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
人們對美麗女子有一種描述:
「柳葉眉杏核眼櫻桃小嘴一點點。」
其實,除了杏核眼,
還有一雙被人們讚美的迷人眼睛——丹鳳眼!
什麼是丹鳳眼?
說白了就是一雙類似丹鳳之眼!
丹鳳眼其型極細長、豎,內勾外翹,
延伸到太陽穴附近,
眼眯如線,不露瞳仁,
此為常態,開合而有神光逼人。
然而,不單單是人,
在植物界中也有一雙美麗的鳳眼!
有多美?
一張圖讓你感受一下這雙美麗「眼睛」!
這雙「眼睛」叫做「鳳眼果」
蘋婆果(也寫作「頻婆果」)又被叫做「鳳眼果」,因為「蘋婆」與「貧」同音,為討個吉利,換了個更美的名字。葉長橢圓形;初夏開花,無花冠,花萼粉紅色,圓錐花序;果實分為四五個分果,外面暗紅色,內面漆黑色。其果實成熟時,紅色的果夾裂開,露出黑色的種子,像一雙丹鳳眼。
蘋婆在隆都話裡叫「膨膀」,蘋婆喜歡在高溫溼潤的天氣和土壤中生長。而大湧水網密集,因此這裡很自然地就成了它最美的家園。大湧人會在村前屋後、魚塘邊堤旁種植蘋婆。如果您是新大湧人,想看看這種喬木長啥樣子,可是一下子又不知道哪裡有,那麼大湧君向你推薦新文化廣場,在該廣場舞臺的左右兩邊都分別種有這種可愛的樹種。這種樹長勢自由奔放,葉片寬大油光水綠,高大的樹冠灑下的濃蔭,成為村民閒暇時家長裡短的聚集地。
不說不知道,原來在廣東,
蘋婆和七夕還有著密切的關係。
今日為農曆的七月初七,
亦是民間的「乞巧節」。
在廣東民間有一習俗,
每年的七月初七「乞巧節」都用蘋婆來供奉。
若沒有真蘋婆,
便會用假蘋婆果實代替。
真蘋婆?假蘋婆?
是的!在大湧君介紹假蘋婆之前,
先給大家講兩個故事!
其實,「蘋婆」有著更加優美的意境——源於梵語及巴利語「bimba」音譯,原意「身影」。 唐釋惠琳《一切經音義》卷一○《音勝天王般若經卷第七》:「頻婆果,此譯雲相思也。」宋釋法雲《翻譯名義集·五果篇第三十二》:「頻婆,此雲相思果,色丹且潤。」佛經中,經常用頻婆來形容人的唇色。《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三八一:「世尊唇色光潤丹暉,如頻婆果。」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卷五《維摩詰經講經文(一)》:「丹唇似果頻婆色,雙眼如蓮戒定香。」後蘋婆為頻婆的音譯。
在《西遊記》中,唐太宗為招待取經歸來的唐僧師徒四人,大宴賓客中的一道美味佳餚,其中菜品就有蘋婆種子做的菜餚。此外,相傳明代忠臣海瑞,因患了重病,得友人贈送蘋婆果實一筐,分數次煲粥服用,不久身體就得以康復。中醫認為蘋婆種子能溫胃,殺蟲,用於蟲積腹痛,翻胃吐食,疝痛。
講完故事,接下來
大湧君為大家普及一下什麼是假蘋婆!
其實,
蘋婆和假蘋婆都可以叫「七姐果」。
原因是,
蘋婆和假蘋婆的果實
都可以作為「七姐誕」的祭品。
雖然都可以叫「七姐果」,
但兩者卻有區別。
蘋婆果△
假蘋婆果△
蘋婆的葉子為闊矩圓形至矩圓狀橢圓形,比假蘋婆的葉子闊得多,長8-25釐米,寬5-15釐米。假蘋婆的葉子為橢圓狀矩圓形,近披針形,長7-15釐米,寬2.5-7釐米。
蘋婆的果實一般每莢有籽1至3粒;大小介於蠶豆與鴿蛋之間,比假蘋婆籽大得多。假蘋婆果的果實一般每莢有籽5至7粒,大如花生米。
另外,蘋婆枝葉比假蘋婆更為濃密,幾乎不透陽光。
蘋婆和假蘋婆在中山其實不難見到。
而蘋婆在廣東,更是一種美味食材!
蘋婆營養豐富,含蛋白質、粗纖維、維他命A、維他命B、磷、鈣等。多在煮熟後食用,由於所含的熱量極高,所以對於瘦弱、食欲不振的人來說,無疑是補充體力的最佳果品。蘋婆是美味的食材。如果實色澤淺,就代表未成熟,越黑則越甘香美味。蘋婆可以煮吃著吃,剝開它層層疊疊的包裹,始見金黃香腴的真身,吃起來甘香粉嫩,比雞蛋好吃。蘋婆還可以做菜,如果清水清煮是它的清水出芙蓉,那麼蘋婆燜鴨、燜雞等,就是它的盛裝出席。蘋婆燜鴨還被譽為嶺南名菜。
今天大湧君就拿出一些乾貨,
教教大家如何做大湧人也常做的特色菜餚
——「蘋婆燜雞」,
親們快收福利喲!
1、雞洗淨剁塊,加入醬油、蠔油、白酒、白砂糖、生粉,拌勻後醃製15分鐘;
2、蒜頭剝好,姜切絲,蘋婆剝皮備用;
3、鍋燒熱倒入適量油,爆香蒜頭、薑絲;
4、倒入雞塊,大火炒至金黃色後倒入蘋婆,加入2碗水大火燒開後,調到中火燜20分鐘即可。
大湧君每天會從參加留言的讀者中
隨機抽取一名以上的幸運兒
快動動手指頭吧
(本文部分圖文源自中山網和叮咚荒野學堂,大湧發布編輯部編輯,如需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