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探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 誰動了誰的奶酪

2020-12-23 中國網財經

  來源:證券時報網微信號 作者:卓泳 唐維

  一般而言,一件商品從出廠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會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等環節,然而,這一傳統的商品流通過程,正在被社區團購這種新業態蠶食。

  近年來,社區團購以產地直銷、集體拼單、合力團購為名,以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實惠的模式深受廣大小區居民的歡迎,也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局。其中,今年以來加速入場的網際網路巨頭,將社區團購推向了輿論的漩渦。

  一方面,社區團購有效對接供需兩端,在降低商品成本和提升流通效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平臺因以低價傾銷的方式擠壓其他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擾亂市場秩序而備受詬病。

  一時間,有廠家發文抵制社區團購,也有零售商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已經發展了兩年多的社區團購為何突然惹來爭議?誰在受益誰在受損?各方究竟在抵制什麼?社區團購是破壞市場秩序還是商業創新?為此,證券時報記者走訪各個市場主體,解讀社區團購背後的爭議。

  動了誰的「奶酪」?

  所謂社區團購,即以社區商鋪店主或小區居民作為「團長」,收集社區內居民的訂單,當商品達到一定數量後,即可以優惠價格團購商品,平臺將在下單後的第二天將商品送達團長,最後由團長在小區分發,或者消費者自行提貨完成銷售。

(圖中為小區門口的社區團購團長正在發貨 卓泳攝)

  這種模式本身沒有問題,但讓社區團購遭受詬病的,是平臺商品的銷售價格低於市場價,因此有觀點認為,線下菜販和商超的生意被搶走,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記者走訪了深圳寶安和南山多個菜市場和社區生鮮零售店。

  「影響不大,一個月可能就少三五百塊錢。」寶安一菜市場菜販王先生對記者表示,自己賣菜很多年了,每天進的蔬菜基本都能賣完。

  多位菜販接受記者採訪時都表示,今年影響生意最大的因素是疫情,而來自社區團購或者生鮮電商的影響不明顯,對於這種新興業態,他們大多持樂觀的心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客戶群體,他們做他們的生意,我們也有多年的積累了,做好我們自己就可以了。」菜販吳女士表示。

  此外,記者分別於上午和下午傍晚時分走訪多個社區生鮮店鋪發現,這些店鋪在上午10點之前的生意都非常火爆,消費者絡繹不絕,銷售員忙得不可開交。到了10點半左右,店裡的商品就已銷售過半。而到了下午6點左右,這些店鋪裡的商品基本售罄。

(小區居民在樓下生鮮店買菜 卓泳攝)

  事實上,這些線下實體店對自己銷售的商品都頗為自信。「我每天早上都要把蔬菜修理一下,挑好了才賣,網上賣菜做不到這點。」上述菜販王先生說。而同時經營線下生鮮便利店和接了兩個社區團購平臺自提業務的劉先生告訴記者:「我店裡的黑毛豬價格比社區團購平臺貴3倍,但每天還是能輕鬆賣完。而我接的團購平臺豬肉訂單很少。」

  記者調查了解到,零售商的上遊企業批發商也並非完全是大眾所認為的、社區團購的直接「受害者」。「我們主要靠送貨,送餐館、送公司飯堂。」南山農批市場蔬菜批發商蔡先生告訴記者,他們有個大客戶是專門給深圳一大型工廠飯堂做飯的,每天都要過來批量進貨,「我們供給零售商的業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我們怕的不是社區團購,而是餐館經營不下去欠帳跑路了。」蔡先生說。

(批發市場批發商正在發貨 卓泳攝)

  記者走訪發現,像劉先生一樣同時經營自己的店鋪和接社區團購自提業務的零售商並不在少數,他們非但不抵制社區團購,還對其持有寬容和開放的態度。「周邊的小店都在做,我不做別人也會做,接團購業務又不耗費成本。」經營零食店的唐先生對記者表示,他今年以來接了4個社區團購平臺的自提業務,之所以增加這個業務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第一,可以藉助提貨業務增加門店的人氣和客戶黏性;第二,幫助平臺推廣商品可以適當增補一些經營收入。而對於是否擔心團購平臺的商品會與自營商品形成競爭,唐先生認為,商品品類不同,客戶群體不同,需求也不一樣,因此不太擔心。

(南山農批市場 卓泳攝)

  被動捲入的價格戰

  零售商不急,上遊的廠家倒是首先起身抵制。據報導,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近日發布《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的通知》,稱近期公司收到眾多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為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銷售現象,甚至個別品項遠低於出廠價,損害客戶利益。而除了華海順達,包括益海嘉裡(烏魯木齊)食品有限公司、新疆天潤乳業銷售公司等企業也都發布類似通知與公告。

  「大的廠商有一套自成一體的分銷體系,這是他們主要的出貨渠道,如果這個體系亂了,流向市場的商品價格就會亂,既損害廠家自身的利益,又沒法向原有的分銷商交代。」宣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郭智勇接受記者採訪時分析稱。而這一切都禍起於正在上演的價格戰。

  社區團購平臺商品的價格有多低?記者打開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發現,自己已自動被平臺抽中了一張40元的新人全額返券,12小時內可以在該平臺免費選購40元的相關商品。而從每個平臺相似品類的價格對比來看,互相之間咬得很緊,以各大社區團購平臺都在賣的當季廣西砂糖桔為例,十薈團賣2.69元/斤,多多買菜2.89元/斤,橙心優選3.18元/斤,美團優選6.57元/公斤,興盛優選7.99/公斤,而在記者所在小區的水果店裡,該品種即使打完特價,也要4.99元/斤。

  需要注意的是,原本商品價格只是略低於實體店價格的老牌社區團購平臺,也不由自主地捲入這場價格戰中。「我們平臺現在的新人專項價格也很低,上架了很多小份量商品,整體價格比以前略降。」娟子(化名)是某頭部社區團購平臺在深圳的首批團長之一,目前已經做了兩年多的團長,經營著一個近500人的小區微信群,生意相當紅火,對於平臺商品價格的變化,她最有發言權。

  「我們平臺上的一些商品是平臺派團隊到產地直接採購的,因為採購量大,所以價格談判和物流成本上都有很大優勢,而且沒有中間商賺差價,所以比零售便宜。」娟子進一步介紹,一般季節性的商品,比如夏天的新疆哈密瓜、寧夏西瓜,現在當季的阿克蘇蘋果、丹東草莓等,都會走產地直採的模式。

  娟子對記者表示,雖然平臺上的商品低於市場零售價格,但經過兩年的發展,平臺已經有正常合理的利潤了,這就證明,平臺並沒有過分地進行補貼和低價傾銷。在她看來,只要平臺合理定價,是不會影響小菜販的生存空間,畢竟實體店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個性化的服務,可挑撿的空間,即使貴一點,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去菜場買菜。「但是如果巨頭瘋狂補貼,有的東西相當於白送,那肯定會對消費者產生吸引力,進而壓縮菜販的生存空間。」娟子表示。

(圖中為小區門口的社區團購團長正在發貨 卓泳攝)

  華南區一家規模靠前的社區團購平臺的大團長陳芳(化名)也非常反感巨頭貼錢打價格戰,「他們現在是在砸錢搶客戶,我們勤勤勉勉做了幾年,也積攢了較好的口碑和客戶群體,但最近好幾個團長跟我說,客戶覺得我們平臺的價格太高了,其實不是我們高,是別人太低了,比成本還低。」 陳芳表示,網際網路巨頭沒進場之前,社區團購平臺和菜市場是和諧共存、各有千秋的,但如今的價差達到了一定的距離,就會破壞這種和平的生態關係。

  巨頭的「算盤」

  據記者了解,今年以來,網際網路巨頭開始攜巨資前赴後繼地湧進這條賽道。而實際上,從上述團長的表述中不難發現,各市場主體真正抵制的不是社區團購這種新興業態,而是由網際網路巨頭掀起的價格戰。

  今年6月中旬,滴滴上線橙心優選,正式殺入社區團購賽道;7月,美團對外發布組織調整公告,成立優選事業部,在3個月內加速擴容團隊;8月底,拼多多推出多多買菜;11月,阿里旗下盒馬在武漢上線盒馬優選;而在近期,京東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湖南興盛優選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另一位社區團購元老十薈團也於11月底完成了1.96億美元的C3輪融資,領投方之一是阿里。

  「社區團購之所以這麼搶手,是因為社區團購是後網際網路時代尚未被瓜分的一塊新鮮處女地。」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對記者表示,網際網路巨頭先後入局社區團購,目的不在於賣菜,而是爭奪最後的C端流量。

  天風證券數據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拼多多的獲客成本為153元/人,阿里為535元/人,京東為758元/人。但如果社區團購平臺推出1元秒殺訂單,平臺頂多補貼3毛、5毛,這樣即使5萬個訂單,最低花費才1500元,獲客成本堪稱地板價。

  在巨頭的社區團購戰中,團長成為其重要的決勝「武器」。「巨頭不僅在虧錢賣貨,還在補貼團長。」娟子說,有些平臺的商品單價太低,團長的佣金也隨之變低,但平臺會給團長補貼,從而增強團長的積極性。

  「他們現在獲取流量和數據,以後就不僅僅是賣菜了,可以向用戶推送其他商品,我們現在也開始上線一些其他生活類商品了。」娟子說。

  社區團購的「碩果」

  「瘋狂補貼」獲取流量,在某個領域掀起一場無硝煙的價格戰,實際上是網際網路企業慣用的「打法」。此前在打車領域也曾經上演這樣的一幕,但如今網約車和計程車依舊能共生共存,且網約車確實能方便大眾出行。因此,在業內人士看來,根本不必擔憂社區團購會搶了菜販和中間商的飯碗,反而,社區團購在有效對接供需兩端、降低成本提升流通效率上的作用可圈可點。

  「社區團購的子彈打完了,菜價八折、九折甚至比菜市場更貴,或者有了起送價配送費,買菜的老頭老太還是會回到菜販的身邊。」宣城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總經理郭智勇撰文指出,網際網路經濟發展這麼多年,絕大部分實物產品的線下交易額都遠大於線上交易額,生鮮農產品非標易損更是難以動搖。此外,社區團購的模式不會榨乾上下遊,因為消費者會用腳投票。

  郭智勇接受證券時報記者採訪時進一步指出,目前生鮮電商平臺年生鮮營業額大部分在200億元以內,即使以每家300億元來計算社區團購業務,10個社區團購平臺大概也就是3000億元的水平,但農產品流通總量大概有6萬億元,所以農產品流通總體還是按照傳統路徑運行。

  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0年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達到720億元,同比增幅112%,2022年中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020億元。郭智勇認為,如果社區團購整體份額能做到萬億級,對整個市場影響就會比較明顯,目前這種千億級的份額,影響不大。但是,他也指出,在一些社區團購比較流行的城市,如武漢、長沙等,菜市場的商販多少會受到影響。如果社區團購是從上遊原產地採購,對批發商的生意有一定影響,不過這種原產地採購所能掌握的品類是有限的,因此大部分商品還是要通過批發市場補貨。

  在郭智勇看來,社區團購最大的益處在於,藉助網際網路的方式收集產銷大數據,從而優化農業生產流通效率。「對社區團購來說,需求聚集以後,對單品的採購量大了,就可以往上遊追溯,與基地、合作社等源頭供應商合作。有了一個穩定的訂單,農業生產不會像目前這麼盲目了。」郭智勇說。此外,對農產品流通來說,以消定運還可以減少無效物流。

  社區團購更應思考如何與產業生態共存

  近期,社區團購這種新興業態在社會上掀起了一陣輿論漩渦,由此也引發了大家對產業生態、供需關係和市場競合的思考。

  首先,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問題,在零售業已經可以做到網上下單一小時之內送貨上門的今天,為何還會熱捧這種需要自己去某個固定的提貨點提貨的零售業態?且這種「復古」的零售業態,還引發了如此多的爭議。

  即買即走或者坐等上門不香嗎?歸根結底,能讓人不計較時間成本和購買體驗感的,只能有兩個原因:第一,商品品質好到無以替代;第二,商品價格足夠低廉。首先,從品質上來看,由於社區團購的商品大多數是生鮮的肉菜水果和柴米油鹽等糧油副食類商品,除了柴米油鹽這種標準化產品之外,蔬菜水果肉類都屬於非標準化產品,非標準化的商品對供應鏈的要求特別高,因此到達消費者手中時的品質總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情況。

  其次從價格來看,記者走訪時了解到,各大社區團購平臺商品的價格的確不同程度低於市場上同款商品正常的零售價格。而低價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部分商品採用全國直採的模式,從原產地直接達到消費者手中,期間不經過任何中間商,從而減少了中間環節產生的成本,因此商品價格比較接近於原產地出產時的價格;另一方面,是因為新入駐的網際網路巨頭採用撒幣補貼用戶的策略,寧願自己虧損也要「讓利於民」,商品價格甚至低於老牌社區團購平臺的價格,也因此在業內發起了一場無硝煙的「價格戰」。

  後者的「價格戰」正是使社區團購被推向風口浪尖的原因。實際上,在這場戰爭中,最受傷的並不是中間的批發商,因為社區團購平臺的許多商品依然需要依靠中間商進貨,批發商依舊有非常大的存在價值。但對於上遊的廠商來說,由於部分社區團購平臺的商品銷售價格甚至低於出廠價,使得商品在社會流通中存在不同的價格,價格體系因此變得混亂,不利於商品價格的穩定和品牌的聲譽,這就不難理解,為何在此次風波中,首先站出來抵制的是上遊的廠商。此外,由於商品價格過低,實體零售商的客戶也會因此被分流。

  但不能忽略的是,任何不盈利的商業模式都走不了多遠,團購平臺取消補貼之後,消費者也會用腳投票。網際網路巨頭用如此激進的方式進駐社區團購,可以看得出其對C端流量瀕臨枯竭的焦慮。眾所周知,流量是網際網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但經歷了多年的發展,網際網路世界的流量入口已經基本被瓜分完畢,要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則要進一步挖掘新的藍海。

  從此意義上來看,我們並不反對網際網路巨頭用技術的手段來推動內部業務的創新和變革,其加速行業的升級迭代也值得肯定。但是,如果通過補貼等方式來擠壓市場中其他主體的生存空間,甚至擾亂市場秩序,不僅不會受到認可,其目光短淺將使其最終出局。

  回到零售的核心要素:合理的商品庫存、有力的供應鏈體系、豐富的商品品種和形態、較強的客戶粘性,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的社區團購還不是最終版本,仍需要圍繞上述核心要素繼續發力。而無論是老牌的社區團購平臺,還是新來的網際網路巨頭自建的平臺,都需要沉下心去思考,如何重構高效的供應鏈模式,與產業鏈上下遊搭建起互信互利的供需關係,畢竟,一個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一個完善的生態。

(責任編輯:王擎宇)

相關焦點

  • 爭議社區團購:「價格戰」下的「新業態」,誰動了誰的奶酪
    證券時報消息,一般而言,一件商品從出廠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會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等環節,然而,這一傳統的商品流通過程,正在被社區團購這種新業態蠶食。一方面,社區團購有效對接供需兩端,在降低商品成本和提升流通效率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部分平臺因以低價傾銷的方式擠壓其他市場主體的生存空間、擾亂市場秩序而備受詬病。一時間,有廠家發文抵制社區團購,也有零售商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已經發展了兩年多的社區團購為何突然惹來爭議?誰在受益誰在受損?各方究竟在抵制什麼?社區團購是破壞市場秩序還是商業創新?
  • 實探社區團購:當新業態遇上「補貼大戰」
    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唐維通常,一件商品從出廠到送達消費者手中,會經過批發商、零售商等環節,然而,這一傳統的商品流通過程,正在被社區團購這種新業態改變。近年來,社區團購以產地直銷、集體拼單、合力團購為名,以減少中間環節讓消費者得實惠的模式深受廣大小區居民的歡迎,也吸引了眾多玩家入局。
  • 價格戰開打:社區生鮮團購誰最便宜?
    生鮮電商在資本的追捧下戰火重燃,社區團購更是異軍突起。但是,細分賽道也在出現新的變化…… 今年六月初,社區團購品牌「十薈團」完成了8000萬美元的C輪融資;七月初,美團發布組織調整公告,將成立「優選事業部」進軍社區團購賽道;七月底,社區電商平臺興盛優選獲得金額約8億美元的C+輪融資(由騰訊領投),投後估值40億美元…… 社區團購領域的熱度,由此可見一斑。
  • 社區團購動了誰的奶酪?最難不是小菜販,有生鮮超市銷量跌20%
    「巨頭的真實目的是爭奪用戶和下沉市場,中國家庭月收入3000元以上用戶有2億到3億的規模,這部分高價值用戶的潛力已經被充分挖掘了,想要挖掘新的用戶和新的消費習慣就要向下移動,這部分人群的價值並不高,但總比沒有好。」灃京資本基金經理吳悅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認為,社區團購的商業模式並沒有徹底跑通,現階段是巨頭用錢買潛在用戶。
  • 社區團購「九不得」新規出臺 社區團購帶來的影響有哪些?
    但指南中也提出,「平臺經營者低於成本銷售可能具有以下正當理由:(一)在合理期限內為發展平臺內其他業務;(二)在合理期限內為促進新商品進入市場等」。記者注意到,南京市目前還沒有出現關於社區團購的行政處罰案例。  12月中旬左右,華海順達、衛龍、香飄飄等部分供貨商給渠道經銷商發通知稱,沒有授權,不得操作社區團購平臺;不允許做單品超低價銷售。  「現在的社區團購大戰,從全國看還是初級階段,但在長沙等地已經進入到了激烈競爭階段。
  • 社區團購陰影下的商超生死局
    對比社區團購的市場規模和國內線下超市合計零售規模,社區團購對整個線下商超的影響仍然有限。如果不是下半年突然爆發的社區團購大戰,商超們今年應該活得相當「滋潤」。疫情期間,由於大型連鎖超市的商品供應能力遠強於零散的小型零售店,因而訂單量激增,進一步搶佔了零售市場。今年一季度,永輝超市、家家悅等商超企業都獲得了遠高於去年同期的業績增速。
  • 社區團購:舊故事和新戰事
    一位資深電商專家在目睹了美團、拼多多、滴滴接連入場社區團購的混戰後,由衷得發出了這樣的感慨,「越來越有風口的味道了。」從今年年初開始,美團優選、多多買菜陸續進入社區推廣,滴滴橙心優選隨後跟進。據自象限實地調研發現,「雞蛋」+「白菜」是社區團購平臺們拉新獲客的兩大法寶,社區地推能多接地氣,就多接地氣,全然沒有了網際網路精英的半分「嬌嗔」。
  • 社區團購走紅:快遞末端網點的新生意
    不過,隨著社區團購在下沉市場的快速滲透,看似與這場「菜籃子」之爭頗有交集但又形成明顯錯位競爭的快遞企業,能否真的靜觀其變?《中國經營報》記者留意到,日前京東旗下眾郵快遞網格站開啟加盟,正式入局社區團購;去年戰略投資社區團購平臺的中通快遞,近期註冊「中通同城」,並牽手來伊份(603777.SH)探索社區團購等新零售模式。
  • 社區團購不是風口,國內外農產品同登大堂,「短兵相接」的前哨戰
    」一場供應鏈的「爭奪戰」,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商業運營模式,挑戰國人的「思維底線」,資本通吃「壟斷市場」的遊戲,到底傷害了誰?圖片來源,實景拍攝網際網路巨頭生鮮電商「社區團購,一場」農批市場供應鏈「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價格戰,低價競爭市場的
  • 社區團購:大勢所趨還是曇花一現?
    社區團購作為當下興起的新風口,帶來震蕩的同時也蘊藏著機遇,對它不可一味否定,也不可一味熱捧。當下巨頭和人們都應回歸冷靜,認真思考如何迎接這一技術賜予我們的新產物,讓它更好地發揮價值,惠及萬家。 巨頭們嗅到了商機,將社區團購看作又一新風口,紛紛入場參戰。
  • 「拼命」奔跑的社區團購
    然而在受到疫情影響的2020年,巨頭們看到了社區團購崛起的機遇,因此國內網際網路巨頭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六家先後在社區團購領域布局。電商老大哥阿里在早期對十薈團投資,出行領域的滴滴率先推出自家品牌橙心優選,之後美團優選、多多買菜也緊隨其後,據天眼查APP顯示,京東和騰訊則是選擇投資興盛優選進行押注,這一場「新流量之爭」也隨之打起。
  • 時評|相信社區團購的銜尾蛇效應
    年初疫情肆虐時,去年開始起步的社區團購,訂單量大增。到了年底,回眸一看,以生鮮為主打的社區團購竟成為最大的風口之一。各路網際網路巨頭紛紛殺入,阿里盒馬的盒馬優選,滴滴旗下的橙心優選,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美團旗下的美團優選等一大批以社區團購為核心的新零售企業殺得硝煙四起。
  • 社區團購的蔬菜水果為何1分錢1斤,是福利還是大坑,一探究竟
    最近社區團購這4個字徹底火了一把,好多消費者都在這個平臺上享受到了各種福利,一斤芹菜1分錢、1斤蘋果1分錢、一斤雞蛋1分錢、五花肉9.9元1斤等等的誘惑促銷讓人眼花繚亂,電商平臺這種賠本換吆喝的營銷方式目的是什麼?社區團購的蔬菜水果為何1分錢1斤,是福利還是大坑,一探究竟!
  • 社區團購血戰空前
    在多方逐鹿背景下,一夜之間,社區團購成為了多個巨頭下半年的「頭號項目」。獨角獸、網際網路巨頭與本地老牌零售企業三方割據並互相試探,拉新優惠、團購優惠、時間都是子彈,「血戰」空前。10月21日,柳青在其微博個人帳號上對上線後增長勢頭一直兇猛的新業務橙心優選以及相關團隊的讚美,釋放了滴滴對於新業務進一步加碼的信號。而從程維的最新喊話和橙心優選的訂單突破來看,未來對於社區團購,滴滴必將投入更多心血。不同於滴滴的突然跨界,美團進軍社區團購則顯得「蓄謀已久」。
  • 社區團購模式的脆弱命門:城市經理、商品採購與團長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業務發展神速,無疑給該行業產業鏈條裡的參與者帶來了巨大的震懾力,秩序混亂醞釀著新機會;但是狂轟亂炸下社區團購模式的弊端仍未解決,脆弱命門也像是對著放大鏡一樣暴露無遺。換言之,到目前為止社區團購仍然是依託於人的新零售業態,所以對於剛剛入局的玩家來說,它的致命缺陷也一目了然,社區團購的組織能力尤其脆弱,體現在以下幾點:1.
  • 社區團購:大佬們的新蛋糕,窮人們的奶酪?
    最近「社區團購」火了,被大家稱為「新零售的最後一公裡」。當我們路過門口便利店時,總能見到超市門口呈列著許多生鮮水果、肉禽蛋品等等。明明並非是便利店的主營,卻依舊成了小區門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各大便利店,甚至是快遞點、文具店等線下門店的老闆紛紛化身「社區團長」,甚至還組建購物群,方便發布促銷新品,提醒到貨領取等。網際網路巨頭加持,社區「燒錢」大戰開始方法沒毛病,手段也很到位。
  • 《天道》:誰動了我的「奶酪」?
    最近,求佛君發現了一本書:《誰動了我們的奶酪》。該書的故事格局與《天道》的道理極其類似!《誰動了我們的奶酪》講述了兩隻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矮人哼哼、唧唧的故事:4隻老鼠一起生活在1個迷宮裡面,一起發現了豐盛的奶酪。但是,突然有一天,這些奶酪全部都消失了!
  • 萬字長文,深度解析「社區團購」
    而如今社區團購的模式,簡單來說,則是一種供貨端+用戶端的雙重整合——社區團購通常以一個社區為單位招募團長,對該社區的居民團購進行負責。在流量端,團長需要組建微信群,在群中對相關產品進行介紹、推廣;在產品端,團長負責在承接點理貨、售後等服務。從這一點上說,這一場熱鬧非凡的社區團購,似乎是一種「新瓶裝舊酒」。
  • 社區團購等新業態四面夾擊 傳統商超成「原始部落」
    2020年,社區團購異軍突起,一時風生水起。  多方夾擊下,那些紮根社區多年的傳統商超正日漸「消亡」。  「進擊的巨人」倒下了  在廣州土生土長,與父母一起生活的白領李珍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列一張購物清單,挑一個天氣晴朗的周末,和家人一起到超市裡選購。逛超市是李珍跟家人為數不多的家庭活動之一。
  • 團長拒當炮灰、廠家公開討伐, 他們為什麼抵制社區團購?
    前幾天還是資本熱捧,巨頭們蜂擁進場,價格戰打得如火如荼,突然就被人民日報發表評論點名敲打,一些供貨商站出來旗幟鮮明地抵制,國家反壟斷的重拳砸下,一時間輿論發酵,社區團購好像成了洪水猛獸。誰在抵制社區團購?要回答這個問題,先得搞清楚,社區團購到底在搶誰的生意。賣菜的小攤小販和菜市場肯定是首當其衝。現在社區團購的核心品類是生鮮(蔬菜和水果),生鮮是剛需且高頻,平臺無一例外都是用生鮮打頭陣,起到了很好的引流效果。這也是為什麼突然所有巨頭都在「賣菜」。但生鮮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