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作為一部反腐劇來看,其中的人物關係從一開始的錯綜複雜,到漸漸水落石出,56集的中場劇把30-40歲年齡段的人迷得牢牢的。這部劇除了」反腐「、」正義「、」社會「、「民眾「和「家庭「之外,處處暗藏推理術和心理戰。今天,我們就以小說推理家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一本《小說面面觀》來剖析其中的圓形人物&扁平人物代表。
P.S. 小頑子有個愛好,就是看電影和連續劇之後,總喜歡要做點劇評、查點相關資料、做點自由聯想。後來發現這個愛好如果能堅持下來對寫作幫助很大,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試試。
小說和電視的開始:北京某部委下設某處處長趙德漢的住處、辦公地點遭到檢察院反貪部門郭亮平的搜查:
「這是一套常見的機關房改房,七十平米左右,老舊不堪。家具像是趙德漢結婚時置辦的,土得掉渣,沙發的邊角都磨破了。門口丟著幾雙破拖鞋,扔到街上都沒人拾。衛生間的馬桶在漏水,隔上三兩秒鐘「滴答」一聲。廚房裡的水龍頭也在滴水,但這似乎不是漏水,而是特意偷水。證據很明顯,水龍頭下的臉盆裡積了半盆不要錢的清水。」
這樣的形象如何能和兩萬多元的贓款聯繫起來?我只能說侯勇富的演技實在太到位。
說完了反面的角色,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正面形象。他就是廣為大眾喜愛的「達康書記」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
作者通過很多內聚焦的心理描寫,表現了李達康對仕途升遷的渴望,步步盤算,甚至不惜因此犧牲多年的婚姻。這類「清官」形象,在中國的小說中是不多見的。例如,書中描寫達康書記在奔赴一個拆遷現場時,對於「拆」還是「不拆」複雜的心理動機:
「李達康如果反應遲鈍,他也不叫李達康了。他立即清醒過來。這個陳巖石看來還真不好惹啊!H省趙立春的時代畢竟過去了,沙瑞金又是剛剛從中央空降過來的同志,誰也摸不清他的底細。陳巖石年逾八旬,屬於父輩領導,沙瑞金書記年輕,誰知道他們之間是什麼關係?莽撞行事說不定真會踩上地雷。李達康希望新省委書記注意他的強大政治存在,那就不能忽視新省委書記更強大的政治存在。」
這類人物塑造的方式,我們可以從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中尋找到理論的支撐,他曾經提出過「圓形人物」的概念,正是強調小說人物應該避免臉譜化,而應具備複雜和豐富的特質。我們將福斯特相關理論摘錄在下面,供各位參考。
扁形人物在17世紀被人叫作「體液性人物」,現在他們有時被稱作「類型性人物」,有時又被稱作「漫畫式人物」。這個類型裡的那些性質最最純粹的人物,是作者圍繞著一個單獨的概念或者素質創造出來的。如果他們的言行表現出一個以上的概念或者素質的話,他們就會讓人發現,其形象正處在朝圓形發展的那條曲線的起點。
扁形人物的一大優點:不管他們在小說裡的什麼地方出現,都能讓讀者一眼就認出來——讀者用的是感情之眼,不是用只會注意人物的姓名重複出現的那雙視覺之眼。
扁形人物的第二個優點:讀者容易在事後把他們回想起來。他們在讀者的記憶裡歷久常新,因為他們並不隨著環境的改變而有所變化。他們歷經坎坷,卻依然故我。這一特徵使讀者回想起來深感寬慰。而且,把這些扁形人物創造出來的那本小說,縱或會在讀者的頭腦裡變得印象淡薄,這個特徵卻仍然會使那些人物本身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留在讀者的心裡。
我們必須承認,就塑造人物的成就來說,扁形人物本身並不和圓形人物一樣地巨大。而且我們也得承認,扁形人物被塑造成為喜劇性角色的時候最為出色。嚴肅的或者悲劇性的扁形人物往往惹人生厭。如果他每次露面的時候都得嚷嚷「復仇!」或者「我的心在為人類的不幸而流血!」或者無論他的什麼口號的話,我們的情緒就會立即沉落下來。
一部內容複雜的小說,往往既需要圓形人物,也需要扁形人物。他們互相碰撞的結果,要比道格拉斯先生所暗示的更加正確地接近生活。
關於正宗的圓形人物定義不必贅述。我現在列舉幾個小說中的圓形人物,用他們來檢驗這個定義。
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圓形人物——以《威尼斯商人》和《紅字》為例
威廉·莎士比亞在他的一生中塑造無數多個經典、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哈姆雷特、夏洛克和福斯塔夫並稱為莎士比亞三大典型形象。約翰·威爾遜曾稱夏洛克問題為:「莎士比亞戲劇中除哈姆雷特之外,最令人困惑的性格問題。」
提到夏洛克,我們就會聯想到他的貪婪、吝嗇。然而真的只是這樣嗎?普希金曾做過這樣的對比:「莎士比亞創造的人物,不像莫裡哀那樣,是一種熱情或某一種惡行的典型,而是活生生的,具有多種熱情,多種惡行的人物。莫裡哀的慳吝人只是吝嗇而已,莎士比亞的夏洛克卻是吝嗇、敏捷、懷復仇之念、抱舐犢之情、而又機智靈活。」一方面,就像我們所熟知的那樣,夏洛克作為一個資本借貸商人,掠奪金錢、聚斂財富是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是另一方面,夏洛克作為一個人,一個生活在基督徒社會裡的異教徒,他又是一個深受種族歧視迫害和宗教壓迫的犧牲品。
面對強大的以安東尼奧為首的基督徒人群和以公爵為首的法庭,他說道:「他們侮辱我的民族……理由是什麼?只因為我是一個猶太人。難道猶太人就沒有眼睛嗎?難道猶太人就沒有五官四肢、沒有知覺、沒有感情、沒有血氣嗎?」此時的夏洛克表現出了威武不屈的骨氣和據理力爭的勇氣。夏洛克作為一個高利貸者,他貪婪殘忍,但作為一個生活在基督徒社會裡的異教徒,他又有強烈的民族的被壓迫感和為民族伸張的激情。
如果說夏洛克形象打破了以往對於所謂的「壞人」形象的描寫,那麼在納撒尼爾·霍桑的《紅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便是對一貫所謂「好人」形象的突破。小說的女主人公海絲特漂亮、能幹,然而她也有著虛偽的一面,這集中體現在表面的循規蹈矩和真實內心的不一致上。她為了自己想要的婚姻背叛了婚姻、背叛了丈夫。她表面公開認罪,努力做著人們眼中「慈善的修女」,實際上處處顯示著她對於教會權威的反抗。打扮得光彩奪目的珠兒是海絲特內心深處抗爭的外現,最後她和牧師的密謀出逃是對自己愛情的強烈追求。
不管是夏洛克,還是海絲特,都不是能夠用一個簡單的意念和特性就能表達出來的。因此,圓形人物的塑造,更重要的是將人物放在一定的社會時代背景中,從而來賦予人物一種「靈魂的深度」。
當讀完《孔乙己》,我們感受最深的不是作品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而是魯迅先生傾注心血刻畫的人物形象——孔乙己。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的複雜性,魯迅先生將其置身於五四運動前「新舊文化」尖銳衝突的交替時期。在孔乙己的身上,喜劇效果和悲劇色彩並存,同情與批判同在,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孔乙己這一圓形人物的性格特徵,大致可以從以下幾點概括:
首先,追求功名,幻想「學而優則仕」。孔乙己是別人眼中的笑料,不管旁人怎麼捉弄他,都沒能真正觸及他的痛處。只有當別人問道:「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沒有撈到呢?」就使神色大變:「立刻顯出頹唐」,臉上罩上了一層灰色。從這裡可以看出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對於人們心靈的殘害和靈魂的扭曲。其次,好吃懶做,迂腐自欺。「幸而寫得一筆好字,便替人家抄抄書,換一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不僅如此,當別人揭他傷疤時,卻用「夫子之訓」來聊以自慰、自欺。即使是在科舉之路徹底斷絕的情況下,也還極力保持著這種迂腐的思想,陳舊的生存方式,並在心理上還自認為與眾不同,高人一等。這種心理性格,正是受到了封建教育毒害。
魯迅先生在毫不留情地將孔乙己性格的陰暗面展示給讀者看時,又無意同情孔乙己性格中的善良。在遭受別人的冷嘲熱諷而感到孤獨寂寞時,他主動叫小夥計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吃,可是這些人性的「閃光點」也逐漸被這個社會所消磨光了。以至於在讀完這部短篇小說時,一股莫名的悲涼油然而生。黑格爾指出典型人物的第一特徵就是「豐富性」,「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每個人都是一個完滿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性格特徵的預言式的抽象品」。孔乙己是「一個整體」、「一個世界」、「是完整的有生氣的人」,而不是某種孤立的單一的性格特徵式的抽象物,他是一個活現於紙上、呼之欲出的圓形人物。
圓形人物的塑造離不開典型環境。典型環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礎,是典型人物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現實基礎,沒有典型環境,典型人物的言談、行動甚至心理都失去了依據。莎士比亞筆下的夏洛克賦予了歐洲文藝復興這一重大的時代背景,同樣,孔乙己也被魯迅先生設置在清朝末年、五四運動前「新舊文化」尖銳衝突的交替時期。
圓形人物的藝術魅力首先在於圓形人物的生命所呈現的斑斕色彩,即性格側面的豐富和多彩。無論是夏洛特、海絲特還是孔乙己,都呈現出了人物豐富的精神世界。但更主要的,圓形人物的藝術魅力來自於它所顯示的靈魂的深度。劉再復說過:「偉大文學的根本使命就在於展開生命個體的靈魂衝突。」
最後,還要指出的是,圓形人物與扁形人物是不分上下的,扁形人物也是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的。正如福斯特所言:「一本複雜的小說常常需要扁平人物與圓形人物出入其間。」在東西方不同的文學作品中,圓形人物有著不同的性格,但是成功的人物塑造不僅會讓人物具有立體的性格,充分展現其人格的獨特吸引力,而且能夠反映出一個時代的特徵,賦予了人物一定的社會思考。可以說文學是時間的藝術,不宜作靜止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