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流行語「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出自清初孔尚任的戲曲劇本《桃花扇》,在續四十齣《餘韻》有唱詞【哀江南】,由七首北曲組成,最後一曲是【離亭宴帶歇指煞】:
俺曾見金陵王殿鶯啼曉,秦淮水榭花開早,誰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那烏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殘山夢最真,舊境丟難掉,不信這輿圖換稿。謅一套《哀江南》,放悲聲唱到老。
對於這首曲子,一般都理解為在感嘆南明政權,但也有人認為說的只是王導王家的事,對此,六甲番人認為是不夠全面的。
理解一句話或幾句話,不能只看前後一兩句話,而應從整段文字來領會,「那烏衣巷不姓王」只是其中一句,「眼看」三句感傷的也不只這段故事,還包括「莫愁湖鬼夜哭,鳳凰臺棲梟鳥」。
「烏衣巷」確實是東晉王導家族的故事,他曾輔助晉室琅琊王司馬睿在健康(南京)建立東晉政權,功大無雙,王家一時風光無限,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但是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唐時烏衣巷淪為廢墟,劉禹錫也曾發出「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感慨。
「莫愁湖」則是六朝勝跡,相傳名妓莫愁曾在此居住,明時,莫愁湖曾被譽為「金陵第一名勝」,明亡,莫愁湖一度衰敗,樓榭倒塌。
「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李白曾在此留下「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的名句,但隨著世事變遷,古鳳凰臺遺蹟不知在何處,明清時期已是有詩無臺。
在《桃花扇》中,孔尚任借蘇崑生之口唱出三處南京名勝的興衰,是圍繞前句「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而展開的,南明弘光政權雖只存在一年,但幾個南明政權加起來共有四十年的時間,也就是「五十年興亡」。
不過,今人在理解「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一般都不再會聯想到南明政權,更不會想起烏衣巷王家、莫愁湖第一名勝和鳳凰臺詩意,大家或許感慨的是自己曾經的輝煌吧。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