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與宜昌相關的歷史人物,關羽應該算作一名重量級。關羽字雲長,河東郡解良(今山西省運城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他身高九尺,面如重棗,丹鳳眼,臥蠶眉,儀表堂堂,不怒而威。

在關羽年輕時,就愛伸張正義,據記載當地一土豪因仗勢凌人,欺壓鄉鄰,他便為民除害,殺掉土豪後,逃到外地避難。在他23歲時,跟劉備、張飛一起「桃園三結義」,結成三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異姓兄弟。關羽終日跟隨劉備,不畏艱險,八方徵戰,神勇威武,銳不可擋。汜水關前「溫酒斬華雄」,虎牢關前「三英戰呂布」。
東漢建安五年,劉備偷襲徐州,關羽上演了「賺城殺車胄」的好戲。後曹操東徵,導致劉備投於袁紹。曹操活捉關羽後,任命關羽為偏將軍,讓他享受極大的禮遇。到了建安六年,袁紹派大將軍顏良到白馬進攻東郡太守劉延,曹操讓張遼和關羽迎戰對峙。關羽提前觀察好陣勢,看見了顏良的旗幟和車蓋,便衝進千軍萬馬之中刺殺顏良,砍掉顏良的頭後回到營中,袁紹為此解了白馬之圍。曹操對關羽的勇猛讚許有加,當即上表奏請朝廷封關羽為漢壽亭侯。關羽未能接受這份賞賜,都封存退還於曹操,並且把漢壽亭侯的印章掛在大堂之上,留下一封告別信後,直奔袁紹軍中投奔劉備。曹操身邊的人想要追趕關羽,曹操勸阻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東漢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封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鎮守荊州五郡。同年秋,命其攻打樊城(今襄陽)。樊城守將曹仁告急,曹操派于禁、龐德率軍去支援,結果被關羽弄得個「水淹七軍」,于禁投降,龐德被關羽斬殺。這個時候的關羽,已經勢不可擋,威震華夏。曹操很快躲過了這場威脅,從許昌遷都,司馬懿、蔣濟奉勸曹操,慫恿孫權攻打關羽的後方。在此之前,孫權曾派使者到關羽這邊提親,希望能娶關羽的女兒為兒媳,但是關羽沒有聽從諸葛亮的「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建議,大肆羞辱孫權派來的使節,從而激怒了孫權。與此同時,時任南郡太守的糜芳鎮守江陵,傅士仁駐兵公安,由於平時關羽對他們倆的輕視,所以也沒有盡力提供軍需,在聽說關羽「還當治之」後,他們既害怕又有些惴惴不安。孫權乘機挑撥利誘,讓糜、傅兩人開城獻關,吳軍頓時輕鬆地偷襲了荊州。同時,曹操又派大將徐晃增援曹仁,關羽攻打樊城的計劃因此遭遇慘敗。當關羽往回撤軍時,孫權的部隊早已到達江陵。陸遜派兵迅速攻佔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等地,切斷了關羽回撤四川入蜀的退路。此刻,關羽的軍中所有將士的都已喪失鬥志,很多人丟盔棄甲,在途中逃跑了。關羽已經感到身單力薄,便派人向駐紮在上庸(今湖北竹山縣西南)的蜀將劉封、孟達求援,他們兩人拒絕支援。關羽頓時陷入了腹背受敵的困境,於是朝西邊進入麥城(今湖北當陽市東南)。由於城內兵糧短缺,關於認為此地不可久留,便決定殺出重圍,返回西川。當天晚上,關羽和兒子關平帶領勇士十多名,騎馬從麥城的北門向西進發,結果被東吳潘璋的部將馬忠設下伏兵,當場將關羽擒獲,並即刻斬殺於臨沮(今湖北遠安縣回馬坡)。

關羽死後,孫權割下他的人頭獻給曹操,曹操依然念及舊情,以封臣之禮把關於埋葬在洛陽。孫權則把關羽的遺體厚葬在當陽章鄉(也就是今天的玉泉辦事處關陵廟村),當地人把關羽的墓葬稱之為王陵,也就是今天的關陵,所以民間有關羽「頭枕洛陽、身困當陽」之說。
如今,關羽「忠義仁勇」的精神永留世間,位於湖北宜昌當陽的關陵廟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