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愛美麗》是一部極具浪漫主義的法國電影。在第74屆奧斯卡金像獎中斬獲四項提名,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音響、最佳藝術指導。這部影片也一直在豆瓣top250好電影裡有一席之地。
影片的濾鏡、道具、人物形象等等,讓觀眾回到了上世紀的法國,坐著時空穿梭機看艾米麗的經歷。
這部影片講的是從小得不到父親溫暖懷抱和沒有朋友的艾米麗,幫助舊房東收回自己童年珍藏的禮物盒,給鄰居玻璃爺爺送溫暖,幫助菜攤夥計惡作劇壞老闆,撮合店裡情侶……在這條路上,艾米麗也遇到了與她「臭味相投」的男主尼諾。兩顆孤獨又如此相似的行星,就這麼碰撞到了一起,接著發生一段十分浪漫又具戲劇手法的相遇相知相愛。
艾米麗從小生活在孤獨中,父親不願親近和母親意外離世,讓艾米麗寧願活在幻想裡。沒有朋友,自我隔離,形成孤僻的性格。
這部影片處處透露著艾米麗孤獨者身份,故事線也圍繞著艾米麗參與他人生活到打開心扉展開。
艾米麗發現了舊房客的玩具盒後,她對自己說,把玩具盒歸還給這個主人後,如果這個人感動了,那她就決定開始參與到別人的生活中。看到舊房客捧著玩具盒掩面落淚那刻,艾米麗內心被想要幫助全人類的欲望填滿了。
從此,艾米麗以幫助別人為契機。開始參與他人生活。艾米麗也在朋友幫助下,勇於打開心門接受尼諾,最終兩位幻想家,攜手走進現實,製造屬於他們看得清摸得著的美好。
小艾米麗的父親是一名醫生,他不喜歡和小艾米麗有親密的舉動。父親每周幫她檢查身體,結果,小艾米麗每次因為父親好不容易的近距離,心臟加速,父親以為小艾米麗有心臟病,為了照顧她,決定不送小艾米麗去學校。
小艾米麗沒有朋友,母親離世後,小艾米麗的生活裡,更為封閉。只能依靠幻想身邊的一切,來創造能與她溝通的朋友,比如玩具熊。活在幻想世界裡的艾米麗,天馬行空,不管是童年還是成年,擁有一顆童心的艾米麗,過著在旁人看來像大冒險一樣的日子。
想像自己是蒙面義俠佐羅,配了蔬菜店惡毒老闆的鑰匙,潛入蔬菜店老闆的房間,搞一連串的惡作劇,幫菜攤夥計出氣。撿到尼諾的相簿,沒有立即交還,設計了一連串的遊戲,讓尼諾一步一步接近艾米麗。
艾米麗做的事情,旁人看來不太能夠理解,為什麼她總是不按照常理出牌。
心理學家榮格在《心理類型》中首次提到內向的概念,內向者者會受到內心的思考與感受世界的吸引,外向者會被人與活動等外在生活所吸引,內向者專注於他們理解的周圍事物的意義,外向者扎入事情本身,內向者通過獨處充電,外向者在社交不足時需要充電。
因為孤獨者喜歡從獨處以及內心世界獲取能量,所以他們更喜歡反思自己,有著深刻的洞察力和想像力。艾米麗喜歡沉浸在內心世界中,外面得不到她想要的感情交流,於是選擇活在虛幻世界。
孤獨者更喜歡獨處,一個人獨處時,不用考慮人際關係,不用社交,只需專注於自己的事,思想也能飛得遠遠的,不受打擾。這也是孤獨者為什麼想像力如此豐富的原因,更擅長思考,浮想聯翩。
艾米麗非常害羞,害羞到不敢面對面接受對方的感激。
她在一次偶然機會中,發現了舊房東小時候珍藏的禮物盒,裡面裝著充滿童年回憶的小物件兒。腦海裡萌生了想要找回失主並將這個禮物盒還給他的想法。經過一番搜索後,找到了禮物盒的主人,一位年近六十歲,有著些許白髮的老人。
禮物盒的主人路過一家電話亭時,裡面的電話響個不停,他上前去接,沒想到,他一拿起來電話,電話線的另一端就沒了聲音。放下聽筒那一刻,他被旁邊熟悉的禮禮物盒吸引,顫抖著手打開,就是他沒有帶走的寶貝盒子。
這個局就是艾米麗設計的,她沒有當面把禮盒交給失主,而是在一旁偷偷觀察他見到禮物盒的反應。
艾米麗就像做好事不留名的英雄,故意不讓對方知道她的身份。
艾米麗約了尼諾到她工作的咖啡館去見面,尼諾問艾米麗,是不是自己要找的人,艾米麗立刻搖搖頭,說不認識,尼諾再問,拿著她扮演蒙面佐羅的圖片問她,我知道是你!結果艾米麗裝作聽不懂的樣子,說你認錯了。
艾米麗轉頭就後悔自己怎麼不主動。直到後來,艾米麗誤以為尼諾和咖啡廳另外一位服務員好上時,怒火和懊悔充斥著她的身體,沮喪地回到了住所。
艾米麗從小沒有感受過溫情,母親早早離世,父親的不親近,身邊沒有朋友,都讓她感受不到現實世界中的愛。她害怕接觸到愛時,會轉瞬即逝,害怕受傷。因為從未擁有,所以感到恐慌,不適應。
查爾斯·達爾文說:毫無疑問,一個害羞的人會害怕陌生人的注意,但這並不是對陌生人的恐懼。他在戰場上可能會是一個無畏的英雄,但也會在陌生人面前缺乏自信。
孤獨者害怕站在舞臺中央,要接受他人的注視,他們會覺得手足無措。在人際關係上面,也沒有很多經驗,不知道如何相處,怕說錯,怕自己被別人看著太假,有些明明不知道要回什麼話,但是不說話又不合群。所以,社交對孤獨者來說,是一項極大的挑戰。
孤獨者喜歡待在內心世界,儘量避免和他人接觸,這樣能夠節省能量。但是,當孤獨者長期刻意避開與別人交談,拒絕社交,認為和別人交流很累也很煩時,就要拉響警報,不和他人交流確實能夠節省能量,但是也無法從外界獲得能量,導致惡性循環。
《高敏者》中說:孤僻的人有潛在的危險:長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是非常不健康的。哪怕是內內向高敏者也是需要群體的。
影片中艾米麗敲開女房客的房門時,女房客還挺驚訝,沒想到住了這麼久沒見過幾面的艾米麗親自上門。小艾米麗的童年生活就是夾雜在母親的焦躁不安和父親的冷若冰霜中,所以,她選擇躲在自己的異想世界中。她說自己寧願活在幻想中,並且期待成年後離開這個家。
就像艾米麗打算將舊房客的玩具盒物歸原主時說:「不管他現在身處何方,他都要找到記憶之盒的主人,並且歸還他寶貝,要是那人被感動了,那她決定開始參與到別人的生活中,不然就算了。」
當孤獨者長期躲避和人交往時,打著「社交勞累」的藉口逃避,就很容易陷入自我隔離。這其實是對自己的欺騙。人永遠逃不開社交,永遠逃避社交,社交就無法對自身產生好處,這道坎便永遠跨不過,也就得不到後面的果實。
(1)利他者利己,救人者自救
艾米麗幫助前房東尋回珍藏的禮物盒後,給艾米麗打開了一扇幫助別人的契機。
影片裡的旁白用十分文藝浪漫的語氣解讀著:艾米麗突然有了種奇妙的感覺,內心如此和諧,這一刻一切都是完美的,溫煦的陽光輕撫著她的肌膚,空氣沁人心脾,城市寂靜嶺往日的喧囂,一種情懷從她心底湧出,生活於她,變得如此透徹,一拐的衝動,如同幫助全人類的渴望,瞬間將她淹沒。
艾米麗利他主義的價值觀在她一舉一動中顯現。
過馬路碰見一位拄著拐杖的盲人,艾米麗竄到盲人身旁,扶著老人的手穿過馬路。這還沒停,帶著老人路過街邊,給他介紹身邊出現的事物。
看到隔壁鄰居玻璃爺爺終日因自己身體如同「玻璃」一般,十年沒出過房間,心生憂鬱。艾米麗給玻璃爺爺錄製了兩部短片,想讓玻璃爺爺鼓起對生活的勇氣。
和她居住在同一棟樓的女房客,被丈夫背叛後深受情傷,終日埋怨。艾米麗偷偷拿了女房客丈夫的信,研究一番後寫了一封假裝是丈夫四十年前寫的還沒寄出的信,送到女房客手中。
艾米麗為了讓自己的父親走出母親逝世的封閉世界,把父親最喜歡的小矮人雕像帶走,交給一位空姐手上,讓空姐每去一個地方就帶著小矮人和著名景點合照,將照片寄回父親手裡。吳哥窟、紐約、莫斯科等等。
最後,父親提著兩個行李箱,踏上世界環遊的旅途。不僅救贖了父親內心的封閉,還讓艾米麗與父親的關係更進一步。
(2)人生價值觀排序
價值觀就是我們如何評價客觀事物的重要性,它指導著我們的行為,也是我們做決策的依據。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理清楚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三種價值觀,對解決問題,找工作,以及規劃未來都有很大的幫助。
人生價值觀包括16種,分別是:成就動機,人際關係,追求新意,智力刺激,獨立自主,安全穩定,社會交往,社會地位,經濟報酬,權力控制,輕鬆舒適,審美主義,利他主義。
在這裡面哪三種對你最重要,將會指導你的人生。艾米麗懂得了自己喜歡幫助人,利他主義便是艾米麗重要價值觀之一。
因為不斷幫助,艾米麗也從中成長了不少,慢慢打破壁壘,開始和陌生人交流。艾米麗幫助了玻璃爺爺,玻璃爺爺也開始慢慢了解艾米麗,知道她和父親之間的關係問題,指導她走出第一步,主動和父親搭起橋梁。玻璃爺爺看到艾米麗躊躇不前,想要追求真愛又在躲避的樣子,和菜攤夥計謀劃製造了一次驚喜,助推艾米麗勇敢追愛。
在這部劇裡,每個人透露出來的價值觀不盡相同。比如菜攤夥計在下班後都會跑去玻璃爺爺那裡學畫,他的價值觀則是審美主義;經常光顧咖啡店的失意作家整天想著寫文章,作家的價值觀更像是獨立自主,作家時間自由,不受掌控;男主尼諾經常收集一些奇怪的東西,笑聲、撕碎的大頭貼等,尼諾的價值觀更傾向於追求新意,喜歡特別的東西。
那麼該如何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呢?除了做相應的價值觀測試,你還可以思考,自己為什麼做這個決定,為什麼不選擇做別的事,深挖下去,你就能找到和自己相配的人生價值觀。
當你在16種價值觀中只挑出三種自己很重視的價值觀時,你才有了大方向。一個追求新意的人,如果讓他從事安全穩定的工作,肯定會覺得坐立難安。反過來說,順應了價值觀做事,就會產生飛輪效應。內驅力推動你不斷地旋轉旋轉,產生越來越大的風。
(3)用反脆弱面對「黑天鵝」,在不確定的現實中成長
影片中對艾米麗和尼諾的評價都是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
艾米麗從小沒有朋友,而尼諾和他相反,身邊的人都捉弄他。所以艾米麗和尼諾很相似,都喜歡待在幻想世界中。
即便尼諾近在眼前,艾米麗還是無法鼓起勇氣告訴他,「是,我就是艾米麗」。或許艾米麗是擔心尼諾會不會跟以前碰到的男生一樣,接觸後發現是無聊的靈魂,或許艾米麗害怕這份看上去是真愛的感情最終也會煙消雲散。
影片中的結局是美好的,尼諾沒有退縮,一直在等艾米麗走出來,走出她的房間,走出她的心門。
當尼諾在艾米麗門前等候她的出現,而艾米麗還是下不了決心,即使尼諾一遍一遍喊著她的名字,即便艾米麗很心動,但依舊不敢做出行動,不敢敞開心扉。
直到艾米麗聽到玻璃爺爺給她準備的話:你的骨頭不像玻璃那麼脆弱,你可以敲開生命之門,如果你錯過這次機會,那麼隨著時間流逝,你的心變得乾枯而脆弱。所以,去吧,管他呢。艾米麗才意識到自己就要錯過了,趕緊跑去打開房門,而尼諾也正好在門口等她。
那麼孤獨者該如何走出幻想世界,回歸現實呢?
用反脆弱來面對黑天鵝事件。
什麼是黑天鵝事件?你知道這件事會發生,但是不知道何時何地,又用是什麼方式發生,只能肯定他一定會發生。
作為孤獨者,我們都清楚地知道,未來一定會出現因為自身性格和逃避社交而造成的麻煩,這就是我們人生中的黑天鵝事件,你不知道它會如何影響你,最後的結果多壞,我們都不清楚。
不敢踏出安全區的孤獨者,就像塔勒布在《黑天鵝》這本書中提高的「火雞效應」。一隻火雞生活在農場裡,364天農場主都餵它好吃的,結果在第365天,主人殺了這隻火雞,為了慶祝感恩節。這裡的主人就是生活,這隻生活穩定的火雞,就是不敢踏出內心世界的孤獨者。
那麼當孤獨者面對未來的社交黑天鵝事件,又該如何解決呢?
塔勒布的另外一本書《反脆弱》告訴了我們答案。塔勒布三分法,將事物分為脆弱類,強韌類,和反脆弱類。脆弱類喜歡穩定的環境,但是只要環境破壞,那脆弱類的生命也就汲汲可危。強韌類,屬於不管環境怎麼變,它都不會變。反脆弱類是指那些能夠在外界混亂中得到成長,越亂成長得越快。
反脆弱類就像打不死的小強,越挫越勇,越挫越能。只有在逆境中成長起來的人,他的生命力更加頑強,能夠承受的困難程度也越來越高,處於一種升值狀態。
塔勒布在書中提出三種反脆弱性策略。
第一種是降低脆弱性。說白了少做低收益、高風險的事,不讓自己太高危。面對社交,孤獨者並不需要一步踏出很遠,只要從身邊開始,慢慢接觸。如果讓孤獨者立刻在公交車上面對一車陌生人演講,巨大的壓力還會衝毀他想要改善的心態,最好的辦法從容易的地方開始,比如和朋友試試發傳單,高收益、低風險。
第二種是槓鈴策略。塔勒布認為,槓鈴策略是所有不確定性事件的解決方案。想像一下槓鈴,兩頭重,中間輕。兩端分別是極好極壞,中間為0。用投資來說,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我們可以將大部分的資金放在收益確定、風險足夠小的筐裡,比如存錢進銀行。少部分的資金投放在風險很高、收益也可能很高的筐裡,比如股市。但是我們要避免中間為0,要確保我們能夠獲取收益。
對於孤獨者來說,踏出幻想世界,走入現實世界是一項一定會有收益,但是風險可大可小,處於0反而得不到任何影響的選擇。孤獨者可以大範圍增進和親密的人之間的關係,也可以嘗試主動結交陌生人,主動結交陌生人屬於風險很高、收益也可能很高的筐。不過,即便結交失敗,因為有了降低脆弱性,反而能讓孤獨者從中學到更多。
第三種是理性積極出擊,積極試錯。如何在黑天鵝事件中獲得更大的收益?在正面黑天鵝領域不斷小成本試錯,增加回報概率。正面黑天鵝領域的意思是收益是無限的,但是錯誤帶來的損失是有限且已知的。理性積極出擊試錯很重要,不僅需要你意識到出擊,也要做好面對錯誤的準備。
孤獨者最怕剛踏入現實世界就被打回到幻想世界中,做好踩坑的準備,不害怕挫折,再怎麼錯,我們都有資本接得住錯誤。比如選擇在同事面前上臺演講PPT,或者再大一點,參加百人千人的演講比賽,即便失敗也沒關係,擺正我們的目的,是為了鍛鍊自己的社交能力,最壞的結果不就是被淘汰,還能重頭再來。
回看艾米麗的經歷,我從她身上找到了孤獨者的共性,同時也發現了孤獨者的優劣勢。孤獨者喜歡沉浸內心世界,所以他們更擅長思考,想法天馬行空,不擅長人際關係,害怕公眾的目光聚焦在身上,不敢主動與陌生人交流等等。
當艾米麗踏出幫助別人的第一步後,內心收穫到巨大的成就感,想要幫助全人類的欲望填滿了艾米麗的心。利他者利己,救人者自救。不敢走出幻想世界的艾米麗,最終和現實握手,接受了尼諾表白,兩人墜入愛河。
孤獨者想要走出幻想,擁抱現實,應該試著尋找人生價值觀,知道是什麼理念指導著自己,未來應該如何做決定,擅長反思的孤獨者在「認識你自己」的道路上一定走得很快。同時,學會降低脆弱性、選擇槓鈴策略,積極出擊不斷試錯,才能學會和骨感的現實和平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