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藝話】
我對雲南以及劍川的印象,最初是小時候從連環畫和電影中獲得的。《捕象記》和《五朵金花》不知看過多少遍,人物的形象和情節都印象深刻,幾乎連臺詞都記著。而我與劍川的情緣始於父輩,他們曾在那裡工作調研過。當中央美術學院向我徵求去劍川從事校地教育幫扶工作的意見時,我很自然地答應了。
初到劍川,因為我的生活、工作地點主要在縣城,所以沒感覺當地多麼貧困落後,但這種想法恰恰說明了我對貧困地區的不夠了解。我漸漸意識到,當地的貧困治理已經歷了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現在的「貧困」狀態和過去的「貧困」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過去是基本生活保障都難以維繫,處在生存邊緣;而現在則是既要解決溫飽,消除貧困,還要全國人民齊奔小康,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
地處大理以北、毗鄰麗江的劍川縣,是電影《五朵金花》男主角阿鵬的故鄉。山如劍、水如川,近千年的歷史文化傳承,使劍川享有「白族文化聚寶盆」的美譽。而我到了劍川才知道阿鵬的原型人物三代不是鐵匠,本職是木匠,因為劍川這地方不產鐵,在雲南有句俗語「麗江的粑粑鶴慶的酒,劍川木匠天下走」。
早在20世紀90年代,劍川就被命名為「中國木雕藝術之鄉」,但由於地區閉塞,市場意識薄弱,劍川木雕的知名度和銷路並不理想,劍川也一直頂著「國家級貧困縣」的帽子。劍川木雕是塊「金字招牌」,要想方設法把它擦亮。劍川木雕本身工藝基礎好、有技術實力,但怎麼宣傳它,使人們關注到呢?現在的渠道很多,但依據國家提供的平臺是最科學、最可行、最有利、最安全的。在全國成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是文旅部實施的國家政策,以工作站為校縣教育幫扶的對接口,將劍川的木雕、石雕、土陶、白族布扎以及瀕臨消失的紙紮、民間玩具、羊毛氈毯製作等工藝綜合帶動,以強帶弱,聯動提升是可行的。更為重要的是,在扶持工藝的同時,要給當地傳統工藝從業人員注入現代工藝與設計意識。
我們組織了「手工劍川·走進生活」旅遊商品創意大賽、劍川木雕旅遊產品創意雕刻大賽等多項賽事,部分設計作品投入旅遊市場後深受遊客喜愛。我們為劍川土陶廠家設計的包裝盒,一次印刷製作可節省成本3000餘元。黑陶從業者董志明在我們指導下設計研發製作的首套土陶甲馬和燒烤盤,榮獲2017年雲南大理州特色旅遊商品創意大賽銀獎。
劍川是白族之鄉,但除了上年紀的人以外,平時穿著傳統民族服裝的並不多,少數民族地區的文化旅遊發展也缺少了本該有的地域特色。我邀請設計學院的呂越教授、服裝專業學生,以及北京服裝學院的師生一起,以公務員服、學生校服、常服、禮服、舞臺裝的分類進行設計,以民族性、地域性、易穿性、推廣性、時尚性為要領,設計出適合現代白族穿著的民族服裝50餘套。它的意義有幾方面:以服裝展現少數民族的精神面貌,以自信的形象展示文化的自豪感、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學校的優秀專業資源結合當地的實際需要,切實有力地達到幫扶要求、實現幫扶目的;推廣後,在民間形成民族服裝製作產業鏈、解決就業,起到防止返貧的效果;為縣職業高中的畢業學生在當地就業、創業做好前期鋪墊,使他們減少外出打工,就地謀生,直接服務家鄉。
從「知道怎麼做」到明白「為什麼這樣做」
實踐結合理論,我們在工作站開設「劍川傳統工藝大講堂」,定期請當地、外地的學者、本校、外校教師講座開課,使工藝從業人員不僅「知道怎麼做」還要明白「為什麼要這樣做」,從地方歷史的發展中釐清當地文化與工藝的內裡脈絡,儘量培育符合現代大眾審美和市場需求的專業型工藝人員。採取「一訓一展」的方式,培訓結束辦展覽,開設常設展,同時讓劍川職業高級中學工藝美術專業的學生一同參與,這也是為後續的當地工藝發展做好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
劍川有與長城、故宮、敦煌同時被指定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石鐘山石窟群,素有「北有敦煌石窟、南有石鐘山石窟」之稱。於是,我們組織實施了以大理傳統名畫《張勝溫畫卷》為題材的綜合創雕藝術項目。我們利用學校的美術資源,幫助提升和壯大本地石雕藝術人才隊伍,在帶領當地石雕藝人的同時,培養出新一代更年輕的藝人群體。如此,不僅提供了一批就地就業的長期機會,還使傳統藝術重新注入新活力,幫助劍川再創往日石雕的輝煌。
實施過程中,中央美院還聯合雲南大學,雙校幫扶地方,目前已完成實地勘查、航測、建模等工作。要利用的山體群是當地百年來鑿壁採石的山體,山體表面成「斑禿」轉態,我們以美術手段修復山體,使之與自然相融合,形成自然人文新景觀。配合周邊文旅景觀、藝術基地的綜合打造,文旅遊、鄉村遊、民族風情遊、自然風光遊等也促生了多元的服務產業,創造了更多就業機會。
劍川自古以耕種讀書為重,雖是文獻名邦,但現代美術門類與人群相對薄弱,這一工程的實施,不僅對傳統石雕工藝大有助益,同時對當地現代美術水平的提高也起到重要推動作用。這項項目的實施,體現了以美術院校的長處幫扶當地文藝、多元發展、充實內涵的特色,希望通過努力,可以使劍川石雕這一中華藝術的優秀成果,以嶄新的面貌被世人、被世界看到。
劍川有著豐富的工藝文化遺產,但從業人員的教育程度參差不齊,雖然手上有技藝,但專業知識有待提高。於是,我們組織縣裡的美術老師與縣委宣傳部門的專業人士成立設計組,他們的文化程度高,又有繪畫基礎,只要經過培訓逐漸就能成為研發工藝新產品的主力。他們設計方案,再與工藝製作團隊對接,由企業、師傅們製作出成品,兩支隊伍先後有序、無縫銜接,在一次旅遊文創產品大賽中,完成設計稿件200餘稿,成品100餘件,產品樣貌得到了極大改觀,並在劍川民族傳統節慶「石寶山歌會節」期間向民眾進行了展示。今年疫情期間,我們又將滯留在家鄉的各美術高校的大學生組織起來,參與設計與研發,以視頻授課的方式和團隊探討設計方案。
我們還將中央美術學院的社會實踐課題與劍川縣「三清潔」、「河長制」和「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結合起來,開展幫扶與教學。師生們走街串巷看廁所、看溝渠,逐戶訪談,問困難、問需求,採取「當地調研、在地上課、就地設計、實地展覽」模式。之後,舉辦「為現代劍川而設計——提升人居環境行動在地展」,共展出廁所設計方案6組,「三清潔」和「河長制」主題海報28幅。展覽結束後,劍川水務局將河長制、三清潔的主題海報印刷張貼在相關區域宣傳,由縣住建局牽頭探討廁所設計方案落地的可行性,並在木雕藝術小鎮建造實體。這次實踐對學生的心靈和專業都是一次非常接地氣的鍛鍊。
我現在已結束掛職回到美院,今年以來,一直為「解讀與創意劍川」綜合設計系列課題小組上網課,目前還在申請實踐教學對口幫扶劍川綜合課題,協助出版劍川古城考察成果書籍,設計劍川文旅地圖……除了上課之外,我還想為劍川再多做一些工作,這也許會是一直延續的情緣。
(作者:強勇,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