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曹操對於身邊虎視眈眈的群雄已布下長遠打算,而剛獲得對袁術勝利的呂布陳宮這對組合又會怎麼應對呢?
老實說,《三國演義》在呂布陳宮滅亡之前,對陳宮的刻畫都是很深刻的,並且一直有很好的參照人物,那就是曹操麾下的荀彧、荀攸叔侄以及郭嘉。在陳宮整個生涯裡面,曹操謀士對陳宮的評價基本都是「多謀」。在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每每看到這裡,我都覺得陳宮是個悲催的人物。荀彧等大神對其謀略方面評價甚高,然而這個多謀的陳宮,卻並沒有完全體現出來。原因主要還是呂布。
在大勝袁術之後,呂布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故步自封,被陳珪父子麻痺神經。陳宮看不下去,進言卻被轟出來。此時的陳宮:
意欲棄布他往,卻又不忍,又恐被人嗤笑,乃終日悶悶不樂陳宮之所以不再投完他處,兩個原因:
很難說明陳宮對於呂布到底是什麼感情,才會讓陳宮不忍心拋下呂布。想必在為呂布出謀劃策的這些歲月,陳宮已經完全明白呂布是個怎麼樣的人。這個時候還對呂布存在感情,陳宮是個真性情的人。《三國演義》裡,對於陳宮人性方面的描寫,有幾個地方,而這裡就是第二處。一個只會運籌帷幄的人會讓讀者對其崇拜化、神聖化,這樣的思維定式會漸漸將這個人與讀者拉開距離。一個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是不會缺少感情的。郭嘉、諸葛亮這兩個人物在前期都給我高大上的形象,但正是這種形象讓我覺得他們前期離「人」很遠。而此時的陳宮卻展示了作為「人」柔情的一面。
至於呂布,更是性情中人了,只不過是被玩弄於眾人手中而已。
呂布部下獲得劉備回答曹操密書一封,由此開始對曹操集團的最後一次死磕。這是死磕,主要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是被陳珪父子玩弄,後一部分是自己作死。
往後陳宮多次獻計,呂布也不予採納,最終兵敗身亡,此段不再提及。
在最終階段,陳宮道出了自己不跟隨曹操的目的
宮曰:「汝心術不正,吾故棄汝。」操曰:「吾心不正,公又奈何獨事呂布?」宮曰:「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心術不正,為人奸詐陰險。這是陳宮對曹操的總結。陳宮當初之所以跟隨曹操,是發現曹操是個人才,之後離開,是發現他為人不正。為人不正之人縱使有再大的才能,也只會禍國殃民。
與之相比,荀彧、荀攸等人對曹操卻是極度恭維。荀彧、荀攸等人在最後因捍衛漢王室而死,他們的理想不是以魏代漢,而是借曹操之手匡扶漢室。但是憑藉他們兩個人的聰明才智,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狼子野心。而關於這件事,以後我會說到。
反正現在,看穿了、敢做的就只有陳宮。
同時陳宮也是一個很複雜的人。他之所以選擇呂布,是因為呂布「布雖無謀,不似你詭詐奸險」。但這也暴露了陳宮過於自負。因為呂布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在董卓一事之中表露無遺。陳宮若不是對一看人過於愚蠢,就是對自己能力過於自負,認為自己能搞定呂布這個二愣子。
總的來說,陳宮是個很悲劇的人物。有自己的理想,想匡扶漢室;有一定的謀略,試想直到陳宮死亡之時,有多少人能得到曹操、荀彧等人的稱讚。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選錯了主人。所謂英雄不得志,在陳宮這裡其實就是慧眼不識人。不過說來,自負之人必定容不下比自己強的人。而呂布之流卻是能操縱。
至於呂布,總結就是,平庸之輩。
單純得很可愛,同時單純得很容易被人利用。無論是哪一方勢力,基本都可以將呂布耍得團團轉。之所以這麼容易就被別人耍,主要還是因為呂布沒有深度的想法。除了轅門射戟之外,呂布要不是堅持自己傻傻的做法,要不是在別人的「幫助」之下產生想法。甚至被許多人評贊的轅門射戟,都是敗筆。
人有愛好很好,但是被愛好所困那就不太好了。呂布對於美女以及寶馬的熱愛,就不必再多敘述。因為這兩樣,呂布也開啟了自己悲劇的生涯。弒父丁原是因赤兔馬,弒父董卓是因貂蟬,多次不接受陳宮意見是因妻子嚴氏,最後敗走下邳是因赤兔馬。對於這兩樣的痴迷,也成為了被利用的地方。這也是可悲的地方。人生能有一兩項愛好已是不易,過度沉迷,亦是能溺死。
為什麼在「人中呂布」這一系列裡面,我會加入了陳宮。因為陳宮這個人與呂布不能分開。他們兩個都是單純的人,但是單純的不是相同的地方。呂布單純於思維,陳宮單純於理想。雖然目標不同,但是因為這份單純,兩個人走到了一起。
當兩人並排站在城頭,看向遠方的落日,或許還真的有一份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