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槍決了,然後呢?」

2021-02-20 未讀

「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要靠殺人才可以撫慰人心,保障我們的安全,就算真正該死的人,他也應該跟我們有一樣的人權,這是人人生而平等的均等的權利。而且到底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你有標準答案嗎?」

在殺人犯李曉明突然被執行槍決之後,李曉明的律師王赦情緒崩潰,發出了一連串詰問。

這樣關於死刑犯、人權的議題,鮮少在華語電視劇中露出,而臺灣公視與HBO合作推出的《我們與惡的距離》(以下簡稱《與惡》),卻把這個議題推至公眾面前,連同社會現實和真實的人性一併撕碎後呈現了出來。目前本劇的豆瓣評分為9.5,是現在為止今年華語劇集的最高分。

「他死了,然後呢?」

《與惡》的劇情由一場無差別殺人案切入。所謂的無差別殺人,指的是受害人和加害人之間並沒有仇怨,加害人隨機選擇作案對象實施犯罪。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日本。2008年6月8日12時35分左右,發生在東京秋葉原交叉路口的殺人事件,讓這個詞語廣為世人所知。

而落眼到臺灣,2014年,大學生鄭捷在臺北地鐵持刀砍殺乘客,造成4死24傷。並因鄭捷是否應被執行死刑的問題,爆發了關於廢除死刑問題的爭議。兩年之後,臺灣再度發生女童「小燈泡」惡性被害的悲劇。在小燈泡事件發生的一個半月之後,「鄭捷案」殺人犯鄭捷被執行槍決。

但槍決並沒有給受害者家人帶來安慰,小燈泡的媽媽隨後發文質疑:「他死掉了,然後呢?繼續讓這樣的事情發生?繼續速速執行?」

這一連串提問正是《與惡》試圖探討的核心,也使這部劇具有了很強的現實意義。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才滋生惡行?是不是應該了解加害者犯罪的原因究竟是什麼?是不是可以由此預防這類犯罪的發生?

 被打破的善惡邊界 

《與惡》的巧妙之處在於,它編織了一張網,將所有與案有關的人員框在其中,每個人都身處困境,但你可以清楚地看見人們何以進入這樣的困境。讓你通過這些人們的困境,自行獲得上面一眾問題的答案。

以被潑糞出場的律師王赦一開始就站在了公眾的對立面——為犯罪者辯護,試圖探索惡的根源與動機,以此減少悲劇再次發生,即便因此遭受輿論譴責,甚至是恐嚇,也從未退縮,似乎是絕對的善了?

未必,他的妻子身懷六甲卻每日遭到恐嚇,為家人擔驚受怕;因為女兒被「綁架」而深陷恐慌,卻被王赦責怪為「情緒勒索」,對於妻子來說,王赦是不是也是施害者?枉顧受害者的悲慘遭遇,一味讓受害者家屬去原諒,為犯罪者辯護是不是也是一種惡?

宋喬安,劇中最為複雜的一個角色,她是受害者母親,同時也是一家電視臺的新聞副總監。

面對「應思聰案」,在其他媒體未經警方核實,就把拿著兩袋攝影器材喃喃自語的應思聰,渲染成了拿著槍袋企圖挾持兒童的變態時,宋喬安卻按兵不動,以一條兒童綁架的頭條,搭配精神病患犯案的盤點、醫生的專業意見,並連線採訪康復之家,做出新聞事實與觀點的整合。一番全面準確、客觀中立得近乎理想主義的流程操作,足以證明她的專業與操守

但在得知實習編輯李大芝是兇手妹妹後,作為社會公器的媒體,卻成為了她的武器,她不顧專業操守,未經當事人同意就安排攝影組跟拍,導致李大芝父母的新住址曝光,再次面臨「逃亡」

甚至她也是家庭的施害者。作為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喬安痛恨兇手,但她更痛恨當時沒有跟兒子待在一起的自己,所以她酗酒,用工作麻痺自己,對同事苛刻,對女兒冷漠,讓家庭一度瀕臨破碎。

另一邊的加害者家庭同樣分崩離析。公眾將加害者家庭視為罪惡的源頭,把他們的家人視為潛在的「幫兇」。即使多次下跪道歉也不足以平眾怒,即使搬到偏遠的地方,隱姓埋名,依舊要在家裡的玻璃上糊滿報紙,見不得光。

但就像李曉明媽媽說的:「全天下沒有一個爸爸媽媽要花個二十年去養一個殺人犯!」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真的可以以個體為單位區分嗎?

受害者家庭因兒子遇害瀕臨破碎,加害者家庭因兒子殺人而成為眾矢之的,律師家庭因幫死刑犯辯護而遭受輿論譴責。在這場案件中,沒人是倖存者。

而在這部劇中,你也沒法斷定誰是好人或壞人,只有一個個脆弱而真實的人,大家囿於各自的困境,苦苦掙扎。而這一切的源頭還是最初的那場犯罪。

 「為什麼是我」 

為了作為參照,編劇還設置了一位「潛在的李曉明」——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一種早期不正常精神狀態),也是上文所說「應思聰案」的主角,通過他的種種遭遇來體現人性的斑駁。

在最後應思聰對著醫生哭訴自己並不是拖油瓶,為什麼自己要被媽媽丟下時,他之所以會變成大家眼中的「異類」的原因也浮出水面。而這似乎也為在屋外聽到了一切的宋喬安,願意去了解加害者犯罪背後的原因,提供了一個契機。

但讓大家略為失望的是,《與惡》最終也並沒有指明到底是什麼催生了犯罪,而是走向了「真善美」的常規道路,受害者與加害者家屬坐下和談,正在改變中的宋喬安用「希望就在雲的後面」鼓勵加害者家庭,每個人都開始各自走出案件的陰霾,與前面不斷升級的矛盾與衝突相比,似乎稍顯平淡

但或許就像宋喬安在劇中說的「我們的社會安全網、教育體制永遠控制不了那些加害者」,治安再好的地方,都會有命案發生。

尤其是無差別殺人這種特殊的犯罪形式,影響不同個體犯罪的重要因素差異太大,很難從最初進行控制。

但這部劇至少為觀眾呈現了一個可以真正通過對話去理解人與事的語境,甚至我們可以拓展一下,去探究更多的惡的原因,從源頭上將其消解。

「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當我們開始重新思考這個問題,就足以體現這部劇的價值

 互動話題 

關於善與惡,你的評判標準是什麼?

🤔

編輯 = 鏡子

圖片來源 = 《我們與惡的距離》截圖、網絡

商務合作  wd@unreadsky.com

相關焦點

  • 他曾任副師長,叛逃到臺灣,蔣介石獎勵他500兩黃金,後被槍決!
    他曾參加過抗戰,立下汗馬功勞。建國後,他還參加抗美援朝,升職到副師長。可沒想到他也為了自己的私慾逃亡到臺灣去找蔣介石,還受到了蔣介石的親自接待。兩人見面後,蔣介石先獎勵他500兩黃金,隨後又下令把他槍決。為什麼蔣介石會這麼做呢?這個他又是誰呢?
  • 死刑犯最後槍決時,為何會出現救護車?不是救人而是大有用處
    死刑的方式一般都是槍決,特例的會實行安樂死。法庭在審判過程中,會宣判罪犯執行死刑的日期,到了那一天,死刑犯會在警方的安排下到達刑場接受槍決。但令人好奇的是,為何死刑犯最後槍決時,隨行隊伍中會出現救護車呢?
  • 英國一戰槍決3800名逃兵
    在戰役中戰況僵持不下,剛上任半年的他覺得面目無光,就組織督戰隊用機槍掃射後退的士兵,結果導致兵變下臺。 而一戰英國前線軍官(一般都是連長)並不負責帶隊衝鋒,只負責在連隊後面督戰,不聽命令後退的士兵通常都會被他們即時槍決,所以只配備左輪手槍。
  • 末代沙皇全家被秘密槍決:五個漂亮孩子太可惜了,圖9是槍決現場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到了近代末代皇帝的結局有所改觀,可俄國末代沙皇卻成為了一個特例,他全家被秘密槍決,五個漂亮孩子無一倖免,最大的才22歲。(這是一組末代沙皇全家罕見照片)【尼古拉二世和皇后亞歷山德拉】末代沙皇退位後,他很清楚繼續呆在俄國很危險,於是他向英國提出了政治避難的請求。因為尼古拉二世和英國皇室是表親關係,他的外婆就是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然而時任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直接拒絕了他的請求。
  • 他指揮殺掉阿部規秀,後成解放軍高級將領,為何後來被槍決?
    令人可敬的是,這些人大都犧牲在革命道路中,屈指可數的倖存者有不少成為解放軍高級將領,建國後共有68位開國將軍是閩西籍,其中有三位來自連城縣,其實連城還曾有一位解放軍高級將領,可惜後因犯錯被主席下令槍決,這個人就是黃壽發。
  • 中國的八九十年代,死刑犯被槍決之前,最後一頓飯吃什麼?
    那麼,死刑犯的最後一餐到底吃什麼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聊聊中國古代的死刑犯。認真的說,為了震懾各種犯罪活動,從夏朝開始,我國對於那些罪行嚴重的罪犯就可以判處死刑。執行死刑的方式很多,並不僅僅是斬首,例如腰斬、凌遲等等。除此之外,對於那些罪大惡極的罪犯,還能夠抄家、滅族。
  • 中華民族的恥辱,那些在抗戰中被槍決的國軍高級將領
    本來,韓復榘和蔣介石從西安事變以後就矛盾重重,互不信任,此時韓復榘更加認為蔣介石是在削弱他。這個時候韓復榘是怎麼做的呢?他做了兩件對蔣介石來說不可饒恕的事情。 一是韓復榘和劉湘密謀,聯合通電反蔣。據說,在這件事情上,韓復榘還試圖拉攏宋哲元,但被拒絕。此時正是抗戰時期,這樣的內部傾軋,他是不會參與的,宋哲元說:不能做,做了遺臭萬年。
  • 韓復榘被槍決後,他的老婆和後人結局如何?次子參加了援朝
    一名戰士在勇敢奮戰之餘最需要做的就是聽從領導的指揮,一時的衝動之下,都會使他立馬失去生命。韓復榘是民國時期西北軍中最驍勇善戰的將士之一,但是他的結局卻是被蔣介石槍決,年僅四十九歲就失去了大業。由於韓復榘精通四書五經、滿腹學識,很快馮玉祥就將他從一名普通士兵升職成了私書生,後來韓復榘更是平步青雲成了師長和警備司令,躋身「十三太保」之列。不過由於韓復榘壯志凌雲,作為馮玉祥的部下已經無法滿足他的野心。於是在蔣先生的招賢之下,韓復榘便率部投靠了他,開始了他山東的大業。
  • 溥儀得以善終,那麼末代沙皇呢?全家被秘密槍決,五個漂亮孩子太可惜了
    繼續呆在俄國,危險重重,末代沙皇想到了去英國避難,因為他的外婆就是著名的英國維多利亞女王,可是英國王室直接拒絕避難請求。 對於自己的被迫退位,末代沙皇很不滿,他在日記中寫道:「每個人都發來了回電。核心內容是,為了挽救俄國和保持前線部隊的安定,我必須退位。我同意了……凌晨1點,我離開了普斯科夫,心情因痛苦而沉重。我周圍到處都是背叛、懦弱和欺騙!」
  • 在中國被槍決的日本最高級別戰犯,為啥被判了2次死刑?
    這12人中,田中久一是被判刑槍決的最高級別將領,陸軍中將。而且是被2次宣判為死刑的日軍將領。這是為何?而今天說的這個田中久一,1947年59歲就在中國被槍決了。果然,「臺灣漁船」很快就到來,當地政府也沒有過多詢問,就輕信了田中的話,輕而易舉地放他「回山」了。根據田中的情報,2周後,日本大本營派7萬多日軍、500多艘艦船、100架飛機來大亞灣登陸,然後直撲廣州。
  • 他是「中國的老朋友」,從審判到槍決只用20分鐘,被打成了篩子
    這樣一位國家總統,卻被自己人打成了篩子,究竟為何落得如此下場,他犯了什麼大錯呢? 一旦發現有人敢質疑他的權威,就會立刻被踢出局。種種弊端之下,齊奧塞斯庫搞得羅馬尼亞人心惶惶,成為百姓口中的「暴君」,人人恨不得他早點死。可他閉目塞聽,全然不知自己已經滑入毀滅的深淵。
  • 為什麼死刑很多人選「槍決」,而不選「安樂死」?原因其實很簡單
    為什麼死刑很多人選「槍決」,而不選「安樂死」?原因其實很簡單隨著現在社會各項制度建設的越來越完善,所以國家和政府也越來越注重人權,所以在執行死刑的時候也選擇了安樂死和槍決兩種辦法。但是對於很多的死刑犯來說,他們在最終的處決方式還是選擇槍決,這是為什麼呢?
  • 他是國軍中將,被俘後林總請他當教官,建國後卻被槍決,這是為何
    有一位國軍中將被我軍俘虜,後林總請他當教官,建國後卻被國家槍決,這是為何呢?這個有些坎坷的國軍中將名叫李本一,曾經率領廣西桂軍,打贏過很多戰役,彭老總曾對廣西桂軍做出過高度評價,他認為廣西桂軍,如猴子一般靈活,如老虎一般兇猛。
  • 國產凌凌漆被槍決的的片段不只是笑料堆積,還隱藏一整條嫁禍鏈條
    這種想法我認為是不正確,因為即便是荒誕的無釐頭也有其內在的邏輯,其實仔細分析他們的臺詞後你就會發現,槍決的幾人實際上就是金槍客栽贓嫁禍的一整個陰謀鏈條。,從這句臺詞我們可以知道,凌凌漆之前很可能是陳司令的下屬,而且在槍決的時候,凌凌漆也是大喊:我和陳局長很熟,這裡面陳局長實際上就是陳司令。
  • 越南西貢槍決照:警察局長當街槍決囚犯,開槍後的結局有多悽慘
    西貢槍決照翻閱越南戰爭的資料可以看到,在每一本記載著越南戰爭事例的書中,都有一張十分顯眼的照片,這張著名的照片被人們稱作西貢槍決照。照片記錄下的主角是阮玉鸞,當時的南越國家警察局局長,那是一張他當街槍決囚犯的照片。這張照片拍攝於1968年,正值新春時期,地點是在西貢街頭。
  • 如今死刑已經能選「安樂死」,但為何很多犯人還是執行「槍決」?
    現在國內的死刑主要有安樂死和槍決,雖然安樂死看似很好,但是很多罪犯在選擇的時候還是會選擇槍決,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小編通過了解情況,來為大家解答一下。首先,其實很多的罪犯之所以會執行死刑,都是因為生前所做的事情太過於惡劣,對別人和社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而經過在監獄的服刑和受教育,他們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對於自己的行為會產生懺悔。
  • 1982年劫機赴臺被封「義士」 19年後緣何遭槍決
    到會的人很快拍板決定當晚22時立即執行槍決,由「執行檢察官」林佔青執行槍決。最有諷刺意味的兩幕情景發生在行刑場上兩個罪犯斃命前後:一是直到行刑的槍口頂在罪犯的身體上,也就是伏法前最後一刻的時候,卓長仁還高喊什麼:「『中華民國』萬歲!」讓執刑者和旁邊的觀察者感到莫名其妙。
  • 抗戰勝利後漢奸槍決上色老照片:醜態百出,圖2女子表情大快人心
    照片中是抗戰勝利後山西地區槍決漢奸的現場,從畫面中能夠看出當時漢奸的恐懼。1945年10月,大漢奸文畫君被捕現場,畫面右側幾個女子看到漢奸被逮捕露出笑容。抗戰期間,文畫君任偽蒙疆自治政府偽司法部部長,賣國投敵。抗戰勝利後被逮捕,1945年10月在張家口被執行槍決。1945年10月張家口槍斃張市偽市長韓廣森(右)、副市長崔景嵐的情景。
  • 他曾手握精銳「天下第一師」,蘭封之戰卻被蔣介石槍決,所犯何事
    世人都知道抗戰中有一個韓復渠是被槍決的,那是因為他是個軍閥,是當年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敢和蔣介石頂嘴,結果當然因為丟了山東而被執行槍決,據說還不是正式刑場執行。還有一位抗日名將卻是蔣介石的黃埔一期生,門生弟子,也因為抗戰不力而被執行槍決,這個人的名字現在絕大多數人不知道了,他就是龍慕韓。
  • 《除暴》曝「槍決」細節 王千源詮釋「咬死不放」
    12月2日,片方曝光槍決悍匪張隼的細節,展現張隼從被捕入獄到執行槍決的過程。吳彥祖為這場戲主動剃光頭,僅憑表情和眼神,將90年代內地第一悍匪臨死時的迷茫、恐懼、絕望等複雜情感呈現在觀眾眼前,精湛的演技獲得許多觀眾讚許「教科書般的演技」、「吳彥祖果然沒讓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