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姜文,還有誰能站著把錢掙了?

2021-01-10 影投人

文 | 士多啤梨

近日,姜文參加了《圓桌派》,面對竇文濤提出的「是不是有很多次跪著才能把錢掙了」這個問題時,姜文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看法。

姜文:第一,錢對我來說永遠不是最重要的,沒必要。我吃飽喝足,我有個夠。我覺得我很有錢,我一直覺得我是最有錢的。這就夠了。八竿子打不著的人對我來說就是個零。

可見,姜文對待電影的態度,更多的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談創作與資本的關係,他認為自己只對電影的質量負責,至於賣不賣錢,票房多少則是投資方考慮的問題。

不管是功成名就的大導演,還是初出茅廬的新人導演,電影圈裡總有這麼一小部分堅持自我的電影人懷著對電影和創作的熱愛,以一顆近乎神聖的心做著這麼一項事業。

他們不太在乎是否能取悅主流觀眾,不太在乎單一的票房數字。他們是一群較真的理想主義者,用電影講述現實人生、表達自我甚至開宗立派。

堅持自我的他們,憑什麼立足?

處女作大賣20億的導演文牧野原本只是一個世俗觀念裡的「差生」,高考考了290分的他勉強上了一所大學的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因為骨子裡對電影的熱愛,僅用了一臺破舊的小DV就拍出了全專業最高分的短片。

文牧野:被別人看到自己片子的機會,我一個都不會放過。對於沒錢沒門路的我來說,這是拼命往上爬的唯一一條路。

從大學到研究生期間,文牧野一共拍了9部短片,其中《Battle》和《安魂曲》讓他聲名大噪。正是這兩部堅毅中透著柔軟力量的現實主義作品,讓寧浩和徐崢看到了文牧野的才華,為他贏來了執導《我不是藥神》的機會。文牧野看重電影的現實意義,寧浩想要拍好中國本土故事,因而兩人一拍即合。

和文牧野一樣,導演畢贛的成功與其對電影有著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解系統有關。唯一不同的是,畢贛的關注點在於對電影畫面的痴迷。

畢贛的電影的啟蒙來自塔可夫斯基的一系列晦澀難懂的作品,開始他覺得非常難看,大約用了近半個月的時間才一點點看完,直到某天才突然對電影產生了一種莫名的感覺。

一般來說,時間元素在電影語言裡的運用就是線性敘事。少數強敘事影片會採用非線性,但很少有電影敢於拓寬時間的藝術性,而在畢贛的電影裡,觀眾看到了時間藝術的更多可能性。

在他的作品中,時間除了線性、非線性,還可以被摺疊,被縮短,被拉長,最終抵達某處。這不僅是對電影語言的革新和創造,也是對重塑觀眾審美的一次未知的挑戰。

比如《路邊野餐》,導演採用過去、當下與未來的三段式結構,通過空間轉移完成了對時間的調度,主人公穿梭遊走於時空、虛實之間實現了思想狀態上的「絕對自由」。

影片在臺北展映的時候,有個觀眾在映後告訴畢贛——這部電影非常糟糕。但當他執拗地看了四遍後,他說:「我愛上了《路邊野餐》。」

在處女作發光發熱之後,面對蜂擁而至的熱錢和商業片項目,畢贛依然選擇讓自己離漩渦中心遠一點,堅守文藝片陣地,堅持將「蕩麥」這個電影符號做下去。

和姜文一樣,帶有理想主義光環的導演們都不是那麼注重票房成績,比如接下來的這位。

如果要以票房論英雄的話,徐浩峰恐怕早就被打入冷宮了。翻開票房數據,《師父》票房5471萬,《箭士柳白猿》票房647萬,《倭寇的蹤跡》32.9萬。

徐浩峰有著作家、編劇、導演等多重身份,並且每個領域都完成得十分出色。

26歲時,徐浩峰毅然決然選擇辭職,回到家中開始了讀書、寫小說的日子,而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八年之久。正是這樣超出常人的耐心和堅持,成就了他的一部部經典武俠之作。

《逝去的武林》開創了武術紀實文學風氣之先,武俠小說《道士下山》更是被評為「硬派武俠小說接脈之作」,後被陳凱歌改編成電影,獲得了4億票房。

作為編劇,徐浩峰憑藉《一代宗師》獲得第33屆金像獎最佳編劇獎。

出身武林世家的徐浩峰對於武術有一種特殊的情結,在他的作品裡對於各大武林門派、冷門兵器都如數家珍。在視效大片橫飛、爆米花電影當道的娛樂時代,缺乏驚心動魄的動作設計、花哨招式的徐浩峰電影看起來有些過於文藝。

作為導演,徐浩峰一共執導過三部作品,分別是《倭寇的蹤跡》《箭士柳白猿》《師父》,他像電影界的一匹黑馬,硬生生殺出一條武俠片新路。

相比於傳統武俠電影,徐浩峰並不滿足於展現武打的暴力欲望,迎合觀眾狹義的價值觀和淺顯的精神幻想,而是具有特殊的文化體系,這種文化體系貫穿於他的每一部影片,也形成了他"硬派"武俠電影的獨特個性。

在他導演的全部影片中,無論是武術動作的展現、人物塑造、影片鏡頭語言的使用,還是影片價值觀的深度挖掘,都看到了徐浩峰特立獨行、自成一派的美學風格。

很多時候,堅持自我並不是一個缺點。

正是因為堅持自我,有的導演才獲得了第一次拍片的機會;正是因為堅持自我,有的導演在美學領域敢於勇敢嘗試、做出突破;正是因為他們的堅持自我,不輕易對市場做出妥協,我們才看到了中國電影市場題材迸發的更多可能性。

影投人製片工場

有眼力、有腦洞、有大神的一站式精品影視內容製片工場

【如需轉載請聯繫,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相關焦點

  • 《讓子彈飛》:姜文真的站著把錢掙了嗎?
    所謂一山不能容二虎,誰才是最後的贏家呢?影片結局給我們的答案是:姜文飾演的土匪贏了。姜文之所以能夠棋高一著,在於他能夠將錯就錯。周潤髮飾演的惡霸黃四郎不好對付,但是假黃四郎就容易得多。姜文居然能夠想到群眾的力量去對付黃四郎,當著大家的面殺掉假黃四郎,在群眾眼裡,黃四郎已死,而真的竟成了假的。最後黃四郎被炸死。
  • 最任性的姜文,用這部《讓子彈飛》,就這麼站著把錢掙了
    最任性的姜文,用這部《讓子彈飛》,就這麼站著把錢掙了姜文一直都是中國最為特殊的一個導演,他的電影也從來不與人苟同,更多的使用自己的風格拍攝一些讓人驚嘆的電影。姜文一度被影迷們認為是電影鬼才,從演員轉型的他曾經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優秀的電影,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來講一個姜文被人們提起最多的一部電影《讓子彈飛》。「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這是《讓子彈飛》中的臺詞,這句話在後來被萬千文藝青年奉為金句。
  • 最終還是站著把錢掙了-《讓子彈飛》姜文
    很少有導演,每部作品都是精品,在我有限的認知裡,韓國的奉俊昊是一位,還有就是姜文。而且姜文是少有的,很任性的導演。電影中的很多細節讓我們覺得不真切,比如巨大的火鍋,一地的錢;一地的槍;門樓下女人一張張慘白的臉;……可也總能在細節中發現電影與現實的交織和重疊
  • 姜文,「我想站著把錢掙了」,一個叛道離經的藝術家
    姜文,「我想站著把錢掙了」,一個叛道離經的藝術家最近姜文的新電影《邪不壓正》上映了,到現在,姜文的民國三部曲算是齊活了。《子彈》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部姜文的電影,但是給我印象最深的卻是《太陽》這部電影。因為《子彈》講述的故事十分簡單易懂而且熱血,適合像我這樣正值青年看,講的就是一個正義的匪拯救了一座城的故事,而它背後想表達的卻不被大多數人所發現包括我也僅僅停留在爽這一個層面上,而這部電影是想表達中國抗戰時期的革命家,他們有豪氣有熱血還有孤獨。
  • 讓子彈飛:姜文演了偶像,還站著把錢掙了
    而背地裡,周潤發假借麻匪侵擾平民,讓姜文造福百姓的希望落空。在爭奪中,老二邵兵、師爺葛優、夫人劉嘉玲,先後慘死。姜文決心跟周潤發一站到底。他給百姓發錢,他們不敢要,發槍,他們不敢反,基本上就是看著姜文與周潤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姜文通過梟首周潤發替身,從而帶領民怨沸騰的百姓衝進了碉樓。在最後,周潤發被迫碉樓自盡。而妓女周韻與老三以及一幹兄弟去了上海浦東,拋下姜文一個人仰天遠望。
  • 姜文《讓子彈飛》「站著把錢掙了」《一步之遙》票房 徘徊在5億
    姜文或許是電影圈導演的一個「異類」,他的成績很難簡單地用票房數字來描述。姜文作品此前姜文執導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升起》三部作品,都證明了他並不認可「電影是娛樂時代的消費品」。2010年末上映的《讓子彈飛》,姜文霸氣側漏地表示要「站著把錢掙了」,這部電影果然爭氣地拿下6.76億票房,刷新國產電影多項票房紀錄,要知道八年前能達到6億體量的電影很不多見。姜文導演的電影產量並不多,當年《讓子彈飛》能成為票房冠軍,憑藉的是一個異常流暢的故事。張麻子、黃四郎、馬縣長在一個偏遠小城鬥智鬥勇,隱喻了國共內戰的歷史,又充分滿足了大眾和影迷雙重的觀影趣味。
  • 北洋三部曲之《讓子彈飛》經典回顧:我就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
    更何況,當他身邊站滿的,全是猥瑣功利的成人和某些不思進取的侏儒的時候。(《北京日報》評)三、經典臺詞1.你叫張麻子?可你臉上沒麻子啊! 黃四郎臉上有四嗎?人們不願意相信一個土匪的名字叫牧之,人們更願意相信叫麻子,人們特別願意相信,他的臉上應該他媽長著麻子。2.我就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3.別急,讓子彈飛一會兒。
  • 《讓子彈飛》我要站著,把錢掙了
    《讓子彈飛》我要站著,把錢掙了姜文是小編最喜歡的一個導演了,他是一個特別有思想導演,每部作品都非常具有個人風格和特色。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理解也不同,不管什麼作品也會褒貶不一的。《讓子彈飛》這部電影是由姜文執導,周潤發、葛優、劉嘉玲、陳坤、周韻、廖凡、姜武等主演的劇情片。
  • 讓子彈飛:站著就把錢給掙了?
    姜文的首部商業大作《讓子彈飛》12月16日全國公映,「看得懂的電影」,這是姜文在《讓子彈飛》宣傳期間多次提到的一個詞,也折射出姜文從文藝到商業的巨大轉變  「如果姜文拍商業片,將是對我最大的威脅。」馮小剛曾這樣評價「兄弟」姜文。
  • 如何站著把錢掙了?
    《讓子彈飛》中有段對話:湯師爺:「你是想站著,還是想掙錢呢?」張麻子:「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湯師爺:「掙不成。」張麻子掏出槍,啪一聲拍桌上:「這個能不能掙錢?」湯師爺回答:「能掙,山裡。」張麻子:「這個能不能掙錢?」湯師爺:「能掙,跪著。」張麻子把官印+手槍放到一起:「這個+這個,能不能站著把錢掙了?」湯師爺拱手:「敢問閣下何方神聖?」
  • 在大城市生活,「我就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這事難在哪?
    張牧之,我就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讓子彈飛》裡,姜文飾演的張牧之有這樣一句臺詞「我就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這句臺詞由姜文飾演的人物嘴裡說出來,讓人格外喜歡。畢竟,這麼「爺們」的男人在現實中卻不多見。原來,跪著掙錢遠比站著掙錢容易的多。您看,同樣是吃肉,狼比狗可難多了不是。狼縱有一身捕獵的本事,還要耐住性子等待機遇才能填飽肚子。狗只需要地上打個滾,吐吐舌頭,上好的吃食就到嘴裡了。究其兩者的區別,無非是一個的世界廣闊些,一個則只有方寸之地,一個求己,一個求人。但歸根結底,都是在努力的「活著」。誰又能說,打滾不是本事呢?
  • 這麼好看的電影現在才發現,佩服姜文他站著也把錢掙了
    不過精還是老大精,他說要斂財,但又不要窮人的錢,富人,自然就是黃四郎他們了。面對一開始強豪給他帶來的挑戰,他都一一從容的化解了,十分有膽量。直到這天黃四郎的手下一個唱白臉,一個唱黑臉的串通賣涼粉的商家一起污衊六弟,說縣長的兒子吃了兩碗米線卻給一碗的錢,六弟為自證清白,拿出短刀遍刺入腹中,要給他們看自己肚子裡就只有一碗米粉。
  • 姜文電影《讓子彈飛》,站著掙錢才夠爺們!
    站著把錢掙了姜文的電影是真誠的,這種誠意堪比小學生。他並沒有說已經拿到公眾的話語權,就可以不把事當事辦。從這次作品的質量上,可以證實姜文說的那句話,「站著把錢掙了」。現在賺錢太不容易了,能「站著把錢掙了」,您乃神人。說實話之前他的幾部片子沒看太懂,敘事風格有些奇怪,思想的表達又也太隱晦。《陽光燦爛的日子》還可以,其他的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但我覺得誰也不必去期望什麼,也不用過度解讀什麼,姜文總和其他人的期望有差距。這些差距不能被解讀為特立獨行,只不過在我看來過於生猛。
  • 《沉默的真相》:紫金陳加廖凡,這次站著把錢給掙了
    《讓子彈飛》中,姜文摟著葛優,語重心長:「我為什麼上山當土匪?就是因為我腿腳不利索,跪不下去。」姜文在民國末年的亂世裡,把槍拍在公堂的大案上,直抒胸臆。,還把錢掙了!」心裡想站,卻怎麼都站不起來。本來以為自己是姜文,其實我們都是葛優,並且不斷自我安慰著:跪著掙錢,不寒磣。
  • 周小平:2021,站著把錢掙了!
    因為外面都謠傳中國是土匪,會搶人搶錢,誰敢投資就會搶光誰,不僅搶光你的錢,還要槍斃你。所以,外媒造謠詆毀中國是一貫的,並非從疫疾時代才開始。過去他們造的謠,更狠更毒。沒辦法,我們只能以超國民待遇對待之,給予一切所能給予的便利和承諾,只有這樣才能吸引來足夠的資金。「掙錢嘛,不寒磣。」 是,掙錢不寒磣,可是光顧著掙錢不追求強大的話,是相當危險的。拉車不看路,是何等危險。
  • 《讓子彈飛》裡張麻子:我是想站著,還把錢掙了!現實這可能嗎?
    姜文有一部電影是《讓子彈飛》。這個電影裡有三個關鍵人物。一個是周潤發演的,黃四郎。他是鵝城的惡霸,在鵝城掙錢都得聽他的。一個是葛優演的師爺。他是亂世中的聰明人,懂得委曲求全,把所有的矛盾都圓滑化解。還有一個就是姜文演的張麻子。他是一個規則的破壞者,不滿於黃四郎的霸道,號召鵝城的百姓推翻了黃四郎的統治。
  • ...鄙視鏈最低端成功逆襲的《戰狼2》,不賣慘不下跪,站著就把錢掙了
    多年前,讓子彈飛高喊著一句臺詞:站著也要把錢掙了!多年後,吳京做到了。時至今日,吳京還在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宣傳戰狼2,接受採訪,自嘲自己現在還在租房住,說別人靠臉掙錢,自己靠命掙錢。眾所周知,娛樂圈也是有著一條鄙視鏈的。
  • 《邪不壓正》:姜文你躺著掙錢不行嗎?幹嘛非得站著?|五官科
    懂與不懂的糾結,是許多觀眾在看完一種名為「姜文電影」的電影之後的共同反應,走出影院,簡直就是大型懵逼現場。評論姜文電影就成了兩種異常對立的聲音互掐,一方面,姜文故弄玄虛,放飛自我,對他癲狂的自嗨表示尷尬。另一種,對他的個性、氣質嘖嘖稱奇。
  • 姜文、陳寶國、陳道明、王志文、李幼斌這五個男演員,誰更強勢
    毋庸置疑,姜文、陳寶國、陳道明、王志文、李幼斌這五個都是實力強悍,氣場強大的男演員,但是誰更強勢呢?除了演戲,他工作何嘗不是透露出一股強悍之氣,他說:「站著我也要把錢掙了。」還曾經有主持人問姜文:「中國這麼多導演,你覺得哪個優秀?」姜文說:「現在沒有,以後有」。主持人:「誰呀?」姜文說:「我。」
  • 姜文、竇文濤、孟廣美、馬未都這四個人的圓桌會聊有點意思
    竇文濤問姜文,那麼多人拍電影掙大錢,你就不心動?你這三年拍個片,非得站著還把錢給掙了?姜文說,人面對那麼多選擇的時候,就站不住了。導演就是請觀眾吃飯,你老是說這菜太貴,那菜太貴,沒意思,對吧。一頓飯能貴到哪兒去,一電影能貴到哪兒去?如今的電影市場,發財的發財,上市的上市,總想著掙錢就要放低身段,娛樂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