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 平臺賣菜對菜販衝擊有多大?

2020-12-22 綜投網

  12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2021年經濟工作,會上要求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

  這是自《反壟斷法》生效以來,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明確表示強化反壟斷。此前不久,11月30日,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智慧財產權保護工作舉行第二十五次集體學習上,亦提到「做好智慧財產權保護、反壟斷、公平競爭審查等工作」。

  有觀點稱,近一個半月,中央接連出臺反壟斷政策及多次反壟斷表態,或預示著網際網路反壟斷強監管時代已經到來。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日報昨天就近期的「社區團購」熱潮發表了一則評論。

  文章稱,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不過,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當天,有網絡傳言稱,馬雲表態,阿里巴巴將全面退出社區團購,認真做好科技賦能,服務產業升級。在這之後,一張關於社區團購的網絡截圖引發了不小的討論。該網絡截圖顯示,不止包括馬雲關於阿里巴巴之後的規劃,還提到美團、拼多多均表示「全面退出社區團購」。

  一時間,網絡上眾說紛紜,有人半信半疑,也有不少人堅決認為是謠言。截至發稿,阿里、拼多多、美團對此都沒有官方回復。

  「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

  人民日報文章稱,這段時間,網際網路巨頭企業相繼投入大量資源入局生鮮社區團購,「社區團購」成為網際網路行業及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各大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利用海量數據、先進算法和雄厚資本,研究如何拿下社區的生鮮團購。在購物、打車、外賣這些熱點之後,賣菜幾乎成了網際網路的又一個風口。

  下沉社區終端,將線上流量與線下供應鏈整合,加大優惠補貼力度,用價格優勢換流量,用戶下單就能等菜上門……在「鷺鷥腿上劈精肉」的生意上發力,或許又是一個網際網路通過商業模式創新改變生活的精彩故事。但輿論場上也有許多不同聲音,除了對於菜販群體利益深刻改變的討論外,也有不少思考指向對大型網際網路企業的創新期待。前不久,一些網際網路技術公司運用前沿技術破解科技難題,這深刻啟示我們:網際網路累積的數據和算法,除了流量變現,還有另一種打開方式,即促進科技創新。

  今年以來,美國接連在晶片上制裁中國科技企業,攻克關鍵技術領域的「卡脖子」難題,成為舉國上下的關切。網際網路巨頭擁有雄厚的財力、大量的數據資源、領先的數位技術,人們期待巨頭們不僅能在商業模式上進行創新,更能承擔起推進科技創新的責任。這不僅是為企業發展儲蓄技術,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所在。

  事實上,從阿里巴巴的達摩院,到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中國的企業日益注重向科技創新進軍。在當今時代以及更長遠的未來,科技創新能力,掌握關鍵領域核心科技的能力,成為國家競爭和長遠發展的關鍵要素。如果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能抬頭看月亮、展開贏得長遠未來的科技創新,那麼再大的流量、再多的數據也難以轉變成硬核的科技成果,難以改變我們在核心技術上受制於人的被動局面。

  當然,網際網路企業也有生存的壓力,也需要獲得投資回報,但科技創新並非要求企業不賺錢,而是把投資的存續期延長,不痴迷於急功近利、不熱衷於短期變現,而能夠在長周期視野下贏得技術變革帶來的更大收益。中國14億人口、4億中等收入群體構成了超大規模消費市場,這不僅為商業模式創新提供了沃土,更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超大規模市場,可以為科技創新產品提供廣闊銷路,從而攤薄科技創新的成本,如果我們的網際網路巨頭具有更多超越性追求,能夠運用數位化技術探索未知、拓展人類知識疆土,再與超大規模市場結合,將會產生巨大的科技創新勢能。依靠硬核科技,讓企業站上價值鏈頂端,讓國家競爭力、自主性更強,讓人類的知識邊界更大,不是更「香」嗎?

  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把原始創新能力提升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掌握著海量數據、先進算法的網際網路巨頭,理應在科技創新上有更多擔當、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為。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相關焦點

  • 巨頭瘋狂湧入社區團購:送福利還是奪菜販生計
    最近,有消費者表示,在小區遛狗的半小時內,就遇到了三個推薦下載買菜APP的人,社區團購的火爆,已經完全超出了預期,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爭相湧入。社區團購的浮沉到底什麼叫社區團購?「社區團購」,就是商家或代理將商品信息發送到群裡,消費者便在相應的小程序裡下單,平臺收到訂單信息後開始分小團體配送,有專門的物流配送到門店,客戶自提就可以。
  • 社區團購——將會奪走賣菜商戶的生計?看小農民怎麼說
    據報導,近期阿里、騰訊、美團、滴滴等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紛紛進入或加持社區團購。專家認為,電商巨頭入局把社區團購的競爭拉到了新的戰略高度,各家都有競爭機會,社區團購又迎來新一輪「風口」。社區團購採用「預售+自提」模式,通過聯合社區小店經營者、寶媽等「團長」人群,為居民提供高性價比的生鮮食品和日用品。
  • 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最難不是小菜販,有生鮮超市銷量跌20%
    近日,做社區團購的網際網路巨頭被人民日報評論公眾號文章定義為「只顧著低頭撿六便士,而不抬頭看月亮」。事實可能更殘忍,這個「六便士」不是撿來的,而是搶來的。被搶的除了賣菜、賣水果的小攤販,還有社區周邊的超市、供應鏈上的弱勢商家。
  • V評|彭波:為「社區電商」辯——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不能賣菜?
    一張謠言的截屏圖片,把社區電商及網際網路平臺賣菜的網絡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社區電商遭到非議,網際網路平臺賣菜成為「罪過」,扣的帽子也挺大:不應該剝奪菜販子的生存權利!社區電商的出現和興起,與社交網絡的普及特別是社區團購的紅火有關,很大程度上也與社區實體小店的困境有關。在網絡購物的衝擊下,線下的實體小店經營上越來越困難,甚至難以為繼,關門停業的也不少。社區電商的先驅者「興盛優選」的創業團隊,先前大多參與過線下實體連鎖超市「芙蓉興盛」的經營,對於實體小店的困境感受真切。
  • 社區團購存在致命缺陷,小菜販有機會繼續活著
    文|胡華成一邊是快速擴張的社區團購巨頭,一邊是對前途感到迷茫的小菜販。時代的天平到底會往哪個方向傾斜,暫時還未知曉。不過在資本的助力之下,社區團購貌似勝率更高。畢竟,社區團購平臺上的價格可以比原產地價格還要低,這讓小菜販情何以堪。
  • 社區團購存在致命缺陷,小菜販有機會繼續活著!
    一邊是快速擴張的社區團購巨頭,一邊是對前途感到迷茫的小菜販。 時代的天平到底會往哪個方向傾斜,暫時還未知曉。不過在資本的助力之下,社區團購貌似勝率更高。 畢竟,社區團購平臺上的價格可以比原產地價格還要低,這讓小菜販情何以堪。
  • 社區團購火爆,你最近常在哪個平臺買菜?
    沒錯,就是電商社區團購,也就是外賣送菜。幾乎你知道的網際網路巨頭都能看到賣菜的身影,這又是鬧哪出? 當然最近買菜確實便宜,但是周邊原本賣菜的小店鋪,小商超關門轉租也很明顯。有朋友從網際網路大廠辭職開個店,結果現在又被「招安」了,看來「打工人」的身份去不掉了。 有人說,這是因為這些店鋪不思進取,淘汰你的從來不是同行,而是跨界。
  • 廣州賣菜平臺加速進入社區 傳統菜市場呼籲公平競爭
    【廣州賣菜平臺加速進入社區 傳統菜市場呼籲公平競爭】今年下半年開始,網上賣菜平臺紛紛進社區「搵食」,生鮮食品零售市場硝煙突起。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廣州部分菜販和傳統菜市場受衝擊較大,有菜販的收入比半年前減半,甚至還有撐不下去而「下線」者。
  • 正在被社區團購「殺死」的不知情者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網際網路巨頭在這場疫情中看到武漢被培養起的線上消費習慣,齊聚武漢在社區團購上展開「廝殺」。如火如荼的社區團購併沒有給冬天的武漢帶來一絲暖意,初雪過後,冷意直鑽衣縫,灰濛濛的天空更平添幾分蕭瑟。在這個特殊節點,鳳凰網財經《啟陽路4號》來到這座城市,探尋社區團購陰影下的零售菜販的生存現狀。
  • 實探社區團購:當新業態遇上「補貼大戰」
    這種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讓社區團購遭受詬病的,是平臺商品的銷售價格低於市場價,因此有人認為,線下菜販和商超的生意被搶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記者走訪了深圳寶安和南山多個菜市場和社區生鮮零售店。「影響不大,一個月可能就少三五百塊錢。」寶安一菜市場菜販王先生對記者表示,他賣菜很多年了,每天進的蔬菜基本都能賣完。
  • 我贊成社區團購,為什麼人民日報批評?
    我今天要談的主要話題是,既然我贊成社區團購,可是人民日報在12月11日已經明確發文,貌似是反對社區團購的。難道我和人民日報的觀點不一致嗎?人民日報作為我們國家的權威媒體,在我心中居於非常神聖的地位,同時人民日報也代表著國家的聲音,我作為一個寫文章的人,不可能不重視人民日報的觀點。
  • 經不起「賣菜革命」折騰的小販怎樣了
    最近,圍繞網際網路巨頭該不該進入社區團購的問題,成為一場各方積極參與的爭端。社區團購早已有之,但社區團購作為一種風氣,興盛於新冠肺炎疫情的特別背景。巨頭們像是在一夜之間發現了社區團購的寶藏,必欲布局、爭奪為快。這種景況,似曾相識。
  • 當國家鐵拳出擊之時,沒有一個社區團購巨頭是無辜的!
    作為消費者的你,可能還在享受社區團購平臺薅羊毛的快感,但是,另一旁生活在底層的小菜販們,他們的生活可能就是另一種畫面了。45歲的謝姐,是位於長沙嶽麓區某菜市場的一名小攤主。由於自己沒有文化、技術,且年齡逐漸增大的緣故,於是在幾年前跟自己的丈夫做起了賣菜這門生意。
  • 社區團購,大部分團長沒有掙到錢
    尤其是在巨頭補貼過後,可以預見的是,一大批將社區團購當作兼職的團長會消失,而具有強商業意識,專職做社區團購的站點,才能生存下去。社區團購搶了誰的生意?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團購近日被口誅筆伐,一些人認為,社區團購搶了小菜販的生意。
  • 爭議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誰動了誰的奶酪
    (圖中為小區門口的社區團購團長正在發貨 卓泳攝)這種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讓社區團購遭受詬病的,是平臺商品的銷售價格低於市場價,因此有觀點認為,線下菜販和商超的生意被搶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記者走訪了深圳寶安和南山多個菜市場和社區生鮮零售店。「影響不大,一個月可能就少三五百塊錢。」寶安一菜市場菜販王先生對記者表示,自己賣菜很多年了,每天進的蔬菜基本都能賣完。多位菜販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今年影響生意最大的因素是疫情,而來自社區團購或者生鮮電商的影響不明顯,對於這種新興業態,他們大多持樂觀的心態。
  • 社區團購悄然興起 市民叫好菜販叫苦
    一分錢能買一斤桔子市民在菜市場購買羊肉傳統蔬菜攤客流量下降受疫情影響,首府一些小店生意門可羅雀甚至歇業,社區團購卻借著網際網路的東風逆流而上,在呼和浩特各大小區悄然興起,團購商品從蔬菜水果到日用百貨,給老百姓帶來實惠和便利的同時,也引發了新的爭議。社區團購給市民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會否進一步蠶食擠壓社區菜販的生意?
  • 社區團購價格太便宜!要不要跟?超市高管:等他們燒完錢
    部分社區團購平臺上線短短幾個月,日單量就衝到了數百萬、千萬級別,較低的商品價格是吸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團購的價格到底有多低?與市場價差距有多大?12月5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走進成都高新區一家永輝超市一探究竟。記者不斷在幾家主流社區團購平臺間切換並在超市內尋找同款商品,對比了幾十款商品後發現,絕大多數商品在社區團購平臺上的售價都要低於在超市的售價。
  • 中央兩提「反壟斷」,人民日報評社區團購: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
    網際網路巨頭入局社區團購,菜販稱生意大受影響據澎湃新聞,江西南昌,橙心優選、美團優選、多多買菜等多個APP都在今年上線,顧客只要通過APP選擇自提點購買生鮮後,就可以到店自取。但當地農貿市場有菜販稱,生意大受影響。據悉,今年農貿市場的銷量至少減少了三成。
  • 別說菜販 社區店也扛不住了!社區團購低價搶市風越刮越猛
    來源:臺海網臺海網12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不僅菜販,隨著社區買菜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傳統實體門店也扛不住了。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社區團購的買菜風越刮越盛,市場被各種低價平臺用力撕扯,設立於各小區的「團長」忙的快要瘋掉了,可傳統生鮮門店的「蛋糕」卻越來越小,水果店、小菜攤苦不堪言,連一些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 觀察| 社區團購買菜,這把羊毛你薅到了嗎?
    今年以來,包括阿里、美團、京東、拼多多、滴滴在內的頭部網際網路企業,紛紛以投資或成立事業部的方式入局「社區團購,為了快速搶佔市場,燒錢大戰愈演愈烈。有人擔心:網際網路巨頭正在奪走無數賣菜小販的生計。社區團購社區團購在天津開展的情況如何?有了社區團購,消費者還會去菜市場買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