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什麼大病,但它絕對是一個讓人坐立不安的隱疾。
俗話說,「十男九痔、十女十痔」,雖然此處運用了誇張手法,但也充分說明很多人都患有這類疾病。
根據相關臨床報告,成年人中大約有50%患過肛腸疾病,其中98%為痔瘡患者。此病已成為許多成年人不願回憶的痛。
驚了,大二男生竟往褲子裡塞衛生巾
我院肛腸科主任褚衛建近日接診了一位「奇特」的患者。小李今年讀大二,來看門診時,他神情緊張地跟褚主任說自己的痔瘡已有「多年歷史」,懷疑自己是重症患者,很難治好,在檢查的時候,褚主任居然發現小李在內褲裡墊了衛生巾!
小李坦言:自己的痔瘡病史真的是一部「血淚史」。他從小喜歡吃辣和各種重口味的食物,辣條、臭豆腐都是他的最愛。平時每天的早餐就靠學校門口的小攤或者是泡麵來解決,而他的排便習慣自高中開始就一直不好,隨著考學壓力增大,廁所成了他唯一感到放鬆的空間,每次一待就至少要半個小時以上才出來,有時候就算排便很順暢也寧願在馬桶上多坐一會兒,偶爾也會有便秘症狀,拉大便就像在拉玻璃一樣,那種鑽心之痛,還要伴隨著滴答滴答的聲音,之後他就發現擦拭的衛生紙上居然有少量血跡。
有了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上大學後,小李通過網絡才知道自己應該是得痔瘡了。更嚴重的是,由於課程很滿,小李幾乎每天都要經常坐著,導致痔瘡慢慢加重,出血嚴重,無奈之下只能偷偷買了衛生巾,往內褲裡墊上以解燃眉之急。
這麼拖著也不是辦法,終於小李下定決心來到我院求診,褚主任之後給小李做了仔細的檢查,診斷其為比較厲害的混合痔,需馬上進行手術治療。近日,科室為小李實施了痔瘡微創切除手術,目前正在積極康復中。
痔瘡:羞辱性很大,對身體危害更大
如果以肛門內齒狀線為界分的話,痔瘡有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其中,內痔又分為1~4期,嚴重的話,痔瘡可是會掉出肛門外,造成脫出的。
1期:症狀最輕,平時沒有痛感,只有在大便時帶血,血可以是點滴狀或者噴射狀,休息之後可以緩解。
2期:痔瘡有便血的同時,還伴有肛內脫出,排便結束後可以自行收回肛門內。
3期:勞累或者咳嗽、劇烈運動之後,痔瘡都會脫出來,脫出之後是不能自動收回肛門,還需要用手送回去。
4期:內痔脫出不能回納,可伴發絞窄、嵌頓。
出現哪些症狀,說明惹上了痔瘡?
便中帶血
這個症狀最明顯,上廁所時(主要是上大號),用衛生紙擦「菊花」,會發現衛生紙上帶血,嚴重的話大便、馬桶上帶血,更離譜的是有些人準備下蹲的過程,還沒有碰到馬桶圈,就已經見紅了。
脫 出
排便時感覺肛門有腫物脫出,有的當用力、行走、咳嗽、噴嚏時也可脫出,脫出後有的可以自然復位,有的必須用手拖回。
肛門瘙癢
如果你坐著的時候,總感覺肛周很難受,時不時感到瘙癢,想用手去撓,那說明你可能患上痔瘡了。因為痔瘡發炎的時候,會有粘液等分泌物滲出,導致肛門處於溼熱環境,引起皮膚瘙癢。
肛門疼痛
便便從肛門排出來的時候需要不停地摩擦,而肛門這個位置的神經末梢比較多,比較敏感,要是患有痔瘡,這時候會給人帶來一種明顯的疼痛感,非常難受,大多數患者最後都是肛門痛得受不了才來醫院的。
這兩種「惡習」,最容易討痔瘡的歡心
之所以說很多成年人都會得痔瘡,是因為他們普遍有這兩個「惡習」。
久坐:人在電腦面前坐太長時間,肛管周圍的靜脈回流就會受阻,造成血液淤積,慢慢地就成為了引發和加重痔瘡的罪魁禍首。
便秘:便秘時人會屏住呼吸使勁,這樣一來會導致肛門長時間充血,極易發生充血性的肛墊肥大。而且便秘蹲坑的時間會比正常排便要長,由於排便姿勢長時間不變,會使肛門充血,肛墊下移,容易發生痔瘡,所以也有「便秘患者是痔瘡患者的預備軍」的說法。
做好三點,別讓痔瘡打擾您
均衡飲食,大量補水
多飲水,多攝入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如無糖燕麥片、新鮮蔬果,特別是韭菜、芹菜等有纖維的綠葉菜。平時要多吃有助通便的水果,如香蕉、橙子等,但要注意榴槤、荔枝、芒果等易上火的水果。
中年朋友們要特別限制高脂肪食物和酒精攝入,因為飲酒可使肛門黏膜處的靜脈充血、擴張,痔核腫漲,肛腸科門診中經常出現患者因前一天晚上飲酒,第二天痔瘡就發作的案例。
拒絕久坐,「提肛」走起
要避免長時間坐著,規律運動,保持有規律的腸胃蠕動。這裡推薦一下提肛運動:即自我調整括約肌。收縮、放鬆肛門,一收一放,每次50下,約3分鐘。每日1-2次。可以在站著、坐著、躺著做,隨時隨地都可做。堅持長期做下去,可增加血液循環,調和人體氣血,促進胃腸道蠕動,減少盆腔充血,改善痔靜脈回流,對防止痔瘡的復發很有效。
少玩手機,如廁也要「一心一意」
排便時間不宜過長,改掉排便時看書、看手機的不良習慣。許多忙碌的上班族都有在如廁玩手機的習慣,更有甚者,在廁所裡一蹲就是半個小時。殊不知如廁時間長不僅不衛生,長此以往還會使直腸靜脈長時間受到擠壓,誘發痔瘡。因此縮短如廁時間是預防痔瘡的有利措施,應該注意每次如廁儘量不要超過3分鐘。此外排便還是提倡採取坐姿,因為蹲坑姿勢容易誘發痔瘡甚至脫肛。
來源:杭州市中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