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透析的醫護人員大都是這樣,我們沒有節假日、除夕的概念。」說這句話的哈爾濱市第四醫院腎內科主任劉鳳新,已經從業二十多年,和她相處時間最長的,就是患者。
腎內科和其他科室不太一樣,來透析室的病人,大都需要長期治療。「現在門診固定透析患者145人,周一、三、五透析三班,到晚上10點多。除了周日,醫生護士全年無休。」劉鳳新說,透析一旦開始,就沒法停,五年、十年、二十年……需要一直靠它維持生命。「我們陪著他們,他們也陪著我們,就像家人一樣。」
在透析病房中,今年30歲的少城是劉鳳新看著長大的,而少城也早已把劉鳳新看作了家人。
01 18歲患病 想吃老鼠藥一走了之
2008年 ,少城18歲,在做闌尾炎手術時,被檢查出:腎壞了。醫生建議,想活命,要麼換腎,要麼透析。「我記得查出病後的那一年,媽媽帶著我去了北京治療、去長春排腎源,試了很多種治療方法。」少城回憶,那時的他每天渾身沒勁,臉腫的變了樣,感覺很「憋屈」。
對當時只有18歲的少城而言,似乎自己被宣判了死刑。在上網了解了透析、換腎的資料後,少城很害怕,「不如死了」的想法湧進了腦海,便立即為自己策劃了一場「自殺」。
翻出家裡的相冊,找到一家四口的合影,在相片背面寫好的遺囑,把相片放到媽媽的枕頭下,少城抓了兩把地上用來藥老鼠的老鼠藥,然後躺在了媽媽身邊。
可少城一覺醒來,發現自己沒有死,只是本身腫著的臉變得更腫了,也更加覺得「憋得慌」吃完藥更腫了。
「可能老鼠藥是假藥,讓我自殺沒有成功,但卻給了我巨大的信心。」少城說,從那天開始,他就轉變了心態,既然這樣都死不了,那就好好活下去,不就是透析嗎,算什麼。
02 守護「生命線」 早已成了肌肉記憶
從那之後,少城開始了漫長的「透析之路」。每個星期的一、三、五日,少城都會到醫院透析。如今,已經透了11年。
劉鳳新介紹,腎臟是一個「排毒」的器官,腎臟功能衰竭後,便無法有效排除體內產生的毒素,大量的毒素在體內淤積,久而久之便形成尿毒症,要想把這些毒素清除,只能「洗腎」,也就是血液淨化,即將人的血液引出到透析機裡,把毒素清除後再回輸體內的過程。而動靜脈內瘻便是將體內的血液引出及輸回的通路。動靜脈內瘻作為國內外指南推薦的首選長期血管通路可以稱得上是血透患者的「生命線」。
「長期需要透析的人都有。」少城告訴記者,這條「生命線」是幫助他「掙命」用的,必須好好保護。通暢的內瘻用手觸摸吻合口附近時會有較明顯的震顫與波動,將造瘻的手臂放在耳邊能聽到呼呼的吹風樣聲音,即血管雜音。 每日睡前、醒後、中午時少城都要檢查內瘻的通暢性。
除了這些,少城不能使內瘻側肢體承受較大壓力:比如提重物、帶首飾、手錶等;睡覺時也不能在內瘻的那側臥位睡,以免壓到內瘻側肢體;有內瘻側肢體也不能打針、測血壓、採血等。「我已經習慣了,下意識的就會保護它。」少城說,這些種種謹慎的行為,在日復一日的累積下,已經能夠形成了肌肉記憶。
03 和「腎友」忘年交 完成了11年中第一次旅行
「別人上班掙錢,我上班掙命。」少城的心態很好,他不把自己當病人,在他看來,每天到醫院透析,就和上班一樣。而同病房的四個「腎友」,也像同事般的關係。
「我們五個人每周有三天,每天有四個小時都在一起,幾乎無所不談。感情很深,經常一起聚會。」少城說,和他們在一起時,感覺很不一樣,如果是和同學出去,多少會有些自卑感。而他們五個一起時,大家同病相憐,相處很舒適。
五個人中,最大的大哥67歲,其他三人平均都相差10歲,少城是最小的。前幾天,四哥的媽媽摔傷了,為了方便照顧,四哥暫時回到老家加格達奇做透析。哥幾個一商量,決定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加格達奇看望四哥的媽媽,大家也一起散散心。在做完星期五下午的透析後,四個人就直接去了火車站。
「這次旅行是我11年裡第一次出遠門,和她們在一起,我們各自的家人也很放心。」少城說,雖然只有兩天的時間,卻收穫了無比的快樂。
04 醫院中的「老熟人」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以前透析的人不多,我都叫她姨。」在少城心裡,腎內科的主任劉鳳新就像她的家人一樣。無論有什麼事,找她就行。少城說,剛開始透析都是媽媽陪著,後來長大了,媽媽也放心把他交給劉主任,就開始他自己到醫院透析。
兩年前,由於長時間透析,少城的甲狀旁腺發生了病變。其實早在這之前,劉鳳新就建議他儘快做切除手術。「就像小時候我媽一樣,我不想吃東西她非讓我吃。她越讓我做手術,我越不聽。」 少城說,那時候對劉主任有了叛逆心,其實就像和媽媽耍脾氣一樣。可當症狀真出現後,少城就知道劉主任的用心了。
血液透析患者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每天要忍受著病痛的折磨,但仍努力的生活著。血透中心病床上的患者們雖然臉上平靜安詳,但粗大的針頭和滿導管的血液,還有些令人發怵。血透中心的醫護人員每天都會鼓勵患者要以樂觀的態度去面對病痛;要以愉悅的心情去接受治療;要以堅強的決心去戰勝病魔。「只要我們對待病人像親人一樣,就沒有過不去的難關。」劉風新說,經過長時間的相知相伴,透析患者和醫護人員雖不是親人,但勝似親人。
來源:哈爾濱新聞網
記者:張美玲
編輯:劉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