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志勤:「法治」與「德治」並重的有效途徑

2021-01-11 人民網

原標題:「法治」與「德治」並重的有效途徑

法律與道德產生於人類維護社會穩定、社會秩序的需要。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法治和德治作為社會治理的手段,有著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在法制健全的社會中,公民的道德水平相應較高;在道德水準較高的社會中,各項法律制度也會得到較好的遵守和執行。作為社會、國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法治和德治的目的是相同的,區別在於它們起作用的方式。法治依靠國家強制力量來執行;而德治依靠社會輿論和說服教育,依靠人們內在的良心和道德信念的力量來實現。可以說,法治是剛性的,而德治則是柔性的。同時,德治與法治還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法治不可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德治則是法治的重要補充,是法治的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穩定、社會秩序同樣需要法治和德治這兩種根本手段來維護。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具體來說,實現「法治」與「德治」並重必須做到:

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關鍵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以身作則、以上率下。我國自古以來便有「以吏為師」的說法。「凡國之舉事,主體在民,主導在官。」因此,要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關鍵在黨,特別是黨的各級領導幹部。這就要求黨的各級組織以及各級領導幹部要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督促黨員領導幹部依法辦事。在德治過程中,首先應提高幹部的道德素質,並通過培養大批德才兼備的各級領導幹部來治國興邦。其次,黨的各級領導幹部應成為道德楷模。廣大領導幹部不僅僅是社會道德規範的倡導者,更應是模範的遵循者,以身體力行在全社會起到示範作用。古人云:「政者,正也」。這是指為政者要正派、公正,富有正氣,堂堂正正;只有這樣,才能做到「上行下仿」,令行禁止。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凡是要求廣大幹部做到的,領導幹部要首先做到;要求領導班子做到的,一把手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級做到的,上級要首先做到,切實發揮表率和示範帶頭作用。再次,黨員領導幹部要成為黨和社會的表率,成為守法、執法的模範,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落到實處。領導幹部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實踐者,也是道德建設的積極倡導者、引領者和示範者。領導幹部能否以身作則、以上率下,對營造良好法治環境和道德氛圍至關重要。

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要進一步培育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思維。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法治離不開德治,德治也離不開法治,一個文明、和諧的社會秩序必然是法治與德治的完美結合與理性統一。不僅要依法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還要以德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從而建立使法治與德治共同發揮作用的社會治理模式。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為了使法治與德治並重深入人心、落到實處,一方面,要加大對法律的宣傳力度,增強政府依法辦事意識,樹立公民的法治思維。另一方面,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要進一步推進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制度建設。制度建設是制定製度、執行制度並在實踐中不斷檢驗和完善制度的過程。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是否取得成效,取決於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制度建設,更取決於制度的執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本上建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法律體系,基本上做到「有法可依」。但是,一段時期以來在相當程度上、相當範圍內出現的「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等問題,並由此造成了一些冤假錯案,和輕視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制度建設有著一定關係。因此,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要進一步加強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制度建設。一方面,要進一步制訂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規章制度;另一方面,各級各部門也要出臺相關規定,確保這些制度能落到實處。

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要積極探索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教育管理機制。探索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有效機制,要在全社會開展多種形式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並使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導向性體現在法律法規和有關制度中,體現在科學有效的社會管理中,把基本的道德要求貫穿於各行各業制定的工作制度、行業規範、鄉規民約和人們的日常行為規範之中,使自律與他律、內在約束與外在約束有機地結合起來,逐步在全社會形成講道德、講法治的良好社會氛圍。與此同時,要進一步探索道德教育與道德監督相結合的機制,「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堅持法治與德治並重的基本方略,要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持久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作者單位:武漢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原標題: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法治與德治的並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為何要堅持法治與德治並舉
    法治與德治在治國理政中的辯證關係法外有德,德中有法,法治與德治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下實行國家和社會治理的重要方略。法律至高無上、神聖威嚴,但若治國理政僅靠法治難免過於強制生硬,失去了一個國家應有的人文關懷和精神素養;道德廣泛普遍、親和靈活,但若治國理政僅靠德治難免過於寬鬆隨意,失去了一個國家應有的權威和公信力。
  • 推動法治與德治內在融合,實現良法善治
    推動法治與德治內在融合,實現良法善治 2019-07-11 14:12:22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堅持法治和德治緊密相結合
    正確對待法治與德治的關係,歷來是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治國理政經驗,對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作了精闢的闡述。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他還進一步強調,「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同時,「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 徐孟洲: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原標題: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相耦合而共同發揮作用
  • 姜曉萍: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強調「完善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渠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這表明鄉村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既是社會利益的發生源,社會矛盾的聚合源,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源,社會價值的共生源。
  • 寧波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二十載花開滿園 打通依法治國「最後一公裡」
    2015年3月,寧波把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規民約作為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和村民自治的重要基礎,全面推動修訂完善工作,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同時調動廣大群眾參與熱情,使村規民約修訂完善的過程,成為發揚民主、普法教育和法治實踐的過程。目前,全市鄉村均因地制宜制訂修訂各具特色、有效管用的村規民約,使「規範做人、規矩辦事」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
  • 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法治家庭是法治社會的「細胞」。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無論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還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工程,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從家庭抓起,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從而「讓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或缺。
  • 我區命名首批「自治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附名單)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巴裡巴蓋鄉闊克爾圖村開展「一約兩會三團(村規民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活動,實現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六工鎮東五工村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村上大喇叭、村民說事日及送法入戶等形式抓好村民的法治教育;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依幹其鄉巴格其村人民調解室運行近1年來,為群眾成功調處鄰裡糾紛
  • 海鹽縣司法局「三優化三並重」提升服務基層群眾實效
    海鹽縣司法局以群眾需求為服務導向,充分發揮司法行政服務群眾的職能優勢,實現優化資源和普惠民生並重、優化服務與提升質量並重、優化平臺與便捷高效並重,打通服務群眾「最後一公裡」。一是優化資源和普惠民生並重。
  • 切實發揮人民法庭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切實發揮人民法庭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2020-05-25 0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河南新野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被評為「全國法治創建先進單位」的河南省新野縣,文化底蘊厚重。新野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法治文化建設在法治社會建設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把法治文化建設當作法治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使全縣法治文化建設百花齊放、蓬勃發展。
  • 鄉村振興潮州行|楓溪長美二村:黨員村民共編自治制度,德治引領鄉風...
    鄉村振興戰略總要求,就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努力做到「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這是站在新的歷史背景下,農業農村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   在潮州3643平方公裡的土地上,1015個村居遍布全域,鄉村是潮州的主體,鄉村興則潮州興,鄉村強則潮州強。   鄉村振興戰略在潮州如何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 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法治力量
    要加強疫情防控法治宣傳和法律服務,組織基層開展疫情防控普法宣傳,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增強法治意識,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控工作。高校作為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要結合這次重大疫情所處的特殊時期、特殊情境、特殊教材,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同時,及時注入法治教育元素,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停課不停教、停教不停學」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針對性和親和力的有利時機,使高校師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助力「疫」線戰役,將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強大法治精神力量
  • 邱水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繼承、豐富和創造性發展,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五大結合」撐起慶陽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
    為切實增強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觀念,努力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慶陽市司法局以普法宣傳為切入點
  • 「十大法治人物」事跡簡介
    2.重慶出入境邊防檢查總站執勤二隊政治教導員王慶他是重慶邊檢的「金牌教員」,編撰了5萬餘字執法執勤培訓教材,總結了80餘種查緝技戰法,有效提升了全警執法規範化水平。他紮根法學高等教育三十餘年,孜孜不倦培育桃李滿天下,筆耕不輟廣撒法治火種。他始終堅持以德修身、為人師表,積極探索法治人才培養新模式,培養了大批優秀法治事業接班人。立足專業、率先垂範,始終堅持走在生態文明法治建設的最前沿,積極參與生態文明立法活動和司法實踐的理論指導工作,成果多次獲省部級獎勵,獲「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等殊榮。
  • 【2020中國憲法邊疆行】法治建設讓鄉村更美麗
    泗林村法治文明建設宣傳欄 泗林村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到鄉村治理工作全過程。泗林村通過開展「夜巡、夜訪、夜學」活動,不斷強化禁毒、反詐騙、反傳銷等法治知識宣傳,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紅線思維,並不斷提升司法服務水平,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治本措施,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多元化解機制。
  •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完整版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