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法治和德治緊密相結合

2021-01-11 中安在線網站

  正確對待法治與德治的關係,歷來是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一個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十分注重汲取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及治國理政經驗,對法治與德治的相互關係作了精闢的闡述。他指出:「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範社會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他還進一步強調,「必須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同時,「必須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和德治緊密結合的相關重要論述,對於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更加自覺地把法治和德治相結合,從而在治國理政中發揮出更大作用,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在法治文化建設中,要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與德治相結合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以及最近公布的《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提出的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要求,講清法、德共治的思想理念,引導廣大幹部群眾增強法德共治的自覺性。一要進一步認清法律與道德不同的特點與功能。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其推行的行為規範,具有引導興利除弊、懲處違法犯罪、保護人民權益、調節社會關係、維護安全穩定的重大作用;道德則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在人們共同生活中逐漸形成的關於為人處世應當遵守的規範,是善惡、美醜、正義與非正義等的標準。法治主要靠國家力量來推行和落實,德治主要靠教育引導、內心自律、社會輿論監督來實現。二要進一步認清法律與道德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我們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和道德,都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思想,都貫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紅線,因此它們是彼此相通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在國家和社會治理實踐中,既要發揮法治的引領、規範和懲戒作用,又要發揮德治的教化、規範和對法治的支撐作用,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三要認清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雙管齊下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就以廉潔政治建設來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從嚴治黨,既要規範懲戒,嚴明紀律底線,更要引導人向善向上,發揮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引領作用。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功夫,才能防止歪風邪氣。廉潔政治建設必須將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這是治本之策。

  第二,立法工作要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更好地體現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緊密結合的重要原則。這不僅是制定良法、實現善治的需要,也是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確保社會安定和諧的需要。近年來,國家立法工作中堅持法、德結合融合,不斷見到新的成果。最近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一章第一條寫明:「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在新制定的地方法規中,我們也看到了體現法、德合治的可喜成果。例如安徽省淮南市人大常委會制定的《淮南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其主要內容就是通過對文明行為的鼓勵和對不文明行為特別是敗壞道德的行為的約束和必要的處置,來提高市民的道德素質,促進文明建設常態化、法治化。在一些專項法律或法規的制定中,不僅可對重要道德規範作出明確規定,且可以根據新的情況充實具體內容。

  第三,不斷提高執法、司法和其他社會治理工作從業人員的法律知識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確保法、德共治落到實處。徒法不足以自行,光有良法還不夠,還得有一支德法兼修的高素質隊伍,秉持為民服務、廉潔公正、實事求是的原則辦事,按照體現法、德相結合的原則把工作做好,妥善處理各種矛盾,維護社會安定和諧。習近平總書記歷來強調廣大幹部要德才兼備,增強職業道德修養。他要求廣大執法人員「要堅守職業良知、執法為民,把強化公正廉潔的職業道德作為必修課,教育引導廣大幹警自覺用職業道德約束自己,樹立懲惡揚善、執法如山的浩然正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全面加強從嚴治黨,大力推進法治建設,廣泛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其他各方面的道德建設,收到了明顯的成效。為了更好地使法治建設與道德建設互相促進,相得益彰,我們還需要作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

  (執筆:陸德生)

相關焦點

  • 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原標題:讓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須臾離不開法律與道德的融合、法治與德治的並用、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為何要堅持法治與德治並舉
    【關鍵詞】治國理政 法治 德治 【中圖分類號】D920 【文獻標識碼】A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在總結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摸索出一條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國理政道路,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充分挖掘和發揮法律與道德的功能差異以實現優勢互補,在國家治理中作出重要貢獻。
  • 魏志勤:「法治」與「德治」並重的有效途徑
    可以說,法治是剛性的,而德治則是柔性的。同時,德治與法治還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法治不可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德治則是法治的重要補充,是法治的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穩定、社會秩序同樣需要法治和德治這兩種根本手段來維護。對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
  • 徐孟洲: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原標題:如何實現法治與德治的有機結合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指出,實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相耦合而共同發揮作用
  • 推動法治與德治內在融合,實現良法善治
    ,實現良法善治  【專家觀點】    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經驗和基本要求,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這實際上強調了法治與德治的密切關聯。法治與德治內在融合,成為新時代的一個重要課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的內涵和意義,大致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二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全世界展現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風貌和魅力;三是要為整個人類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三層內涵,是一個不斷遞進、提升的過程。
  •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2016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進行主題為「我國歷史上的法治和德治」的第37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並發表重要講話。講話深刻揭示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法與道德關係的理論,闡明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我們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指明了方向。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這條道路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我們必須深刻把握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養分,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把法治建設和德治建設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 「五大結合」撐起慶陽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
    為切實增強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法律意識,提高鄉村治理法治化觀念,努力構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慶陽市司法局以普法宣傳為切入點
  • 邱水平: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理論特質
    習近平法治思想內涵豐富、論述深刻、邏輯嚴密、系統完備,具有鮮明的理論特質。一方面,習近平法治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的繼承、豐富和創造性發展,科學回答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 在法治軌道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法律有效實施有賴於道德支持,道德踐行離不開法律約束。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範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
  • 【法治評論】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法治評論】堅持「三個相統一」 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2020-11-20 16: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賢城法治」來啦!上海奉賢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打出「賢」品牌
    作為首期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地區,上海奉賢部署打造「賢城法治」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特色品牌。12月14日下午,上海奉賢召開「賢城法治,我們在行動」媒體溝通會,向社會各界通報這一品牌建設的內涵與成果。
  • 依法治國為何必須堅持「五項原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 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法治力量
    高校作為開展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要結合這次重大疫情所處的特殊時期、特殊情境、特殊教材,在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引導的同時,及時注入法治教育元素,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這既是做好疫情防控「停課不停教、停教不停學」工作的客觀需要,也是有效提升大學生法治教育針對性和親和力的有利時機,使高校師生正確認識疫情防控,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助力「疫」線戰役,將法治教育與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為高校防「疫」思政教育注入強大法治精神力量
  • 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 法治家庭是法治社會的「細胞」。對標對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無論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還是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社會治理體系的基礎工程,是國民素質的重要內容,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義。從家庭抓起,讓法治基因深植於每個家庭,從而「讓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顯得尤為重要、不可或缺。
  • 寧波民主法治示範村建設二十載花開滿園 打通依法治國「最後一公裡」
    象山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李曉東介紹說,象山首創「村民說事」制度,堅持法治為本,把村民說事置於法律框架下,全面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組織政法幹警下基層活動,開展「警民說事」「法官說案」「檢察官說法」,讓群眾在「說事」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養成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化解矛盾的習慣。
  • 《法治中國》第一集《奉法者強》完整版
    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範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 河南新野打造法治文化品牌 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
    被評為「全國法治創建先進單位」的河南省新野縣,文化底蘊厚重。新野縣委、縣政府充分認識法治文化建設在法治社會建設中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作用,把法治文化建設當作法治宣傳工作的重要內容來抓,使全縣法治文化建設百花齊放、蓬勃發展。
  • 我區命名首批「自治區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附名單)
    阿勒泰地區阿勒泰市巴裡巴蓋鄉闊克爾圖村開展「一約兩會三團(村規民約,百姓議事會、鄉賢參事會,百事服務團、法律服務團、道德評判團)」活動,實現了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基層社會治理模式;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六工鎮東五工村通過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道德講堂、村上大喇叭、村民說事日及送法入戶等形式抓好村民的法治教育;阿克蘇地區阿克蘇市依幹其鄉巴格其村人民調解室運行近1年來,為群眾成功調處鄰裡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