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傳》:最好的人生,能講究,也能將就

2021-02-13 中國好書

文|林語堂

蘇東坡最可愛,是在他身為獨立自由的農人自謀生活的時候。

中國人由心裡就讚美頭戴鬥笠,手扶犁耙,立在山邊田間的農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詩,擊牛角而吟詠。他偶爾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這時他成了自然中偉大的頑童——也許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這副面貌吧。

在元豐三年(1080年)正月初一,蘇東坡已和長子邁離開京師,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黃州,邁當時已經二十一歲。蘇東坡是走最近的陸路趕往的,他把家眷留下由弟弟子由照顧,隨後再去。

……

家眷到達之後,蘇東坡的生活似乎安定下來,不過等他的錢用完之後,日子要如何過,他還沒想到。

他的兩個小兒子迨和過,一個十二歲,一個十歲。由於太守的禮遇,他們還能住在臨皋亭,此地後來因蘇東坡而得名。

此處本是驛亭,官員走水路時,經此可以在此小住。蘇東坡給一個朋友寫道:

「寓居去江無十步,風濤煙雨,曉夕百變。江南諸山在幾席,此幸未始有也。」

此地是夠美,但是其風景之美,主要還是來自詩人的想像。他對那棟夏天對著大太陽的簡陋小房子,情有獨鍾,別的旅客一旦真看見,就會廢然失望的。

後來,又在那棟房子一邊加了一間書齋給他用,他便吹噓說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處,窗簾拉起,於坐榻之上,可望見水上風帆上下,遠望則水空相接,一片蒼茫。

臨皋亭並不見得是可誇耀的,風光之美一半在其地方,另一半則在觀賞風景之人。蘇東坡是詩人,能見到、感到別人即便在天堂也見不到感不到的美。

他在札記裡寫道: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於几上,白雲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坌入。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

一封寫給範鎮兒子的信,語調則近詼諧,他說:

「臨皋亭下八十數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飲食沐浴皆取焉,何必歸鄉哉?江水風月本無常主,閒者便是主人。聞範子豐新第園池,與此孰勝?所以不如君子,上無兩稅及助役錢爾。」

不過蘇東坡確是生活困難,他花錢有一個特別預算方法,這是他在給秦觀的信裡說的:

「公擇近過此,相聚數日,說太虛不離口。莘老未嘗得書,知未暇通問……初到黃,廩入既絕,人口不少,私甚憂之。但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五十(等於美元一角五分)。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賈收)法也。度囊中尚可支一歲有餘。至時,別作經畫,水到渠成,不須預慮。以此胸中都無一事。」

由臨皋亭蘇東坡可以望長江對岸武昌的山色之美。他有時芒鞋竹杖而出,僱一小舟,與漁樵為伍,消磨一日的時光。他往往被醉漢東推西搡或粗語相罵,「自喜漸不為人識」。

有時過江去看同鄉好友王齊愈。每逢風狂雨暴,不能過江回家,便在王家住上數日。

有時自己獨乘一小舟,一直到樊口的潘丙酒店,他發現那兒的村酒並不壞。

那個地區產橘子、柿子,芋頭長到尺來長。因為江上運費低廉,一鬥米才賣二十文。羊肉嘗起來,味美如同北方的牛肉。鹿肉甚賤,魚蟹幾乎不論錢買。

歧亭酒監藏書甚多,以將書借人閱讀為樂事。太守家有上好廚師,常邀東坡到家宴飲。

在元豐四年(1081年),蘇東坡真正務農了。他開始在東坡一片田地裡工作,自稱「東坡居士」。他過去原想棄官為農,沒料到在這種情形之下被迫而成了農夫。

「餘至黃二年,日以困匱,故人馬正卿哀予乏食,為於郡中請故營地數十畝,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為茨棘瓦礫之場,而歲又大旱,墾闢之勞,筋力殆盡。釋耒而嘆,乃作是詩,自愍其勤。庶幾來歲之入,以忘其勞焉。」

東坡農場實際上佔地約六十畝,在黃州城東約一裡,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頂上,共三間,俯見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房五間,是到黃州後二年的二月雪中竣工的。牆是由詩人自己油漆的,畫的是雪中寒林和水上漁翁。後來他就在此地宴請賓客。宋朝大山水畫家米芾,那時才22歲,就是到雪堂認識的蘇東坡,並與蘇東坡論畫。宋朝詩人陸遊是在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到的雪堂,是蘇東坡去世後約七十年。他曾記述雪堂正中間掛著一張蘇東坡像,像上所畫東坡身著紫袍,頭戴黑帽,手持藤杖,倚石而坐。雪堂的臺階下,有一小橋,橫跨一小溝而過,若非下雨,溝內常乾涸。雪堂之東,有高柳樹一株,為當年所手植,再往東,有一小水井,中有冷泉,頗清洌,並無其他可取之處,只是詩人當年取水處而已。往東的低處,有稻田、麥田、一帶桑林菜圃,為一片長地,另有一片大果園。他在他處種有茶樹,是在鄰近友人處移來的。在農舍後面是遠景亭,位於一小丘之上,下面鄉野景色,一覽無餘。他的西鄰姓古,有一片巨竹林園,竹莖周長約六寸,枝葉茂密,人行其中,不見天日。蘇東坡就在此濃蔭之中,消磨長夏,並尋找幹而平滑的竹籜,供太太做鞋的襯裡之用。建築可以說是蘇東坡的本性,他決心要為自己建築一個舒適的家。他的精力全用在築水壩,建魚池,從鄰居處移樹苗,從老家四川省託人找菜種。在孩子跑來告訴他好消息,說他們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種的地裡冒出針尖般小的綠苗時,他會歡喜得像孩子般跳起來。他看著稻莖立得挺直,在微風中搖曳,或是望著沾滿露滴的莖在月光之下閃動,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滿足。他過去是用官家的俸祿養家餬口,現在他才真正知道五穀的香味。在較高處他種麥子。一個好心腸的農人來指教他說,麥苗初生之後,不能任其生長,若打算豐收,必須讓初生的麥苗由牛羊吃去,等冬盡春來時,再生出的麥苗才能茂盛。等他小麥豐收,他對那個農夫的指教,無限感激。蘇東坡的鄰人和朋友是潘酒監、郭藥師、龐大夫、農夫古某;還有一個說話大嗓門兒跋扈霸道的婆娘,常和丈夫吵嘴,夜裡像豬一般啼叫。蘇東坡自己善於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頗為高興。根據記載,蘇東坡認為在黃州豬肉極賤,可惜「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頗引為憾事。他給出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後,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要放醬油。他做魚的方法,是今日中國人所熟知的。他先選一條鯉魚,用冷水洗,擦上點兒鹽,裡面塞上白菜心。然後放在煎鍋裡,放幾根小蔥白,不用翻動,一直煎,半熟時,放幾片生薑,再澆上一點兒鹹蘿蔔汁和一點兒酒。快要好時,放上幾片橘子皮,趁熱端到桌上吃。他又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就叫作東坡羹。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裡有白菜、蘿蔔、油菜根、薺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裡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後,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裡,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在這種農村氣氛裡,他覺得自己的生活越來越像田園詩人陶潛的生活,他對陶潛極其佩服。陶潛也是因為任彭澤縣令時,郡遣督郵至,縣吏告訴他應當穿官衣束帶相見,陶潛不肯對上方派來的稅吏折腰,即解印綬去職,歸隱農桑。蘇東坡寫過一首詩,說陶潛一定是他的前身。這種說法若出自一個小詩人之口,未免狂妄自大,若蘇東坡說出來,只覺得妥當自然。他越讀陶詩,越覺得陶詩正好表現自己的情思和生活。

(來源:《蘇東坡傳(青少插圖版)》)

商務合作|出版投稿|請加微信QQ:3202795565

相關焦點

  • 蘇東坡傳:感嘆人生起與落,不如讀讀蘇東坡
    如果要在歷史裡尋找一人,這人要才華橫溢且樂觀豁達,即使際遇不佳也依舊能談笑風生,那非蘇東坡莫屬。他不是苦中作樂,更不是委屈隱忍,他真的是在享受人生,紅塵中歷練一生肝膽,詩詞中體味快意江湖。電視劇《蘇東坡》他的才華,堪比莊周陶淵明宋仁宗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四川眉州的蘇家喜得一子,起名蘇軾。
  • 書評丨《蘇東坡新傳》:人生到處知何似
    」這部傳記遵從線性書寫慣例,但據李雍說,真正的起筆從黃州始,方才補綴前後。貶官黃州,是蘇軾遭遇的第一次大挫折。蘇軾作《卜算子》云:「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人常讚詞意高潔,李一冰卻說此乃「憂患之詞」,如驚弓之鳥的惶惑和孤獨。有誰忽被羈押能不感憂慮呢?他領會他的心境,他是他棲息的寒枝。
  • 《蘇東坡傳》| 林語堂傾心之作,你也會愛上的蘇東坡
    《蘇東坡傳》
  • 不將就,才能活得講究
    做了寶媽的閨密會說:「能將就的就別講究了,日子都是湊合過的。」 但這樣的生活,真的沒有遺憾嗎? 巴金曾說:「那些總是與自己的現實處境講和的人,他的靈魂也不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仔細想想,其實餘生不長,一點經不起得過且過。
  • 蘇東坡傳好詞好句摘抄
    蘇東坡傳讀書筆記摘抄好詞:  知根知底、浪漫風流、驚奇可喜、名落孫山、真知灼見、刮目相看、古道熱腸
  • 林語堂《蘇東坡傳》-文忠公
    不過有這種區別——人生是如同戲劇,但是在人生的戲劇裡,最富有智慧與最精明的伶人,對於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無知。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總包含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性質,只有最好的戲劇才庶乎近之。因此在給過去的人寫一本傳記時,我們能把一場一場已經完成的戲,逐一觀看,觀看由人內在的氣質與外在的環境所引起的必要的發展,這自然是一項重大的方便。
  • 《蘇東坡傳》:一個真性情的蘇東坡
    文章來源:早安新東方 第396期作者:新東方西安學校 張龍這一次應該是第二次讀完了《蘇東坡傳》,但是在下筆寫讀書筆記的時候卻不知寫些什麼,因為在蘇軾的身上有太多值得思考的東西。他的一生經歷豐富,並非一個完人,一生三起三落。起時最高官至兵部尚書,落時乃至連吃住都成問題的一介平民,一生起起伏伏飽經苦難風霜。就是這麼一個人,千古以來,受到無數人的喜歡和敬仰。
  • 《蘇東坡傳》第一章 文忠公
    不過有這種區別——人生是如同戲劇,但是在人生的戲劇裡,最富有智慧與最精明的伶人,對於下一幕的大事如何,也是茫然無知。但是真正的人生,其中總包含有一種無可避免的性質,只有最好的戲劇才庶乎近之。因此在給過去的人寫一本傳記時,我們能把一場一場已經完成的戲,逐一觀看,觀看由人內在的氣質與外在的環境所引起的必要的發展,這自然是一項重大的方便。
  • 《蘇東坡傳》讀後感優秀範文5篇
    《蘇東坡傳》讀後感——評蘇東坡傳書還沒看完,慢悠悠的翻著.林語堂這本書原是用英文寫的,張振玉譯筆還算不錯,但粗糙之處也隨處可見,比如卷一第一章處:一天,蘇東坡寫信給朋友說:"我一生之至樂在執筆為文之時,心中錯綜複雜之情思,我筆皆可暢達之.我自謂人生之樂,未有過於此者也
  • 林語堂《蘇東坡傳》 第十二章
    動情反映得更充分,別的作家要表達的,現在蘇東坡都用美妙的詩歌表達出來:表達的更為清楚而深刻。可是要知道,蘇東坡是離京在外,內心還有以前的創傷。對現時政局演變的方向,他感到不安,感到了隱憂,這種憂傷。他靈魂感受的比別人更敏銳。看他用多麼美妙的詩句表達出來:  天靜傷鴻猶能翼,月明驚鵲未安枝。
  • 《蘇東坡傳》:人生緣何不快樂,只因未讀他
    今天我們將一起品讀林語堂《蘇東坡傳》的最後一部分:「流放歲月至終了——一顆巨星的隕落」。 上篇我們講到蘇東坡因受皇太后的支持,一時政治得勢。蘇東坡又將何去何從? 本篇中我們就要講到在沒有皇太后的支持和庇佑下,蘇東坡是如何被政敵打壓、二度迫害以致人生的最後時光都是在流放中度過的故事。
  • 蘇東坡,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蘇東坡傳》說明了這些道理
    蘇東坡是北宋一位偉大的歷史人物,是一位傳奇人物,近乎於神一樣,有著數不清的傳奇故事,留下了大量經典的詩篇。在中國古代文人中,可以說蘇東坡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沒有人能超越他。蘇東坡帶給人們巨大的精神力量,激勵了很多人。
  • 《蘇東坡傳》樂天派東坡居士
    大難不死的蘇東坡被宋神宗下放到湖北黃州,任職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黃州民兵副團長。他的「人生的盛宴」就從這裡開始了。蘇軾帶著一家20多口來到黃州,可是他的工資實在太低了。於是他就去求見黃州太守徐君猷,徐君猷給了他東門土坡50畝荒地。蘇軾帶著一家人,開始了墾荒種糧大生產。這片坡地雖然貧瘠,但足夠大,種上糧蔬,倒也勉強可解決一家溫飽。
  • 能詩能文的蘇東坡,文武雙全,而且還是一個超級美食家
    首先,他的詩詞造詣達到頂峰,蘇東坡在作詩,作詞,作文方面都頗有心得,他一生寫詩作詞無數,尤其以善於寫詞出名,中學課本收錄了他的很多作品,比如水調歌頭,這是他所有詞裡面,最著名的一首。他以明月為依託,描寫了一個在月下獨自飲酒的人,對著蒼天自問,不斷感嘆時間流逝的飛速,和人生的無奈,抒發對人生的感慨以及心中鬱結的心緒。
  • 《熹妃Q傳》蘇東坡陣容搭配推薦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這是東坡當年為弟弟蘇轍寫下的詩句,流水小橋、窗前月落、酒足飯飽……都能落入他的詞筆。
  • 《蘇東坡傳》,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一語中的,後來蘇東坡和蘇轍果然位居宰相同列,二十年後,蘇東坡的文字傳遍神州,人人爭相傳誦,那時果真再無人熱議歐陽修了。那年意氣風發的蘇家父子正準備大幹一場,可是蘇東坡的母親病逝,按照傳統,三蘇必須回鄉服喪三年。蘇東坡也因此從人生的第一次巔峰突然跌落,進入人生時運下降的通道。
  • 人生為何不快樂?只因未讀蘇東坡
    更重要的是,他心懷「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的嚮往,但不曾有一日厭世逃避,而是能說服自己——牢牢紮根人間煙火氣,從中探求快樂之道。蘇軾的價值更在於,他向我們證實了人生最重要的一項底層能力——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讓自己快樂的能力。
  • 「愛情到底能不能將就?」
    世界上最浪漫的事,就是我們彼此相遇經常有人問我:「談戀愛這種事能將就嗎?」我說:「能。但是問出這個問題的人往往將就不了。」甚至會有人說,越是不願將就,最後就越是將就。~2~年輕的時候總覺得非他不可,現在想想,也不是那麼絕對。我見過很多不願意將就,三四十歲依然獨身的人;也見過很多看似將就地選擇了一個不那麼契合的人,可最終也能收穫理想愛情的人。人生是充滿變化的,愛情也是。
  • 胡歌、趙麗穎合拍新劇:最好的蘇東坡傳記,是一本英文原著
    因此我也充滿了對胡歌的期待:他將會如何再次演繹出不一樣的蘇東坡?這部電視劇目前還沒有具體消息,大家可以先讀一讀有關「蘇東坡」的傳記。若論哪本寫的最好?我一定首推林語堂先生的《蘇東坡傳》。這本《蘇東坡傳》的最神奇之處在於:它的原著竟是用英文寫的。
  • 講究而不將就,才是中年女人該有的調性!
    於是開始勸自己,試著收斂,克制欲望和脾氣,語言儘量精簡,應酬也能推則推。這個世界已經很喧鬧,我們無需再張牙舞爪。也開始學著寬容,人生行至一半,嘗過世間的不易和艱辛,才越覺出寬容的可貴。可是寬容並不代表將就,相反,正是因為山一程水一程地跋涉過來,才懂得分辨什麼樣的風景最美,什麼樣的東西最適合自己。講究而不將就,才是中年人該有的調性。如果說人生是場修行,那中年就是修平和相、修智慧相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