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如果沒有真心,人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丨
- 風物君語 -
說起四川文化
大多數人要想到川劇
說起川劇
更多的人要想到變臉
那變臉的故事你知道嗎?
除了變臉
川劇你還能說些啥?
▼
今天推薦一部老電影《變臉》,關於一個川劇變臉王的令人心神搖曳的故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四川,有一位身懷絕技的老藝人變臉王,三十年前他的妻子嫌他貧窮離他而去,從此他孑然一身,只與一隻叫「將軍」的小猴相依為命。
▲ 小猴子「將軍」,萌萌的眼神
男旦名伶梁素蘭驚嘆於他的絕技,勸他將藝術傳之後世。這種同行相惜的提醒,促使他在人口市場上買了一個被多次轉賣的小孩兒狗娃,當做自己的孫子百般呵護。
▲ 有了孫子,變臉王辛酸又開心
怎奈一次突發情況,小孫兒竟說自己是一個女孩兒。變臉王如遭晴天霹靂,因為他這絕活,自祖上就是「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剛剛燃起的希望驟然破滅了。
▲ 小男孩兒變成小女孩兒
他從此硬了心腸,再不準狗娃叫他爺爺,只能叫「老闆」,對待少了「壺嘴嘴兒」的狗娃,也再不是親孫一般的寵愛了。
狗娃問師傅,觀音也沒有壺嘴嘴兒,你為啥供她?
一個天真的孩子,只因為自己身為女性,就要遭到不同的對待,她不平,她不甘。
然而她得不到一個回答。
痴迷變臉的小狗娃,偷偷拿出臉譜在燈下觀察,卻引起大火將家當燒得精光。
命途坎坷的老藝人,沒有了兒子,失去了「孫子」,失去了香火後繼的希望。自小多災的狗娃,好不容易有人真心善待,卻被命運拉扯,無力反抗。
一個悲劇,在精妙的次次變臉中,越美越令人悲傷。
不過說起川劇,要是你只知道變臉,那你大概還是一個實在的門外漢。
川劇在2006年被評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還有更多不為大部分人所知的博大豐富、細膩精湛。
中國劇種一般只有一兩個聲腔,京劇算一個大的劇種,也只有三種聲腔,而川劇聲腔則多達五種,它還操著人們聽著就樂的四川方言作為念白,最是有特色。
▲ 川劇表演 圖/視覺中國
這種多聲腔的川劇藝術的形成,背後攜帶著明末清初一次巨大的移民潮,也就是人們說的「湖廣填四川」。
自從戰國時李冰父子修成都江堰,四川盆地成為田良糧美的天府之國。從明到清,每次改朝換代的戰爭都使得四川人口銳減,於是清政府下令從周邊省份移民。
▲ 都江堰 圖/視覺中國
這場運動歷時百餘年,很多地區的戲劇聲腔隨著浩蕩的移民潮相繼進入四川……演員為了面對口味不同的觀眾群體謀生,逐漸將各類戲曲聲腔融合到一個戲班子中間演唱。
這是天南地北的聲腔在巴蜀大地的改變,也是從此定居於此的人們在耳朵裡存著的鄉愁。
▲ 湖廣填四川 /截圖來自紀錄片《拾遺·保護》
人們所熟知的川劇變臉,是晚清藝術家康子林(一說「康芷林」)在《三變化身》中飾演善於易容的江湖豪俠貝戎時首創的技藝,經過一代代藝人的鑽研改善,在技術和材料上大為進步,成為今天的模樣。
▲ 川劇絕活「燈復明」 /截圖來自紀錄片《拾遺·保護》
川劇藝人們憑藉高超的功力,又多向各類藝術學習,創造了一系列妙不可言的藝術絕活。
除了變臉,還有踢慧眼、藏刀、牽眼線、耍靴子等。高超的絕活在貼合的劇情之中,精妙絕倫,令人稱奇。
▲ 川劇絕活「踢慧眼」 /截圖來自紀錄片《拾遺·保護》
吟哦扮唱上百年,川劇藝術從萌芽發展到今天,依靠了一批又一批藝術家的心血。
電影裡,變臉王被誤會販賣人口投進大牢,狗娃拼了命要救師傅。她效仿梁素蘭的招牌觀音戲中女孩兒捨命救父、隔斷繩索跳崖的情節,從高空墜下,感動了護國軍師長為變臉王伸冤。
撿回一條命的變臉王,終於醒悟,不合理的行業老規矩不過是束縛人的繩索。於是再次將狗娃收作自己絕活兒的繼承人。
看到爺孫倆相對表演變臉的時候,眼淚裡迸出微笑的光芒。
好藝術不是放在博物館裡聚光燈照著的藝術,而是背後千百為它奉獻的人,他們是鮮活的、熱烈的、真實的生命。
傳內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規矩到了狗娃這裡終於被打破了。不是一陣春風改天地的大事,不過一懷真心,永遠是最能打開一具心門的鑰匙。
屏幕前的你,是否也為自己找到了一件願意獻出真心的事情呢?
文丨朝雨
▼點擊「閱讀原文」,觀看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