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由於過度排空導致奶量過多,反覆淤積的案例。
案例回顧
媽媽產後52天,一胎順產,產後有早接觸早吸吮,第二天開始出現生理性乳脹,奶量較多,寶寶吃完後視情況採用吸奶器,一天大概3-5次,每次30-50ml/不等。第五天喝魚湯後出現乳汁淤積,請人通乳後無效,發燒,乳腺炎並就醫處理,對症治療後乳腺炎症狀消退,遵醫囑每次哺乳後排空乳房。
乳腺炎後,由於反覆淤積,辦理了某機構的無憂通乳卡,通乳8次,有多次暴力通乳史。目前的狀態是每次哺乳後雙邊吸出奶量90-110ml不等。此次是由於右側乳房8-10點鐘方向出現雞蛋大小腫塊,經寶寶吸吮、吸奶器吸後無變化找到我的。腫塊部位未做任何處理,無紅腫。
預約時做了簡單的信息收集,和媽媽見面後,我觀察了她的乳房,媽媽乳房充盈,乳暈部位發亮,水腫較明顯,右側乳房8-10點鐘方向可觸及雞蛋大小腫塊,硬如額頭,邊界清,無滑動。乳頭部位無明顯的小白泡小白點,也無明顯傷口。
媽媽乳暈部位水腫較明顯,手指在乳暈周圍輕柔往胸壁方向按壓,可以緩解乳頭附近的緊繃狀態,既方便擠奶,也方便孩子含接。我幫媽媽手擠奶了一些,那時正好是寶寶的吃奶時間,我們調整了哺乳姿勢,讓寶寶的下巴抵著腫塊對應的位置吸。
寶寶含乳正常,大約吸了一分鐘左右,也許吸到的奶量不如意,寶寶有點不耐煩,所幸,經安撫後恢復平靜繼續吸。同時,給予腫塊的位置輕微壓力。寶寶很給力,吸了沒一會,就吸通了,大口大口的吞咽,腫塊也在慢慢變小。
由於寶寶的配合度高,這次的腫塊並沒有花費太長的時間就解決了。寶寶吃飽後指導媽媽用包菜敷乳房後我並沒有急著離去,而是進行了更為詳盡的信息收集,以解決反覆淤積的問題。
「我知道母乳是最好的。剛生完的時候,看到有那麼多奶,我覺得自己很幸運,也覺得自己的乳房很爭氣,大家都羨慕我,不用追奶。但是奶量實在太多了,餵完寶寶我還要吸奶,每一天都是在餵奶吸奶中度過。
那麼久了,我基本沒有出去逛過,之前逛過一次,回來就堵奶了。我都不敢出去了。每天晚上都要調好鬧鐘,睡過了也會堵奶。想找個人訴訴苦,也不知道找誰。每次說我奶多,她們都說我飽漢不知餓漢飢,不能體諒她們追奶的苦。可是,又有誰知道我的苦呢。
和我老公說的時候,也只換來一句那麼辛苦就不餵了。這些奶像一座山一樣壓在我的身上,我快喘不過氣來了,但是有那麼多奶都不喂,我大概也不是個好媽媽吧。。。」
媽媽的話猶如一塊石頭壓在我的心上,她反覆淤積的原因其實很簡單,過度排空乳房導致奶量過多,並且多次暴力通乳也可能導致了乳腺管損傷。
乳汁淤積是乳汁因為導管堵塞,積存在乳腺導管中的乳汁無法有效排出,雖然引起乳汁淤積的因素很多,但對這個媽媽來說,孩子吸吮並沒有問題,過度排出奶量導致了產出過多是主要問題。媽媽的壓力也非常大,情緒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給媽媽分析了乳汁淤積的原因後,我給出了以下調整意見:
01
教會正確使用吸奶器和手擠奶的方法,但並不過度使用
02
採用單側哺乳法,每次餵單側乳房,如果另一側乳房漲奶嚴重就擠掉一小部分,乳房感覺稍輕就可以了,或者冷敷乳房,下次哺乳的時候再換另一側哺乳。2-3天適應後,可以一次單側哺乳2次,再換另一側乳房單側哺乳2次,逐漸減少每次的擠出量,並達到供需平衡。這需要時間。媽媽需要知道乳汁生成的原理:乳汁移出越多,給到大腦的信號是奶不夠,乳汁就會源源不斷地產生。如果適當漲奶,乳汁中的泌乳反饋抑制會抑制乳汁的生成,大白話說就是乳房不會漲爆的。
03
一定要避免暴力按揉,乳汁淤積時可採取冷敷或者調整不同的姿勢,讓寶寶鼻尖或下巴對著淤積腫塊吸吮。即使短時間內無法讓孩子吃通,即使自己手擠奶也效果不好,即使找不到專業的哺乳顧問幫忙,也不要害怕,乳汁留在乳房中,本身就是告知身體減緩乳汁產生的信號,正常餵養的結果不會比盲目按摩擠奶更差。
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一個案例的結束,教會媽媽基本的處理和預防措施才意味著服務的完成。排空乳房這樣的建議真的要慎之又慎,避免引起媽媽的誤解。因為害怕而在孩子吃飽後拼命排出乳汁,結果往往都會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