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發現:孩子有朋友比學習好還重要

2020-12-27 澎湃新聞

原創 馬豔雲 中國教育新聞網 收錄於話題#家庭教育2個

身心健康是「1」,學習好、有成就,是「1」後面的「0」,只抓學習而忽視健康,實乃本末倒置。在關涉孩子身心健康的諸多要素中,友情至關重要卻容易被家長忽視。

在一次調研中,我碰到一個寫不出作文的孩子,老師布置寫一篇關於朋友的作文,這個孩子說「我沒有朋友」。原來,這孩子從幼兒園就開始上各種學習輔導班,小學更是整天學習,根本沒有時間與同齡孩子玩,只能與書為伴,與作業為友。只會學習沒有朋友的孩子,不僅正常成長受到抑制,還可能導致心理疾病。孩子有朋友,比學習好還重要。

幫孩子構建良好人際關係

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個小學生不願意上學,每次在校門口與家長難捨難分,課間常常獨自待著,眼睛望著自己家的樓。不難看出,這個孩子在學校中沒有朋友,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不愉快甚至很痛苦。

有朋友,不但能減少孩子孤獨感,還能增加孩子的快樂感和自信心,提高孩子的幸福感和心理疾病的免疫力,提高孩子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現在的孩子到了小學中高年級基本上都有手機,時常在群裡聊天。孩子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在群裡問朋友,解答問題的孩子,就像當了一次「老師」,重新思考問題,溫故知新。被幫助的孩子解決了問題,掌握了知識。雙方都很滿意,都很愉快,友情自然得到了增進。

孩子們在朋友群裡不但討論問題,還互相鼓勵,互相監督,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對孩子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交往能力對孩子未來的人際關係非常重要。研究發現,小時候的交友能力對成年後的人際關係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小時候的朋友是發展人際交往能力的基石,幼年時期學會建立友情的孩子,其成年後的人際關係都發展得較好,即友誼的質量很高。有些成年人在人際關係方面出現問題,或傷害自己,或傷害他人。追溯其成因,不良的人際關係與其幼年時期沒有學會如何建立友情等相關。

因此,為了孩子將來能夠建立健康的、正常的、良好的人際關係,家長應重視幫助孩子從小學習如何交朋友。

讓孩子學會自己交友

家長應給孩子提供交朋友的平臺,多鼓勵孩子交朋友。

目前,家長普遍關注孩子的學習,認為只要學習好就一切搞定,卻很少關心甚至忽視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有的家長甚至認為孩子放學後不上輔導班,在外面玩是浪費時間。豈不知,幼兒園時期的孩子是在與同伴玩耍、遊戲的過程中增進友誼,最後發展成朋友的。家長應鼓勵孩子多與同伴玩耍,多交朋友,多分享交朋友的快樂。

有的家長要求孩子只能與學業成績優秀的孩子交朋友,不準與成績不好的孩子交往。家長的這種片面認識,不利於孩子的擇友觀甚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因此,家長應讓孩子學會自己選擇朋友,多鼓勵,少幹涉。

生活中交朋友的機會多,孩子才能學會選擇朋友。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應多提供與其他孩子接觸的機會,比如主動聯繫小朋友家長,邀約去公園等地方一起玩耍,邀請朋友一起過生日等。等孩子長大以後能夠獨自與朋友出去玩時,家長一定要放手,教會孩子必要的安全常識,讓孩子們在安全的環境裡自主活動。

遺憾的是,今天很多孩子忙著上輔導班,普遍沒有時間跟朋友一起玩。

我曾調研過小學四年級的一個班級,發現課外時間上學習輔導班的孩子高達80%以上。中學生的情況也大致如此,或請私人家教,或在輔導機構上課。孩子們要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還要完成輔導班的各項作業,晚睡甚至熬夜,白天課間抓緊時間補覺,少有時間與朋友交往。交朋友是需要時間的,課外時間全都用來對付學業負擔的孩子,很難習得人際交往能力。

家校共育孩子交友能力

學校也應給學生多提供交朋友的平臺,比如定期調換座位。有調研發現,學生與鄰座同學的同伴關係顯著好於遠離其座位的同學,可見空間距離近的同學之間更容易發展成朋友。

在大多數班級裡,桌椅都是秧田式排列,無論採取何種方式編排座位,教師都應儘可能定時調換座位,行列調換或組與組調換,使每個學生都能與其他同學近距離接觸,促進學生之間建立良好的同伴關係。

合作學習方式也有助於提升孩子的交友能力。有研究發現,合作學習能夠減少矛盾的行為,對學生的同理心產生積極影響。合作學習中,學生既作「教師」,又作「學生」。相同的認知水平,使得他們的「教學」更能使對方接受,不但能提高學業成績,還能促進學生產生同理心,化解矛盾,取長補短。

學校幫助孩子營造交友環境的優勢是組織集體活動,比如新年晚會、集體勞動、體育比賽,參觀紀念館和博物館,春遊、秋遊、朗讀比賽、唱歌比賽和跳舞比賽等活動,需要做很多準備工作,從活動策劃到後勤保障,如何分組,各組分工,如何實施,都需要多次開會反覆溝通,需要分工協作,發揮每個人的優勢。除了有助於學生相互了解、發展友誼,還能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和合作能力。

孩子交友能力的培養也需要家校合作。有個孩子小學四年級時跟隨媽媽到英國上學,媽媽提前給老師提供了孩子的個性特徵、興趣特長以及家長的職業、學歷等信息。孩子第一天上學,老師就安排他和幾個興趣特長類似的孩子坐在一起,孩子很快就交到了朋友。雖在異國他鄉,來到新的語言環境,但孩子沒有感覺孤獨,很喜歡上學,放學後與朋友相約到附近的公園玩,周末時幾個家庭還相約出遊。因此,學校與家長合作,能夠很快提高孩子交朋友的能力。

(作者單位: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內容來自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20年度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個人項目「普通高中班額對學生同伴關係影響研究」[項目批准號:GYJ2020039])

文章來源:《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7日第9版 版名:家教周刊

圖片來源:包圖網

原標題:《最新研究發現:孩子有朋友比學習好還重要》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孩子有朋友比學習好還重要
    楊勁松 攝身心健康是「1」,學習好、有成就,是「1」後面的「0」,只抓學習而忽視健康,實乃本末倒置。在關涉孩子身心健康的諸多要素中,友情至關重要卻容易被家長忽視。在一次調研中,我碰到一個寫不出作文的孩子,老師布置寫一篇關於朋友的作文,這個孩子說「我沒有朋友」。
  •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發現:「閱讀」並不是孩子大腦發育的最佳方式
    神經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兒童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在1995年初,貝蒂·哈特是美國的一個科學家做了一個"3000萬字"的調查實驗,實驗證實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大腦發育有好處,和閱讀相比較比閱讀的效果更好。
  • 孩子睡覺動作有暗示,腦科學研究:3個動作證明孩子大腦發育好
    這就讓小蘭有些擔心,怎麼才能夠緩解孩子踢被子的這種情況。小藍將這件事情告訴了自己的醫生朋友,醫生朋友聽過小蘭的描述之後表示,孩子晚上睡覺的時候踢被子是很正常的表現,這代表著孩子正在處於發育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對於孩子的大腦,如果孩子一到晚上睡覺就一動不動,那才是不正常的情況。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
    長期以來,在人們心中認為閱讀和提高詞彙量是促進兒童大腦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主要的一個方法。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的最好方法,並不是靠閱讀但一項新的研究推翻了這個說法,研究最終也證實了,想要讓孩子大腦發育,父母溝通是非常重要的!
  • 最新研究發現,減肥最大的阻力竟然是它
    研究說:沒這回事當人們談起那些長期單身的人,總是難免戴著有色眼鏡,覺得ta們肯定是性格孤僻,甚至有社交障礙(social difficulties)。然而,根據Kislev的研究團隊的最新發現,那些長期單身的人,不僅沒有社交障礙,甚至比戀愛中的人們還更會社交。這是為什麼?
  • 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這兩個重要講話精神!還研究了這些事項
    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這兩個重要講話精神!市委常委會11月19日舉行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精神貫徹工作,聽取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城市服務保障工作情況匯報。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父母不要傻傻錯過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一生中有三次變聰明的機會,但並不是大家所認識到的初中生活,如果在這三個時間段抓住了機會,那麼對於孩子的培養會變得格外的簡單,也會使自己的孩子更加的聰明,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一個良好基礎。一、哈佛研究發現: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父母不要傻傻錯過1、第一個階段0-3歲經研究發現,剛出生的孩子大腦的重量,只不過是成人的25%在零到三歲這一個階段,能夠有一個飛躍式的發展,會達到成人的百分之85,這也就說明在零到三歲這一個時間段,是孩子大腦發育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時間段內,如果讓孩子接收大量外界的信號,會刺激大腦的發育形成。
  • 哈佛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是這「7年」,家長可要抓住了
    蒙臺梭利教授認為,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儘早地進行早期教育,不僅能夠豐富孩子們內心世界,還可以促進孩子們的智力發育,對孩子們一生產生重要影響。最近哈佛大學最新一項研究更進一步論證了蒙臺梭利的理論,該項研究表明,孩子一生中的「黃金七年」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這次把早教的範圍鎖定到了孩子1-7歲之間。可是如今早教機構費用相當貴,並不是每個普通的工薪階層的家庭都能承受得了的,那麼家長能不能夠自己在家給孩子做早教呢?
  • ​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這兩個重要講話精神!還研究了這些事項
    ​市委常委會傳達學習這兩個重要講話精神! 市委常委會11月19日下午舉行會議,傳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和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研究平安中國建設工作會議精神貫徹工作,聽取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城市服務保障工作情況匯報。
  • 張若昀稱女兒第一塊尿布是自己換的:做學習型父母有多重要?
    數據顯示,「學習型」父母養育的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更高。閒暇時父母經常「讀書看報」的家庭中,其子女成績優秀的比例為31.31%,高於「看電視、玩電腦、手機」(27.43%)、「朋友聚會、打牌娛樂」(24.90%)等家庭。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藥學碩士冀連梅說過:「為人父母是一個需要終身學習的「職業」。世界上沒有天生的好父母,好父母都是學習型的。」
  • 腦科學最新研究:這些食物,真能讓孩子越吃越聰明?
    回家以後,我就研究了不少書籍和文獻,然後發現——醫生的話很有道理。下面,我就來和大家分享下面幾個十分重要的知識點:食物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哪些食物能夠改善孩子的專注力、自控力和學習能力;「什麼時候吃」和「吃什麼」一樣重要。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孩子大腦發育最佳方案,並非是靠「閱讀」
    有關兒童智商的問題,並不完全由父母遺傳因素決定,而更重要的是孩子從小的家庭教育和生活環境。麻省理工最新研究顯示:兒童大腦發育的最好方式不是通過閱讀,而是通過親子遊戲!家長們普遍都有這樣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讓孩子閱讀可以增加孩子的詞彙量,就能讓孩子更加的聰明。話雖如此,但是這種方式卻對年幼的孩子是不合適的,強迫他們讀書反而會產生反作用。所以,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也正是推翻了這個錯誤的觀點,結果表明,想讓孩子大腦發育良好,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遊戲至關重要。
  • 哈佛大學研究表明:孩子分心是本能,從小培養專注力很重要
    國外研究報告顯示:98%的兒童智力水平相差無幾,1%的兒童是天才,1%的兒童智力稍弱。而成績如此懸殊,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孩子缺乏專注力。很多家長說,他們能為孩子做很多事情,但是有一件事是他們無論怎麼做也幫不了的,就是孩子的學習,而孩子的學習恰恰是家長眼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不能上手幫忙,家長只好從各個角度各個方面去督促孩子學習,但是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就是容易分心!哈佛大學研究:孩子分心是本能,需要家長得好好引導人的天性就容易分心,不僅是孩子,大人也常有分心的時候,這是正常現象。
  • 哈佛研究發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一般都有這3個「怪癖」
    不過家長們只是看到了這些有出息孩子發光的那一刻,卻沒有注意到他們平常的時候,根據哈佛大學的研究發現,將來有出息的孩子,小時候一般都有這3個「怪癖」,雖然平時很煩人,但是確實是智商高的一種表現
  • 哈佛教授研究發現:如果你的孩子有以下八大智能,可能是位天才
    加德納教授在經過一系列的實驗與研究後發現:大腦部位與人的具體能力確實存在著很直接的聯繫,並且相對獨立互不影響。最終總結出八大智能,如果你家孩子有以下智能之一,就有可能是一位天才!語言智能語言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具備語言智能的孩子往往對文字和交流非常敏銳,更擅長用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 哈佛研究發現:孩子一生有3次變聰明的機會,但並不是初中時期
    對大多數爸爸媽媽而言,培育出優異的孩子,是自己最大的願望,究竟年輕的時候每個人都能夠拼衣裳,拼美貌,拼男友,但有了孩子後,基本上所有的寶媽都會拼孩子。對此,爸爸媽媽們也都會「拼命」地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
  • 從小培養孩子的英語學習有多重要,看了你就懂!
    我堂姐,在她孩子半歲的時候就報了遊泳課、英語課等各種早教班。有一次,我問她:「你孩子才半歲,還沒學會說話,你怎麼給他報上了英語課啊?」她告訴我:「現在寶寶處於學習階段,我從小開始培養他的語言環境,對他以後的成長是很有幫助的。」
  • 最新研究發現 超級地球K2-18b極有可能是巖石行星:環境宜居
    去年天文學家曾宣布他們在K2-18b上的大氣層中發現了水蒸氣,而且星球溫度適宜,被廣為宣傳為宜居的超級地球,不過據估計它是地球質量的8.6倍,科學家普遍認為,較大的行星往往是氣體巨星,而其大氣壓力並不具備適合宜居的條件。近日,據外媒報導,最新的研究表明,這個龐大的系外行星仍然具備生命起源繁衍的條件。
  • 好學生變成壞小孩:《隱秘的角落》告訴你孩子的朋友圈有多重要
    她們對我特別好,那時我就想,我也要對她們這麼好,後來,我突然發現我不再是活在我自己一片孤寂裡了。我們會而立成為更好的大人。我想,如果我沒有遇到她們,我應該還是很孤獨吧。朋友,每個孩子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他人,可能是陪伴孩子前行,走入正途的明燈,也可能是打擊傷害,誤入歧途的陰影。孩子,有什麼樣的朋友很重要。
  • 美國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區別很大
    當然,這並不是張女士自己以為的事情,美國心理學家就通過研究發現玩具多和玩具少的孩子,將來區別是非常大的。這裡並不是說玩具的壞處,而是從心理學家研究的角度以及現如今收集的經驗總結出玩具多和少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因此,如果你是經常給孩子買玩具的家長,不妨看下去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