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硬核醫術和暖心關護挽救生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3 光明數字報

    2月5日,深夜。持續的咳嗽、高燒、呼吸困難讓新冠肺炎患者劉先生愈發感到恐懼,家人趕緊撥打了120,匆忙趕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救治。沒想到,剛進醫院,病人就心跳驟停並休克。緊急之下,醫護人員立即為他進行了胸外按壓搶救。由於病人體重超過200斤,只能幾個醫生交替實施搶救。20分鐘,30分鐘,40分鐘,病人終於恢復心跳。但是10分鐘過後,心臟再次驟停。繼續進行胸外按壓。又過40分鐘後,他終於第二次逃離鬼門關。然而,暫時脫離生命危險後,患者病情又急轉直下,呼吸衰竭、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此時的ICU內,尖銳的警報聲響起,不能再等了,趕緊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可是,成功插管後,病人的肺氧合狀態仍未得到改善。焦慮、緊張、不安,一波三折的生死接力……直到黎明,醫護們的心都被一根細絲提著,生怕斷掉。

    2月7日,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評估,最終決定為病人實施體外膜肺氧合治療。這是維繫病人生命通道的最後一把利器,整個過程需要萬分謹慎,不能有絲毫差池。經過團隊默契配合,手術成功了。監護儀上的數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改善。此時,即使再小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再次波及病人的生命安危。接下來的兩周裡,ICU的醫護人員進行了24小時不間斷監護。2月底,病人生命體徵逐漸平穩。

    自疫情暴發以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單獨開設隔離病房,2月16日中南醫院整體接管雷神山醫院,又開設了兩個ICU病房,共計44張病床收治危重症患者。截至目前,共收治100多名重症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已成功轉出ICU,治癒率80%左右。大量救治重症患者的臨床實踐為新冠肺炎的早期識別、臨床預警、臨床診斷、精準治療、器官功能支持等積累了經驗,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規範、科學的診療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臨床研究和臨床救治協同,讓科研成果更多向臨床一線傾斜。我院以大量臨床實踐為基礎,總結臨床經驗,夯實臨床研究,並以此為重要依據探究發病機理,破解診療難題,真正實現從臨床到科研,再由科研指導臨床的良性循環。

    2月中下旬,重症監護病房的王先生身體各項指標好轉,但食慾差了很多,幾天來沒怎麼吃飯。每次護理時,他枯葉般的臉龐,低垂的眼角總讓病區護士長張英英很揪心。再這樣下去可不行,心態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而這也關乎病人能否儘快康復。我們對患者除了有「硬核」醫術,也有「暖心」關護。

    這天護理完,張英英找了個機會跟王先生說了會兒話。原來,他的心結在這裡:全家五口人因為新冠肺炎感染住院,自己和年邁的父母病情嚴重,住進ICU;妻子和女兒為輕症,在方艙醫院隔離治療。雪上加霜的是,父母都已高齡,母親還患有帕金森症。他想念妻兒,更怕老人扛不住……話匣子打開,王先生愁眉緊鎖,嘆氣聲更加沉重了。此時的張英英能做什麼?她想遍了法子,最後跟王先生商量把他跟兩位老人安排在一間病房,再幫他尋找方艙醫院的妻兒,爭取能跟他們視頻通話。聽後,王先生喜出望外。雖然旁人看起來只是小事,但此刻,能見久別的親人,就是莫大安慰。後來,他看到父母被同屋的醫護人員精心照料,得知妻兒病情好轉,心裡的疙瘩解開了,精神頭好了不少。

    一次生命攸關的搶救,一次隔離不隔心的關護。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用精湛醫術和暖心關護挽救了更多患者生命。相信,武漢的這個春天不再遙遠,光明與希望就在前方。

    (作者:彭志勇,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本報記者:李曉、張春雷、晉浩天,本報通訊員:李晗 採訪整理)

相關焦點

  • 阮籍《詠懷詩》的生命思考-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此,前人或以為阮籍詩「蓋仁人志士之發憤焉,豈直憂生之嗟而已哉」(清人陳沆語),或說《詠懷詩》「反覆零亂,興寄無端,和愉哀怨,雜集於中」(沈德潛《古詩源》卷六),但不論如何,「憂生」確是其中最為突出的內容之一。    這種「憂生之嗟」,即對生命的思考,在漢末古詩中已有較為集中的體現,人生苦短是其主調。到了建安詩人那裡,又與不遇之悲相結合。曹植詩還在「盛時不可再,百年忽我遒。
  • 堅守不孤獨的食物美學-光明日報-光明網
    獨自品味美食的時候,舌尖和味蕾才是主角。    今天,「一人食」文化在中國逐漸流行,更多青年願意為食物的品質和背後的文化價值買單。無論是「一人食」餐廳還是外賣,重點並不是食物的量,而是更高的品質和消費者的心理滿足。我們要認真對待的不只是「吃」,而是如何善待生活中的小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 治癒系漫畫:方艙醫院裡一味撫人心的良藥-光明日報-光明網
    有的患者看著漫畫,情不自禁地露出微笑;    有的患者連連點頭,稱讚其中充滿趣味的哲理;    還有的患者感觸良多,對方艙內的醫護人員說:「因為有明天的希望,我們才能熬過長夜,感謝你們的鼓勵和付出!」    「方艙醫院運轉有一段時間了,我們發現不少患者都有心理壓力。」
  • 醫者仁心,在戰「疫」一線熠熠閃光-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們奮不顧身、無所畏懼,有些人甚至獻出了寶貴生命。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那樣,在面對重大傳染病威脅、抗擊重大自然災害時,「廣大醫務人員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捨己救人,贏得了全社會高度讚譽」。光明智庫約請醫學專家,結合戰「疫」實踐為您探尋「醫者仁心」背後的基因密碼,為破解公共衛生危機、守衛人民健康凝聚力量。
  • 《荊州驕傲》之少小離家: 陸先高 向著光明的事業
    陸先高在演講中表達,今天紙媒和網媒都是媒體,都必須探索新的發展路徑。媒體融合發展,是傳統媒體的轉型方向,也是新媒體的發展機遇。把傳統媒體的理想價值輸送給新媒體,改變新媒體的亂象,  近些年來,個性低調謙恭的陸先高,卻頻頻受邀從幕後走向臺前,在新媒體領域的種種成功嘗試,奠定了他在業界的權威話語權。1998年,光明網成立。
  • 「光明日報」這項技術無需開胸就能挽救主動脈瓣重度狹窄老年患者...
    經多學科專家會診,TAVR團隊李怡副主任和莊曉東副主任醫師提前制定多種手術預案,克服重重困難,挽救患者生命。廣西患者潘伯,今年64歲,近2年反覆出現胸悶、氣促,在當地醫院診斷為「主動脈瓣重度狹窄」,多次住院治療。此次發作,潘伯的症狀愈發嚴重,因嚴重的心力衰竭,呼吸困難,甚至無法平臥,在當地醫院治療後症狀沒有明顯改善。
  • 陶夢婷:雖然我們還很年輕,但我們有擔當-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蔡闖、吳春燕、陸健、晉浩天、章正、李盛明、張銳、王斯敏、安勝藍、劉坤、張勇、王忠耀、陳怡、盧璐、姜奕名,光明網記者蔡琳、李政葳、季春紅採寫)
  • 大醫與大愛-光明日報-光明網
    與此同時,北京協和醫院開創了數不清的「中國第一」,比如,僅居住在我們協和大院的各位大醫就有:李宗恩,熱帶病學專家,北京協和第一位有實權的華人院長;胡正詳,中國第一代病理學家,孫中山的肝癌病理切片即是他做的;聶毓禪,北京協和高級護校的第一位華人校長;黃家駟,胸外科專家,中國第一位英國皇家醫學學會會員;林巧稚,中國婦產科學奠基人之一……而今,眾多的「第一」,繼續被北京協和的老中青三代醫生不斷創建著。
  • 新聞海報、H5、手繪……光明日報全媒戰「疫」
    1月29日,光明日報首批赴武漢一線報導組出發前合影。光明日報一線報導組赴武漢兩周,發回了幾十篇人物報導。兩微一端為此開了一個專欄:「武漢面孔」。其中一位主人公,叫王利。2008年,她18歲,在四川漢旺鎮。
  • 二〇一九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揭曉-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北京1月17日電(記者牛夢笛 通訊員路靜怡)17日,由中廣聯合會紀錄片委員會、光明日報文藝部主辦,紀錄中國理事會承辦的「2019年度中國最具影響力十大紀錄片系列推選活動」在北京舉行。
  • 重新認識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光明日報-光明網
    4月7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以下簡稱「十大進展」),清江生物群、熱河俊獸、大熊貓古基因組等研究入選,這些成果,作為我國2019年在古生物領域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水平研究,刷新了人類對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化歷程的認識。
  • 專家詳說細菌和病毒-光明日報-光明網
    ;組裝: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質會組裝成子代病毒;釋放:子代病毒釋放到宿主細胞外。細菌和病毒同是微小生物,二者大小相差約1000倍      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們總是忽略它們的存在,可就是這微小的生物時時刻刻刷著「存在感」,人類一不留神就會被它們感染。
  • 聽廣州天河民警講暖心故事
    聽廣州天河民警講暖心故事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吳春燕  2021-01-18 人間煙火 此情此「警」聽廣州天河民警講暖心故事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婁敏 張毅濤「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節日!」
  • 家雀兒-光明日報-光明網
    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常在天黑時拎著手電筒,去屋後的房簷下摸雀兒,手電一照它就驚得一動不動,手伸進窩裡,順順噹噹就能把呆呆的家雀兒掏出來,有時還能摸到一窩兒家雀兒蛋。也有倒黴的時候,冷不丁摸到一條蛇,未及掏出來,那種冰涼涼的感覺就已經意識到了,直嚇得「哎呀」一聲,差點兒從小夥伴的肩上栽下來。
  • 光明日報等國家省市級媒體,聚焦瀋陽中院「護醫令」
    光明日報等國家省市級媒體,聚焦瀋陽中院「護醫令」 2020-04-26 18: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共護一江魚 光明日報關注瀘州實行長江禁捕新模式
    今(3)日,光明日報刊發題為《最嚴「禁捕令」  共護一江魚》一文,關注長江流域各省市實行十年禁捕的措施,其中,提到了瀘州市將退捕漁民變為新型職業農民的新模式。  在長江幹流和岷江、沱江、赤水河、嘉陵江等長江上遊主要支流上,昔日穿梭如織的漁船已經絕跡。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幹流、大型通江湖泊和重要支流(「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常年禁捕。  面對長江已經「無魚」的窘境和日益惡化的生態,十年禁捕堪稱保護長江的百年大計。目前禁捕退捕進展如何?
  • 安寧療護,溫暖生命的最後旅程
    在這裡,醫護人員會給生命終末期的病人「安寧療護」,也就是臨終關懷,或讓生命帶著尊嚴謝幕,或讓生命延長,享受更高的生活質量,給生命後期最美的禮物。該院副院長葉斐瑾說:「開展臨終關懷,其實是社會進步的象徵。」每個人臨終前,想到的都是愛,而關懷,是愛在臨終前最溫情的承載。 除了對生命終末期病人「安寧療護」,該院內科對每一位患者也是關愛有加。「健康所系,性命相託,用情呵護,責無旁貸。」
  • 青年亞文化,在「破壁」中展現新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二次元文化的「破壁」與「出圈」——與主流意識形態、傳統文化的互動和融通,在彌合代際鴻溝、弘揚主流價值觀、發展傳統文化等方面對青少年表現出積極作用。然而,如何避免青少年沉迷虛擬世界導致現實價值迷失,是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 持心若水 載德流芳——歐陽中石先生的光明情緣
    光明日報記者 張玉梅11月5日,首都師範大學發出訃告,歐陽中石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3歲。先生與疾病頑強抗爭六年,創造了生命的奇蹟。歐陽先生是《光明日報》數十年的老讀者、老作者,當此之際,我們梳理這跨越兩個世紀的光明情緣,以為告別。2019年是光明日報創刊60周年,在社史資料中,有一張記者採訪歐陽先生的照片。
  • 荀子「天論」中的人學觀-光明日報-光明網
    荀子認為人來源於自然,「列星隨旋,日月遞炤,四時代御,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人與自然萬物一樣,是陰陽運化而成。同時,人又要靠自然來長養,離開自然人不能自我養育。荀子說「財(裁)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人要利用自然萬物來養育自己,人必須「備其天養」,不可「棄其天養」,如果違背這種「天養」之道,則謂之「大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