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漢平博士在實驗室裡研發新產品。(通訊員 肖娜娜 攝)
閱讀提要
引進一批專家,轉化一批成果,落地一批項目,帶動一批產業,振興一方經濟。
8月下旬從省人社廳獲悉,2018年以來,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持續開展「智慧之光」主題活動,服務高層次專家,推動55位專家創新創業成果在省內落地,助力湖北高質量發展。
專家科技抗疫成果纍纍
「我們抗病毒抗菌玻璃膜的權威檢測結果出來了!抗病毒活性率高達99.8%,抗菌率為99.9% !」今年4月,龍漢平博士給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工作人員打來電話,興奮地說。
這是湖北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之後,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發動專家研發高科技成果助力抗疫的真實寫照。
在這次研發中,龍漢平聯合一位省內專家,雙方團隊同心協力,發揮各自優勢開展攻關,開發出國內首款具有抗病毒抗菌功能的玻璃膜。
這類抗病毒抗菌膜,可以裝貼於建築門窗和汽車玻璃,也可以用於交通樞紐自動售票機按鍵、電梯按鍵、門把手等,減少因觸摸產生的病毒或者細菌交叉傳染。
該產品進入量產階段後,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又積極牽線搭橋,協助推廣。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亞朵酒店等機構,與龍漢平博士洽談,籤下訂單。
與此同時,另一名在漢創業專家劉靖峰博士,也在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幫助下,開發「神目」人臉測溫作業系統,應用到全國範圍內的100多所中小學,為復工復產復學貢獻「湖北力量」。
「我們分布在武漢、深圳等地的團隊成員遠程協作,2月10日就完成第一代設備研發,2月20日完成了設備和作業系統的對接聯調。」劉靖峰說,這款測溫設備最早在湖北省婦幼保健院試用,為後期的更新迭代提供了基礎。
今年疫情發生以來,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服務專家不間斷,發動高層次專家科技抗疫,服務專家項目復工復產,推動專家創新成果轉化。
「專家們聚智集力,夜以繼日開展技術攻關,令我們深受感動。」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服務專家「關鍵時刻拉一把」
「如果不能如期交貨,我們的訂單可能會流失。」今年3月,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接到楊鋼博士的電話。電話那頭,楊鋼博士心急如焚,
據楊鋼博士介紹,他的公司專業生產晶片封裝材料,受疫情影響已停工多時,如果不能按照供貨合同及時提供貨源,客戶會被迫尋求其他供貨商。
在拓展市場的關鍵時期,能否儘快復工復產,關係著該公司銷售鏈條能否正常維繫,未來能否順利發展。
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立即指定專員跟蹤服務,每天定時通報輿情防控和復工復產政策動態,指引該公司準備相關材料,申請復工復產,還將該公司面臨的特殊情況向相關部門反映。
最終,經多方協調,該公司在第一時間獲得復工復產許可,如期完成貨品供應。
同樣的經歷,還發生在熊暉博士身上。
「在高科技領域,早一天實現產業化,就多一分先機。」熊暉博士說,他所在的團隊研發了3D成像技術的核心器件DOE元件,希望儘快在省內尋找一處生產場地,讓項目早日落地,發揮效益。
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得知這個信息後,根據省內各地產業布局特點,聯繫對接了黃石開發區·鐵山區招才招商部門。
武漢剛「解封」,工作人員就與熊暉一道前往黃石,就項目落戶的具體細節展開磋商。雙方很快達成合作意向,該項目正在順利推進。
據了解,疫情期間,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還認真落實專家優惠政策,幫助專家協調關於就醫、籤證辦理、子女入學、社保等方面事項50餘次。
億元項目頻頻落地
今年4月,姜興茂博士的納米金屬材料籤約落地武漢雙柳國家航天產業基地,這是新洲區引進的首個國家高層次專家創新創業成果轉化項目。
據介紹,該項目核心技術在高端金粉、銀粉、銅粉等產品上實現了重大突破,將極大提高國內高端納米金屬、氧化物粉體等高性能材料的市場競爭力。項目落地後,將帶動周邊電子、光伏、醫學等相關產業發展。
「高層次專家是我省科研的『第一梯隊』,推動他們的成果儘快落地,對推進疫後重振、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在「智慧之光」活動平臺的支持下,一批專家成果順利在我省落地。
張發明博士腎病高分子藥物產業化項目落戶天門,總投資1.5億元;
顏國順博士「雲值守無接觸停車場」項目落戶武漢、襄陽等地,完成漢口江灘、漢陽國際博覽中心、黃鶴樓景區、武漢港、天河機場等地近千個停車場接入,同時開拓北京、上海、蘇州等20多個全國市場,管理車位100餘萬個,實現年度停車交易流水20餘億元;
劉濱磊博士「腫瘤免疫治療藥物溶瘤單純皰疹病毒OH2注射液」項目在鄂州建成中試基地,進入Ⅱ期臨床研究,公司市值近20億元;
劉德珩博士「3D成像飛行時間傳感器」項目落戶武漢,發布國內首顆自主研發、背照式、高解析度、用於3D成像的飛行時間傳感器晶片。公司產品已被OPPO等手機廠商使用,今年將實現銷售額3000萬元。
「我們將繼續引導專家轉化落地創新創業成果,為打好疫後重振民生保衛戰和經濟發展戰貢獻智慧和力量。」省人才事業發展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鄧偉 通訊員 肖娜娜 實習生 王敬丹 張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