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2021-01-11 人民網

原標題: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法治與德治的並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對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關係的全面闡發,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的重要準則。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底線和後盾,凡是法律禁止的,通常也是社會主義道德反對的;凡是法律鼓勵的,通常也是社會主義道德支持的。社會主義道德是法律的高線和基礎,是法律具有合理性、正當性與合法性的內在依據。法律的價值、精神、原則等大多建立在社會主義道德的基礎上,道德所要求或者禁止的許多行為,往往是法律作出相關規定的重要依據,而多數調整社會關係和規範社會行為的立法,都是道德法律化的結果。例如國家立法規定:禁止殺人放火、禁止搶劫盜竊、殺人償命、借債還錢、贍養父母、撫養子女等等,總體上都反映或體現了道德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道德是法律的源泉,是制定法律的內在要求和評價法律善惡的重要標準。正因為法律和道德在意志屬性、規範特徵、實現方式等方面的區別,所以法律不能取代道德,道德也不能取代法律,兩者必須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國家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調節社會關係、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有效實施社會主義法律,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是法治與德治的必然要求。正因為法治是外在控制之治,德治是內在約束之治;法治是低度行為的規範之治,德治是高度行為的倡導之治;法治是國家的強制之治,德治是社會的教化之治;所以法治不能否定德治,德治不能取代法治,兩者必須相互依存,取長補短。從法律實施角度來看,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嚴格執行法律化了的道德規範,就能夠從法治上有效地保證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充分實現;反之,國家的憲法和法律不能有效實施,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徇私枉法,則必然嚴重損害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和道德建設。對於執法司法人員而言,在實施法律的過程中,既要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嚴格依法辦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秉公執法,公正司法,不徇私情,剛直不阿,把法律化的社會主義道德要求落實到法律實踐中;又要統籌法律、倫理和人情的關係,關注普遍法律規則和複雜事實背後的道德倫理因素,使法律實施的結果(如法院裁判)儘可能與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評價相一致,至少不與社會主義道德的價值相衝突。如果一項法院判決有可能導致人們不敢見義勇為,不敢救死扶傷,不願扶老攜幼,不願拾金不昧……那麼,法官就需要特別審慎地對待,否則這種司法判決就可能陷入「贏了法律,輸了道德」的困境。此外,執法司法人員要帶頭作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堅決防止執法腐敗和司法腐敗,保證法律公器的純潔和神聖。法治和德治兩手抓、兩手都要硬。這既是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治國理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鮮明特點。

推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一方面,應當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更加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全面依法治國創造良好人文環境;應當在社會主義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發揮道德對法治的滋養作用,努力使道德體系同社會主義法律規範相銜接、相協調、相促進;應當在道德教育中更加突出法治內涵,注重培育人們的法律信仰、法治觀念、規則意識,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全社會都講法治、守法治的文化環境,不斷強化社會主義道德對依法治國的支撐作用。

另一方面,應當更加重視發揮全面依法治國的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在立法上,法律應當樹立鮮明道德導向,弘揚美德義行,推進社會主義道德的法律化,把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範,用法治強化對社會文明行為的褒獎,對失德行為的懲戒,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在執法司法上,要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堅持嚴格執法,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醜,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代價,堅持公正司法,發揮司法斷案懲惡揚善功能,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在守法上,要把全民普法與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緊密結合起來,把全民普法和全民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使全體人民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同時要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爭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範者、良好風尚的維護者,努力構建崇德尚法的社會主義法治社會。

相關焦點

  • 堅持法治和德治緊密相結合
    正確對待法治與德治的關係,歷來是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治國理政經驗,對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作了精闢的闡述。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他還進一步強調,「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同時,「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 魏志勤:「法治」與「德治」並重的有效途徑
    可以說,法治是剛性的,而德治則是柔性的。同時,德治與法治還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法治不可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德治則是法治的重要補充,是法治的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穩定、社會秩序同樣需要法治和德治這兩種根本手段來維護。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 為何要堅持法治與德治並舉
    【關鍵詞】治國理政 法治 德治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道路,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充分挖掘和發揮法律與道德的功能差異以實現優勢互補,在國家治理中作出重要貢獻。
  • 推動法治與德治內在融合,實現良法善治
    推動法治與德治內在融合,實現良法善治 2019-07-11 14:12:22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左盛丹
  • 徐孟洲: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原標題: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相耦合而共同發揮作用
  • 河南新野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被評為「全國法治創建先進單位」的河南省新野縣,文化底蘊厚重。新野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法治文化建設在法治社會建設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把法治文化建設當作法治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使全縣法治文化建設百花齊放、蓬勃發展。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由法律規範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以及黨內法規體系共同構成,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骨幹工程,法治體系建設對於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促進作用。
  • 邱水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繼承、豐富和創造性發展,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完整版
    經驗和教訓使我們黨深刻認識到,法治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什麼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麼時候就國泰民安;什麼時候忽視法治、法治鬆弛,什麼時候就國亂民怨。  【解說詞】  當今中國,正處於實現歷史性一躍的關鍵節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倒計時,「第一個百年」目標勝利在望,「第二個百年」目標日漸接近。
  • 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法治家庭是法治社會的「細胞」。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無論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還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工程,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從家庭抓起,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從而「讓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或缺。
  • 【2020中國憲法邊疆行】法治建設讓鄉村更美麗
    泗林村法治文明建設宣傳欄 泗林村把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貫穿到鄉村治理工作全過程。泗林村通過開展「夜巡、夜訪、夜學」活動,不斷強化禁毒、反詐騙、反傳銷等法治知識宣傳,提升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紅線思維,並不斷提升司法服務水平,堅持把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挺在前面,把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治本措施,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的多元化解機制。
  • 我區命名首批「自治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附名單)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巴裡巴蓋鄉闊克爾圖村開展「一約兩會三團(村規民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活動,實現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六工鎮東五工村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村上大喇叭、村民說事日及送法入戶等形式抓好村民的法治教育;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依幹其鄉巴格其村人民調解室運行近1年來,為群眾成功調處鄰裡糾紛
  • 切實發揮人民法庭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切實發揮人民法庭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 2020-05-25 02: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波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二十載花開滿園 打通依法治國「最後一公裡」
    寧波最先提出制定促進法治鄉村建設地方性條例,《寧波市法治鄉村建設促進條例》有望今年底通過。因地制宜打造餘姚黃宗羲法治碑苑、江北半樸園法治教育基地、象山陳漢章法治思想館等一批鄉村法治文化場館、公園。目前,已建成憲法主題宣傳陣地103個,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79個,鄉村法治文化陣地494個,使循法而為觀念深入民心。
  • 「五大結合」撐起慶陽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
    為切實增強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觀念,努力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慶陽市司法局以普法宣傳為切入點
  • 「十大法治人物」事跡簡介
    他是邊檢戰線傳播法治文化的「好聲音」,進企業、到校園、在執勤現場先後開展普法教育千餘次,在點滴行動中弘揚法治精神。他是山城國門的「守護神」,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以「身後是祖國」的擔當始終堅守在外防輸入國門一線,在江北國際機場樹起一面依法抗擊疫情、保護群眾生命安全的金盾。個人被評為重慶市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被國家移民管理局榮記二等功。
  • 鄉村振興潮州行|楓溪長美二村:黨員村民共編自治制度,德治引領鄉風...
    十九大報告指出,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是治理有效,並通過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長美二村的經濟水平在楓溪區名列前茅,人口約3000人。該村從1999年起,便編制村民自治制度,此後不斷進行實名表決修改。依託此制度,楓溪長美二村管理得井井有條,經濟社會各方面齊頭並進。此次能順利追繳衛生費等正是因為今年6月村裡表決修改了土地管理制度相關條例。
  • 「賢城法治」來啦!上海奉賢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打出「賢」品牌
    作為首期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上海奉賢部署打造「賢城法治」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特色品牌。12月14日下午,上海奉賢召開「賢城法治,我們在行動」媒體溝通會,向社會各界通報這一品牌建設的內涵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