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現代劍川而設計-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4 光明數字報

    【扶貧藝話】

    我對雲南以及劍川的印象,最初是小時候從連環畫和電影中獲得的。《捕象記》和《五朵金花》不知看過多少遍,人物的形象和情節都印象深刻,幾乎連臺詞都記著。而我與劍川的情緣始於父輩,他們曾在那裡工作調研過。當中央美術學院向我徵求去劍川從事校地教育幫扶工作的意見時,我很自然地答應了。

    初到劍川,因為我的生活、工作地點主要在縣城,所以沒感覺當地多麼貧困落後,但這種想法恰恰說明了我對貧困地區的不夠了解。我漸漸意識到,當地的貧困治理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現在的「貧困」狀態和過去的「貧困」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過去是基本生活保障都難以維繫,處在生存邊緣;而現在則是既要解決溫飽,消除貧困,還要全國人民齊奔小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地處大理以北、毗鄰麗江的劍川縣,是電影《五朵金花》男主角阿鵬的故鄉。山如劍、水如川,近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使劍川享有「白族文化聚寶盆」的美譽。而我到了劍川才知道阿鵬的原型人物三代不是鐵匠,本職是木匠,因為劍川這地方不產鐵,在雲南有句俗語「麗江的粑粑鶴慶的酒,劍川木匠天下走」。

    早在20世紀90年代,劍川就被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但由於地區閉塞,市場意識薄弱,劍川木雕的知名度和銷路並不理想,劍川也一直頂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劍川木雕是塊「金字招牌」,要想方設法把它擦亮。劍川木雕本身工藝基礎好、有技術實力,但怎麼宣傳它,使人們關注到呢?現在的渠道很多,但依據國家提供的平臺是最科學、最可行、最有利、最安全的。在全國成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是文旅部實施的國家政策,以工作站為校縣教育幫扶的對接口,將劍川的木雕、石雕、土陶、白族布扎以及瀕臨消失的紙紮、民間玩具、羊毛氈毯製作等工藝綜合帶動,以強帶弱,聯動提升是可行的。更為重要的是,在扶持工藝的同時,要給當地傳統工藝從業人員注入現代工藝與設計意識。

    我們組織了「手工劍川·走進生活」旅遊商品創意大賽、劍川木雕旅遊產品創意雕刻大賽等多項賽事,部分設計作品投入旅遊市場後深受遊客喜愛。我們為劍川土陶廠家設計的包裝盒,一次印刷製作可節省成本3000餘元。黑陶從業者董志明在我們指導下設計研發製作的首套土陶甲馬和燒烤盤,榮獲2017年雲南大理州特色旅遊商品創意大賽銀獎。

    劍川是白族之鄉,但除了上年紀的人以外,平時穿著傳統民族服裝的並不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遊發展也缺少了本該有的地域特色。我邀請設計學院的呂越教授、服裝專業學生,以及北京服裝學院的師生一起,以公務員服、學生校服、常服、禮服、舞臺裝的分類進行設計,以民族性、地域性、易穿性、推廣性、時尚性為要領,設計出適合現代白族穿著的民族服裝50餘套。它的意義有幾方面:以服裝展現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以自信的形象展示文化的自豪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學校的優秀專業資源結合當地的實際需要,切實有力地達到幫扶要求、實現幫扶目的;推廣後,在民間形成民族服裝製作產業鏈、解決就業,起到防止返貧的效果;為縣職業高中的畢業學生在當地就業、創業做好前期鋪墊,使他們減少外出打工,就地謀生,直接服務家鄉。

    從「知道怎麼做」到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實踐結合理論,我們在工作站開設「劍川傳統工藝大講堂」,定期請當地、外地的學者、本校、外校教師講座開課,使工藝從業人員不僅「知道怎麼做」還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從地方歷史的發展中釐清當地文化與工藝的內裡脈絡,儘量培育符合現代大眾審美和市場需求的專業型工藝人員。採取「一訓一展」的方式,培訓結束辦展覽,開設常設展,同時讓劍川職業高級中學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一同參與,這也是為後續的當地工藝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

    劍川有與長城、故宮、敦煌同時被指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鐘山石窟群,素有「北有敦煌石窟、南有石鐘山石窟」之稱。於是,我們組織實施了以大理傳統名畫《張勝溫畫卷》為題材的綜合創雕藝術項目。我們利用學校的美術資源,幫助提升和壯大本地石雕藝術人才隊伍,在帶領當地石雕藝人的同時,培養出新一代更年輕的藝人群體。如此,不僅提供了一批就地就業的長期機會,還使傳統藝術重新注入新活力,幫助劍川再創往日石雕的輝煌。

    實施過程中,中央美院還聯合雲南大學,雙校幫扶地方,目前已完成實地勘查、航測、建模等工作。要利用的山體群是當地百年來鑿壁採石的山體,山體表面成「斑禿」轉態,我們以美術手段修復山體,使之與自然相融合,形成自然人文新景觀。配合周邊文旅景觀、藝術基地的綜合打造,文旅遊、鄉村遊、民族風情遊、自然風光遊等也促生了多元的服務產業,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劍川自古以耕種讀書為重,雖是文獻名邦,但現代美術門類與人群相對薄弱,這一工程的實施,不僅對傳統石雕工藝大有助益,同時對當地現代美術水平的提高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這項項目的實施,體現了以美術院校的長處幫扶當地文藝、多元發展、充實內涵的特色,希望通過努力,可以使劍川石雕這一中華藝術的優秀成果,以嶄新的面貌被世人、被世界看到。

    劍川有著豐富的工藝文化遺產,但從業人員的教育程度參差不齊,雖然手上有技藝,但專業知識有待提高。於是,我們組織縣裡的美術老師與縣委宣傳部門的專業人士成立設計組,他們的文化程度高,又有繪畫基礎,只要經過培訓逐漸就能成為研發工藝新產品的主力。他們設計方案,再與工藝製作團隊對接,由企業、師傅們製作出成品,兩支隊伍先後有序、無縫銜接,在一次旅遊文創產品大賽中,完成設計稿件200餘稿,成品100餘件,產品樣貌得到了極大改觀,並在劍川民族傳統節慶「石寶山歌會節」期間向民眾進行了展示。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又將滯留在家鄉的各美術高校的大學生組織起來,參與設計與研發,以視頻授課的方式和團隊探討設計方案。

    我們還將中央美術學院的社會實踐課題與劍川縣「三清潔」、「河長制」和「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開展幫扶與教學。師生們走街串巷看廁所、看溝渠,逐戶訪談,問困難、問需求,採取「當地調研、在地上課、就地設計、實地展覽」模式。之後,舉辦「為現代劍川而設計——提升人居環境行動在地展」,共展出廁所設計方案6組,「三清潔」和「河長制」主題海報28幅。展覽結束後,劍川水務局將河長制、三清潔的主題海報印刷張貼在相關區域宣傳,由縣住建局牽頭探討廁所設計方案落地的可行性,並在木雕藝術小鎮建造實體。這次實踐對學生的心靈和專業都是一次非常接地氣的鍛鍊。

    我現在已結束掛職回到美院,今年以來,一直為「解讀與創意劍川」綜合設計系列課題小組上網課,目前還在申請實踐教學對口幫扶劍川綜合課題,協助出版劍川古城考察成果書籍,設計劍川文旅地圖……除了上課之外,我還想為劍川再多做一些工作,這也許會是一直延續的情緣。

    (作者:強勇,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劍川味道|上過央視的劍川美食】
    這不可思議的餐桌小妖精,攝取劍川山水的日月精華,亦攝住我的魂魄。」——舒婷《夢想成真去劍川》俗話說,民以食為天,美食在咱們劍川人的生活中更是必不可少,這不,連著名詩人舒婷都曾被劍川「不可思議的餐桌小妖精」「攝住了魂魄」。那劍川有哪些「餐桌小妖精」呢?這期小編就給大家帶來一波「上過央視的劍川美食」。小夥伴(chī huò)們看完了記得收藏,有事沒事去改善改善夥食。
  • 堅守不孤獨的食物美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人食」算是國內最早一批製作美食類短視頻的團隊,但我從未把它定位為美食頻道,也不教大家烹飪技巧,而是分享製作與品嘗的過程,以及食物背後的人與事。    7年來,我以「食」為主題,展現了很多人的工作、學習、生活、個人成長。除了尋找孤獨感的共鳴,我一直想挖掘一些更深層的東西。
  • 醫者仁心,在戰「疫」一線熠熠閃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約請醫學專家,結合戰「疫」實踐為您探尋「醫者仁心」背後的基因密碼,為破解公共衛生危機、守衛人民健康凝聚力量。後世稱張仲景為醫聖,其堅守的醫學精神也賡續相傳。    光明智庫:有觀點認為,中國醫學的內在精神厚植於中華傳統文化的沃土之中,並隨時代變遷而與時俱進。您如何理解這句話?在您看來,新時代的中國醫學對醫學進步乃至社會進步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鞏守平:中國醫學的發展一定基於中華傳統文化。
  • 陶夢婷:雖然我們還很年輕,但我們有擔當-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是這座城市的一部分,現在她『生病』了,我志願為她做任何事。」陶夢婷說。    2月14日,陶夢婷第一次走進武鋼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進行播音工作。雖然不用進入艙內,但穿上防護服後,她還是不由自主地緊張起來。她心裡明白,無論如何,不能讓自己的聲音給患者帶來不適感。為此,她做足了準備。沒有播音經驗,她就反覆進行朗讀訓練,並請同組的志願者幫忙指導。
  • 《荊州驕傲》之少小離家: 陸先高 向著光明的事業
    從1949年到2016年,這張以「光明」命名的報紙,始終守護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追尋著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光明之路。有一位從公安縣南平鎮走出去的讀書人,大學畢業後就選擇了《光明日報》,直到把這份職業做成了事業。他就是《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
  • 劍川國慶鳥緣
    劍川位於滇西北橫斷山脈中段、「三江併流」自然保護區南端,東鄰鶴慶,南接洱源,西界蘭坪、雲龍,北靠麗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北大門,是電影《五朵金花》中男主角阿鵬的故鄉。劍川之美,多姿多彩,魅力無限。
  • 近現代歷史視角下的中醫藥與中西醫交流-光明日報-光明網
    故餘目之為妖煙也」。他列舉了英國連續多年向我國走私進口鴉片數目後,痛心疾首,說:「進口之數若是之廣,有心人聞之,有不為之痛哭流涕者耶?」    面對清王朝實行了將近百年禁菸政策的挫折和失敗,以廣州和朝廷一批官員及士大夫為主,從維護朝廷經濟收入出發提出了多項禁菸主張。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堅定主張全面禁菸。林則徐和中醫界人士多有交往。
  • 二〇一九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記者牛夢笛 通訊員路靜怡)17日,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在北京舉行。
  • 世界史研究方法芻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自19世紀之後,各個國家都大體遵循現代科學歷史學的研究方法。這套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研究史料的方法。其理想的訓練程序為:首先,通曉語言文字;其次,藉助文獻學、史料學等輔助學科,收集和閱讀史料;最後,寫作讀史札記,進而撰寫論文和專著。    通曉語言文字,即傳統學術中的「小學」。換言之,為了研究國別史,必須掌握對象國的語言。而掌握語言的理想狀態,則是在聽、說、讀、寫方面樣樣精通。
  • 治癒系漫畫:方艙醫院裡一味撫人心的良藥-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武漢2月21日電 本報武漢一線報導組 報導組成員:本報記者蔡闖、王斯敏、章正、李盛明、晉浩天、張銳、劉坤、安勝藍、盧璐、姜奕名、張勇、陳怡、蔡琳 光明網記者李政葳、季春紅)
  • 葉小鸞、金聖歎與《紅樓夢》-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書話】上世紀八十年代關注葉燮和金聖歎    20世紀80年代,有一段時間我集中精力研究明清小說評點,於1982年出版了《中國小說美學》。到了現代,學者們如孟森(《金聖歎考》)、陳登原(《金聖歎傳》)等都引用了這些材料,但似乎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注意。    金聖歎自稱是天台宗祖師智顗弟子的化身,以泐庵大師之名,帶三名助手從天啟七年(1627年)五月開始,出入吳中一帶的鄉紳富戶,進行扶乩降神活動,先後去過錢謙益、葉紹袁、姚希孟、戴汝義等家,當然最有名的是到葉紹袁家招來葉小鸞的亡靈和她對話。
  • 家雀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小時候,我們捉了家雀兒回家,母親總說:「趕緊放生去,留著也養不活,還落得殺生的罪過……」    家雀兒食性雜,主要以穀物、草籽為食,春天養育幼雀時也吃棉鈴蟲、菜青蟲、金針蟲等害蟲。家雀兒鬼機靈,在啄食穀物時表現得尤為明顯:未成熟的一般不食,向陽處或者高處的熟得早,便呼朋引伴飛來先吃,然後再吃晚熟的,啄食水果也是這樣。所以農人對它防不勝防,常在野外扎了稻草人嚇唬。
  • 光明網原創勵志MV《有夢最美》:汗水為青春續航 青春因奮鬥閃亮
    奮鬥青春 有夢最美光明網原創勵志夢想閃耀希望在這金色的季節在這成長路上奮鬥是青春底色青春奮鬥時光迎著夢的遠方汗水為青春續航
  • 大醫與大愛-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百多年來,北京協和醫學院培養出來的學生成長為一代代頂級名醫、大醫,成為支撐起整個中國醫療大廈的棟梁。4月15日,作為全國援鄂時間最長的一支醫療隊,最後一隊班師離鄂……    福建協和是由創建於1860年的福州聖教醫院與創建於1877年的福州馬高愛醫院合併而成的,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取名為「福州基督教協和醫院」,取意為「同心協力,和衷共濟,共同辦好社會福利事業」。1937年醫院標誌性的紅樓落成。
  • 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通過在線觀察、深度訪談、文本分析、案例調查等方式,透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並對其傳播模式、社會影響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次元文化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 【走,到劍川唱歌去! 去看看愛情最初的模樣~~~~】
    走,到劍川唱歌去!
  • 法律的正義性:涉非公經濟立案監督 | 光明網評論員
    法律的正義性:涉非公經濟立案監督 | 光明網評論員 2020-12-23 16: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張謇精神始終在人們心中生長-光明日報-光明網
    值得一提的是,張謇那時便具有了現代化管理理念,他為紗廠專門設計了現代化管理制度——《廠約》。《廠約》共16條,對紗廠各主要部門負責人的職責權限、利潤分配、獎懲賞罰、工資福利以至職員夥食標準、徒工學習等等,都作了明確規定。
  • 《光明日報》再談肖戰事件,汪海林質疑:在為某明星鳴不平
    《光明日報》談飯圈與明星的關係,角度深入,思路不凡,不過似乎都是以偶像為「受害者」分析。 《光明日報》這篇文章發表之後,引起了許多的熱議,隨後,《光明日報》刪除了該篇文章。
  • 電影界文學界人士追憶陳荒煤-光明日報-光明網
    出版文藝理論評論著作《為創造新的英雄典型而努力》《攀登集》等;散文集《荒野中的地火》《冬去春來》等;回憶錄《永恆的紀念》《難忘的夢幻曲》等。    紀念會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局、中國電影家協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電影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