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以及魏晉南北朝

2020-12-28 騰訊網

最近網上有個視頻很火,裡面說:

「讀書這麼多年,老師們好像從未提起過 魯迅先生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包括魏晉南北朝。」

我看到這之後仔細想了一下,確實如此。然後我就科普了一下這些作品,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事情。看完之後有些意外,幾篇文章裡的一些內容確實不適合拿到講堂上來。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氣,確實有些意外,我以為現代人的風氣不好,原來古代的思想就已經開放到這個地步了。突然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這個詞不那麼嚴肅了(這句屬開玩笑,古代很多思想和傳統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遵循的)。

接下來 我就簡單來聊一下這幾篇文章和淺談一下魏晉南北朝的「開放思想」。

魯迅 — 《鑄劍》

故事發生自在周宣王時代的楚國。王妃孕育一塊神鐵,王以之為神鐵,便找天下最會鑄劍的幹將為之鑄劍,幹將苦幹三年,為楚王鑄造了兩把劍。幹將知道楚王怕幹將為他人所用,劍成之日會殺了幹將,所以幹將去獻劍時只獻了一把劍,留下一把留給還未出世的孩子將來為他報仇用。幹將被害16年後,莫邪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眉間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訴眉間尺,眉間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決心以雄劍為父報仇。眉間尺憑一股勇氣來到王城,殺不成楚王,又被通緝捉拿。 俠士晏之敖來見眉間尺,他可以殺楚王,但要借用眉間尺的寶劍和頭顱。眉間尺信任他,把寶劍和自己的頭顱給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並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鬥。眉間尺年幼,不是楚王對手,被楚王的頭咬住不放。晏之敖見狀,拔劍自刎,頭顱掉入鼎中,加入戰局,終於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三個頭都煮成了白骨,無法分出彼此,楚國王公大臣出於無奈,只好將三個頭顱均以王禮分而葬之。這就是三王冢的來歷。

這篇文章中有描繪頭顱在金鼎中互相撕咬的片段,有些血腥,除了復仇和表現宮中太監官吏的小人嘴臉外沒有太多要表現的東西。故而不適合出現在青少年的教學過程中。

老舍 — 《兔》

這篇文章是講一個「前同事」小陳,有些聰明又喜愛戲曲,拜了一位老戲曲家為師,但由於心浮氣躁又交友不慎,被一個黑人大哥發掘捧紅,讓本不那麼出彩的小陳誤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後面發現這個所謂的發掘和捧紅,都是在為了從小陳身上得到利益而已,最後小陳一無所有還被騙欠了錢,自己的妹妹也被欺辱。最終愛上抽大煙,然後死去的故事 。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善良的小陳被騙被捧殺的過程,人在一個吹捧自己的環境裡,就會飄起來,失去自己的思考,告誡人們應該正確認識自己。才疏學淺,沒有態度讀懂內在的東西,有更多見解 的歡迎留言評論。

沈從文 — 《嘍囉》

《嘍囉》講述一個「我」因為貪玩,在野外被土匪抓到山上讓家裡交贖金贖人的故事。「我」因為喜歡逃課出去玩,被山上的土匪抓走當人質,要我家人送錢來贖我,可是我的家人遲遲沒有來,我就在土匪山上住了五個多月,在這五個多月裡,每天吃雞也不用學習功課,也玩得很開心。因為「我」有很嫻熟的木雕手藝,雕刻了一個土匪大哥的木雕,在這五個月中,對監視自己的小土匪四儺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龍陽之愛」,最後被家人贖走,對這段往事的一個回憶。

這篇文章講了「我」在青春懵懂期對另一個同性別的小夥子產生的一些情愫,用現在網絡語言說,這就是一篇耽美文。故而不宜出現在課堂之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戰爭頻發、禮樂崩壞、淫奢之風瀰漫的朝代。很多的行為和風俗在今天看起來都有些不可思議。例如,同性戀廣泛,宮中、軍營、民間皆有,而且毫不避諱。例如女性17歲就必須要結婚,不結婚就要被抓去給官吏當小妾。例如收繼制度,即丈夫死後妻子作為遺產由兒子繼承。例如一些士族的公子哥「富二代」「官二代」們一起組Party。他們披頭散髮、赤身裸體,飲酒作樂,相互享用「外圍女」甚至他們自己帶的女眷,而且這個在當時是光明正大且光榮的事情,如果你鄙視不屑或者不參與,你就是不合群。

經過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我總結大抵有這三點:

1.當時由於戰爭原因,導致多個原本沒有交集的民族發生了融合,胡風進入漢人生活,思想行為受到影響,行為變得開放

2.戰爭頻發,男性都被抓去打仗,女性留守家中。男性見不得女性,女性也見不到男性。但是生理需求還在,所以。

3.常年戰爭,大家都在擔心自己還能活多久,當生命都成為未知數的時候,禮義廉恥這些東西就被淡化了,所以人們的本性就不受克制的顯現出來。

後面,我將把三篇文章分別發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

相關焦點

  • 魯迅和沈從文的「兩條路」
    魯迅的懷疑態度,既憊懶又犬儒,並不亞於他筆下的群眾。他是「與人民永遠在一起」的。魯迅「有」頭「沒」頭的文字,因此投射了他感時憂國的塊壘,以及自身立場的遊移。但我以為在上述道德的層次外,頭及砍頭更能導出一種認識論上的弔詭,不容忽視。
  • 比亞茲萊、魯迅與《鑄劍》
    《鑄劍》文:河西波蘭導演格熱戈日·亞日那導演的話劇《鑄劍》上海首演前,幾位主創人員和媒體一起吃飯,我也在座。《鑄劍》中的黑衣人「宴之敖者」,魯迅自己解釋:「宴從宀(家),從日,從女;敖從出,從放(《說文》作,遊也,從出從放);我是被家裡的日本女人逐出的。」《鑄劍》影射可考的,第一個,就是羽太信子——這個把魯迅從八道灣家中趕出去的女人。
  • 魯迅與沈從文之間的恩怨:一場誤會,從此不再見面
    [摘要]魯迅雖然知道自己也冤枉了沈從文,但不知是疏忽還是出於其他什麼原因,竟一句也沒有提到對沈從文表示歉意的話。這就更加深了沈從文的不滿,以至於在魯迅生前沈從文始終不願與其見面。 第二天晚上,孫伏園又跑來向魯迅報告說,豈明先生(周作人)那裡也有同樣的一封信,而且筆跡很像休芸芸。
  • 魏晉南北朝的衣食住行大揭秘!
    生活在魏晉南北朝,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魏晉南北朝玉器:舊傳統中的新天地
    故宮博物院南北朝雲虎紋玉璜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亂紛起,處在這樣的社會條件下,玉文化的發展受到了抑制。故宮博物院南北朝朱雀紋玉珩魏晉南北朝玉器的總體面貌及格局,表現在兩個方面:(1) 當時是介於以傳統風格為主的漢代玉器輝煌期,至開放的唐代玉器高峰期的中間低谷期。
  • 魯迅無緣諾獎的理由令人振奮
    魯迅先生拒絕參與諾貝爾文學獎評選魯迅是盛開在中國近現代文學史上的一朵奇葩。一九二七年,瑞典有位考古探險家通過劉半農,想擬提名先生為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劉半農寫信徵求先生意見,但遺憾的是卻被先生回絕了。理由是於自己、於國他和梁啓超都不配獲得那批豐厚獎金,中國當時也沒有人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福原啟郎談京都學派與魏晉南北朝史研究
    於京都大學文學部學習期間,師從島田虔次、川勝義雄、谷川道雄等,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近日,他所著的《晉武帝司馬炎》中譯本出版,《上海書評》就本書以及京都學派的魏晉南北朝史研究採訪了福原先生。《晉武帝司馬炎》,[日] 福原啟郎著,陸帥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20年1月版,264頁, 48.00元京都是日本東洋史研究的重鎮,聚集了相當多的大學、科研機構與研究者,能否請您介紹一下京都與魏晉南北朝史研究相關的學術共同體以及開展研究的主要方式?
  • 魯迅到底為什麼要寫《鑄劍》?
    《鑄劍》?文:河西波蘭導演格熱戈日·亞日那導演的話劇《鑄劍》上海首演前,幾位主創人員和媒體一起吃飯,我也在座。席間,擔任本劇藝術顧問的郜元寶教授談到《鑄劍》時盛讚:「全世界誰有魯迅這樣的想像力?讓三個頭顱在大鼎沸水中互相撕咬?」我的腦海中立即想起了比亞茲萊。宴之敖親吻眉間尺自刎割下的頭,這一幕與比亞茲萊的名畫多麼相似啊?「呵呵!」
  • 服飾 | 魏晉南北朝的髮飾,真的像《鳳囚凰》中那麼重嗎?
    《鳳囚凰》這部劇的時代背景是南朝宋時期。雖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動蕩年代,人們的著裝打扮、行為舉止都追求標新立異,但那個時期的女性真的會頂著這樣的重頭出門嗎?假髻的位置,圖自《中國設計全集》第8卷「魏晉南北朝緩鬢傾髻」條 也正因為假髻需要用人的真發製成,它的售價往往十分昂貴,供不應求。
  • 老舍與新文學的雙贏,老舍的大眾文化意義
    在"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的"魯郭茅巴老曹"六大巨頭中,老舍絕對是特立獨行的一個。實際上,在 20 世紀80 年代後期,沈從文、錢鍾書、張愛玲的文學地位都有所提高,而郭沫若、巴金兩位,愈來愈稍有人提起,甚至茅盾,其長篇小說的第一位置也頗受"威脅"。唯獨魯迅、老舍二位,非但不"貶值",反而愈來愈深刻穩固。魯迅自不必說了。
  • 魏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哪個更加黑暗混亂?
    曹丕代漢稱帝開始的魏蜀吳格局正式形成(222年孫權受冊封建立吳國)此後還有西晉八王之亂、五胡亂華、東晉十六國和南北朝(統歸於魏晉南北朝)。隋末農民起義及唐的統一戰爭、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的朝代更迭、兩宋之交(金人南侵與抗金戰爭)、南宋末年的宋元之戰。
  • 如果魯迅能活得更長,他的結果和評價會是什麼?
    與魯迅的第一次接觸是文章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少年閏土》到《孔乙己》,《紀念劉和珍君》,《藥》,《阿Q正傳》,《狂人日記》,《祥林嫂》在中學……為什麼xxx-1先生如此傑出。這與他的時代和社會環境密不可分。
  • 神仙鬼怪、奇人異事,魏晉南北朝小說,堪稱玄幻小說鼻祖
    這就要從魏晉南北朝說起。在魏晉南北朝之前,小說都不算是一種文學體裁,一直到了魏晉南北朝,小說才被當作一種文學體裁的存在。當時佛教大興,方士巫師層出不窮,奇人異聞數不勝數,為小說的創作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魏晉南北朝時期薄葬之風為何盛行於世?
    薄葬,在魏晉南北朝早期頗受推崇。戰亂與動蕩,別說遵循漢代喪葬之禮的隆重,很多時候人們甚至來不及為逝者準備喪服。但到了魏晉南北朝中晚期,厚葬的回潮之風又颳了回來。曹操早期的薄葬之風盛行,還與人們追求死後永恆安寧有關。
  • 閻步克丨變態與回歸: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歷程
    主要研究方向為魏晉南北朝史、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和政治文化史。著有《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樂師與史官》《品位與職位》《從爵本位到官本位》《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服周之冕》《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等。
  • 波蘭導演改編魯迅《鑄劍》,先鋒實驗性的效果如何?
    是《鑄劍》,又不是《鑄劍》是《鑄劍》,又不是《鑄劍》。這是在看波蘭先鋒戲劇《鑄劍》時的第一觀感。即便在整個觀劇過程中,魯迅的小說仍以其不可斷絕的精神強力令人不得不時時反顧,但這齣劇於「新編」之「再新編」之處也誠然是令人驚喜的。
  • 丸尾常喜 | 復仇與埋葬——關於魯迅的《鑄劍》
    編者按魯迅在給友人信中曾評價《故事新編》「頗有些油滑」,但「《故事新編》中的《鑄劍》,確是寫得較為認真。」這種「認真」既包含著《鑄劍》「復仇」原型的特殊性,同樣也與魯迅創作階段所捲入事件對其「進化論」、「人道主義」信念的衝擊有關。
  • 魏晉南北朝,為何多出美男?
    古代四大美男中除了宋玉,潘安、衛玠和蘭陵王三位都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潘安即西晉文學家潘嶽,據說年輕時走在洛陽道上,常被「女粉絲」團團圍住。他的漂亮用三個字可以概括——「美、姿、儀」。可惜雖有才情和專情,潘嶽的為人卻輕躁勢利,為了飛黃騰達去巴結權貴賈謐,落得身首分離的下場。相比之下,衛玠生前死後都更為人所仰慕。
  •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最偏愛的飾物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女子那步搖,那花鈿,那簪釵,也共同演繹著當時女子們的多樣魅力。垂珠,跳動的是她們的熱情。花鈿,描繪的是她們的寄予。簪釵,呢喃著她們的甜蜜。環境造就人,這種首飾也是魏晉南北朝女子獨創。難以知曉,她們怎麼想到將兵器作為首飾?穿越文字的山路,攀登至歷史的峰頂看看,那應該是她們對和平的渴望。
  • 舒乙臺靜農·陳獨秀·老舍
    編Saying:舒乙寫臺靜農與陳獨秀、老舍的交往,那一代名士、文豪的風雅和情誼,很是令人懷想。有一個時期,大概是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至中期,到抗戰前,在青島大學——它後來為山東大學,聚集了一大批北方的學者文人,一時間,人才濟濟,成了繼北平和上海之後的第三個文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