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概念和經驗並非我原創,在此感謝「我愛紅龍」言傳身教和「雷司令」不斷點悟。
作者:老虎
整理:細品君
大前提:
印尼人說,是紅龍都能紅。 這個可以肯定!但這話要看怎麼理解。首先必須是真正的純血紅龍。你弄個雜交的,或者非印尼紅龍,跟我說養紅?根基上就出問題了,樓塌早晚的事。另外是優良水質的飼養,經常聽國人就跟念繞口令一樣的念叨「養魚先養水」,我仔細觀察了,真正做到的幾乎為零。別說研究水體微量元素含量,各種元素對魚影響,就是簡單的NO3- NO2- 很多人還沒搞定。最近一兩年開始引入TDS概念,大多數的人開始盯著TDS不放,TDS能代表一切麼? 優良的水質,或者叫適合紅龍發色的水質,應該是低硬度,微濃度的無機鹽水(紅龍原生地水質)。 最後說養紅,有的魚養10年紅了,有的魚3年就能養紅,通常的概念,後者要優於前者。 (這裡指60cm+的成魚,非40cm以下的小魚)
養紅,不難!但這個紅要禁得住考驗,譬如倒缸,譬如下藥,譬如生病。當然,還有更常見的方式,閃光燈拍照。
概念一:厚度
圖片記錄的是一條30cm+的紅龍,剛發色,我撿它後半身說事。 有色麼? 有,很薄,所以看起來也不紅。 而且發色有薄有厚,形成了傳說中的「蟲紋」。
圖片記錄的是一條60cm+的紅龍,厚度一目了然(當然這不是極致厚度)
超神,能看見鱗片上的階梯麼?
上一張誇張的,是不是感覺立鱗了? 厚度的最好表現。 這是一次一個小魚友問我紅龍第一次發色是否有厚度一說,我手機隨便拍的。
接上面的話題,發色厚,顏色不易褪,發色厚,顏色向紅。發色的區域厚度鼓起來,突出鱗片以及鰓的表面,就像刷了很多層漆,紅色不能亮,要有亞光感。
厚度的培養,通常是建立在魚血統上的,血統夠純夠高級,只要水質得當,不生病,稍微給點光魚就發色了。
概念二:面積
紅龍,當然紅的範圍越大越好。最近看吵得最火的就是討論滿腮,滿腮也是面積說的一支。 一條紅龍如果有滿腮,再配上大面積紅色的鱗片,才堪稱完美。
這是一條20cm多的小魚,全身起框。 當然,不是紅色的。 這不是問題,我們要看的是一框往裡的發色情況,很明顯,後半身鱗片已經從一框開始有吃框現象。
這是「石家莊紅龍」的超神,剛進中國的樣子,還沒恢復,色質更無從談起。 基本已經看不到一框了,吃的面積幾乎是半框。 有人曾經說,這是粗框式發色,幸好(嘿嘿,用這個詞有點……),飼主把魚養病了,魚褪色了。
仔細比對第三排,本應是半鱗的發色,已經褪了一半。但依稀可以看到二框的範圍。飼養得當,恢復會很快。
同樣,「魚無病」的一條超神,夏天也經歷了各種病症,褪色了。 經過精心調理,已經回色。 但還沒回到極致,第四排依稀可見,至少現在一倍多面積的欠發色區域,正在補色。 大面積吃框指日可待。
上面都提到了,在飼養過程中,魚得病了,因而褪色,影響了面積的加強。所以在這裡說,穩定勝於一切,魚不得病,血統在,吃框就在眼前。那正常飼養的吃框是什麼樣的呢?
印尼飼養的結果。 一框紮實,鱗底清晰,吃框誇張。這是條34cm的魚哦。
我的飼養手法的結果,這個圖解析度夠看到鱗片上紅色擴展的方式。
在血統的大前提下,每天適當的光照,和足夠軟的水質,鱗片大面積吃框會表現的很輕鬆。這裡重申三點,並不是所有的紅龍有這種發色模式, 在我飼養過的品種裡,我只能說,目前我在超神上很容易的體會到了這個。適當的光照,被理解成讓紅龍曬太陽,更合適。至少我當初在琢磨印尼紅龍為什麼不開燈就能紅,人家就曬太陽。最後結論就是我們儘量去模擬太陽光照射。
當然,你有條件也去曬太陽,更好。實踐證明,南方的飼養者更容易把紅龍養紅,而且色澤豔麗,北方的飼龍者,更多養出來的是灰頭土臉的暗紅龍,甚至養不紅。對照印尼本地水體驗證,軟水有利於紅龍發色, 而且色澤會更豔麗。這裡必須說一句,軟水不等於軟化水!切記。那有人問了,我用純淨水行麼?
答案是不行,太純的水沒有金屬離子去和龍魚體產生的有機物進行反應,會影響龍魚發育。在這裡必須說一點,老水養魚,這個概念,是大錯特錯的。這貌似是從小島流傳過來的飼養方法,而且被一些人不經思考的當聖經一樣去傳播,從而形成了目前大陸養紅龍的主流基調。 龍魚只有新鮮良好的水質,來刺激魚體,才會健康生長,才會發色。
本來擴張性很好的一隻魚,因為水質偏硬,不僅使鱗片生垢,還讓鱗框的顏色變得比較灰暗。
寫在最後:
作為魚友來說,我更喜歡從白條開始飼養。
首先,我買到的應該是沒有做過手腳的魚。 現在討論最多的問題就是 烤魚,作色。 那我從小白條開始飼養,相對來說就免去了這個擔憂。
其次,魚友飼養水平在高,高過魚商麼? 高過漁場麼? 你看到的一條色質很好的紅龍,買到你家,不等褪色等啥呢?
當你能靠自己,把面積養大,厚度做厚,紅還是事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