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有個視頻很火,裡面說:
「讀書這麼多年,老師們好像從未提起過 魯迅先生的《鑄劍》老舍先生的《兔》沈從文的《嘍囉》,包括魏晉南北朝。」
我看到這之後仔細想了一下,確實如此。然後我就科普了一下這些作品,以及魏晉南北朝的事情。看完之後有些意外,幾篇文章裡的一些內容確實不適合拿到講堂上來。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風氣,確實有些意外,我以為現代人的風氣不好,原來古代的思想就已經開放到這個地步了。突然覺得: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這個詞不那麼嚴肅了(這句屬開玩笑,古代很多思想和傳統都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遵循的)。
接下來 我就簡單來聊一下這幾篇文章和淺談一下魏晉南北朝的「開放思想」。
魯迅 — 《鑄劍》
故事發生自在周宣王時代的楚國。王妃孕育一塊神鐵,王以之為神鐵,便找天下最會鑄劍的幹將為之鑄劍,幹將苦幹三年,為楚王鑄造了兩把劍。幹將知道楚王怕幹將為他人所用,劍成之日會殺了幹將,所以幹將去獻劍時只獻了一把劍,留下一把留給還未出世的孩子將來為他報仇用。幹將被害16年後,莫邪含辛茹苦養大兒子眉間尺。莫邪把其父遇害情景告訴眉間尺,眉間尺一改以往柔弱性格,決心以雄劍為父報仇。眉間尺憑一股勇氣來到王城,殺不成楚王,又被通緝捉拿。 俠士晏之敖來見眉間尺,他可以殺楚王,但要借用眉間尺的寶劍和頭顱。眉間尺信任他,把寶劍和自己的頭顱給了晏之敖。晏之敖以獻眉間尺之頭晉見楚王,並設計在煮頭的鼎邊用雄劍砍下了楚王的頭,眉間尺和楚王兩顆頭在鼎中進行殊死搏鬥。眉間尺年幼,不是楚王對手,被楚王的頭咬住不放。晏之敖見狀,拔劍自刎,頭顱掉入鼎中,加入戰局,終於把楚王頭咬得無聲無息。三個頭都煮成了白骨,無法分出彼此,楚國王公大臣出於無奈,只好將三個頭顱均以王禮分而葬之。這就是三王冢的來歷。
這篇文章中有描繪頭顱在金鼎中互相撕咬的片段,有些血腥,除了復仇和表現宮中太監官吏的小人嘴臉外沒有太多要表現的東西。故而不適合出現在青少年的教學過程中。
老舍 — 《兔》
這篇文章是講一個「前同事」小陳,有些聰明又喜愛戲曲,拜了一位老戲曲家為師,但由於心浮氣躁又交友不慎,被一個黑人大哥發掘捧紅,讓本不那麼出彩的小陳誤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後面發現這個所謂的發掘和捧紅,都是在為了從小陳身上得到利益而已,最後小陳一無所有還被騙欠了錢,自己的妹妹也被欺辱。最終愛上抽大煙,然後死去的故事 。
這篇文章講了一個善良的小陳被騙被捧殺的過程,人在一個吹捧自己的環境裡,就會飄起來,失去自己的思考,告誡人們應該正確認識自己。才疏學淺,沒有態度讀懂內在的東西,有更多見解 的歡迎留言評論。
沈從文 — 《嘍囉》
《嘍囉》講述一個「我」因為貪玩,在野外被土匪抓到山上讓家裡交贖金贖人的故事。「我」因為喜歡逃課出去玩,被山上的土匪抓走當人質,要我家人送錢來贖我,可是我的家人遲遲沒有來,我就在土匪山上住了五個多月,在這五個多月裡,每天吃雞也不用學習功課,也玩得很開心。因為「我」有很嫻熟的木雕手藝,雕刻了一個土匪大哥的木雕,在這五個月中,對監視自己的小土匪四儺產生了不一樣的情愫,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龍陽之愛」,最後被家人贖走,對這段往事的一個回憶。
這篇文章講了「我」在青春懵懂期對另一個同性別的小夥子產生的一些情愫,用現在網絡語言說,這就是一篇耽美文。故而不宜出現在課堂之上。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一個戰爭頻發、禮樂崩壞、淫奢之風瀰漫的朝代。很多的行為和風俗在今天看起來都有些不可思議。例如,同性戀廣泛,宮中、軍營、民間皆有,而且毫不避諱。例如女性17歲就必須要結婚,不結婚就要被抓去給官吏當小妾。例如收繼制度,即丈夫死後妻子作為遺產由兒子繼承。例如一些士族的公子哥「富二代」「官二代」們一起組Party。他們披頭散髮、赤身裸體,飲酒作樂,相互享用「外圍女」甚至他們自己帶的女眷,而且這個在當時是光明正大且光榮的事情,如果你鄙視不屑或者不參與,你就是不合群。
經過分析,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我總結大抵有這三點:
1.當時由於戰爭原因,導致多個原本沒有交集的民族發生了融合,胡風進入漢人生活,思想行為受到影響,行為變得開放
2.戰爭頻發,男性都被抓去打仗,女性留守家中。男性見不得女性,女性也見不到男性。但是生理需求還在,所以。
3.常年戰爭,大家都在擔心自己還能活多久,當生命都成為未知數的時候,禮義廉恥這些東西就被淡化了,所以人們的本性就不受克制的顯現出來。
後面,我將把三篇文章分別發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翻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