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的審美體驗-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1-01-10 光明數字報

    【見仁見智】

    近日,電影《決勝時刻》的熱映讓觀眾循著領袖偉人和無數英雄的足跡,回溯了那段關乎民族命運的不尋常歲月,記錄下70年來感動中國的溫暖底色。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革命歷史電影的發展,為塑造民族品格和傳播國家形象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還原真實的歷史,在史學領域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作為電影,要在藝術化的創作中加入想像,似乎就很難保持歷史的真實性。那如何讓革命歷史以電影藝術的呈現打動觀眾呢?在《決勝時刻》裡,觀眾看到的不是扁平的歷史敘事,而是用一個個生動鮮活的真實歷史人物支撐起的精彩故事。《決勝時刻》的突破,就是讓歷史重新在大銀幕上獲得逼真的再現,讓觀眾在大銀幕上走近歷史,感受那個年代的點點滴滴。

    電影是一門充滿想像的藝術,凡是你所能想像的,影像都可以幫你呈現。革命歷史電影中的想像力可以還原革命歷史,也可以實現對歷史精神的傳承與弘揚。這就要求在該類型電影的創作中必須正視歷史、堅持真實,既細心地重構往事,又能做出生動而富有史詩意味的創作實踐。

    革命歷史電影當中的歷史不僅是真實歷史的證據,也是電影藝術創作的材料。史詩性作品不僅要關注往事再現的忠實性,也要關注對這些歷史事實的選擇和合理想像的自由。如在《決勝時刻》中,創作者另闢蹊徑,不再拘泥於以往同類型題材作品對宏大戰爭場面的依賴,而是將鏡頭對準領袖人物和歷史上的普通人,用人物的命運來映射時代變遷。雖然歷史是背景,但電影在呈現上將鏡頭對準一個個有故事的普通人,更能抓住觀眾的內心,讓他們隨著電影一同走進那個年代,回望那段歷史。

    電影在保持對歷史合理想像的同時,也為觀眾描摹了一個個飽滿豐盈、情感豐富的歷史人物形象。電影《周恩來回延安》充分遵循史實,細膩還原了周恩來總理在延安的22小時裡發生的許多故事。影片中,周恩來在曹大娘家中,在昏暗的光線下幫她穿針引線,還把隨身的眼鏡送給了她。離開延安前收到了老鄉送來的當地特產,周恩來總理叮囑工作人員,一定要把這些特產折成現金付給老鄉。周恩來總理見到前來的知青們,特意鼓勵他們要紮根延安,把延安建設好;離開延安時,周恩來總理讓飛機在延安這片土地上空再盤旋一圈,只為多看一眼……對於歷史事件的合理想像,用影像化的手法展現出來,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個立體、豐富、飽滿的人物形象,讓觀眾不再拘泥於對文字的想像。

    優秀的歷史電影作品還往往擁有著能在精神上與當下觀眾共鳴的表述。像《西行漫記》從書籍到電影《紅星照耀中國》的改編,或是其他將口述史文獻搬上銀幕的作品,都是可以通過影片的形象化優勢,補充一些合理想像的事實,實現最終對於歷史的影像化表達,更容易讓今天的觀眾理解。

    從革命歷史電影到民族史詩的建構,是從生活真實到藝術真實的升華。其中,想像力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把握真實歷史的前提下,充分的歷史想像力會支撐起感人的細節,如將這些細節連綴起來進行雕琢和修飾,以藝術反映真實,就能提供引起情感衝擊的審美體驗。這時,歷史電影中的想像力就會讓人物更有血肉,讓情感更加充沛。這樣的作品再向更廣泛的公眾傳播,也更易於被人們接受。

    無論是前些年的《建國大業》《建黨偉業》《建軍大業》,還是今年熱映的《古田軍號》《紅星照耀中國》《決勝時刻》……這些電影通過對歷史的合理想像,構建了我們對歷史深度和廣度的探索,實現了對電影史詩品格的尊崇。優秀的歷史電影,既能反映當時實際存在的社會關係和社會環境,並揭示創作者的歷史觀,也能作為中國特色史詩性電影探索的標誌。可以說,電影這種藝術形式通過再現民族重要歷史所承載的文化奇觀,成就了中國革命歷史電影獨特的民族藝術現象。

    (作者:彭流螢,系中國文聯電影藝術中心副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夏衍:樸實、清芬的人格和文風-光明日報-光明網
    壹.跨越文字表達、舞臺演出、銀幕放映等媒介形式    近代世界與現代中國的歷史境遇,特別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左翼」文化與革命文藝的發展趨勢,加之中外融合、古今貫通的知識分子素養和天性真淳、內心勃發的文藝稟賦,既促使魯迅、郭沫若等一代傑出的思想啟蒙者放棄自身的「科學」抱負走上靈魂拯救之路
  • 《特赦1959》:一次革命歷史題材的「大膽」拓展
    2018年11月開機,2019年2月全劇殺青,拍攝過程歷時4個月,北京、安徽蕪湖兩地取景,上百名專業演員+上萬名群眾演員……這一系列數據共同促成了革命歷史題材劇《特赦1959》的誕生。在《光明日報》文藝部副主任李春利看來,影視劇能夠創作出這樣的作品,並非易事。 這部劇新穎的題材,也得到了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文藝評論家仲呈祥的關注。
  • 袁錦貴:講好革命歷史題材故事,真實的才是最好的
    座談會上,策劃人袁錦貴,製片人侯鴻亮,導演鄭曉龍、劉家成,編劇王三毛、梁振華等主創代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書記、局長楊爍,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宋炯明,芒果超媒總經理、芒果TV黨委書記、總裁蔡懷軍等單位代表;協辦方、文藝評論工作者代表《光明日報
  • 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更要有精品意識
    反映建國初期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歷史上並不算多,且大都集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比如《上甘嶺》(1956年)、《奇襲》(1960年)、《三八線上》(1960年)、《烽火列車》(1960年)、《英雄兒女》(1962年)、《打擊侵略者》(1965年)、《激戰無名川》(1975年)、《長空雄鷹》(1976年)等。
  • 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呼兒嗨喲》昨在永登開機
    開機儀式蘭州晚報訊 經典歌曲《東方紅》裡有一句耳熟能詳的歌詞——「共產黨像太陽,照到那裡那裡亮,哪裡有了共產黨,呼兒嗨喲……」11月12日,在省、市相關部門的重點扶持和指導下,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電影《呼兒嗨喲》是以 1934年至1935年劉志丹、習仲勳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陝甘邊區南梁革命根據地,帶領人民群眾開展革命鬥爭為故事背景。劇情以當地老百姓在紅軍帶領下與國民黨反動派機智周旋、保護革命成果、建立蘇維埃紅色政權的故事,展現軍民魚水情,弘揚南梁精神。
  • 國家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生死堅守》定檔3月
    本報訊 日前,國家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生死堅守》興寧地區觀映啟動儀式在興寧市會展中心舉行。據悉,影片將在2021年3月26日正式定檔發行。  《生死堅守》於2019年5月在興寧市大坪鎮開機拍攝。
  • 《光明日報》點名這些劇,懸疑劇壓過古裝劇,現實題材最受歡迎
    隨著開學季的到來,宣布暑假徹底終結,由於上映的電影不多,所以引爆暑期話題的只能是電視劇和網劇,因此這個暑假,劇集方面的表現相當出色,這也引起了《光明日報》的關注,一篇《暑期檔劇集現實題材唱主角》的文章中,《光明日報》點名這些劇。
  • 藝評: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更要有精品意識
    反映建國初期抗美援朝題材的影視作品,歷史上並不算多,且大都集中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比如《上甘嶺》(1956年)、《奇襲》(1960年)、《三八線上》(1960年)、《烽火列車》(1960年)、《英雄兒女》(1962年)、《打擊侵略者》(1965年)、《激戰無名川》(1975年)、《長空雄鷹》(1976年)等。
  •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香山葉正紅》開機
    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組織策劃,北廣傳媒影視、騰訊影業、中影股份、北京廣播電視臺、北京日報社、金匯金投資集團、唐德傳媒出品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香山葉正紅》於今日在北京香山革命紀念館舉辦開機新聞發布會。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及出品方、主創代表、30家媒體記者出席活動。
  • 《光明日報》點讚這部劇:狹路多歧,大道在前!
    近日,慈文傳媒、藝能傳媒聯合出品,山東、黑龍江衛視熱播的主旋律大戲《狹路》被《光明日報》點讚啦!從「狹路」到「大道」,論其根源,離不開大家都知道卻很難達到的「高潮迭起、顏好氣高」,媒體點讚的同時,觀眾也用收視率告訴更多的人這是一部良心好劇!我們都有狹路,愛情走進去,人生走出來,《光明日報》告訴你怎樣「從狹路到大道」。 從前十到前三,收視逐步上漲!
  • 為現代劍川而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漸漸意識到,當地的貧困治理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現在的「貧困」狀態和過去的「貧困」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過去是基本生活保障都難以維繫,處在生存邊緣;而現在則是既要解決溫飽,消除貧困,還要全國人民齊奔小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 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劇《海棠依舊》 」七一「期間央視一套隆重首播
    導演陳力  繼電影《周恩來的四個晝夜》在全國產生巨大反響後,著名導演陳力再攜主創團隊,由中央電視臺、河北影視集團、八一電影製片廠、幸福藍海影視文化集團、北京金璇文化交流公司等單位通力合作、精心打造的又一力作——41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
  • 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八子》上映
    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記者白瀛)董哲編劇、高希希導演的革命歷史題材影片《八子》將於21日起在全國上映。影片改編自贛南中央蘇區「八子參軍」的真實歷史事件,講述一位蘇區母親將八個兒子全部送上戰場卻全部犧牲的悲壯故事。
  • 革命題材電影《血色宣言》在敦煌開機
    從省有關部門獲悉,反映《共產黨宣言》傳播到甘肅以及建立中共甘肅特別支部的紅色革命題材電影故事片《血色宣言》日前在敦煌開機。  該片由省委宣傳部、省廣電局、省廣電總臺、蘭州電影製片廠有限責任公司聯合攝製,蘭州電影製片廠有限責任公司出品,講述了共產黨員宣俠父和錢泉受李大釗委託將《共產黨宣言》帶到甘肅,為建立甘肅第一個黨的地方組織——中共甘肅特別支部奠定堅實的理論指導以及甘肅第一個共產黨員張一悟等同志幾經波折保護《共產黨宣言》和開展革命運動,壯大中共甘肅特支的故事。
  • 《特赦1959》研評會:重大革命題材歷史劇如何講好中國故事?
    看完故事後,觀眾會理解一個深刻的歷史內涵,就是正義。站在新中國70周年的節點上回顧28年的革命鬥爭,這部劇揭示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根本原因。」中廣聯副會長李京盛認為,《特赦1959》為今後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創作提供了經驗。
  • 中心組織觀看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半條棉被》
    9月18日,中心組織機關、城區及雙清管理部全體黨員幹部集中觀看紅色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半條棉被》,會後各支部為單位開展討論,進一步強化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電影《半條棉被》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講述了1934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實行戰略轉移。一次又一次的突圍當中,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3名女紅軍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紅軍女戰士董秀雲把自己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給徐解秀留下。
  • 聽老軍人講述革命故事 傳承軍隊紅色基因
    聽老軍人講述革命故事 傳承軍隊紅色基因 ——北京市東城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光明網訊(記者 李伯璽)鞏固軍民團結,傳承紅色基因。
  •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為何爭相評論?
    不久前,電視劇《灣區兒女》在CCTV-1黃金檔圓滿收官,7月8日、13日、15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接連發布了三篇《灣區兒女》重磅評論!正如《灣區兒女》所呈現的,包括港澳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將一同寫就共擔民族復興歷史責任、共享祖國富強榮光的壯麗篇章。」
  • 二〇一九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記者牛夢笛 通訊員路靜怡)17日,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在北京舉行。
  • 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雕塑作品展在廣美展出
    據了解,2018 年年底,由廣州美術學院陳克教授主持的 " 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雕塑作品展 " 獲得 " 國家藝術基金 2019 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 " 立項。該項目以廣州美術學院為主體,梳理總結廣美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新中國革命歷史題材雕塑創作脈絡,選取各時期的經典作品 70 餘件,分為室內室外兩個展區,室內作品從創作目的出發分為 " 為紀念 "、" 為敘事 "、" 為象徵 "、" 為時代 " 四個主題版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