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英美合拍電影『2001太空漫遊』劇照。該片是由斯坦利·庫布裡克執導,根據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克拉克小說改編的美國科幻電影,被譽為「現代科幻電影的裡程碑」。Photo|Warner Bros.
談到科幻時,你家孩子的第一反應是?
『海底兩萬裡』、『2001太空漫遊』、美國隊長、大黃蜂、綠巨人、黑寡婦……
但對中國家長而言,驚奇隊長、金剛狼和哆啦A夢們,始終是外國科幻創作者造的一個夢。
直到劉慈欣的出現,在憑藉『三體』斬獲「雨果獎」的同時,也重塑了國內的科幻版圖。2020年9月1日,網飛〈Netflix〉宣布,將把『三體』三部曲搬上螢屏,拍攝英文版電視劇。
而此時,國內的科幻教育,也迎來了一個家長願意砸錢的新市場。
近日,我們和科幻作家喬華聊了聊。這個被劉慈欣稱為「開闢了一條獨特科幻文學之路」的作家,在其新作『犼先生:錦繡離人』裡,寫了一個地球基因人後裔——鳴犼錦繡的故事:
「犼」來自「怒安娜」的星球,他活了18000多歲,經歷了數次文明的誕生、演進、衰落和毀滅;他擁有著地球人的轉基因特殊血脈,從小跟外婆相依為命,外婆後來去世,他痛不欲生。
訪談中,喬華和我們分享了外公、外婆對自己成長的影響,以及他對目前兒童科幻教育的思考。
喬華 生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山西省陽泉市作家協會理事。著有長篇小說『婚姻像花兒一樣』,編劇作品『格調與凱旋夫婦』『面具俠』『蝴蝶行動』等,在影視行業履歷頗豐。近年來開始涉足科幻文學創作,其長篇科幻小說『犼先生』系列深受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韓松的好評,並得到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導演郭帆的大力推薦。Photo|被訪者提供
讓小說主人公和外婆發生聯繫,這也是我自己的一個情感表達。
我從小是姥爺姥姥帶大的。隔代撫養,這也算是中國特殊國情吧,很多中國小孩,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感情,比他和父母還深。
我喜歡上科幻,和我姥爺有關。他平常喜歡看一些自然科學的書和電視節目,我小時候住在山裡,當時是某個學院,一到晚上,姥爺就經常帶我去看星星。那時候的空氣,還沒被汙染得像現在這樣嚴重,抬頭看星星,星星特別亮。
自打我認字起,我就開始看一些和科學有關的作品。那會兒能接觸到的科幻文學或者影視作品還很少,『動物世界』勉強算一個,還有『動腦筋爺爺』,也看『科幻世界』『飛碟探索』這些科幻類雜誌。葉永烈先生的『小靈通漫遊未來』是那個年代很火的一部文學作品,我也特別喜歡。
再後來看動畫片兒就更多了,什麼『機器貓』『鐵臂阿童木』之類的,也和科幻搭點邊兒吧。
我記得當時我還挺喜歡魏雅華的『溫柔之鄉的夢』,這個故事講的是:
一個科學家從工廠裡領了一個機器人回來當老婆,一直在探討的是男女之間的權利關係。
這個機器人老婆對他百依百順,縱容他酗酒、抽菸,這也導致在一次醉酒中,科學家把自己的科技成果都燒了。
後來科學家想了想,不行,就又把這個機器人送回工廠去了。
這幾年,我時常會有一種缺失感,甚至失落感,尤其是在電影院的時候,看到周圍的觀眾,年齡層從五六歲左右到五六十歲不等,他們的眼睛閃閃發亮地望著屏幕,而屏幕上幾乎都是金髮碧眼、說外國話的超級英雄,或者是金髮碧眼的主角,在參與一個與科技倫理,或者科技哲學有關的故事。
這時我會想,為什麼不能有黑頭髮、黃皮膚的超級英雄呢?
為什麼不能有東方的主角參與一個與科技倫理或科技哲學有關的故事呢?
這個可以有吧?必須有,一定要有啊。
『漫威十周年英雄展』海報。Photo|Marvel Studio
當然,我得承認一點:國外尤其是美國的很多科幻文學、影視作品,確實是好內容,也非常好看。很多人質疑漫威是不是科幻,說它其實就是城市奇幻,但我覺得不管怎麼說,它依然與科學有關。
對於科幻,我們的很多孩子肯定是感興趣的,但東方世界,尤其是中國自己創造的科幻作品還是太少了。
我兒子今年4歲。
他從早上起來,嘴裡念叨的就是蜘蛛俠、鋼鐵俠、綠巨人、滅霸,一直能到晚上,而且他看到社區裡喜歡的小姐姐,因為他年齡太小,還不太會用語言去表達〈自己的喜歡〉,但他一上來就在地上做幾個蜘蛛俠的動作,小姐姐就會表示很受用,因為小姐姐也喜歡蜘蛛俠,這就是他們之間的溝通的方式,他們之間的文化。
作為一個孩子的父親,我覺得孩子接觸的東西太單一了。我不是矯枉過正,非得讓孩子們完全浸淫在單一的東方文化氛圍中,而是希望他們至少能有選擇權,因為科幻對孩子們的影響太大了,我希望他們能接觸到東南西北的文化。
我希望能有黑頭髮、黃皮膚說著中國話的超級英雄進入孩子們的生活——這個超級英雄也可以很帥啊,也可以有超能力,但是他有東方的智慧和哲學。
比方說,我們的超級英雄遇到外星人入侵,應該不會上來就往死裡幹吧,很有可能會說我們先談談,說「如若再犯,勿謂言之不預也」。
即便和外星人發生了戰爭,我們的超級英雄也會告訴部下說「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畫中的「金毛犼」。Photo|國家地理中文網
所以,為了不讓他太受漫威那些影響,我這幾年就用我寫的「犼先生」給他「洗腦」。『犼先生:錦繡離人』這本書,我寫了4年,我孩子今年也正好4歲。
從他能聽懂人話開始,他就一直問我:「爸爸,你在幹嘛?」
我能感覺得到,科幻對他來說很新奇,他可能天性就對這個感興趣。他有時候會問我:「爸爸,你的書上怎麼沒有我的照片?能不能把我的照片印上去?」
孩子天生對這個世界就是好奇的,做家長的你,如果在一開始就給他一個特別廣袤的空間,這對他認識世界是有好處的。
每個孩子都像一張白紙,如果讓他仰望星空,那麼他的世界就是從棒棒糖到星空的廣闊距離,很大;
如果不這麼做,那麼他的世界就可能只是從棒棒糖到跆拳道班那麼近了,會比較小。
大型多媒體舞臺劇『三體』劇照。該劇根據劉慈欣榮獲第73屆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的同名小說,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 ,該劇由作者劉慈欣親自擔任監製。Photo|Lotus Lee未來戲劇工作室
但想要激發孩子對科幻的興趣,還需要這個行業裡更多的引路人。如果沒有大劉〈劉慈欣〉老師『三體』這樣的世界級的作品,中國科幻的普及可能需要更長的時間。
如果孩子的年紀四五歲,就拿我兒子說吧,他可能會問我,「天上的雲彩是什麼變成的」?
我會告訴他,太陽照在地球表面,坑裡的水蒸發成了水蒸氣,到了天上就成了雲彩,等到凝聚或結晶了以後,又變成雨水或者雪花落下。
但這些講述,並不影響孩子的想像空間,比如我兒子就說:「天上下雨,那是雲彩寶寶在尿床」
讓孩子早點接觸科學,我個人的經驗是,不但不會束縛他的想像力,倒是有可能會讓他的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共同發展,他不但知道了雲彩形成的原理,同時還保留了天馬行空的想像力。
七八歲呢?七八歲的孩子,他思考問題時的腦洞還可以開得更大一些,比如我最近看到一個7歲的小孩,他寫的天上飛著各式各樣的車,和衛星、飛船一起飛,我覺得這就很好。
等到了十四五歲,好了,他對科學有了一些最基本的認知了,我覺得這時,就應該引導他,思考一些和人類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問題。
比如,除了火星救援外,你還能想到什麼東西?
或許,他可以寫一個克卜勒22b上的一個生物、中國未來的一位登陸火星的太空人,還有作為遊客來到火星的馬斯克,他們三個人在火星碰面,會發生什麼樣的故事?
2016年美國國家地理紀錄片『火星時代』劇照。Photo|National Geographic
採訪 / 撰稿 / 編輯
馬舍博
圖片編輯
偕 越
視覺 / 排版
巢知風
「 知 形 」原 創 作 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