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在兩個小時內的觀影過程,足以留下令人一生難忘的體驗,世界上震撼人心的作品數不勝數 ,《綠裡奇蹟》是20年前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裡,其中一部讓影迷刻骨銘心的作品。
電影背景
電影改編自史蒂芬金1996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據說創作靈感來自於1944年發生的一樁殺人案。電影講述了一名黑人男子被冤枉殺人而面臨死刑,讓人心酸流淚的故事背後,批判了種族歧視所帶來的惡果以及人性在死亡面前所體現出的渺小。現實中的案件同樣令人心碎,坐上電椅的受害人只有14歲,死後70年才沉冤得雪。
電影簡介
1999年上映的《綠裡奇蹟》,講述黑人男子John Coffey,被控因殺死兩名白人女童而被判死刑,進入監獄等待行刑的過程中,獄警Paul於其他同事與之相處之下,發現這名外表壯實兇惡的壯漢,卻有著比任何人更要慈悲的心靈,而John具有治癒疾病的超能力,他治好了讓Paul痛不欲生的膀胱炎,更讓獄長太太的腦腫奇蹟般的瘤消失。
事實上John並沒有犯罪,當時出於好心去拯救被殺死的女童,卻發現自己已經回天乏術,其他人看到他抱著女童失聲痛哭,因為深受種族歧視的膚色便被認定成為兇手,成了真兇的替罪羊。最後,John終究還是坐上了電椅,受過John治療的獄警Paul,奇蹟般的活了108歲高齡,還擁有與其年齡不符的年輕外貌,但對他來說,活得太久反而讓他看著家人朋友一個個去世,這種生離死別的折磨可能也是對John執行死刑所帶來的懲罰吧。
真實事件
在現實中1944年,14歲黑人少年George Stinney是史上最年輕的死刑犯,當年被指控謀殺兩名白人女童,分別7歲及11歲。據了解,審訊僅僅進行了一天,全白人的陪審團只花了10分鐘便斷定George Stinney有罪,並立即判處死刑且拒絕所有上訴。最終在1944年6月16日,還未滿15歲的George Stinney在電椅上結束了自己的花樣年華。
有人指出警察在拘捕George Stinney後,聲稱他很快便承認了所有罪行,但是審問過程卻全無記錄,根本就是來了個死無對證,警方指George Stinney在案發當日曾經向11歲死者提出性行為要求遭到拒絕,見她逃走便起了殺心,連同7歲女童一起遭受了毒手。在40年代的美國社會,種族歧視問題仍然十分嚴峻,當市民得知George Stinney殺人後,表示要動用私刑,George Stinney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被解僱並被強迫搬離家鄉,George Stinney在死前都未曾再見家人一面。
翻案過程
本事件一度引起社會高度關注,美國有色人種協會,曾向當時卡萊羅納州州長請願,指George Stinney年紀太小,要求撤回死刑改判終身監禁,然而一切都徒勞無功。在2004年時隔60年後,歷史學家George Frierson開始研究這樁案件,歷經長達10年的資料搜集,他與律師向法庭申請翻案,指出當年審訊過程中,法官並沒有收集過任何證據也沒有法庭記錄,在一個極不公正的環境下,就對George Stinney判處死刑。在2014年12月,在沒有重新審訊下,法官決定撤銷George Stinney的罪名。
種族歧視在很多影視作品中都曾有過表現,而現實因為種族歧視引發的悲劇更是不勝枚舉,14歲George Stinney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值得慶幸的是在70年後George Stinney沉冤得雪,不幸的是George Stinney生命永遠定格在了14歲,就算已是清白之身也無法在享受美好的人生。
種族歧視是根據種族和民族特徵,劃分的社會地位和法律地位,限制並侵犯其他種族的權力及自由的現象,在我國沒有種族歧視。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56個民族在文化上相互交融,所以我國對文化包容性非常強大。但是在早期因為刑偵手段落後及地處偏僻的原因,也會出現誤判的案件,胡格吉勒圖案件就是典型。不過現在隨著刑偵技術手段不斷加強,案件審理流程的不斷完善,現今社會誤判的案件原則上很少發生。而我國講究的人人平等,也不會存在種族歧視的問題,當然現今還存在一些所謂的地域黑,不過這種現象恰恰顯示出了這個群體的鼠目寸光,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身在國外會說我是一個中國人,在國內會說我來自某某省份。地域黑的存在反映了這一人群的目光短淺高度不夠,其實這一人群真的很可憐,甚至可悲。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真相永遠也不會埋葬在時間的長河裡,所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