平侯。他為人正派,居官清廉,敢於直言,生活作風嚴謹。
女主人公劉黃(生卒年不詳):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姐姐,受封湖陽公主。她在歷史上打造了二個有名的典故,一個就是這裡介紹的「糟糠之妻不下堂」,另一個名叫「強項令」,將在後面的專題內作介紹。至於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就不用多做介紹了。
故事的梗概:湖陽公主喪偶後有心再嫁,當皇帝的弟弟忙著替她張羅。在劉秀看來,這是他義不容辭的責任。不只是姐弟之間的親情,當年他離開南陽去闖天下時,並未把家眷帶走,家中的事情都是依靠這個姐姐維持。如今姐姐的事情,他當然也得幫忙。
有一天,兄妹倆談及此事,劉秀告訴姐姐,他打算在朝中大臣裡面替她物色一位。湖陽公主脫口說了句:「宋司空的威容德器,群臣莫及。」至於這位位居三公的大臣是否已有家室,原本是一個前提條件,可是這對姐弟並未談及。皇家的人嘛,就是這種做派,他們是不會去想那麼多的。
又一天,劉秀將宋弘召進宮中,試探性地詢問:「俗話說『貴易交,富易妻』,這也應當算是人之常情吧?」宋弘回答:「我可是聽說『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啊!」此時此刻,湖陽公主就藏在屏風的後面偷聽。看出話不投機,劉秀忍不住地對屏風後面的姐姐說:「唉,事情談不攏羅!」
這件事也就到此為止。湖陽公主後來有沒有找到如意郎君,是不是做了插足的第三者,史無明載。可以肯定的是,劉秀知難而退,沒有強人所難,宋弘的這句「糟糠之妻不下堂」,確實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這一點應該毫無疑義。當然,劉秀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臣下的尊重、理性和睿智,也還是值得肯定的。
順帶介紹一下,宋弘和劉秀在此前曾經有過一次「交鋒」。那天君臣宴會,劉秀發現座位後面的屏風上面新畫上了不少美女圖像,忍不住頻頻回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這本來不算什麼事情,可是宋弘卻很嚴肅地對劉秀說:「未見好德如好色。」他這是借用孔子的一句話,意在批評劉秀對美色的愛慕超過了德行修養。劉秀當即下令將屏風撤去,笑著對宋弘說:「我聞義則服,這總可以了吧?」宋弘回答:「陛下進德,我很歡喜。」這樣一個人,他怎麼可能拋棄自己的「糟糠之妻」,去另結新歡呢?
接下來探討本文的主題:宋弘的那位「糟糠之妻」能夠保住自己的婚姻,只因丈夫替她說了這句話麼?
個人認為,劉秀之所以這麼做,尚有「隱情」,這跟他自己的婚姻家庭存在著緊密的聯繫。為何這麼說呢?且看下文。
歷史上的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是一個很有志向的人,也頗具生活情趣。青年時期,他聽人說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南部地帶)陰姓人家,有個名叫陰麗華的女兒,長得特別漂亮,便專門跑去一睹芳容。後來他到京師長安求學, 看到執金吾出行的盛況, 又發出了這樣的人生感想:「仕宦當作執金吾, 娶妻當得陰麗華!」
有志者事竟成。更始元年 (23年),劉秀如願以償地跟陰麗華喜結良緣。不過時逢亂世,二人新婚燕爾的日子沒有維持多久,劉秀就奉更始政權之命帶兵前往河南、河北。此前不久,他的兄長劉縯在更始政權內部的傾軋中被害(事見「寬忍篇」《劉秀:一個跟他有家仇的人位居九卿》)。考慮到這一去戎馬倥傯、吉兇難料,劉秀安排新婚的妻子回到娘家去住。
等到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他與陰麗華已經分別了三年。期間,他又結了一次婚,第二任妻子名叫郭聖通(6-52年),真定槀縣(今河北藁城)人。這是一樁典型的政治聯姻。郭聖通是西漢真定王劉揚的外甥女,劉揚是當時河北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為了爭取他的支持,劉秀跟郭聖通結了婚,並生下了長子劉強。劉揚在劉秀奪取中山、常山等地的過程中,也確實起到了重要作用。
當劉秀派人前來新野迎接結髮妻子時,得知丈夫已經再婚消息的陰麗華,心情肯定十分複雜,但她還是來到了洛陽,和郭聖通一道被冊封為貴人。
在劉秀稱帝的第二年(26年),立皇后的事情提上議事日程。當時劉秀的態度很明朗,認為自己跟陰麗華結婚在前,她又「雅性寬仁」、「有母儀之美」,理當立為皇后。
但有人提出了異議,不是旁人,就是陰麗華本人。她的理由是,郭貴人出身高貴,又跟皇上生了兒子,理當母為皇后、兒做太子。於是,第二任妻子郭聖通順利地做上了皇后,原配陰麗華則退居嬪妃的位置。陰麗華主動讓出皇后之位,這可不是一件小事,換任何一個人恐怕都難以做到。一般認為,她是顧及丈夫此時尚未將河北完全平定,需要安定人心。或許是要彌補自己心中的虧欠,陰麗華回到身邊後,劉秀每次外出都會將她帶上。
在劉秀稱帝十年後,他提出自己必須改立皇后。郭聖通被廢,陰麗華上位,但太子依然還是劉秀和郭聖通所生的兒子劉強。母廢子不廢,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折射出劉秀當時存在一種矛盾的心態。陰麗華在此期間有沒有主動謀求上位的想法和行動,史無明載,不敢斷言。但從她後來對待郭聖通母子的實際表現中,可以看出這個女人不僅貌美,心靈也美。
郭聖通被廢後,不僅她的大兒子劉強依然為太子,而且次子劉輔還晉爵為中山王,封地額外增加一郡,改稱中山王太后的郭聖通,跟這個兒子生活在一起(後因劉輔改封沛王,她也隨之改稱沛王太后)。郭氏家族也未受到任何衝擊,還獲得了豐厚的封賞。
劉強是個比較明智的人,後來他主動提出放棄太子之位。兩年後他由太子降為東海王。在此之前,他做了十九年的太子。這對母子被廢之後,再沒有受到任何衝擊,以王太后和藩王的身份安享榮華富貴,得以善終。這在封建專制時代,也是少有的事情。至於陰麗華在皇后任上的種種良好表現,本文就不介紹了。
從以上情況可以看出,作為一位封建帝王,劉秀固然也過著「三宮六院」式的後宮生活,但他對結髮妻子陰麗華的感情是真摯的。在彌補了對結髮妻子的虧欠之後,他又對另一個女人造成了傷害,所以他用保障他們母子平安和優惠的生活待遇來作為彌補。當郭聖通的母親於建武二十六年(50年)去世時,他以帝王之身親臨送葬,大會百官,同時下令將郭聖通父親的遺骨由真定迎至洛陽,與他妻子合葬於邙山。當劉強於漢明帝永平元年(58年)去世時,陰麗華又以太后之尊帶著兒子漢明帝劉莊到津門亭致哀。
綜合上述,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劉秀在成全宋弘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成全他自己呢?個人認為,這個因素是存在的。
我們還可以延伸一下。在前面「寬忍篇」《 劉秀:一個跟他有家仇的人位居九卿》一文內,曾介紹這樣一個細節:建武十七年劉秀衣錦還鄉回到南陽時,曾對家鄉父老說:「吾治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我們都知道,歷史上的東漢出了不少有名的孝子,這跟當時統治者的大力提倡是分不開的,後繼之君漢明帝劉莊也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劉秀不想為了姐姐的「好事」,而衝擊自己奉行的治理天下的一項基本政策,這恐怕又是一個更深層次的考量。
這個故事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唐太宗李世民很喜歡大將尉遲敬德,想把女兒嫁給他。尉遲敬德慌忙叩頭辭謝:「我的妻子雖然鄙陋,但我們相處在一塊共守貧賤已經很久了。我雖然沒有什麼學問,但也聽說古人富不易妻。您好意讓公主下嫁給我,可這並不是我所希望的。」李世民只得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