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研究方法芻議-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7 光明數字報

    與國際學術界相比,中國的世界史學科設置頗具特色。在國外,世界史多為一個專門的研究領域,關注世界歷史是如何形成的,即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歷史是如何逐步被形塑的。我們的世界史學科也關注世界歷史的形成以及與之相關的世界性問題,但除此之外,世界史還是由諸多國別史和專門史組成的一級學科。可以說,我們的世界史學科既包括國別史、區域史,又包括世界史或全球史,是國別史與全球史或世界形成史的結合。

    這一學科定位使我國世界史研究既面臨難度,又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世界史研究首先要學習和借鑑國別史的研究方法。每個國家的國別史研究都有深厚的學術傳統和系統的訓練方法。自19世紀之後,各個國家都大體遵循現代科學歷史學的研究方法。這套方法的基本要素就是研究史料的方法。其理想的訓練程序為:首先,通曉語言文字;其次,藉助文獻學、史料學等輔助學科,收集和閱讀史料;最後,寫作讀史札記,進而撰寫論文和專著。

    通曉語言文字,即傳統學術中的「小學」。換言之,為了研究國別史,必須掌握對象國的語言。而掌握語言的理想狀態,則是在聽、說、讀、寫方面樣樣精通。這樣不僅便於閱讀史料,也有利於與對象國的學者開展學術交流。如果閱讀非當代的史料,也需要專門的語言學訓練,傳統學術中的「小學」或者「訓詁學」就派上用場了。

    為了收集史料,需要了解目錄學、史料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在閱讀史料的過程中,史學家有必要熟悉相關的名物制度。中國先賢曾經稱為治史的基本功,更形象地比喻為掌握史學的四把鑰匙,包括書目、年代、地理和職官。每個國家的歷史不同,史料的留存狀況各異,所以需要掌握的鑰匙不盡相同。例如,與中國歷史相比,歐洲各國普遍缺乏職官方面的資料。在古代羅馬時期,尤其是在羅馬帝國晚期,各種職務名銜也經常出現在碑文銘刻之中,但總體說來,職官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我們仿效中國史,也為西學找尋四把鑰匙的話,似乎可以用人名取代職官,即書目、年代、地理與人名。人名研究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西方歷史上留下了數量豐富、種類繁複的各種名錄。除了碑銘之外,教會留下的洗禮、死亡登記簿,各種祈禱名錄以及種類繁多的行會與協會名錄,等等。名列世界文化遺產的賴興瑙修道院,自9世紀開始記錄《兄弟之友錄》,以便在舉行彌撒的時候念誦這些兄弟的名字,為之祈禱祝福。到16世紀結束記錄,這一簿錄保留了近4萬個人名。

    至於寫作,在古代屬於史才的範疇,各國皆有豐富的經驗總結。在現代史學訓練中,如何進行歷史學術寫作的課程和論著所在皆是,此不贅述。所欲申明者,在於國別史的學術傳統根植深厚,流傳有序,學者研習揣摩經典論著,久久為功。

    世界史是建立在國別史的基礎之上,但並不僅僅是國別史的總和,它還研究世界歷史是如何在國別的基礎上漸次形成的,即各種國別和文明彼此交流互動,進而聯成一體。世界聯成一體不僅催生了「世界性問題」,也使得解決此問題的世界史研究成為可能。所謂世界性問題,大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相似性,另一種為互動性。相似性更多地反映了人類歷史上的共時性現象或者規律性現象,具有相似問題和現象的兩個或多個國別甚至並不一定彼此有過密切的接觸;而互動性則是指那些通過互相接觸、交流和傳播而形成的共同性歷史現象。因此,世界性問題,或者是跨越國界與跨地區的互動和聯繫,或者是各個國別都發生的普遍性事件。地方性與世界性的矛盾運動,構成了世界性問題的基本特徵,其要旨在於探索世界歷史中人類命運共同體如何漸次形成。

    如當下最為宏大緊要的世界性歷史問題是如何超越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世界體系、重新思考世界歷史形成的進程。在西方史學界,史學名著讀本中的經典教材是由德裔美國史家弗裡茨·史特恩於1956年編輯出版的《歷史的豐富性:從伏爾泰迄今的歷史學》。這部史學名著讀本,收錄了1750年以來有代表性的35位著名史家的論著,曾於1970年再版。最新的德文版書名被更改為《現代史家們:伏爾泰以來的經典文獻》(2011年出版)。這部書依據更加嚴格的標準——史學界最為基本的文獻和最新的潮流——將收入的史家總數減少為33位,但也新增了幾位歷史學家,其中有一位來自中國的歷史學家,即北京大學的馬克垚教授。馬克垚教授的文章與美國史家威廉·麥克尼爾、英國史家克里斯多福·貝利一起被列在終章:「邁向全球史」,代表了歷史學的最新潮流。馬克垚教授入選文章的標題為《克服「歐洲中心論」》,是發表於《歷史研究》2006年第3期的《「歐洲中心論」的破除與世界史的創立》的德文譯版。這篇文章的入選,體現了中國史家的世界史研究開始獲得國際學術界的廣泛認可。「邁向全球史」,既反映了從國別史過渡到世界史的現代史學史演化軌跡,也表明世界史的基礎來自於國別史和專門史。

    立足於國別史的世界史,可見其深,這樣的世界史研究如同枝繁葉茂的大樹,根基深厚;而心懷世界史的國別史,可見其廣,這樣的國別史研究如同站在高山之巔,所見廣博,所思則大。而融國別史與世界形成史於一爐的新型世界史,不僅根深葉茂、視野開闊,而且能超越國別,展示其跨文化的、博大的人文關懷。

    (作者:李隆國,系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相關焦點

  • 專家學者研討「大變局之際的世界史研究」
    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師範大學、上海大學、上海社會科學院的30多位世界史學者參加了此次研討會,並就大變局下我國世界史學者的責任擔當、世界史學科建設、研究主題、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問題展開熱烈討論。
  • 學術全球化時代如何推進中國世界史研究
    但與此同時,中國的世界史研究有待進一步提升或開掘的空間很大,諸如理論方法的創新,前沿思想的交流,學術地位的確立,多語種人才的培養,國家、區域研究的不平衡以及服務國家的問題意識不夠明確和史學公共教育功能的不足等。新時代提出了新需求,新發展提供了新可能,以更加開放、包容、自信的心態構建中國的世界史三大體系,已成為刻不容緩的課題。
  • 大西洋史研究的興起和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海洋史研究日益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青睞。大西洋史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大西洋史研究成果頗豐,已經出版相關專著近200部,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物種傳播、商業、移民、殖民帝國、宗教傳播、拉美獨立運動等方面。
  • 饒有興味的漢字起源研究-光明日報-光明網
    蘇三在書中提示,有一批在海外的年輕學者們正在從各個角度研究著自己祖國的語言和文化,他們隨時可能會發表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這我是相信的。在我多年的人類學研究當中,我深感,我們正是由於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頭頂上到底頂著什麼,由此忽略了很多重要的關於自己文化和文明的根源。
  • 堅守不孤獨的食物美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王美瑩、楊颯、張雪瑜、王斯敏 光明網記者 李方舟、李宜蒙)
  • 大醫與大愛-光明日報-光明網
    3月16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協和的4位中青年醫生代表以鎮定自若的態度,用純熟英文向中外記者詳細介紹新冠肺炎重症救治的方法、經驗。金銀潭醫院張定宇院長親自帶隊指揮,克服了前期醫療防護裝備不足、器材不足、經驗不足、沒有特效藥等困難,積極採集病毒標本,摸索病毒特徵,嘗試各種救治方法,為後續醫療隊趟出成功之路……    武漢協和的前身是「漢口仁濟醫院」,取「仁愛濟世」之意,1866年由英國傳教士楊格非建起。1928年醫院擴建,正式更名為「漢口協和醫院」。
  • 治癒系漫畫:方艙醫院裡一味撫人心的良藥-光明日報-光明網
    每天下班後,醫療隊都會在微信群裡分析、探討應對方法,除了積極聯繫心理治療師進行指導和跟進,他們想到了用漫畫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小林是我們湛江人,我們和同事們都是他的粉絲,於是想到聯繫他。他本人也非常積極,很貼心地把漫畫拓印下來,製作成利於張貼的泡沫板,寄給我們。」收到漫畫當晚,隊員和患者共同完成了A區內50張漫畫的張貼。
  • 名家史談 | 李劍鳴:大數據時代的世界史研究
    幾年前,我到武漢大學參加吳於廑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會,在發言時提及這個掌故,藉以表達一點類似的感慨:當前國內世界史研究的條件大為改善,可是卻缺乏像吳先生那樣的高明史家,一時還沒有見到同這種研究條件相稱的出色論著。當時我所談到的研究條件的改善,是指在引入大量史料資料庫後,世界史研究中資料匱乏的困難得到了極大緩解。
  • 《荊州驕傲》之少小離家: 陸先高 向著光明的事業
    從1949年到2016年,這張以「光明」命名的報紙,始終守護著知識分子的精神家園,追尋著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光明之路。有一位從公安縣南平鎮走出去的讀書人,大學畢業後就選擇了《光明日報》,直到把這份職業做成了事業。他就是《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
  • 陶夢婷:雖然我們還很年輕,但我們有擔當-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蔡闖、吳春燕、陸健、晉浩天、章正、李盛明、張銳、王斯敏、安勝藍、劉坤、張勇、王忠耀、陳怡、盧璐、姜奕名,光明網記者蔡琳、李政葳、季春紅採寫)
  • 葉小鸞、金聖歎與《紅樓夢》-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書話】上世紀八十年代關注葉燮和金聖歎    20世紀80年代,有一段時間我集中精力研究明清小說評點,於1982年出版了《中國小說美學》。在《中國小說美學》出版後,我繼續從事中國美學史的研究,於1985年出版了《中國美學史大綱》。在這本書中,我認為明末清初是中國古典美學的總結性時期,而王夫之美學和葉燮美學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兩個總結形態的體系,是中國古典美學的光輝燦爛的雙子星座。    在《中國美學史大綱》的寫作過程中,我並沒有放棄對《紅樓夢》的關注。
  • 人工智慧會取代科學家嗎-光明日報-光明網
    通過與機器學習算法相連,這種機器人可以使用和人類化學家一樣的標準分析儀器,「相當於使研究人員而非儀器變得自動化」。同時,由於它和人類體積相當,可以在傳統實驗室內工作,而無須建立或改造新實驗室。在提高一種聚合光催化劑性能的實驗中,這款機器人在2~3天內便優化了反應條件,而人類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做到。
  • 「單絲不成線,孤木難成林」-光明日報-光明網
    二是在防控疫情過程中,中國總結出一些檢測、診斷、治療方法,各國也結合自身實際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治療方案,國內外意識到要加強協作、有所擔當,降低患病率、病亡率。三是疫苗作為全球公共產品,其研發、試驗需要各國交流經驗、共享信息、加強合作。
  • 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此,中央民族大學和光明日報組成聯合調研組,通過在線觀察、深度訪談、文本分析、案例調查等方式,透視二次元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流行的原因,並對其傳播模式、社會影響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二次元文化未來發展的對策建議。
  • 二〇一九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記者牛夢笛 通訊員路靜怡)17日,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在北京舉行。
  • 醫者仁心,在戰「疫」一線熠熠閃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約請醫學專家,結合戰「疫」實踐為您探尋「醫者仁心」背後的基因密碼,為破解公共衛生危機、守衛人民健康凝聚力量。    光明智庫: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全國各地醫護人員眾志成城、支援湖北,忠誠踐行「大愛無疆」「醫者仁心」的精神。在您看來,新時代中國醫務工作者身上承載著怎樣的人文精神,在這次戰「疫」中有怎樣的具體體現?
  • 侯傑、姜海龍 | 身體史研究芻議
    就目前中國史學界而言,「身體史」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而拓展和深化該項研究似應從以下五個層面展開,分別是:身體器官史的研究、器官功能史的研究、生命關懷史的研究、身體視角史的研究、綜合身體史的研究。將身體史研究歸納成五個層次,只是在以往研究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的研究假設與前瞻。真正意義上的身體史研究範疇之確定,以及使該課題彰顯出歷史學的特色,則有待於方家進一步深入探討。
  • 以硬核醫術和暖心關護挽救生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臨床研究和臨床救治協同,讓科研成果更多向臨床一線傾斜。我院以大量臨床實踐為基礎,總結臨床經驗,夯實臨床研究,並以此為重要依據探究發病機理,破解診療難題,真正實現從臨床到科研,再由科研指導臨床的良性循環。    2月中下旬,重症監護病房的王先生身體各項指標好轉,但食慾差了很多,幾天來沒怎麼吃飯。每次護理時,他枯葉般的臉龐,低垂的眼角總讓病區護士長張英英很揪心。
  • 家雀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 良渚的故事(下)-光明日報-光明網
    儘管今天的研究者尚不能對這些獨特的紋飾逐一釋義,卻已經發現了其中大概的規律。大多數的良渚紋飾不外乎一個母題:神人獸面與鳥。    神面紋是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主題。其中有神人和神獸的區別。讓我們從良渚的「琮王」開始來認識它。    「琮王」是迄今發現的最大最重、紋飾也最為繁縟的一件良渚玉器,出自反山12號墓。它的四面直槽內,上下各琢刻一個繁複的神人獸面的組合圖案,總共8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