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臺海網
臺海網12月1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孫春燕)不僅菜販,隨著社區買菜熱度的持續升溫,不少傳統實體門店也扛不住了。
昨日,導報記者調查發現,隨著社區團購的買菜風越刮越盛,市場被各種低價平臺用力撕扯,設立於各小區的「團長」忙的快要瘋掉了,可傳統生鮮門店的「蛋糕」卻越來越小,水果店、小菜攤苦不堪言,連一些超市也開不下去了。
社區團購低價搶市真的能夠長久嗎?生意日漸冷清的傳統超市會跟風降價嗎?對此,有業內人士表示,讓子彈飛一會,未來會怎樣還有待市場檢驗。
冷冷冷!有的超市已經歇業小店也喊生意難做
家住廈門源昌鑫海灣的鄭奶奶近日發現,之前她常去的永輝超市,最近突然關門歇業了。「東西比線上平臺貴很多,一天也沒幾個客人,關門是遲早的事。」大門緊閉的永輝超市旁邊,一家小店的店員直言,以前她會常常從這家永輝超市店買打折菜,但自從朋友推了線上平臺買菜,那裡的菜和米油都比永輝便宜很多,還不用自己扛回去,從那以後她幾乎沒再逛過永輝超市。
導報記者調查發現,不論上述永輝超市門店是否因與平臺競爭失利而關門,傳統門店正遭受來自線上平臺的猛烈擠壓,已是不爭的現實。「最近生意確實難做了,原來搞活動的促銷效果很明顯,現在活動還是照樣搞,但似乎消費者不怎麼買帳了。」距離永輝幾十米遠的一家水果店,正拿出新鮮的冰糖橘做活動。服務員表示,「我們的橘子3.99元一斤已經是低於成本了,可線上半斤只要0.99元,完全沒優勢啊!」
上述水果店附近的菜市場上,一位賣菜商販也感嘆,最近一兩個月,生意特別難做,以前送完孩子上學,大多數主婦都會來市場上買菜,現在逛市場的明顯少了很多。「以前大家買菜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現在就是零星買一些做補充,每客單價至少低了一半。」
熱熱熱!社區買菜生意火爆團長忙到沒空接娃
幾家歡樂幾家愁,和傳統門店形成鮮明對的,是正站在風口浪尖的社區團購。「你參與社區團購了嗎?」「有啊,我鄰居在做『叼到家』團長,最近東西好便宜,我跟她買過好幾次呢。」
臨近中午,兩位等待接孩子的媽媽,正在聊著近期在社區興起的線上買菜,一位媽媽表示,自己被鄰居拉近微信群,群裡小程序中各種菜品都非常便宜,一塊錢的蔬菜、0.99元的水果、2.98元十個雞蛋,自己試著買過幾次後,便成了幾乎每天都會下單的老客戶。
如今,在廈門各大小區,像這樣的社區團購遍地開花,隨著各大網際網路平臺趨之若鶩的加入社區團購,線上買菜站上最火的風口。
「今天500多單,忙的我都沒時間接孩子了。」小徐是橙心優選的社區團長,她告訴導報記者,差不多從這個月初開始做橙心優選,剛開始每天三四百單,現在越來越多了,每天幾乎都能過五百,相當於他們小區一半的人在她這裡下單。
全職媽媽小林也是從今年疫情之後開始做「團長」的。她說,這幾個月社區團購特別火,她所在的平臺日單量已經衝到了千萬級別,她每天能有400多單,很多鄰居都是她的客戶,原來大家結伴逛市場,現在大家結伴取團購,當然鄰居們不光從平臺下單日常所用菜品,包括米、油、調味品甚至洗護等生活用品也會買。
跟不跟?先撐著看看再說吧傳統門店多在觀望
毫無疑問,對社區團購「燒錢」補貼的做法,本就「寒意濃厚」的商超零售,現在的壓力更大了,那麼他們會跟進低價策略嗎?「我們目前沒這個打算,關鍵是沒有資本支持,我們也跟不起。」一家本土超市負責人表示,當前商超零售行業競爭態勢發生了變化,但新的嘗試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大型傳統超市這幾年都在虧損,如果還要砸錢下去低價跟風,風險可能會很大,所以他們不會盲目追逐風口。
另一高端社區超市負責人也說,2018年他們就開始做送到家服務了,現在用戶數已有幾十萬,他們的優勢是提供優質的商品和餐食,絕不是低價搶到市場。對於平臺的行為目前只會觀望,不會加入跟風,但平臺補貼也讓他們感覺到了「寒意」,所以他們會從自有品牌中拿出一部分做特價,並提高促銷的力度。「完全沒有應對能力。」個體戶老郭說:「雖然很羨慕別人一天幾百單,但我們也只能觀望啊,現在各大平臺還在打仗,能打成什麼樣子還不好說,所以我們只能先撐著,看看以後有沒有可能成為團購的提貨點。」
業內人士吳先生認為,商超零售經營涉及多個方面,競爭也涉及多方面,傳統商超零售企業不可能全部跟進,平臺也不可能永遠補貼,等這波錢燒完了,等市場檢驗過團購的含金量,零售領域可能會有新格局。
業者聲音
大佬超低價爭市這是不正當競爭
社區團購之所以能獲得主婦青睞,低價是繞不開的最大因素。
導報記者對比發現,相比較傳統超市和便利店,幾家主流社區團購平臺的同款商品,價格上都會更低,對消費者更有誘惑力。
在廈門開了四家便利店的劉先生表示,社區團購這個模式,他本人是認可的,線上預售線下配送,節省了中間物流成本、配送成本等等,老百姓也能從中受到一些優惠。「但是目前的問題是資本大佬們進場之後這種壟斷、高補貼的非正常方式,讓傳統便利店根本招架不住。」
「我認為這就是不正當競爭,以擾亂和打破市場秩序為代價,以攪局獲得生存空間。」一位福建本土超市品牌的廈門負責人直言,社區團購大手筆補貼,是把網際網路的思維拿來做民生市場,對傳統零售業來說就是攪局,對保證民生市場的穩定並不見得是好事。
個體菜商老郭也表示,疫情打破了社區團購和傳統市場的平衡,本土社區團購就借著疫情賺了一筆,導致他們實體店客流量大幅減少。但美團、滴滴、拼多多等資本來了以後,不到兩個月時間本土團購就「死傷一片」。但這和當初滴滴打車一樣,低價不可能成為永久的策略,等燒錢結束了,蔬菜、水果這些必需品,價格還是會回到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