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中看到一個視頻,不由得看了三遍,後來,還把這個視頻拿給兒子看。
一個不到兩分鐘的視頻,我反覆看了幾遍還給兒子看,怎麼有這麼大的吸引力,有這麼好看嗎?
不是視頻有多好看,而是裡面說話的內容不僅深深地吸引了我,還給我帶來了許多有關家庭教育的思考。
聽視頻裡普通話的口音,是一個不知道是臺灣還是香港的小女孩,跟媽媽認錯的對話。小女孩約莫三四歲的樣子,一邊哭一邊跟媽媽認錯,吐詞清晰,條理分明,只聽見聲音的媽媽在裡面說話不多,只偶爾溫和地問兩句。
來看看視頻裡的對話。
媽媽:你是要當家人,還是客人。
孩子:家人,以後我一定能做到。我知道其他事情,我也需要改變。你今天沒有罵到我的行為,知道我也要改變。
媽媽:哪些事情要改變。
孩子:就是像收玩具那些事情要改變。不是收完了就丟在那裡,然後不管它了,然後就你來收。這樣根本不是家人該做的事情,家人是什麼事情,大家都會互相幫忙,然後自己的事情也要自己做。
家人不是只有一個人常在那裡休息,然後吃飯的時候,那個人沒事做,然後就是坐在那裡。
媽媽:所以你要當家人,還是客人。
孩子:家人。
媽媽:我們家不需要住在我們家的客人,是嗎?
孩子:嗯。
媽媽:客人是什麼?
孩子:客人是吃完東西,然後在家裡玩玩以後,他就走了。
媽媽:你做的是家人的事情,還是客人的事情。
孩子:客人。
看了以上的對話,不知道你會有什麼感受。我當時就覺得,這麼點小孩子,父母教育得太好了,孩子哪裡懂這麼多的道理,都是父母教育的結果,父母是如何讓這麼小的孩子懂道理,不得不佩服。
小女孩自始至終都是一邊小聲抽泣,一邊小聲說,認錯的態度明確,母親語言不多,語氣始終是溫和的。
從她們的對話裡,看到了這位媽媽對孩子的嚴格和溫柔。嚴格是說他們家的家規,孩子必需得遵守,溫柔是說不會對孩子大吼大叫,會跟你講道理。
有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在孩子犯錯時,不對孩子大聲說教,而是溫和地講道理。自問我是不能完全做到的,雖然我也一直在學習不對孩子發脾氣,偶爾還是會忍不住對孩子大聲說教。
前段時間還對兒子說:「我們互相監督,誰大聲說話了,就提醒對方,請把音量開關關小一點,好不好。」兒子笑了:「好的,我儘量不大聲說話,萬一不耐煩大聲說話了,媽媽就提醒我。」這是我們的約定,現在我們之間基本可以做到和氣地講道理。
視頻裡那麼小的孩子,都知道我需要改變。為人父母更需要學習改變,應該常常反省自己,有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好的繼續保持,不好的該如何改變。不是說負面必需要做個完美的人,只是可以努力做越來越好的自己。
再來說說視頻裡所說的家人和客人的觀點,有多少人在家裡是做的客人。你會讓孩子在家,除了學習什麼家務也不做,讓孩子當客人嗎?你會在家什麼都自己幹,另一半什麼家務都不幹嗎?
我不會,也許是因為女兒的原因,女兒小時候身體不好,對她要求沒那麼嚴格,所以女兒習慣不是很好,世上沒有後悔藥,兒子就嚴格多了。
兒子從很小開始,我就要求他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收拾書桌和書包,只要是可以讓他做的家務,肯定會讓他自己做,到目前為止,他的自理能力還不錯。
十歲的他,還自己做了兩次早餐給我吃,雖然第一次做蘑菇麵條,他不知道蘑菇是要掰小,蘑菇全是整個放鍋裡煮的,也是他自己獨立完成的,味道也合適,做好了才叫我起床吃早飯,說是給媽媽的驚喜。確實給了我驚喜,只是叮囑他以後做飯,需要注意別燙著,感慨以後就算我不在家時也餓不著他了。
以前的我老喜歡什麼家務都自己幹,覺得先生在外工作一天很辛苦,回家只用坐著休息就好。後來的我,覺得先生也應該幫家裡做點家務,不能在家什麼也不幹。
先生現在也知道幫我做些家務,疊衣服,哪怕他疊的不好,有空時我再偷偷疊一遍。垃圾歸他每天拎出去,偶爾讓他去買菜,不管他買的貴不貴,好不好。偶爾偷懶不做飯,讓他做,管他做得好不好吃。偶爾也讓他洗碗,哪怕他總是忘了洗鍋和電飯煲。很欣慰,他現在在家比以前勤快多了。
你在家是家人,還是客人?聰明的你,相信一定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微信公眾號:小雪咖啡
(ID:klxiaoxiaop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