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4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在京召開電視劇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研討交流如何進一步做好電視劇「十四五」規劃,推動電視劇高質量發展。
中宣部副部長,廣電總局黨組書記、局長聶辰席出席會議並發表講話。(《聶辰席:全面實施電視劇質量提升工程,努力書寫中華民族新史詩》)
座談會上,策劃人袁錦貴,製片人侯鴻亮,導演鄭曉龍、劉家成,編劇王三毛、梁振華等主創代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宋炯明,芒果超媒總經理、芒果TV黨委書記、總裁蔡懷軍等單位代表;協辦方、文藝評論工作者代表《光明日報》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先後發言,介紹了電視劇項目策劃、規劃、創作、製作、播出、評論等方面的實踐經驗和心得感悟。
廣電時評(ID:GDSP360)將陸續刊發與會嘉賓發言。今日分享電視劇《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三絕」系列策劃人袁錦貴的發言。
袁錦貴
策劃人
代表作品:《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
真實的才是最好的
袁錦貴
我退休後著手策劃創作了《絕命後衛師》《絕境鑄劍》《絕密使命》等,簡稱「閩西紅色三絕」的三部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從一個電視劇策劃創作的門外漢,逐步學習了解了電視劇策劃創作的粗淺知識,也有了一些粗淺的體會,與大家交流。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形成了完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思想。這是引導我入門策劃創作的教科書。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又要求我們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我覺得革命歷史題材是發掘中國故事的一座富礦。如何把革命歷史題材的中國故事講好?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告訴我們,不能用無端的想像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我和我的團隊,在創作「三絕」劇作的時候,就遵循了一個原則,要把真實的革命歷史告訴觀眾,要把鮮活的革命歷史人物介紹給觀眾,要把當年革命鬥爭的背景、情境展示給觀眾。如何實現這個目標,我覺得:
一是要有感情。這個感情,就是對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事業、對無數革命先烈的感情。我是失散老紅軍的後代,是革命烈士的後人,也是土生土長的閩西人。閩西有10萬兒女參加了紅軍,有2.6萬人參加長徵,佔長徵總人數的1/3,到達延安時,僅剩2000人,長徵每前進一華裡,就犧牲了一名閩西子弟。有近3000人在堅持三年遊擊戰後,編入新四軍二支隊,北上抗日,佔新四軍點兵時9000人的1/3。在革命戰爭中犧牲的在冊革命烈士2.37萬人,犧牲的革命群眾16.6萬人,受迫害致死的群眾16.7萬人,滅絕戶達4萬戶,毀滅村莊539個,燒毀房屋11.6萬間。在中國革命最為艱難、最為血腥的時刻,閩西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投了中國共產黨的贊成票,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閩西的崇山峻岭中,隱藏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革命鬥爭故事,閩西的村村落落中有許許多多隱姓埋名的革命英雄。
這些生動鮮活的歷史史實,給予我創作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激情和衝動,也讓我對革命英雄人物的敬重和敬畏之情油然而生。這根本就不需要我們去虛構編造,更不允許我們去圖解和戲說,只要我們用心用情地去抒寫表達,就是感人肺腑的中國故事。
二是要負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革命歷史是無數革命先烈、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創造的,必須得到切實的尊重,任何歪曲和戲說,都是對革命先烈、革命先輩的侮辱,也是對觀眾的欺騙,對文學藝術作品神聖意義的褻瀆。在「三絕」創作策劃中,我們對涉及的革命鬥爭史實嚴格把關。
《絕命後衛師》劇照
在創作《絕命後衛師》一劇中,我們選取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時,擔任總後衛的紅34師的事跡,作為創作原型。為了更多地了解紅34師當年血戰湘江的故事,我曾經三次到湘江戰役的主戰場廣西灌陽、全州等地調研考察,最後確定了「三聚焦」的創作方向,即「聚焦紅34師、聚焦總後衛、聚焦閩西兒女」,編劇錢林森老師說,從「三聚焦」中突然找到了創作靈感。對劇中涉及的四次阻擊戰的時間、地點和經過,通過採風走訪,查閱史料,反覆核實。
圖片來源《絕密使命》拍攝花絮
在策劃《絕密使命》一劇時,對3000裡的交通線,一時感到無從下手。我帶領主創人員深入到當年的交通中站廣東大埔青溪和福建永定伯公垇交通小站考察學習,了解到青溪是當年交通線上水陸交界,人員物資中轉地,伯公垇先後犧牲了十幾位交通員,事跡十分感人。一時茅塞頓開,確定了以伯公垇為中點,前後輻射,「小人物大格局、小站點大風雲、小故事大智慧」的創作思路。對劇中涉及護送中央領導同志,從上海到瑞金的途經地點、時間、交通工具等,從幾個版本的回憶錄中比對核實,儘量給予還原。我們堅持搞不清楚的不寫、不確鑿的不用。在《絕境鑄劍》成片初審時,我因手術初愈,不宜久坐,就堅持站著看片,並逐幀查找、記錄問題,書面通知製片修改。
《絕境鑄劍》劇照
三是要去體驗。習近平總書記說,不能用無端的想像去描寫歷史。「非英雄化」「戲說歷史」「解構經典」等形形色色的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嚴重地歪曲了中國革命鬥爭的歷史,損害了革命英雄的形象,極大地誤導了觀眾,汙染了宣傳陣地。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之外,更多的是缺乏對革命歷史的了解和體驗。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我們堅持深入實地體驗。《絕命後衛師》一劇創作採風時,我陪同編劇錢林森老師,花了近10天時間,到紅34師組建地的福建龍巖的上杭、連城、長汀和三明的寧化等地,參觀展陳館、革命遺址舊居,我們一路走、一路看,在現場萌發了許多創作的靈感,比如林金亮三兄弟攙扶上陣,賴老石頭、丘老丸子父子參加紅軍的事跡,都是以真名實姓躍然螢屏。
主創人員在開機前,都先去革命歷史紀念館或革命基點村參觀考察,邀請革命歷史專家講授課,接受教育,了解歷史,體驗生活。《絕命後衛師》開機前,我又帶領導演和服化道各組老師,用了近十天時間,到當年的老接頭和革命基點村等偏僻山村考察體驗。因為道路崎嶇,十天下來中巴車門都顛壞了。
「三絕」的攝製主場景,都選擇在革命歷史故事發生地,雖然由於場景分散、條件艱苦,但主創人員體驗更深,情境更加接近真實,創作效果截然不同。
編輯 | 朱曉樂 饒文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