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疫情的影響,今年國產電影一片蕭條,只有《八佰》似乎還有些光芒,但編者卻想起了另一部電影——《一九四二》,票房上的失敗難以掩蓋這部作品的鋒芒,要說這部電影就不得不提導演馮小剛。
1958年,馮小剛生於北京,一直混跡於北京文化圈,靠著賀歲片打出了自己的天地,成功躋身中國第五代導演的序列,跟陳凱歌等學院派導演不同,馮小剛是真正的野路子出身。
這些年來,對馮小剛的評論褒貶不一,且不論他人品如何,美工出身的他有一顆文藝青年的心,在那個改革開放迅速發展的時代,年輕的馮小剛一頭扎進了華語影視行業,幾經波折之後闖出了自己的名頭。
那個時候,王朔還是憤青,莫言還沒獲獎,崔健風頭正勁,詩人海子還在寫詩。在那個乾淨純粹的年代,文青還是一種正面的稱呼,很多人都以文青自詡,馮小剛自然也不例外。
不過,年輕時候的馮小剛長得確實不咋樣,實在是令人不敢恭維,用他自己的話說,就像猴子一樣尖嘴猴腮,總之一個字——醜。
1994年,馮小剛開始進入電影圈,最初的身份是美術助理,第一部參與的影片是《生死樹》。在開始的那幾年裡,他做過美工、場務,也做過編劇,甚至寫過歌詞,但他最終的目標很明顯——導演。
馮小剛的人生轉折應該是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這是他第一次正式參與指導影視作品,而這部名聲在外作品的導演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曉龍。從此之後,馮小剛開始嶄露頭角,又涉足賀歲喜劇電影領域,打造了很多經典之作。
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馮小剛的很多作品算不上優良,但是趣味性比較強,深受很多觀眾的喜愛,影片的票房也不錯,但也有人諷刺他是「小品導演」,就像香港導演王晶被戲稱「爛片之王」。
但是馮小剛是有野心的,這一點毋庸置疑,當時大院子弟王朔的「痞子文學」風行,馮小剛幾經周折攀上了高枝,抱住了王朔這條大腿,算是正式進入了京城文化圈,在最好的時候沐浴著舒適的陽光。
1993年,在王朔的推薦下,馮小剛讀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當即就產生了拍成電影的欲望,可惜這次電影3次開機皆無功而返,一直到2011年10月才正式開拍。
次年11月29日,馮小剛導演的電影作品《1942》問世,由張國立、陳道明、張涵予等人主演,當時拿到了3億多的票房,只排到了當年票房榜的第11位,而這一年的票房冠軍是《泰囧》。
對於《一九四二》這部作品,馮小剛一直耿耿於懷,他提出了自己的質疑,這麼好的作品為什麼沒有人看?多年以後,他在某一檔綜藝中,再次看見了《一九四二》中的小女孩,頓時忍不住熱淚盈眶。
其實,《一九四二》是個簡單而複雜的故事,故事就發生在1942年,那一年世界上有很多大事發生,比如甘地絕食、宋美齡訪美、史達林格勒戰役、邱吉爾感冒等,而1942年的河南發生了旱災與蝗蟲,受災人員多達幾十萬,但並未引起眾人的注意。
在那樣一個大時代,河南災荒在很多人心中,也許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是那幾十萬生靈刻骨銘心,他們背井離鄉四處流浪,很多人走著走著就真走了,馮小剛的敘述格外沉重晦暗,給人心靈上的震撼。
如今8年的時間過去了,再看馮小剛的《一九四二》,又有了一番別樣的感受,這就是好作品的力量。也許當年的票房並不高,但它的價值永遠不能磨滅。不知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作品,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