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團字和上口字的歸類

2021-02-08 聊京劇

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

長按二維碼,為辛苦的編輯打賞


尖團字、上口字歸類

    關於尖團字,要分清和掌握確實有難度,就是專業人士都不敢說自己可以全部掌握,因為過去戲班教戲都以口傳心授為主,沒有歸類的文字教材,還會因師傅的水平產生傳承錯誤,這都很難免.現在出版了很多有關尖團字的書籍,內容大致差不多,但是字數過多難以熟記.所以在演唱時如果對某字的尖團暫不能分清,就唱團字.就是我們常說的"反尖為團不為錯",但決不能本來是團字卻自以為是的唱成尖字.尖團字的區分還需要積累,既在學唱時多聽.多記.多實踐,時間長了就會熟能生巧了.


京劇常用之尖音字

一、   梭波轍
陰平:(siao)削。
陽平:(ziao)嚼、爵。
去聲:(ciao)雀、鵲、趞。
二、   也斜轍
陰平:(zie)接、癤、節、嗟,(cie)切,(sie)些,(sue)薛。
陽平:(zie)截、捷、睫、婕、節,(sie)斜、邪,(zue)絕。
上聲:(zie)姐,(cie)且,(sie)寫,(sue)雪
去聲:(zie)借、籍,(cie)切、竊、妾、趄,(sie)瀉、洩、紲、褻、謝、卸、榭、屑、燮、卨。
三、   一七轍
陰平:(zi)齏、躋、跡、勣、績、齎、積、緝,(ci)漆、七、柒、沏、棲、戚、槭、嘁、妻、萋、悽,(si)西、棲、茜、犧、粞、犀、樨、息、熄、悉、膝、蟋、惜、夕、析、淅、晰、皙、蜥、螅、昔、惜、嘶(上口字)、錫,(zv)狙、疽、苴、雎,(cv)趨、蛆,(sv)需、戌、須、胥、諝、鬚。
陽平:(zi)脊、瘠、籍、藉、輯、楫、疾、嫉、蒺、集、即,(ci)齊、臍、蠐,(si)習、襲、席、媳、隰、裼,(sv)徐。
上聲:(zi)擠、濟、脊,(si)洗、璽、銑、徙,(zv)沮、咀、齟,(cv)取、娶。
去聲:(zi)劑、濟、薺、霽、際、寂、稷、祭、穄、鯽、跡,(ci)砌、妻,(si)細、舄、澙,(zv)聚、沮,(cv)趣、覷,(sv)續、緒、敘、酗、恤、序、婿、絮。

四、   搖條轍
陰平:(ziao)椒、焦、蕉、礁、僬、鷦、膲,(ciao)悄、鍬、繰,(siao)肖、消、宵、逍、硝、霄、蕭、簫、瀟、削、蠨、銷、魈、綃。
陽平:(ziao)嚼,(ciao)憔、譙、樵、瞧.
上聲:(ziao)剿,(ciao)悄、愀,(siao)小、筱。
去聲:(ziao)醮、噍,(ciao)俏、峭、誚、鞘,(siao)笑、肖、嘯。

五、由求轍
陰平:(ziu)揪、啾、鬏,(ciu)秋、楸、湫、鰍、鞧,(siu)修、羞、饈。
陽平:(ciu)囚、泅、酋、遒、蝤。
上聲:(ziu)酒,(siu)宿。
去聲:(ziu)就、鷲、蹴、僦,(siu)秀、繡、鏽、璓、宿、袖、岫。
六、言前轍
陰平:(zian)戔、濺、箋、緘、殲、尖、韉,(cian)千、遷、釺、阡、扦、仟、芊、籤、僉,(sian)鮮、躚、仙、纖、先、秈、暹,(zvan)朘,(cvan)悛,(svan)宣、揎、瑄。
陽平:(cian)前、潛、錢,(sian)涎,(cvan)悛、全、詮、痊、荃、銓、筌、佺、泉、鰁,(svan)旋、漩。
上聲:(zian)剪、翦、譾、戩,(cian)淺,(sian)冼、跣、銑、筅,(svan)選、癬。
去聲:(zian)箭、賤、濺、踐、餞、漸、薦、洊、栫、僭,(cian)倩、塹、槧、茜、蒨,(sian)羨、霰、線、線,(zvan)雋,(svan)旋、漩、鏇、渲。
七、人辰轍
陰平:(zin)津、精(上口字)、菁(上口字)、睛(上口字)、晶(上口字)、旌(上口字)、祲,(cin)親、侵、駸、清(上口字)、青(上口字)、鯖(上口字)、蜻(上口字)、圊(上口字),(sin)心、芯、辛、莘、新、薪、星(上口字)、惺(上口字)、腥(上口字)、猩(上口字)、騂(上口字),(cun)逡。
陽平:(cin)秦、螓、情(上口字)、晴(上口字),(sun)循、馴、旬、詢、洵、恂、巡、珣、栒、荀、峋、尋、潯、鱘。
上聲:(zin)盡、井(上口字)、阱(上口字),(cin)寢、請(上口字)、鋟、梫,(sin)省(上口字)、擤(上口字)、醒(上口字)。
去聲:(zin)進、晉、縉、浸、盡、濜、燼、藎、贐、靜(上口字)、淨(上口字)、靖(上口字),(cin)沁、親、箐(上口字),(sin)信、汛、性(上口字)、姓(上口字),(zun)俊、浚、駿、竣、峻、餕、焌、雋,(sun)汛、訊、迅、殉、徇、遜、巽、噀。
八、江陽轍
陰平:(ziang)將、漿,(ciang)鏘、槍、嗆、瑲、戕,(siang)襄、鑲、驤、瓖、相、廂、湘、箱、緗。
陽平:(ciang)戕、牆、薔、檣、嬙,(siang)祥、翔、詳、庠。
上聲:(ziang)獎、槳、蔣,(ciang)搶,(siang)想。
去聲:(ziang)將、醬、匠,(ciang)熗、嗆、戧,(siang)相、象、像、橡。

   什麼是上口字?我曾經有專門的文章介紹,也就是在京劇中與普通話聲、韻(聲調除外)不同的字,就是上口字。換句話講,上口字就是至今仍保留在京劇唱念中的古音、方言字,古音來自《中原音韻》(或「中州韻」);方言來自湖北.安徽.河南等地.這些字發音的原理我就不再講,下面我把在網上搜到的140多個上口字轉載在此以供研習.
按聲母的五音順序列出:
    B:-eng~-ong(崩)-in(迸)、-an~-uan(般)、-ing~-in(兵)、-ai~-e(白)、
     -o~-e(伯)、-u~-e(不)
    P:-eng~-ong(捧)、-an~-uan(潘)、-ing~-in(屏)、-ai~pe(拍)、-o~-e(迫)
    M:-eng~-ong(夢)-in(盟)、-an~-uan(瞞)、-ing~-in(明)、
     -ao~-iao(貓)-iou(矛)、-o~-e(墨)、-ao~-ou(茂)、-ai~-e(麥)
    F:-eng~-ong(風)、-ei~-i(飛)
    D:-eng~en(登)、-ing~-in(頂)
    T:-eng~en(騰)、-ing~-in(廷)
    N:-eng~-en(能)、-ing~-in(寧)、-ei~-uei(內)、-a~-o(那)
    L:-eng~-en(稜)、-ing~-in(靈)、-ei~-uei(雷)、-ü~-u(綠)、-iou~-u(六)、-ue~-io(略)、-ian~-uan(戀)、-ong~-uong(隆)
    G:-e~-uo(歌)、-eng~-en(耕)
    K:-e~-uo(科)、-eng~-en(炕)
    H:-e~-uo(何)、-eng~-en(哼)、-ei~-e(黑)
    J:-ue~-io(覺)、-ie~iai(街)、geng~-in(更)、che~-ü(車)、
     lian~-ian(臉)
    Q:-ue~-io(卻)、-ing~-in(傾)
    X:-ue~-io(學)、-ie~-iai(鞋)、-ing~-in(形)、han~-ian(喊)
    ZH:--i~-i:(知)、-u~-ü(主)、-eng~-en(睜)、-an~-ian(戰)-uan(戰)
    CH:--i~-i:(痴)、-u~-ü(除)、-eng~-en(瞠)
    表4-3:上口音與京音讀法對照表
    SH:--i~-i:(書)、-u~-ü(書)、-eng~-en(生)、-ao~-uo(勺)-a~-uei(灑)、-uo~-üe(說)
    R:--i~i:(日)、-u~-ü(如)、-eng~-en(扔)
    Z:--i~-i(擠)、jue~-io(爵)、jie~-ie(姐)、jiao~-iao(焦)、jiou~-iou(酒)、jian~-ian(箭)、jing~-in(精)、jin~-in(進)、jiang~-iang(將)、ju~-ü(聚)、
     jue~-üe(絕)、juan~-üan(雋)、jun~-ün(俊)、-ei~-e(賊)、-eng~-en(贈)
    C:qi~-i(妻)、que~-io(雀)、qie~-ie(且)、qiao~-iao(悄)、
     qiou~-iou(秋)、qian~-ian(淺)、qing~-in(清)、qin~-in(親)、
     qiang~-iang(槍)、qu~-ü(取)、quan~-üan(全)、qun~-ün(逡)、chu~-u(初)、-eng~-en(層)
    S:xi~-i(西)、xue~-io(削)、xie~-ie(寫)、xiao~-iao(肖)、
     xiou~-iou(修)、xian~-ian(先)、xing~-ing(星)、xin~-in(心)、
     xiang~-iang(相)、xu~-ü(徐)、xue~-üe(雪)、xuan~-üan(宣)、xun~-ün(循)、xie~-ia(斜)、-eng~-en(僧)
    η:an~-an(安)、en~-en(恩)、ou~-ou(毆)、wo~-o(我)、e~-e(厄)、ai~-ai(愛)、ao~-ao(熬)、ang~-ang(昂)
    V:wei~-i(未)
    ň(讀似ni):ni~-i(膩)、nue~io(虐)、nie~-ie(聶)、niou~-iou(妞)、
     nian~-ian(年)、niang~-iang(娘)、nü~-ü(女)、nong~-ong(濃)
    Y:yue~-io(嶽)、ai~-iai(哀)、-ing~-in(英)、rong~-ong(容)、
     -ing~-iang(映)
    W:-eng~-ong(翁)
    E:-ng~-n(鞥)  


尖團字是京劇的傳統特色,更何談繼承京劇的傳統藝術!京劇尖、團,實是古音的活化石!是音韻學的活寶。京劇唱詞的每一字幾乎都有尖團字之說.尖字用的是齒頭音,比如:心、清、醒、精等等;團字用的是正齒音,比如:深、然、照、善尖字屬方言字等等.

京劇尖團字是寶貝,正如一位老音韻學專家所說:"京劇尖、團,實是古音的活化石!是音韻學的活寶。"他們對京劇傳統的尖團字、上口音,呵護有加,甚至對京劇四大鬚生、四大名旦演唱的個別尖團的"失誤"都"痛心疾首",更何況現在的大腕、明星以及"藝術家們"的隨心所欲不規範的尖團,更是嗤之以鼻! 尖團字是決不應該丟棄的,而是應該繼承!這是因為京劇在長時期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積澱著深厚的傳統文化,尖團字既是很規範又是很科學的音韻藝術,它是京劇綜合藝術(唱、念)做、打、舞和服裝、道具等要樣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劇種特色之一。尖團字是京劇獨有的特色,沒有尖團字就不是京劇了。

尖團字和上口音在運用中,可以視歷史、劇情、人物的變化而靈活掌握,切實做到古為今用。比如京劇唱念當中還有一些字的特有的吐字方法如"喊叫"的"喊"字,傳統戲念"閒","臉"字傳統戲念"檢",《甘露寺》中喬玄唱的一句"丈八蛇矛慣取咽喉"的"矛"念"謬"(miu),白字讀作"伯"。

即使在現代漢語中發音一樣的字,京劇中讀音也不一定一樣。比如"劍""箭"的讀法就不一樣。


上口字,讀音shàng kǒu zì ,漢語詞語,京劇中指按照傳統念法念的字,某些字跟北京音略有區別,如'尖、千、先'念ziān、ciān、siān,不念jiān、qiān、xiān。

shàng kǒu zì ㄕㄤˋ ㄎㄡˇ ㄗㄧˋ

上口字

京劇中指按照傳統念法念的字,某些字跟北京音略有區別,如'尖、千、先'念ziān、ciān、siān,不念jiān、qiān、xiān;臉念jiǎn,不念liǎn;'哥、可、何'念guō、kuǒ、huó,不念gē、kě、hé。

尖團音

尖團音為京劇中上口字的一種。京劇中區分尖團音,而普通話則不區分。


上口字的運用。上口字主要在京劇傳統戲韻白和上韻的唱詞中使用。

1、 用於合轍押韻。

《天女散花》中天女唱【西皮流水】
觀世音滿月面珠開妙相(siang), 有善才和龍女站立兩廂(siang);菩提樹簷匍花千枝掩(yang),綠鸚鵡與仙鳥在靈巖神獻上下飛翔(siang…… 這一段唱詞的韻腳是江陽轍,第三句末「映」本應讀yin(上口音),屬人臣轍,為了押韻就改為上口音yang。

《生死恨》中韓玉娘唱【反四平調】
夫妻們分別幾載(zai), 好似孤雁歸來(lai);可憐我被賊將奴來賣(mai), 我受盡了禍災(zai)。棒打鴛鴦好不傷懷(huai), 幸遇著義母她真心看待(dai);今日裡才得和諧(xiai), 但願得了卻了當年的舊債(zhai),縱死在黃泉也好安排(pai)。這一段唱詞的韻腳是懷來轍,第七句末字「諧」本應讀xie,屬捏斜轍,為了押韻合轍就改為懷來轍的xiai。

還有《霸王別姬》「二六」「成敗興亡一霎那」的「那」讀nuo,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這段唱詞的韻腳是梭波轍,為了合轍,「那」的讀音就由發花轍的na改成梭波轍的nuo。

2、上口字用在句子中,有的字可上口,也可不上口。例如《謝瑤環》「高撥子」
「忽聽得堂上一聲喊」中的「喊」字,杜近芳不上口,唱han音,而李維康唱的是上口音xian。又如《貴妃醉酒》中「雁兒飛」的「飛」可上口成fi,也可不上口,唱fei音,梅大師唱這個字一般不上口。再如《霸王別姬》中「我這裡出帳外且散愁情」的「我」字、「猛抬頭見碧落月色清明」的「猛」字,也屬可上口可不上口之列。

3、上口字與相鄰的字連念感到彆扭時,可以不上口。例如《西施》「每日裡浣紗
去又傍清溪」、《洛神》中「今日裡眾姐妹同戲川濱」、《洪羊洞》中「為此事終日裡憂成疾病」、《轅門斬子》中「昨日裡斬八將頭掛帳外」,這些唱詞中的「日裡」二字相連,若「日」字上口,則感到舌頭繞不過彎來,還不如不上口比較順口。因而這個「日」字在這裡就可以不上口。

4、上口反而翹轍的可不上口。所謂翹轍就是跑轍、不押韻的意思。例如《吊金龜》中康氏念「常將有日思無日,莫把無時當有時」。「日」和「時」,「日」上口就不押韻(應當說不怎麼押韻),不上口反倒押韻,因此還是不上口好。

5、有些老的上口字也可不上口。例如「臉」讀jian,「喊」念xian,「戰」讀zhuan或zhian,「龍」讀liong等,使聽、觀眾莫名其妙,因而以不上口為好。

6、切勿按同音字類推認定上口字。有些字在普通話中是同音字,但在京劇唱念中卻有區別。例如「知」與「之」、「出」與「觸」、「書」與「梳」都是同音字,但在京劇中「知」、「出」、「書」是上口字,而「之」、「觸」、「梳」則不是上口字。比如「人生不知臉面」(《鳳還巢》)中的「知」是上口字,而「口聲聲露出了離散之心」(《霸王別姬》)的「之」卻不是上口字;又如「出池來只覺得嬌弱難勝」的「出」是上口字,而「並不曾觸犯你那律條」(《轅門斬子》)的「觸」卻不是上口字;再如「非是我願意兒傳遞書簡」(《紅娘》)中的「書」是上口字,而「那一日梳妝來照鏡」(《玉堂春》)中的「梳」卻不是上口字。此類不能隨便類推的例子很多,一定要通過查找資料以及常聽、常記來熟練掌握。

7、對上口字不必苛求。有一些上口字在生活用語中已不多見或已消失,還有的上口字靠師徒間口耳相傳,往往似是而非,正確與否難以定論。比如「戰」字,有的上口成zhuan,有的上口成zhian,再如「善」字,有人讀成shuan。還有人把「半」讀成bon,「談」讀成tam。說句實在話,一些京劇名家也並非字字準確,不要旨目地把他們的「口誤」或本人的錯誤也當作經典傳揚。比如「爇」字,好多家唱成re音,很可能是「秀才不識念半傍」,而並不是什麼上口音;再如「斂」字,有人念成jian,顯然是錯誤的類推造成的;還有把「婀娜」唱成a na,把「蛟螭」唱成jiaoli,這顯然不是上口音讀法,而是一明顯的錯誤。還有「十」字,有的名家唱成shei音,我們有的人以為是什麼上口音,其實這是一種口誤。通過以上舉例,我們知道,上口字本身有個規不規範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京劇用字也會因生活用語的變化,許多名家早就開始逐步把原來上口的字改成不上口了。在這方面梅蘭芳、馬連良、李少春等率先垂範,帶頭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我們來以李少春在《野豬林》中的一段唱為例,說說李少春在上口字問題的改革精神。
「沽酒歸途」的唱詞是這樣的:「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彤雲低鎖山河暗,疏林冷落盡凋殘。往事縈懷難排譴,荒村沽酒慰愁煩;望家鄉去路遠,別妻千裡音書斷。關山阻隔兩心懸,講什麼雄心欲把星河挽;空懷血刃未除奸,嘆英雄生死遭危難。滿懷激憤問蒼天:問蒼天萬裡關山何日返?問蒼天缺月兒何時再團圓?問蒼天何日裡重揮三尺劍?誅盡奸賊廟堂寬,壯懷得舒展,賊頭祭龍泉。卻為何天顏遍堆仇和怨,天哪天,莫非你也怕權奸,有口難言?風雪破屋瓦斷蒼天弄險,你何苦林衝頭上逞威嚴?埋乾坤難埋英雄怨,忍孤憤山神廟暫避風寒。」其中帶點的字在傳統京劇中一般是要上口的。但李少春先生在這裡有好幾個字唱的是京音,而沒有上口,這些字有:「關山阻隔」的「阻」、「未除奸」的「未除」、「何日返」的「日」、「誅盡奸賊」的「誅」、「莫非」的「非」等。所以,我們不必對上口字過於苛求,有的吃不準的就讀京音,有的離現代生活太遠的就直接改成京音。

8、如何看待上口字和尖團字。針對京劇中要不要繼續保留上口字、尖團字的問題,京劇理論界頗有爭論。孫家斌先生撰文說:「任何事物的特色遭到破壞,該事物存在的個性也就消失了。京劇的語音,是京劇唱念具有特色的組成部分;京劇『上口字』、『尖團』及『四聲』調值是京劇語音具有特色的組成部分。即使在現代京劇的唱腔中,京劇語音的特色也未消失。有時,我們從表面上看,京劇的『上口字』、『尖團字』、及『韻白』被取消了,京劇語音的傳統特色說是消失了吧?不!京劇唱腔中永遠會保留京劇語音最『敏感』的聲調調值」(《中國京劇》1993年第3期)。顯然,孫先生的觀點是京劇的上口字』、『尖團字』、及『四聲調值』不能取消,不會取消,即使是現代京劇也將保留京劇原有的四聲調值。黃蜚秋先生也持相似的觀點,認為「京劇念白,為什麼用中州湖廣韻,而不用北京語音?因為提倡普通話是近年間的事,而戲曲誕生於古代,那時並未推廣普通話,如果現在要徹底改變它,對京劇的字韻以取消主義的手段,全部改用京白,廢除韻白,則等於廢除歷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中國京劇》1997年第2期)。曾祜年先生更是講:「上口字有益無害,京劇裡沒有它不行」(《中國京劇》1998年第5期)。然而,黃海澄先生認為:「經過多年的努力,我都沒有能夠使我的家人跨進京劇的門坎,和我一起喜愛京劇,京劇唱念所用語音的壁障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因而他主張「京劇的唱念應該以作為普通話標準語音的北京語音為基礎進行提煉加工,逐漸形成新的規範」(《中國京劇》1997年第4期)。這些先生們的論述,均以其深厚的京劇音韻知識功底為基礎,使一般戲迷感到立論深刻,說理充分,簡直無可辯駁。我認為他們的觀點不應是針鋒相對、不可調和的。京劇特色要保留,京劇語音也要改進,主張取消京劇傳統語音或京劇語音動不得、改不得的觀點均有失偏頗,凡有名望的京劇藝術家均有這兩者「兼顧」的特長,即一方面忠實於京劇藝術的傳統性,另一方面不斷改進和發展這一藝術,可舉之例不可勝數。李少春先生就是其中一例,他的「店主東」的「主」、「大街之上」的「街」均為京音讀法。他對「朱出書」、「街解鞋」以及「約嶽學藥」、「六肉綠」等系統的上口字,都在唱念上有些變動。他曾在報刊上發表過多篇文章,呼籲京劇用「京音」。但以後出於種種原因,並未堅持下去。在《白毛女》、《林海雪原》中,在他排演的《響馬傳》、《穆桂英掛帥》、《赤壁之戰》等劇目中,均未「悉改京音」


相關焦點

  • 京、昆常見尖團字整理|分享
    京劇和崑曲講究一個字正腔圓,尖字團字,平上去入。學唱最開始就是要把字念對這些對於那些分尖團,入聲的地方的人還算容易。
  • 崑曲尖團字對照表
    《圓音正考》尖團字增刪補易一、《圓音正考》的尖、團音節標的是滿文,中國京劇藝術網http://www.jingjuok.com ,轉載請註明出處.為識讀方便,特將滿文改為漢語拼音,團音的聲母用j q x,尖音的聲母用zi ci si和zü cü sü,(zi ci si為齊齒呼尖音,讀『積七西』,不讀『資刺私』;zü cü sü為撮口呼尖音,讀『狙取須』,不讀『組粗速』)。
  • 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 網友:30多年都記錯了?
    上中學時,語文課大家不可避免學過糾正錯別字和發音,這個大家都還有印象吧。這兩天有個話題又被翻出來了,結果網友都被整懵了——口字旁的「當」字原來不存在,但是記憶中這個詞確實有。這是怎麼回事?隨便打開一個輸入法試試就知道了。
  • 生辰八字取名:口字偏旁的字有哪些參考
    口字偏旁的字有很多,在這裡小編找了一些名字裡帶有口字偏旁的字的明星,給大家做一些參考,想了解的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口字偏旁的字有哪些參考  (1)口字偏旁的字:吳  吳鎮宇  據悉,閃亮的爸爸》第二季幾期節目下來,「閃爸」們為了讓城子小學學生們了解山外的世界,決定由吳鎮宇和白舉綱帶隊走進深圳。
  • 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打不出來了呢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
    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打不出來了呢最近一些人發現口字旁當居然打不出來了,無論是五筆還是輸入法,再也打不出來這個口字旁的「當」字。很多字是死字,因為某些特殊原因,或者是沒有什麼單獨存在的必要,就被字庫給刪除了,它的意思就合併到了其他字裡,由其他字作為代替使用,以前沒有啥九年制義務教育,戰爭過後百廢待興,掃盲也是一項重要任務,為了掃盲就特地搞了這些簡化字,但是當簡體字再次被簡化的時候,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爭議,最終只能停用了。
  •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結構特點和書寫方法之三:口字旁與日字旁
    毛筆書法中口字旁和日字旁是比較常見的兩個偏旁。在漢字中的位置也多種多樣,所以書寫時要多加揣摩。多看古人寫的帶這兩個偏旁的例字。「口」字在漢字中的位置比較靈活,可以在字的左邊,也可以在字的右邊,可以在字的上面,也可以在字的下面,不同的位置寫法上有一定的區別。先看「口」字的寫法:◆ 口字旁在左邊,字形不宜大, 上寬下窄。◆ 兩側豎畫內收,左低右高。
  • 一個口字旁一個當念什麼?曼德拉效應再次出現,這個字根本不存在!
    2013年曼德拉總統在去世之後,各國媒體開始爭相報導,就是在報導出現之後,很多的網友表示不敢相信,因為在他們的記憶當中,曼德拉這位黑人總統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就已經去世了
  • 口字旁的「當」為何沒了?曼德拉效應浮現,專家:根本沒那個字
    遺忘,往往會給人一種神秘感,尤其是對於上年齡的人來說,甚至是一種恐懼,不過這只是一種心理學上的正常現象而已,但你見過群體遺忘嗎?或許在玄幻小說之中,我們能看到一些擁有超能力的人,能讓一些人群體遺忘一件事,仿佛從未發生過,而在現實之中,這樣的事情也確實存在,被叫做「曼德拉效應」。
  • 抖音網友都瘋了,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沒有了?
    前幾天刷抖音,發現不少熱門視頻和評論區都在討論一個問題。
  • 口字旁的「當」打不出!難道我們記憶被消除過?
    突然有人談論說打不出口字旁的「當」,筆者表示不服,動手幾下打出拼音dang,結果認真找幾遍還真沒有發現這個字。找不到口字旁的「當」什麼情況?童年的《叮口當貓》呢?總不可能是這個「當」吧?難道的記憶被消除過嗎?還是這個字原本就不存在?
  • 曼德拉效應又出現了,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打不出來?
    前幾天刷抖音,發現不少熱門視頻和評論區都在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口字旁的當為什麼沒有了? 我們經常口頭闡述叮叮噹噹。那麼這個「dang」字該如何書寫呢?在眾人的印象當中,應該是一個口字旁加上當。
  • 絞絲旁、口字旁、日字旁、單人旁的字,如何寫好?來看這些代表字
    2、左窄右寬,「工」字大致處在中間(就上下位置而言)。3、「工」的第一橫,起筆做了一些變化。第二橫,整體託上。二、葉註解:1、筆畫少的字,注意處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係。2、口字旁,不宜寫得太窄,整體位置靠上,且有一定的斜度。
  • 口字旁 原來是這樣寫 .......
    在這裡將會傳播書寫基本技法硬筆書寫基本課程口字旁說明:親愛的讀者朋友,因書寫量較大視頻中難免出現差錯
  • 越劇唱念中的尖團音及台州方言
    程和平 在越劇唱腔裡,尖團音的問題不僅讓廣大戲迷困惑不解,連許多專業演員、越劇老師也不容易說明白。古人的字音有尖團之分,這種現象至今還保留在許多方言裡。傳統戲曲(如崑曲)對字音的尖團非常講究,尖團不分被認為是「曲白之大病」。越劇分尖團是越劇進上海後向京劇、崑曲學習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