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深夜。持續的咳嗽、高燒、呼吸困難讓新冠肺炎患者劉先生愈發感到恐懼,家人趕緊撥打了120,匆忙趕到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救治。沒想到,剛進醫院,病人就心跳驟停並休克。緊急之下,醫護人員立即為他進行了胸外按壓搶救。由於病人體重超過200斤,只能幾個醫生交替實施搶救。20分鐘,30分鐘,40分鐘,病人終於恢復心跳。但是10分鐘過後,心臟再次驟停。繼續進行胸外按壓。又過40分鐘後,他終於第二次逃離鬼門關。然而,暫時脫離生命危險後,患者病情又急轉直下,呼吸衰竭、血氧飽和度急劇下降。此時的ICU內,尖銳的警報聲響起,不能再等了,趕緊氣管插管,上呼吸機。可是,成功插管後,病人的肺氧合狀態仍未得到改善。焦慮、緊張、不安,一波三折的生死接力……直到黎明,醫護們的心都被一根細絲提著,生怕斷掉。
2月7日,經過多學科專家會診評估,最終決定為病人實施體外膜肺氧合治療。這是維繫病人生命通道的最後一把利器,整個過程需要萬分謹慎,不能有絲毫差池。經過團隊默契配合,手術成功了。監護儀上的數據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不斷改善。此時,即使再小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再次波及病人的生命安危。接下來的兩周裡,ICU的醫護人員進行了24小時不間斷監護。2月底,病人生命體徵逐漸平穩。
自疫情暴發以來,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單獨開設隔離病房,2月16日中南醫院整體接管雷神山醫院,又開設了兩個ICU病房,共計44張病床收治危重症患者。截至目前,共收治100多名重症患者,其中不少患者已成功轉出ICU,治癒率80%左右。大量救治重症患者的臨床實踐為新冠肺炎的早期識別、臨床預警、臨床診斷、精準治療、器官功能支持等積累了經驗,形成了一整套完整、規範、科學的診療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臨床研究和臨床救治協同,讓科研成果更多向臨床一線傾斜。我院以大量臨床實踐為基礎,總結臨床經驗,夯實臨床研究,並以此為重要依據探究發病機理,破解診療難題,真正實現從臨床到科研,再由科研指導臨床的良性循環。
2月中下旬,重症監護病房的王先生身體各項指標好轉,但食慾差了很多,幾天來沒怎麼吃飯。每次護理時,他枯葉般的臉龐,低垂的眼角總讓病區護士長張英英很揪心。再這樣下去可不行,心態好壞直接影響人體免疫力,而這也關乎病人能否儘快康復。我們對患者除了有「硬核」醫術,也有「暖心」關護。
這天護理完,張英英找了個機會跟王先生說了會兒話。原來,他的心結在這裡:全家五口人因為新冠肺炎感染住院,自己和年邁的父母病情嚴重,住進ICU;妻子和女兒為輕症,在方艙醫院隔離治療。雪上加霜的是,父母都已高齡,母親還患有帕金森症。他想念妻兒,更怕老人扛不住……話匣子打開,王先生愁眉緊鎖,嘆氣聲更加沉重了。此時的張英英能做什麼?她想遍了法子,最後跟王先生商量把他跟兩位老人安排在一間病房,再幫他尋找方艙醫院的妻兒,爭取能跟他們視頻通話。聽後,王先生喜出望外。雖然旁人看起來只是小事,但此刻,能見久別的親人,就是莫大安慰。後來,他看到父母被同屋的醫護人員精心照料,得知妻兒病情好轉,心裡的疙瘩解開了,精神頭好了不少。
一次生命攸關的搶救,一次隔離不隔心的關護。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醫護人員用精湛醫術和暖心關護挽救了更多患者生命。相信,武漢的這個春天不再遙遠,光明與希望就在前方。
(作者:彭志勇,系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
(本報記者:李曉、張春雷、晉浩天,本報通訊員:李晗 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