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漢雙語錦旗送給朱巍教授團隊
8月初,就在華山醫院神經外科血管組高年主治醫師李培良作為上海市2020年「組團式」援藏醫療人才,啟程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前,遠程隨訪了青海藏族小患者東格措的情況,得知小姑娘恢復順利,李醫生說,他安心了。
這令人牽掛的故事其實要從去年年底說起。
2019年底,青海藏族女孩東格措在上課時突發劇烈頭痛,經檢查發現是蛛網膜下腔出血。這種出血大多數由顱內動脈瘤破裂引起,相當兇險,死亡率極高。但當地沒有實施血管造影明確診斷進而及時救治的條件,小姑娘家人心急如焚。
聽說了小患者的情況後,援青幹部王全有副縣長了解到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作為國際知名的醫療團隊,具備極為豐富的診療經驗,於是通過華山醫院醫務處王惠英處長第一時間聯繫到了神經外科朱巍教授。朱巍在得知小患者的情況後,馬上為她開闢了綠色通道,安排小姑娘儘快入住華山醫院虹橋院區,並馬上完成了血管造影檢查。
令人揪心的是,血管造影發現小姑娘的腦動脈上有兩枚微小寬頸動脈瘤,一枚基底動脈頂端動脈瘤位於腦幹前方,導致開顱手術暴露極其困難,且手術風險極高;採用介入手術的方式,手術難度相對較小,但存在患者今後需要長期口服抗凝藥物的問題;而另一枚動脈瘤位於脈絡膜前動脈旁,此動脈受到影響會引起患者偏癱,開顱手術對保護血管更為有力。
兩枚動脈瘤、兩種治療方式,意味著患者可能要接受兩次手術的創傷,並且面臨著在分期手術等待期間動脈瘤再次破裂的風險,以及今後長期抗凝治療帶來的出血風險。
無疑,小患者的救治面臨重重困難。
在匯報給神經外科主任周良輔院士後,周良輔立刻組織全科大討論,確定了周密的手術方案,決定對可能引起出血的動脈瘤先進行開顱夾閉,而對位置更深的基底動脈瘤進行探查,如果條件允許,一期夾閉兩枚動脈瘤。
這一超高難度的手術在朱巍的主刀下進行,術中發現位於基底動脈頂端的動脈瘤不但位置深,並且在其背面有多根細如髮絲的穿支血管供應腦幹生命中樞,而那枚破裂的動脈瘤就位於手術器械的操作通道上,稍有不慎就會引起術中動脈瘤破裂大出血。憑藉精湛的手術技藝,朱巍細緻耐心地將所有穿支血管完整無損地游離後,成功將這枚最難處理的動脈瘤夾閉。隨後,另一枚動脈瘤也得到了妥善的夾閉治療。
原本需要接受兩次手術的小姑娘,在朱巍團隊的努力下,一次手術就全面完成了治療,不但減少了患者的痛苦、節省了手術費用,而且小患者今後無需長期抗凝,完全可以回歸正常的校園生活。
得知手術結果後,淳樸的小姑娘父母激動之情溢於言表,特地從當地定製藏漢雙語的錦旗贈送給醫護團隊以表感謝。「醫德高尚,醫術精湛,扎西德勒」,朱教授團隊及虹橋院區105C護理團隊鄭重地接下了這份來自高原的厚重情意,祝願小患者早日康復重返校園。
華山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周良輔院士的帶領下,與西藏、新疆、雲南等邊疆地區人民的情誼由來已久,不僅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成立了周良輔院士工作站、多次選派醫療專家積極參與援邊醫療幫扶行動,帶動當地醫療水平的提升,與少數民族百姓結下深厚友誼;也在服務來自全國各地乃至國外患者的同時,積極為邊疆地區的困難患者開闢綠色通道,提供及時、便捷的高水平醫療服務。
編輯:儲舒婷
責任編輯:唐聞佳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圖|華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