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2020-12-23 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堅持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全面依法治國才能有效保障國家治理體系的系統性、規範性、協調性,才能最大限度凝聚社會共識。」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上,我們要更加重視法治、厲行法治,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堅持依法應對重大挑戰、抵禦重大風險、克服重大阻力、解決重大矛盾。

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範作用。我國是有14億人口的大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國情複雜,我們黨在這樣一個大國執政,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需要秉持法律這個準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提高我們黨依法治國、依法執政能力。

法治化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治和人治問題是人類政治文明史上的一個基本問題,也是各國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沒有一個不是較好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的。相反,一些國家雖然也一度實現快速發展,但並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的門檻,而是陷入這樣或那樣的『陷阱』,出現經濟社會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局面。後一種情況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治,法治化既是現代化的應有之義,也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式。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提升治國理政水平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落實好這項重大戰略任務,對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當前,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必須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係、規範社會行為,依靠法治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法治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由法律規範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以及黨內法規體系共同構成,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法治體系建設對於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進入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我們黨把依法治國確定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執政確定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始終把法治放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來考慮、來謀劃、來推進,依法治國取得重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在加快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大局和框架中部署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引領、規範和保障作用,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

對標對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這個總體目標確立為:「到我們黨成立一百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二〇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將「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基本建成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之一。推進全面依法治國,要對標對表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與步驟,適應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要求與任務,統籌謀劃、一體安排、共同發力。

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認識和把握全面依法治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布局,這五個方面相互聯繫、相互促進、不可分割。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的說明中指出,全會決定起草突出了5個方面的考慮,其中包括「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體現推進各領域改革發展對提高法治水平的要求,而不是就法治論法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將全面依法治國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予以有力推進。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依法治國起著基礎性、保障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係,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處理好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係。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離不開法律約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必須繼續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共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必須處理好法治與政治的關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三者有機統一列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遵循,具有貫通全局、覆蓋全局和指導全局的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新時代推進全面依法治國,需要聚焦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和完善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提高黨依法執政、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依法治國要「堅持改革方向、問題導向,適應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求,直面法治建設領域突出問題,回應人民群眾期待,力爭提出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意義的改革舉措」。法與時轉則治。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及時有效回應實踐發展對法治建設提出的新要求。

處理好改革和法治的關係。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改革與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只有做到在法治下推進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才能有效提升國家治理現代化水平。為此,應堅持改革決策和立法決策相統一、相銜接,立法主動適應改革需要,積極發揮引導、推動、規範、保障改革的作用,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改革與法治同步推進,增強改革的穿透力。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對實踐證明已經比較成熟的改革經驗和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儘快上升為法律;對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現行法律法規,及時修改或廢止。加強法律解釋工作,及時明確法律規定含義和適用法律依據。

完善立法體制機制,提高立法質量。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國,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要完善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機制,創新公眾參與立法方式,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和建議,努力使每一項立法都符合憲法精神、反映人民意願、得到人民擁護。明確立法權力邊界,從體制機制和工作程序上有效防止部門利益和地方保護主義法律化。堅持問題導向,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使法律準確反映經濟社會發展要求,更好協調利益關係,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推進合憲性審查工作,加強備案審查制度和能力建設,依法撤銷和糾正違憲違法的規範性文件。

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機制。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十分崇高的價值目標。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要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規範執法自由裁量權,加大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以建設法治政府為目標,建立權責統一、權威高效的依法行政體制,確保法律公正、有效實施。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應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構建陽光司法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健全錯案防止、糾正、責任追究機制,提高司法質量、效率、公信力,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完善人權司法保障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領導幹部要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於實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各級領導幹部要認真學習習近平法治思想,準確把握「十一個堅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決策部署,帶頭尊崇法治、敬畏法律,了解法律、掌握法律,不斷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應對風險的能力,確保全面依法治國各項任務真正落到實處。

(作者:李洪雷,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

相關焦點

  • 中共中央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決定全文)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 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通過)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著重研究了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如下決定
  • 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邏輯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個複雜而系統的工程,其中,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發揮基礎性作用則構成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宏大的制度邏輯。同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宏大的制度邏輯背後包含著系統的邏輯延展,它是由「制度建構——制度權威——制度執行——制度自信」等四個環節構成的螺旋式上升的邏輯體系,它們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的制度邏輯。
  • 澳門著力提升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有序推進公共行政改革」是其中之一,賀一誠說,澳門要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特區發展中的問題和難題,推進法治化治理。 提升公共治理水平,是本屆政府施政的根本工作,當中最重要、最優先的就是深化公共行政改革。
  • 姜曉萍: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實現途徑
    這表明鄉村治理體系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神經末梢,既是社會利益的發生源,社會矛盾的聚合源,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源,社會價值的共生源。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能否實現現代化,直接影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速度和質量。 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力量形塑著鄉村社會的不同樣態,鄉村社會的道德權力和社會結構均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
  • 加快構建新時代廣東監獄制度體系 推進監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制度是治國安邦的根本,制度穩則國家穩。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專門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提出與時俱進完善和發展的前進方向和工作要求,部署了推進位度建設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
  • 吳琦:以法治建設助推「十四五」上海監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內容摘要「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之後,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監獄是堅守刑事司法的最後一道防線,必須主動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定不移推進位度建設,推進依法治監。
  •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知識創新服務論壇在南寧召開
    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知識創新服務論壇」現場 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武勇 通訊員 莫玉婷)10月27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社會科學界聯合會與中國知網聯合主辦的「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知識創新服務論壇」在南寧成功舉辦。
  • 武漢理工大學舉行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集中培訓
    信思金在致辭中指出,十九屆四中和五中全會關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要精神,為「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提升科學決策水平、推進治理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要求全校黨員幹部要按照學校制定的《關於加快推進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意見》,謀劃並落實「十四五」時期、乃至二〇三五年以前學校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目標任務
  • 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
    內容提要: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內容,直接關涉到黨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提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的實現。本文以「中國共產黨的社會治理理論」為研究視角,宏觀論述了黨不斷創新社會治理理論的客觀必要性。
  • 國家治理現代化視閾下的文化制度體系建設與創新
    [摘  要] 文化體制改革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目標,要求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之下,重新思考和把握文化改革發展的時代使命。文化制度體系建設是中國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其意義和影響力並不囿於文化領域。
  • 突出雅安特色、立良法促善治,大力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設立基層立法聯繫點是全國人大常委會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而聚民智、匯民意的一項接地氣的立法工作機制。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駐雅安全國人大代表毛珍芳提出了「將雅安市人大常委會設立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的建議。收到代表建議承辦任務後,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高度重視,赴雅安市開展專題調研。
  • .| 農村教育治理現代化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多重邏輯及實現機制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的前提」這一論斷為農村教育治理的行動邏輯確定了法治邏輯的基本依託,法治為實現農村教育治理活動和過程的民主、法制、科學、文明提供了宏觀的前提保障。而善治的「合法性」與「有效性」則要求農村教育治理必須遵循技術治理的邏輯,技術在微觀層面為農村教育治理各主體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了共同協作的工具和規則體系。
  • 信息化、智能化推進監獄治理現代化實現路徑的思考
    陝西省安康監獄   張勇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提升到新的歷史高度。《決定》指出,「建立健全運用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手段進行行政管理的制度規則。
  • 全國政協委員歐宗榮: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全國政協委員、正榮集團董事局主席歐宗榮: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亟待提升本報記者 方超 石英婧 上海報導後疫情時期,如何更好提升基層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工商聯副主席、正榮集團董事局主席歐宗榮,今年就帶來《關於構建社區治理共同體 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提案》。全國政協委員、福建省工商聯副主席、正榮集團董事局主席歐宗榮「社區治理是社會治理的重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基石。」
  • 唐燁:深入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 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
    今日永州訊(特約記者 楊情陸)6月3日下午,零陵區社會治理創新工作推進會在菱角塘鎮永連村召開。零陵區委書記唐燁出席會議並講話,他強調,要以全市創建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第一批試點城市為契機,深入推進零陵區社會治理創新,不斷提升社會治理能力和水平,推動零陵區社會基層治理提質升級,努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零陵。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唐會國,副區長、公安局長王小會出席會議。當天下午,唐燁一行察看了七裡店街道七裡店社區、靈峰村,菱角塘鎮永連村。
  • 李立國: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
    新華網北京12月18日電(劉緒堯)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在做客新華網《學習貫徹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知識雲課》時表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要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李立國表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十四五」乃至一個更長時期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體系的最新要求,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要構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
  •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 張政總編輯:將社會主義法治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
    習近平法治思想從歷史和現實相貫通、國際和國內相關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時代為什麼實行全面依法治國、怎樣實行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 姜曉萍: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原標題: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社會治理體制創新 四、推進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治理體制創新的關鍵,是構建新型社會治理體系,促進社會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 新時代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變革與方向
    【摘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深化對治理現代化內在規律與變革之道的認識。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大命題,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又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幾十年的改革發展實踐中,中國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所謂中國奇蹟就是對此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