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今天的《育兒頻道》,今天我為大家送上的是一段小小的視頻,然後來觀察一下,這個育兒的小片段,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思考?
上周在我們的微信討論群裡面,有學員發了這麼一段視頻:《家人和客人的不同》
媽媽A: 感覺這個媽媽不尊重孩子,把自己當權力者高高在上。感覺是被馴化了啊。客人和家人的定義也是媽媽自己定義的。還有誰說客人就一定會不理東西就走了?
媽媽B:用拋棄作為威脅要孩子做事!
媽媽C: 我覺得還好啊,小孩子看上去沒有什麼情緒了,聲音也是正常的。
媽媽D: 孩子很乖巧呀! 孩子語言表達也很清晰,思路和邏輯都很流暢,也沒有注意力不集中、逃避退縮的行為。在那個年齡段,父母告訴孩子家庭的規條並要求孩子也象家人一樣去做。
媽媽E: 就這個短篇,我覺得很可怕啊,孩子沒有孩子樣兒了。
媽媽B: 孩子的情緒很傷心很難過呀。
媽媽F: 我的直接感覺,小女孩的情商思維邏輯過人,長大關係拿捏比較圓融。
歡迎在下面的留言區記錄下你的想法,我們先拋開對與錯,來看一下你通過這個小小的短視頻可以收穫到哪些啟發?
很多的時候我們會計較別人說什麼,因為一兩句話讓我們不舒服,我們就會引發衝突,或者和別人結仇。
困為這些芝麻我們會看不到整體。
我們育兒也是一樣的,並不是為了他舒服不舒服,也不是為了我們舒服不舒服,而是我們需要更多的考慮一下如何讓他成為一個社會的人,如何成為一個地球人,而不單單是我們的孩子。
在我們身邊,我們可以關心他,可以為他們找到各種各樣的理由來保護他。
可是離開我們,他如何和別人互動相處,將決定他未來成為一個什麼樣格局的人。
人是一個社會性動物,也就是說需要聯結,而聯結就意味著,你不能因為自己的一己私利而成為一個異類。
我們很多的父母學了很多的知識、學了很多的技巧,有的時候反而會成為我們真正成長的阻礙,成為我們育兒路上放縱的一個最好的藉口。
我們要改變了,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和重新定位了。
你想要讓孩子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或者說你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成為一個自己認為還不錯,但是是一個非常小眾的,古怪的人,還是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成為一個積極思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