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20多年偶像劇,嘿嘿嘿,我的趣味還蠻如一的:
最喜歡想愛不能愛的戲碼。
所以,但凡女扮男裝的戲碼,我都很喜歡。《花樣少年少女》《咖啡王子一號店》《是美男啊》《再生緣》啊,再古典一點的《花木蘭》《梁祝》啊,等等,反覆看了許多遍。
男主被無法遮掩的女性氣質所吸引,這個過程可以寫5-10集;
愛上了之後,是先確認自己是GAY?還是有幸發現了對方的性別?對方知不知道性別暴露了?對方知不知道彼此喜歡?雙方會不會受到世俗眼光的困擾?何時攤牌最好?
這中間還時常摻和進來一個男二,無論是地主家的傻兒子型還是霸道總裁型還是深情守護型,都是戲上加戲,1+1+1>3,格外有看點。
但是,戲劇性衝突夠多,還不是我喜歡這題材最大的理由。
最大的理由是,我覺得偶像劇中最美好的部分,是確定關係前的曖昧和推拉。
哎呀,我心動了,我好像不應該心動,但有什麼辦法,我不能不愛你,而我又不能跟你在一起所以我要推開你,看你哭了看你傷心我控制不住我自己了,好吧管他是不是gay,是不是我會死父母會死嶽母會死地球會爆炸的編劇障礙,我都要跟你擁抱接吻在一起生猴子……
男女主的愛,終於在重重困難中得到了大圓滿與大和諧,作為觀眾,我們也被撩的心滿意足。
這個編劇障礙——製造的大部分戲劇衝突和互動細節的麻筋,在女扮男裝劇裡面,就是性別的障礙(當然隨著性向開放,現代劇會越來越少用性別梗)。天然的性別障礙,比道明寺母親看不上啊、羅密歐朱麗葉是世仇啊,要好用!自然!自帶喜感!
但是厲害了,《芝加哥打字機》,它製造出了,比性別障礙,更讓我心動,更有深度的,麻筋類型——
建國大業,阻礙了我們的愛情!
韓國編劇真是誓要把談戀愛的基因移植到所有類型劇裡面啊。超級英雄片、警匪破案片、商業片、政治片、科幻片,現在又到愛國片。
更厲害的是,把革命時期的愛和當代粉絲和偶像的愛,融合了。
革命時期的愛情,就是純潔深刻的代名詞;而粉絲對偶像的愛,真實近距離卻好像摻雜了商業、欲望、和膚淺。
大偶像愛上小粉絲,大概比幽靈存在,還要不真實吧。
BUT,放在偶像劇裡,這些都成了好看的加分項。怎麼給這些不可能的愛,加入最多的可信服理由,體現編劇們的功力。
第一集裡,韓世主越是高高在上,越是恃才傲物,越是虐女主,後面反轉起來,就越好看。
難點就在如何反轉。最常用的梗,還是想辦法讓兩人住在一個屋簷下或者是一起工作,不得不在物理空間上接近,後面才好鋪戲。例子太多了,《浪漫滿屋》《咖啡王子一號店》《宮》《陷入純情》《焦急羅曼史》《又是吳海英》《是美男啊》《冬季戀歌》《我的女孩》《來自星星的你》……不能說90%的偶像劇是這個套路,差不多也有80%。
而《芝加哥》不,它用了更高明的套路,讓心高氣傲的韓世主,一次又一次的主動跑到人家女孩子家門口,求相見,求抱抱,求約會。
因為妳是我前世的摯愛啊,是我心頭的不可言說,是我為了祖國而深埋心底的熱戀,是我吻過又推開的捨不得;
我唯一的純情是妳,卻不得不故作浪蕩,要把妳氣跑;
知道妳愛我,我多喜歡,卻只能拒絕,還不放心,要把妳送到好朋友身邊才行;
oh漏,觀眾看到這樣的徐輝英,簡直要心疼死了好麼?
而且這貨還是劉亞仁演的呀!
如果說,少女感是女偶像氣質的皇冠;那麼男偶像氣質的皇冠,就是雅痞感。
這兩天劇圈都在批評《歡樂頌2》小包總刻意賣弄雅痞感;
只能說小包總還沒想開:雅痞感是努力就能得來的麼?你看劉德華努力了多少年,還不敵梁朝偉一個眼神。
還不敵,董子健隨口一句:寶貝兒嫁給我吧。
歐美的雅痞,始終隔著一層欣賞;東亞偶像裡,此刻無人能比劉亞仁更雅痞。
不是少年感純純的無害;不是權力感霸道的寵溺;不是安全感忠犬式的陪伴;是壞壞的又有才華,臉和身材又得好看,若離又若即,關鍵還要三點:笑起來玩世不恭,弧度不是陽光派也不是英俊派;眼睛裡有星星;氣場要性感,行走的荷爾蒙。
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