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uel(德語,連杆)」
「Glasses(英語,眼鏡)」
「這張圖片上是褲子……」
這一串單詞可不是來自某個外語角
而是一場開顱手術
在手術中將患者喚醒
還讓他說三種語言
這一幕就發生在北京天壇醫院
11月27日上午,天壇醫院為29歲的德語翻譯小周做了腦腫瘤摘除手術。為了保留他的語言功能,醫生在術中喚醒他,並檢驗他的語言功能。經過「考核」,醫生不僅順利摘除了腦腫瘤,還保留了大腦中的語言功能區域,讓他在今後仍能流利地講出中、英、德三種語言。
腦部腫瘤致翻譯員頻頻「失語」
「有時腦子裡突然有個聲音或者有件事來幹擾你,就像看電視的時候突然有人說別的事,電視裡的東西一下子就聽不清了。」小周第一次發病的時候是在一次會議的翻譯工作中,「上一句話還能翻譯出來,下一句就感覺完全沒法聽,也找不到正確的詞彙。」
在之後的工作中,小周出現了數次類似的症狀。「複雜點的詞都想不起來,只知道自己在出聲,但說的是什麼、說得對不對完全不知道。」小周說。
經檢查,醫生在小周的腦部發現了一個腫瘤,正是這個腫瘤影響到了他的語言功能。對靠嫻熟的德語、英語「吃飯」的小周來說,腫瘤帶來的症狀嚴重影響了他的工作和生活。
「小周的首發症狀是癲癇性的混合性失語,不僅是德語、英語,他所有的語言功能可能都受到了影響。」北京市神經外科研究所副所長、北京天壇醫院神經外科副主任江濤說。
採用「術中喚醒」 力求保住語言能力
「大腦中漢語和英語、德語等語言的『激活區』是不一樣的。我們考慮到未來小周的工作能力,要在切除腫瘤的同時,力爭保住他使用漢語、德語和英語的能力。」江濤說,「在『喚醒手術』中定位和保護三種語言的『功能區』是不多見的,難度較大。」
為確保手術效果,江濤團隊為小周專門制定了「術中喚醒」的手術方案,並在術前進行多模態功能檢測,以確定大腦重要功能區。
11月27日9時,手術開始,小周的大腦皮層暴露在醫生面前。麻醉醫生立即調整麻醉藥物劑量,約20分鐘後,小周從全麻中醒來。
△圖為醫生正在為小周進行手術。
「我說的話你能聽到嗎?現在感覺怎麼樣?你看著我手裡的圖片,告訴我圖片上是什麼。」醫生問。
「這張圖片上是香蕉。」小周的聲音穩定而清晰,先後用漢語、德語、英語描述著眼前的圖片。
為了「檢驗」小周的回答,手術團隊專門請來懂德語的醫生,並專門設置了德語問題。與此同時,醫生們通過神經導航定位、神經電生理監測等技術,確定小周的大腦功能區。
「刺激這個部位的時候,他無法語言表達。」根據小周的表現,醫生們逐漸標記出語言、行動等功能區,並規劃出躲避這些功能區的「路徑」。
「路徑」確定後,麻醉醫生加大麻醉藥物劑量,小周再次進入全麻狀態。數小時後,小周大腦裡的腫瘤被成功切除。
「術中喚醒」難度大 此病例極少見
據了解,「術中喚醒」是對於一些病變位於重要功能區,手術可能損傷語言、運動、視覺功能區,造成不可逆的神經功能障礙的患者。一般在切除腫瘤前通過麻醉技術將病人「喚醒」,刺激腦部功能區,誘發語言功能或者運動功能的障礙並進行標記,從而實現切除腫瘤的同時,最大化保護患者腦功能的目的。
同時,通過麻醉醫生和手術團隊的配合,在喚醒過程中消除患者的緊張和焦慮情緒,手術後不遺留心理創傷。記者了解到,以前曾有過保護雙語區域的喚醒手術,像小周這樣的病例非常少見。據了解,當天小周的手術順利完成,目前他仍在天壇醫院住院,正在康復中。
▌本文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