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的原配妻子在廣東苦等十年,晚年的他卻在香港和上海女子同居

2020-12-24 孤風婉史
葉問老年時代的照片

當張家的三小姐張永成嫁給葉問時,誰也無法料到,這段婚姻竟是她一生苦難之始。溫婉美麗的張三小姐,在這段與葉問相伴的漫漫人生路中,飽受折磨,經歷了喪女之痛,苦苦等待葉問十年;最終,疾病纏身的她帶著對丈夫的思念離世,令人扼腕。

二人的美滿婚姻

在電影中,葉問身形瘦削,身著一襲長衫,沉著的目光中透著些許堅毅。而在廣東省佛山市羅村孝德湖公園的門前,也有一尊真人大小的葉問銅像,擺出詠春的姿勢,仿佛下一刻就會變招,令人心中既敬且畏。無數個刻苦練習、對著木人擊打的夜晚,成就了我國著名的"詠春"拳法武術家,葉問。

生於1893年,葉問的家族在佛山當地可算富貴,供得起小輩出國求學。16歲時,葉問奔赴香港,結識了他的師父—梁碧,踏上了學習詠春拳的漫漫旅程。而後,葉問又前往日本留學,卻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被日方驅逐出境,回到了佛山。這也是為什麼葉問一向對日本人沒什麼好感的原因。

葉問照片

求學之路不成,葉問秉持著立業成家的念頭,在親族的安排下,與張家的三小姐張永成結為夫妻。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這對新人都十分般配。

張家在佛山當地是名門望族,與桑園葉家家世相配。葉問清瘦出塵,張永成不僅美麗而溫婉,還頗有學識,知書達理。二人的婚後生活十分和睦,宛如一對璧人,過著蜜裡調油的日子。然而,對於張三小姐來說,這段短暫的幸福生活並沒有持續太久。

佛山巨變,流離貧困

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沒有哪一個家庭能夠獨善其身,即使是名門望族也並不例外。1938年10月,廣東佛山淪陷,無數百姓流離失所。

而葉問及其家庭所遭受的苦難,遠非《電影》中那般輕描淡寫。現實生活中,葉問屢次拒絕為日本軍隊效力,也沒有其他的經濟來源,全家常常忍飢挨餓,境況十分悲慘。

葉問第一代傳人李小龍照片

實際上,在戰爭來臨前,這個家庭多是依仗家族的接濟。在妻子張永成的眼裡,葉問是一個堅毅有主見的男人。作為傳統的中國女性,她一直默默支持丈夫的決定,二人很少吵架。

佛山淪陷後,葉家也迅速衰敗下去。原本有著幾百口人,卻在紛飛的戰火中縮減到了十幾個,令人不得不感嘆戰爭的殘酷。

而寄身於葉家的葉問與張永成夫婦,境況則更為悲慘,張永成的兩個女兒竟被生生餓死。對於一個母親來說,失去自己的孩子是莫大的痛苦。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們,很難想像那時的張永城,是如何適應從富貴人家的小姐到親生骨肉被活活餓死的巨大落差,是如何忍受饑寒交迫、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

葉問第二代傳人照

與丈夫共渡難關

命運並未將這位溫婉的女性壓垮,反而使其更加堅強。佛山淪陷的黑暗年代,張永成與葉問相伴,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根據歷史記載,葉問這一生,幾乎從未依靠上班來賺錢。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練習詠春拳法、與同好們交流切磋拳技上。可見 ,家中的貧苦,與此事也有一定原因。

葉問在年輕時,依靠家族的支持,廣結好友、四處閒遊以打發時間。彼時當地曾流傳過"鬥雀"的遊戲,即拎著家雀與野的雀鳥比鬥叫聲,家雀與野雀相爭,籠內籠外鳴聲一片,十分有趣。葉問曾一度迷戀"鬥雀",常常結三五好友,相約鬥鳥。無怪其子葉準評價父親:"年少輕狂,玩雀閒遊。"

然而,張永成並未怨懟葉問。對內,她既負責打理家務,又負責教養子女,將家中打理得井井有條,是一位非常稱職的母親。對葉問,她也是事事順意,儘量避免與丈夫發生爭吵。

野生山雀圖

二人的日子雖然過得貧困,卻十分融洽。或許,在被生活蹉跎之後,她仍是那個溫婉優雅的大家小姐。而葉問,也仍是那個心中只有詠春的武術人

葉問也曾依靠詠春拳法,為家庭帶來支撐。佛山當地的聯昌花紗廠老闆周清泉是葉問的好友,其子周光耀也非常熱愛詠春拳。在得到父親的同意後,周光耀正式拜葉問為師。在葉家艱難的年代,周清泉曾多次向葉問夫婦伸出援手。

精湛的武藝,不僅徵服了周光耀,也徵服了時任警察的餘耀。二人發生爭執後,葉問以武藝對抗,使得餘耀心服口服,成為葉問的知交好友之一。或許,這就是葉問的魅力,也是詠春拳法的魅力。在妻子的眼中,葉問永遠是那個能夠保護自己、光明磊落的男人。

詠春招式圖

此間訣別,竟是最後一面

二人攜手經歷了喪子之痛、流離失所,終於迎來了光明的年代。然而,等待他們的並不是幸福的團聚,而是又一次離別。1949年,為求生計,葉問只身前往香港,想要憑藉一身本領在這裡紮下根。但是,這件事並非那麼容易。

生計窘迫時,葉問連喜愛的足球賽都看不起,令攜帶兒女前來香港奔赴葉問的張永成十分痛心。為了減輕葉問的經濟負擔,張永成提出,自己先回到佛山。很難想像這位柔弱的女性,在作出與丈夫分離的決定時,內心承擔了何等的痛苦。最終,葉問沒有拗過他的妻子,張永成離開了香港。

詠春傳人合照

孤身在外的葉問,生活無人照料,變得更加艱辛,仿佛又回到了食不果腹的那段時光。有一日,葉問竟餓暈在街上,被好心的路人送往醫院。

醒來後,葉問神思恍惚,一問三不知。此刻的他,滿心皆是宿旅在外的悲涼。幸而詠春拳法尚在,不久之後,葉問便在好友李民的幫助下,開設了詠春拳法的教習班,以此謀生。

而另一邊,忍耐離別之苦、回到佛山的張永成聽聞葉問暈倒,內心十分焦灼,期盼葉問能夠早日康復,一家人能夠相聚在一起。

張永成劇照

或許是造化弄人,當葉問的經濟狀況逐漸穩定時,廣州與香港之間的交通被切斷,與葉問團聚的希望變得十分渺茫。一生大起大落、飽經苦難的張三小姐張永成並未絕望,而是在等待中逐漸變得平靜,不過香港寄回的匯款,並不能安撫她與丈夫葉問天各一方的受傷心靈。

與葉問分別十多年後,張三小姐在饑寒交迫中離世。她可能從未想到,奔赴香港又回到佛山,竟是她與葉問的最後一面。丈夫在葉家花園內擊打木人、練習拳法的身影猶在心底,那砰砰的聲音,仿佛還迴響在她的耳邊。

相關焦點

  • 葉問後半生流落香港,與一個上海女人同居,結髮妻子在廣東苦等十年
    若真的如此,那麼葉問的結髮妻子張永成又為何在廣東苦等葉問十年,最終孤獨而終……門當戶對,富富聯姻葉問出身於當年佛山的富貴人家,16歲的葉問前往香港留學,在留學期間,他經人介紹認識了武術家梁碧,從此開始學習詠春拳的一生。
  • 葉問與張永成:彼此分隔兩地後,葉問和一名上海女子同居
    電影《葉問》的熱播,讓葉問成了許多影迷心目中的大英雄。確實,如果一個人不僅能夠為了民族正義,又能閒來沽酒種花,與妻子倚窗畫眉,怎能這怎麼不讓人對他傳奇的一生心嚮往之呢?藝術是源於生活的,但是葉問夫婦真如電影裡所演繹的那樣完美麼?
  • 真實的葉問真怕老婆?跑香港後,娶上海女子,張永成在老家苦等10年
    葉問十六歲時,前往香港求學,在這裡,他遇到了另一位永春派宗師梁贊,這梁贊,與陳華順是同門師兄弟,此後便跟著梁贊學習詠春拳。 在葉問成年後,便娶了妻子張永成,古人講究門當戶對,這張永成,也不是普通女子,她的其中一位長輩,便是支持維新變法的外交官張蔭桓。
  • 葉問流落香港後和情人同居,髮妻卻在廣東苦等10年
    初看之下,葉問的確擔得起錚錚鐵骨的一代宗師頭銜。儘管如此,電影畢竟是電影,與現實還是有很大的出入。真的葉問其實不像電影裡說得那麼大義凜然,事實上,他很可能一輩子都沒和日本人交過手。據葉問兒子葉準的敘述,當年日本憲兵佔領廣東佛山時,是想找葉問比武。可是葉問拒絕了,為了怕日本人到處找他,葉問還跑到鶴山沙平躲了一陣子。
  • 葉問後半生窮困潦倒,卻拋棄糟糠之妻,在香港與一女子同居10年
    葉問是廣東南海佛山人,他的父親在香港文鹹街經營南北行生意,而葉家在佛山一直都是名門望族,整個培德裡都是葉家的,所以葉問早年的生活條件非常好,他也自稱四十歲之前靠的都是祖宗留下的財產。葉問,我們都知道他是詠春派的一代宗師。大多數人對他的了解大半都來自甑子丹在熒幕上留下的表演。
  • 葉問髮妻為支持其事業,在老家苦等10年,殊不知丈夫已另有孩子
    在電影《一代宗師》中葉問的原配妻子張永成死後,葉問有一段內心的獨白,他說:「我踏出這一步的時候,我以為有一天我還會回來。想不到那次是最後一面,從此我只有眼前路,沒有身後事,回頭無涯。」周清泉當時來了一家網紗零售店,看到葉問家中如此艱難,周清泉慷慨的開始接濟葉問。日子無疑是清苦的,但是再苦的日子裡,張永成也努力的陪伴著葉問,為他操持家務。張永成用她全部的溫暖去照亮了葉問那段漫長的艱苦歲月。為什麼能夠在苦難中依舊堅持,大概是因為愛的太過深沉。
  • 葉問妻子張永成——愛情這樣該多好
    作為動作片經典系列,甄子丹版的《葉問》無疑是很成功的。2019年的《葉問4》迎來大結局,一代傳奇宗師走完他的一生,也為這部經典畫上句號。從《葉問》第一部上映,影片中「我要打十個」引發愛國熱潮,到《葉問4》晚年徵戰美利堅,揚中華武術之威,正義感和愛國情懷貫穿始終,一代宗師形象表達的淋漓盡致。但今天我們想說說他的妻子張永成。從《葉問1》到《葉問3》,女主張永成一直陪在葉問身邊,直到患病去世,他們的愛情故事感人至深。
  • 原配陪他14年,續弦妻子陪他35年,他晚年卻說:只有髮妻配做妻子
    原配陪他14年,續弦妻子陪他35年,他晚年卻說:只有髮妻配做妻子今天要講的這個人是梁漱溟,他一生有過兩段婚姻,他理想的生活就是相敬如賓細水長流的過一生,可她的髮妻只陪了他14年就去世了,與第二任妻子一起生活了35年,俗話說日久生情,梁漱溟與第二個妻子一起生活了這麼些年,感情應是不差的
  • 葉問的2個女人都因癌症去世:一個獨守空房一生,一個終生沒名分
    ,完全是靠自己的親戚朋友接濟,其中一家名字叫做聯昌花紗廠的企業,公司老闆周清泉是葉問的好友,在他的幫助下,葉問勉強渡過了難關,而到了1948年,葉問決定前往香港謀生。抵達香港的葉問,同樣也不容易,一次他走在大街上,竟然因為飢餓所暈倒。當被路人送到醫院之後,醫生在葉問的口袋找到了朋友李民的電話號碼,撥通了電話。
  • 一代宗師葉問二兒子葉正年初一病逝 享年83歲
    香港媒體向葉正大哥葉準求證,葉準說:「他昨晚11:00走,在法國醫院,他老婆和子女在處理,我們都在等消息。」同時,葉準表示葉正病了很長時間。今天香港詠春體育會主席李煜昌在社交平臺悼念葉正師傅,「懷著悲痛的心情宣布一個消息,師傅葉正昨晚已安詳離世。」
  • 真實葉問與他的子女們
    葉問其本名為葉繼問,是廣東佛山人氏,在家族中排行第二,祖居於佛山福賢路,號稱「桑園」,為佛山一大家,桑園內佔地甚廣,大屋連綿達數條街位,大門在左側,為佛山著名的茶樓「桃園居」,隔鄰為全佛山最著名的餅食店「公興隆」,該店以芝麻餅見稱。「桑園葉姓」在佛山,可說是無人不知。
  • 千萬別被甄子丹演的葉問給騙了,真實的葉問絕對能夠顛覆你的三觀
    16歲便來到了香港謀求發展,後來又回到了內地,那會還沒有戰爭,葉問的日子也算得上不錯的,到了抗日戰爭爆發之後,他的所有田地都被小日本給搶了,他瞬間淪為了貧農,可沒想到抗日戰爭結束了,他卻灰溜溜從佛山逃到了香港,而且並沒有帶自己的家人前往,只把自己的女兒帶過去了。
  • 張織雲晚年悽涼一幕:20歲成為影后,與茶商同居,晚年流落街頭
    十裡洋場的夜上海是她最想去的地方。張織雲是上海第一代影后,也是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最強女皇。曾經的她光鮮亮麗,晚年的她足夠失魂落魄。張織雲出生在廣東,後來由養母帶到上海生活。張家共有四個女孩,她出生後僅三個月,父親撒手而還,離開人世。
  • 葉問有2個老婆?揭張永成病逝真實內幕
    當時很講究門當戶對,葉問母親家裡是官宦,是滿清歷史上一個很有名的改革派也是當時佛山最有名的大戶人家。而葉問父親雖然家裡有點錢但畢竟沒功名,按理是「配不上」葉問妻子的。張永成是葉問的第一任妻子,在張永成死後在香港又娶了一個上海女人,生了一個兒子,叫葉少華。這一點很少資料能夠查到,就算是葉問的兒子葉準也不怎麼回憶,因為過去的就是過去,我們一直喜歡是葉問和原配大家閨秀妻子張永成!據兒子葉準所稱,張永成是一名中國傳統女性,凡事遷就丈夫,與電影《葉問》內的形象頗有不同。張永成是清末支持維新變法的外交官張蔭桓的後輩親屬。
  • 何慶魁:捧紅趙本山,高秀敏和他同居多年沒名分,原配死在他懷中
    在斟酌之後,他決定與妻子坦白:我們離婚吧,我離不開高秀敏!妻子張豔茹作為陪他從苦日子到如今過上好日子,自然不會答應離婚。可儘管如此也沒有抵擋住他遠離家庭同高秀敏同居!2005年,高秀敏去世後,除了何慶魁傷心難過外,就連原配妻子也痛哭不止。
  • 《葉問4》是香港電影最後一戰?
    再想想近十年,能稱得上算是系列動作片的大概有且只有一部《葉問》吧。片中將故事設定在1935年的廣東佛山,那時的廣東早期武風盛行,各門各派廣納門徒,而葉問雖然武藝了得,但十分低調。外地人入鄉並不容易,葉問為了生計在陽臺開班授拳,但卻受到香港本地武行的排擠。在這一部中,黃曉明飾演葉問徒弟,甄子丹和洪金寶兩代武打明星的對打成了影片的亮眼之處。
  • 葉問妻子張永成結局?葉問的兒子葉準
    民國電視劇《葉問》現已播出,在第一集中演到佛山大俠於鳳九大戰付紅毛,葉問想拜於鳳九為師,於鳳九不收葉問為徒,但答應教他武功。因為於鳳九已經明白,藏於民間的找錢華才是是真正的高手!那麼最後他是否收葉問為徒了呢?葉問的師傅又是誰呢?於鳳九所說的找錢華其實就是陳華順,是詠春高手,也是葉問的第一個師傅,是南海拳王梁贊的得意弟子。
  • 他將8個娃留給原配撫養,自己和小妾遠走他鄉,晚年過得艱辛悽涼
    自古男人皆多情,納蘭性德的詩句大概可以概括風流畫家張大千晚年悲惋惆悵的心情。俗話說,古有唐伯虎,今有張大千。著名畫家張大千除了給中國畫史乃至世界畫壇留下永恆的瑰寶外,他的風流韻事更是給後人留下了說不盡的街坊趣談。他曾將8個孩子都留著原配妻子撫養,自己與小妾遠赴國外,連妻子最後一面也沒有見到。
  • 《葉問3》和鶴山,不得不說的故事!
    坐好啦~《葉問3》以葉問晚年為背景,講述葉問落入種種困境後通過自強不息最終成為一代宗師的歷程。影片中,由甄子丹扮演的葉問在香港開宗立派,將博大精深的詠春武術套路,拆解成一個個簡單通俗的動作。梁贊是鶴山市古勞人,晚年落葉歸根回家鄉後,不斷鑽研和改進詠春技藝,把自己畢生武藝濃縮成精華,提煉出十二路散手拳法,即古勞詠春,從而將詠春拳發揚光大。
  • 李小龍跟葉問都打不過他!《葉問》系列回顧|十大高手評比|
    對於從小看李連杰、成龍、元彪、洪金寶這些武打明星電影長大的我們來說,甄子丹的《葉問》絕對是近十年來最令人印象深刻並且值得喜愛的武俠片。《葉問3》系列不只口碑票房都非常好,更是帶起了一股「詠春」熱潮。《葉問》四部曲基本上追隨著男主角葉問的腳步。敘述他從原本的佛山望族,到因為戰亂避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