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江蘇省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召開虞樓、軍山氣象臺開館發布會,隆重推出虞樓「師恩永懷」主題展與軍山氣象臺「氣象科普」主題展。原南通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謇研究中心幹事會會長張小平,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歐陽育紅,張謇研究中心秘書長丁憲浩,南通市氣象學會秘書長張素江,以及狼山管理辦黨委書記、主任成賓,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趙國等人出席發布會,狼山管理辦黨委委員、副主任邵文建主持會議。會議結束後,與會人員實地參觀了虞樓,並前往軍山舉辦了軍山氣象臺科普園揭幕儀式。「站在虞樓的室外平臺,遠眺長江浩渺,便可領略「江流天地外」的遼闊壯麗;站在氣象臺的室外平臺,回望五山環抱,便可體會「山色有無中」的清新淡雅。」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主任成賓在開館儀式上介紹說。
狼山管理辦黨委書記、主任成賓在虞樓開館致辭
虞樓「師恩永懷」主題展虞樓位於狼山國家森林公園內的馬鞍山東嶺,沿攬江綠道西行至馬鞍山麓,從山路小徑拾級而上,不遠處即可看到它。虞樓建於1921年,明年即將迎來它的百年春秋,此樓是張謇為緬懷安葬在長江對岸常熟虞山的恩師翁同龢而修建的,1998年被立為南通市文物保護單位,現已修繕布展完成,市民遊客可免費來此參觀遊覽。其中二層主樓圍繞張謇與翁同龢的師生情誼與愛國熱忱,分虞樓春秋、筆墨情深、師恩永懷三個部分,展現兩人家國情懷與師恩永懷的主題。
主樓門上有張謇所題《虞樓匾跋》,陳述了他建虞樓的原因和用意:「黃泥東嶺,南望虞山,勢若相對,虞之西白鴿峰下,則翁文恭公之墓,與其被放還山後,墓廬在焉。辛酉一月,過江謁公之墓,陟虞嶺望通五山,煙霧中青蒼可辨,歸築斯樓,時一登眺,悲人海之波潮,感師門之風義,殆不知涕之何從也,名虞樓以永之,亦以示後之子孫。」 1855年張謇赴順天府鄉試中舉,與主考官翁同龢建立起師生之誼,1894年張謇考中狀元步入仕途後,因見解相近,與翁同龢聯合參與了一些政治運動,如甲午戰爭時極力主戰;戊戌維新時擬寫經濟、教育等方面的變法文件;在立憲運動初始之時,共商儘快立憲之法。張謇創辦大生紗廠開機後,翁同龢特題聯相賀。翁同龢去世前夕,自擬輓聯一副,遺命張謇為之書寫。翁同龢去世後,葬於常熟虞山的白鴿峰下,1921年年逾古稀的張謇渡江拜謁翁同龢墓,捐資助修墓廬,隔江望見南通五山,心生一念,回到家鄉後就在馬鞍山建造一樓,名為虞樓,以此作為對恩師永遠的紀念。門前有聯文:「窗中影入青牛梓,江上雲標白鴿峰。」上聯指的是虞樓,下聯指的是虞山翁墓,遙相呼應。
與會人員實地參觀虞樓
展陳前言為南通張謇研究中心專家趙鵬特地撰寫的《修建虞樓記》:「虞樓者,乃南通張嗇公謇為緬懷恩師常熟翁松禪同龢之特別建築。登樓南眺,隔江虞山隱約煙靄間,而翁墓適位虞之白鴿峰下,此樓名之由來。虞固有候望之義,而樓建於公元一九二一年,時江浙軍閥戰雲密屯,嗇公憂虞兵燹致民生塗炭、工商凋敗,方力謀排解,此樓名以虞之別義。《周易·繫辭》云:『作《易》者其有憂患乎?』則斯樓之築,殆亦嗇公憂患意識之表徵。物換星移,滄桑變易,向日之樓破損蕭瑟,南通狼山旅遊度假區管理辦公室有鑑於斯,遂於二〇一九年有修繕之舉,近且於樓內更新陳列,彰前賢愛國之熱忱,表師友相與之風義。凡遊眺於此者,或能因之而感百年風雲,勵方來壯志,則亦足以告慰前修於地下也。」趙鵬老師在這篇記裡講到了虞樓之所以叫虞樓的三個原因,一是翁同龢的墓就在常熟虞山上;二是「虞」字本身有候望之義,表達站在這兒眺望江對岸的意思;三是憂虞、憂患之義,建樓之時正值江浙軍閥混戰,張謇先生憂慮戰爭影響民生與工商業,表達了他的憂患意識。
虞樓春秋展廳記述了虞樓的前世今生,筆墨情深展廳陳列了翁張二人互往的部分書畫作品,師恩永懷展廳從帝師惜才、狀元及第;甲午戰爭、共和維新;實業救國、嘔心瀝血;傾心教育、憂國憂民;慈善公益、傾囊濟世;敦睦勤儉、家風清和六個板塊展現了翁同龢點滴的教導對張謇人生歷程的偉大影響,最後以大事記的形式介紹了在翁同龢開缺回籍隱居期間,張謇與翁師往來的情誼雅事,宣揚師恩如山的傳統美德。
在那內憂外患、大廈將傾的時代,翁同龢與張謇相識、相知、相敬、相助,張謇成為翁同龢最親密、最敬重,又寄以重大期望的門生和忘年知交。科舉場上,翁是張的伯樂,張謇也始終感恩關懷老師;甲午戰爭和戊戌變法中,張是翁的堅定支持者,而翁晚年關心、支持張的「實業救國」「教育救國」等各項事業發展。可以說,師生倆人相互造就了對方。與此同時,翁同龢與張謇對彼此學養、品格、能力的充分認同與尊重,他們身上相似的匡時濟世的憂患意識、學以致用的責任擔當、務實開拓的行事風格,使他們之間建立起超乎師生的篤厚情誼。北宋歐陽修有言「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恰是對翁同龢與張謇關係最好的註腳。時至今日,這些精神依然在熠熠生輝,指引著後人前行。
虞樓-東嶺雅室
為了給遊客帶來更好的遊覽互動體驗,景區在虞樓的東西廂房分別設計打造了箋譜坊、松禪書屋、東嶺雅室等功能空間。箋譜坊內,以虞樓為原型,延請十竹齋箋譜雕刻師採用傳統木刻技法製作了一套箋譜雕版,有興趣的遊客可自制信箋紙,手書一封寄予此時最想感謝的一位老師,裝入望虞樓紀念封、加蓋虞樓紀念郵戳,投入專設的郵政信箱,傳遞這份美好,以承張謇先生勤學與不忘師恩的精神。松禪書屋,提供特色茶飲服務,配以各類文化書籍、名著史書等,品茗讀書,追慕先賢。東嶺雅室,得名於張謇《宿虞樓》詩句「月波流過嶺東頭」,之後景區將與國學、讀書會、茶室等一些團體合作,開創插畫、掛畫、聽琴、品香、書畫筆會等雅集,打造小型文化活動場所,敬請期待。
同時為了遊客遊覽更加便捷,景區還將在現有電瓶車遊線中增設梵音廣場黃馬山站,方便遊客下車前往虞樓參觀,並在沿途講解中加入虞樓內容,讓遊客更多的了解這座江畔百年名樓。
狼山管理辦黨委委員、副主任邵文建和市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歐陽育紅為軍山氣象臺揭幕
軍山氣象臺「氣象科普」主題展軍山氣象臺科普園位於軍山之巔,依託於張謇所建氣象臺舊址設置,是一個集歷史文化、科學傳播、山水風光為一體的遊覽場所。軍山氣象臺當年由張謇先生傾力籌建,由我國第一位近代建築設計師孫支廈設計,1914年動工建臺,1916年秋間落成,歷時23個月,經安置儀器及測量海拔高度後,於1917年1月1日開始觀測。作為國人自主創辦的民間氣象臺,軍山氣象臺天氣預報技術和當時的「中央觀象臺」不相上下,長期天氣預報更是開創了江蘇的最早記錄。1997年初,國家氣象局認定軍山氣象臺為國人自建的第一座氣象臺,南通市政府將其舊址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本次布展以「歷史回顧」與「氣象科普」為主要展陳內容,分別設置了歷史陳列、觀雲識天、3D影院等主題,遊客可以從中了解到軍山臺的歷史沿革、功能分布、設備儀器及工作場景,可以觀賞雲圖與氣象科普片。
軍山氣象臺
走進氣象臺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景區特地打造的24節氣地面石雕——「太初問對」,氣象臺主樓門前掛有張謇集古人詩句題寫的聯語「仰窺象緯抬頭易、自有雲雷繞膝生」,正是對氣象臺所處位置的絕佳寫照。走進樓內可以看到體現軍山氣象臺全貌的微縮沙盤,旁邊有張謇設立軍山氣象臺的概述:「氣象臺宜設軍山上,不僅有關風景,且於天氣預報有益。因軍山南臨長江,與江南的福山對峙,形勢絕佳。江中來往船舶,遙望軍山有臺,當注意天氣預報。必要時,山上可懸掛預報標號。在通城及東鄉民眾,遠望軍山有臺,亦可提高重視天氣預報的觀念。所以臺設軍山上,可以瞭遠聽遠,對天氣預報是有裨益的。能加強天氣預報,也於農業有裨。」
軍山氣象台歷史變遷大事記
左廳為歷史陳列廳,歷史沿革部分以大事記的形式,記述了從1914年氣象臺開始籌建到2020年修繕布展的變遷史;建成致用部分回顧了民國時期氣象臺概況、功能分布及工作人員名錄;器測精良部分介紹了當時氣象臺進行觀測預報以及使用的儀器設備情況;業績卓著部分展示了氣象臺的工作成果並還原了當年氣象觀測員利用收信機接收氣象數據的工作場景。
後廳對軍山氣象臺的歷史地位進行了總結,1916 年 10 月建成的軍山氣象臺,涉及氣象、天文、水文、地震等學科,計有11項之多。是國人自辦近代氣象事業的開始。軍山氣象臺在從氣象儀器到觀測技術都在創建及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不斷提高。在測報上,該臺每日進行九次定時觀測,兩次定時接收無線電氣象資料並繪製天氣圖,做出較為準確的天氣預報;在科研上,研究氣象與農業的關係,進行物候觀測,防範病蟲害的發生;在人才培養上,積極舉辦測候訓練班,為各農場測候所輸送測候人才。著名氣象專家、中央觀象臺氣象科首任科長蔣丙然曾稱「軍山氣象臺為中國私家氣象臺之鼻祖」。
沿著樓梯布置有一些典型的雲圖,古人通過對雲的觀測,可以知道未來的天氣狀況,並將這些經驗編成諺語,比如大家熟悉的「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早晨浮雲走,午後曬死狗」等,而現代氣象學通過科學的劃分將雲屬按照其雲底高度把它們劃入三個雲族:高雲族、中雲族、低雲族,共29個種類,氣象臺內展示了常見的11種雲,有興趣的遊客不妨通過這些雲的形狀、顏色等特徵,對照觀察實時天氣。
氣象臺觀賞狼山劍山
氣象臺二層原來是個圖書室,現在設置了六要素自動氣象站,遊客可以通過大屏幕獲知實時的氣象數據。室外平臺精心布置了兩部望遠鏡與茶歇桌椅,遊客可在五山的制高點欣賞周邊美麗的山水風光。樓下右廳則是一個小型3D影院,有興趣的遊客可以在此觀看氣象科普片、記錄片,片源正在不斷豐富中。
氣象臺小院曾經被作為觀測場所,當年專門建設了一座寒暑亭,用於測量溫度、溼度數據,景區根據孫支廈先生當年的手稿1:1復原了寒暑亭。同時定製了相風烏、乾隆測雨臺、天平測溼儀、弦線溼度表和溫度計等5個古代氣象儀器模型,以展現我國古代科學家和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此外還設置了百葉箱、翻鬥式雨量計、暗筒式日照計、風向風速儀等現代氣象觀測儀器,以及科普道具手搖渦旋(水龍捲模擬發生器),以增強互動體驗與科普樂趣。
在軍山氣象臺科普園,遊客可以與氣象設備儀器「零距離」接觸,了解歷史沿革以及工作場景,探索天氣預報製作流程。接下來,景區還將與中小學校及培訓機構聯合開展「新年新氣象——小小氣象員」系列科普研學活動,帶領孩子們進行氣象測量、觀看氣象電影、學習科普氣象預警信息及觀雲識天相關知識,通過參觀互動、趣味體驗式的自然課堂形式,激發大家熱愛自然、崇尚科學的精神。(倪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