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社區團購」火了,被大家稱為「新零售的最後一公裡」。
當我們路過門口便利店時,總能見到超市門口呈列著許多生鮮水果、肉禽蛋品等等。明明並非是便利店的主營,卻依舊成了小區門口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各大便利店,甚至是快遞點、文具店等線下門店的老闆紛紛化身「社區團長」,甚至還組建購物群,方便發布促銷新品,提醒到貨領取等。
網際網路巨頭加持,社區「燒錢」大戰開始
方法沒毛病,手段也很到位。
但是,社區團購真的能夠興起,並非這麼簡單,更有諸多網際網路大佬加持布局。
新興社區電商興盛優選,一出手便搶奪了三四線城市市場,甚至完成了縣鎮農村的覆蓋布局,背後有今日資本領投。
橙心優選,是滴滴旗下的社區電商平臺。
還有美團推出的美團優選,拼多多推出的多多買菜等等。
因為眾多大佬布局,「社區團購」如今已然硝煙瀰漫,競爭激烈。因為有資本注入,所以社區團購又出現了此前常見的「燒錢大戰」。
新用戶1分錢買1斤橙子,1分錢買胡蘿蔔等是不是已經很有誘惑力?不僅如此,拉新更有現金紅包,此外團購平臺上還常有打折力度極大的商品,許多生鮮菜品的價格也遠低於周邊菜場、超市的價格。
總而言之,社區團購,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社區團購短期優勢明顯,那長期呢?
站在普通吃瓜用戶的角度上,大家都會去想,社區團購興起,對自己到底有沒有好處?
從短期來看,優勢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實惠。團購平臺上生鮮價格普遍較低,再加上「滿9-3」「滿50-15」等類優惠券的加持,儼然有多買多送的態勢。
第二:便利。之前買菜常需要到菜市場或大型超市去,但是現在下單後,只需要到小區附近的「自提點」(便利店、文具店、快遞點什麼的),下班回來的時候路過就能拎回家,簡直不要太便捷。
第三:新鮮。這一點勉強算得上,倒不是說團購的生鮮菜蔬就一定比菜場的更新鮮,只是對用戶來說,他們可以「即吃即買」,想到吃什麼,就買什麼,不用再去菜場買菜屯菜。
然而從長期來看呢?還會有優勢麼?
我們從團購大戰的身上,就已經看出了端倪。
之前共享單車「小黃」與「小紅」為搶佔市場份額將燒錢這項運動進行到底,可結果呢?長租房也在各大城市之間展開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可結果呢?
由此看來,社區團購到最後極可能會出現一個局面:
附近小攤小販少了,社會上的打工人多了。
去菜場的人少了,每日運動的步數也少了。
而等到真的燒錢熬到最後,沒了競爭對手,一個人便能吃下一個蛋糕時。那這個蛋糕到底是蒸著吃,煮著吃,還是烤著吃,涮著吃,不都自己說了算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