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招商策略:關注十四五與雙循環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機會】中共中央11月3日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與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不同點在於將「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重要章節寫入,國內大循環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供給端生產端更受關注。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我國將進行接下來五年發展規劃的編制。因此,明年產業趨勢最強主線來自沿「雙循環」政策思路出臺的十四五規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所釋放的政策紅利。此外,伴隨我國消費持續升級,新消費趨勢值得關注。2021年產業趨勢投資建議關注三大主線:十四五規劃與雙循環政策紅利、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新增領域與確定性強領域、消費升級背景下新消費趨勢。
核心觀點
關注十四五與雙循環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機會。中共中央11月3日發布《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其與十三五規劃建議的不同點在於將「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重要章節寫入,國內大循環被提高到更重要的位置,供給端生產端更受關注。
預計十四五期間,將有一系列政策沿「雙循環」思路出臺,建議關注:(1)消費內循環:國產服裝、日化品牌崛起&大豆、植物油進口替代。(2)製造業內循環: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油氣勘探與開採&半導體材料、顯示材料、高溫合金等新材料&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等核心零部件&半導體設備、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等裝備製造。(3)醫藥內循環:製藥&醫療設備&IVD;(4)科技內循環:晶片、高端電容電阻、手機射頻器件等核心電子元件&工業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等軟體&量子通信等長板領域。
關注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增及確定性強領域。通過復盤十二五與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我們得出以下結論:(1)新增領域往往在五年規劃公布後大漲,可能的新增領域在五年規劃前一年或當年會有重要政策發布,因此可循著政策軌跡尋找機會,建議關注可能的新增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區塊鏈、智能駕駛、現代中藥、北鬥衛星應用、半導體材料、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裝備領域。(2)長期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細分領域市場表現分化較大,要選擇發展趨勢明確、有業績表現的賽道,建議五年長期布局方向:物聯網、電動智能駕駛、生物科技與集成電路產業鏈。
關注消費升級背景下新消費趨勢。我國目前宏觀經濟的整體變化與日美70-80年代類似:前期GDP快速增長、房地產持續升值帶來的財富效應,社會保障制度逐漸完善,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提高,帶來總需求的擴大,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向消費拉動轉變。消費升級時代到來,消費者更注重品質和品牌消費。此外,與日本類似,我國人口呈現老齡化、戶型小型化等特徵,這將推動消費產業結構的變化,催生出新的消費場景,建議關注未來三大消費新趨勢:(1)健康意識提升催生健康需求;(2)家庭結構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3)消費群體變化催生個性化需求。
【風險提示】政策落地不及預期
目錄
01
十四五規劃與雙循環政策紅利
11月3日,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發布,與十三五規劃建議不同,本次《建議》將「形成強大的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作為一個重要章節寫入,國內大循環被提高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供給端生產端更受關注。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將有一系列的政策沿著「雙循環」政策思路出臺,較多細分領域將在此背景下獲得加速發展。
建議關注十四五與雙循環政策紅利帶來的投資機會,具體包括:
消費內循環:國產服裝、日化品牌崛起&大豆、植物油進口替代&生物育種。
製造業內循環: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油氣勘探與開採&半導體材料、顯示材料、高溫合金等新材料&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等核心零部件&半導體設備、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等裝備製造。
醫藥內循環:製藥&醫療設備&IVD;
科技內循環:晶片、高端電容電阻、手機射頻器件等核心電子元件&工業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等軟體&量子通信等長板領域。
(一)消費內循環
消費高端品牌崛起:服裝服飾&日化品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的消費品多半以OEM或者貼牌的形式進行生產,不太注重品牌建設和維護。而雙循環背景下,大量消費需求將會轉向國內,同時,90/00後消費群體崛起,這些群體對於海外品牌並沒有特別的青睞,因此,對於國內消費品來說,迎來了絕佳的機會。
服裝服飾
消費量與出口量大,但集中度與發達市場相比更低。根據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2018年中國服裝服飾行業的銷售額為2.08萬億元,進口金額547億元,出口金額1.04萬億元。然而,儘管我國紡織服裝的產銷量均較大,卻缺乏品牌效應,行業格局較為分散。2018年中國服裝市場中前5大品牌市佔率僅為6.9%,相比之下日本、美國分別為25.7%、15.8%。中國前10大品牌市佔率為CR1010%,而日本為36%,美國為22.5%。
本土企業品牌效應較弱,在國內與海外的競爭力均弱於國際大牌。2018年,我國服裝市場前十大品牌中,有五家為海外品牌,其中阿迪達斯與耐克居前兩位。對比全球知名服裝品牌與國內品牌2019年的營業收入和海外營收佔比,可以發現,國際品牌的營收遠大於國內品牌,並且由於它們具有強大的品牌,其海外營收佔比往往在80%以上。對比之下,中國服飾品牌的海外營收佔比僅為20%-40%。
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我國的高端服裝品牌有望崛起。由於我國紡織服裝行業產能過剩,低端工廠產能將逐漸退出,行業集中度得到提升,利好龍頭企業。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企業紡織服裝鞋帽類產品的零售額為1.35萬億元,如果整體行業集中度提升至20%,頭部企業的營收將大幅提升。
化妝品及護膚品類
近年來我國日化品進口增速不斷提升。2019年我國化妝品零售額達2992億元,進口額達912億元。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近年來我國化妝品進口額加速上漲,與化妝品零售總額的比例從2014年的7.4%上漲至2019年的30.5%。
國內品牌難以與國際大牌競爭,與日韓等國相比,中國本土品牌較弱。中國日化市場市佔率前五大品牌分別為寶潔、歐萊雅、資生堂、高露潔與聯合利華,全部是海外品牌。並且,寶潔和歐萊雅在中國的市佔率合計近20%,遠高於其他品牌。與韓國相比,一方面韓國日化行業集中度大於中國,另一方面,韓國市佔率最高的兩個日化品牌均為本土品牌,愛茉莉太平洋和LG市佔率合計達43%。
與海外大牌相比,中國的丸美、珀萊雅等品牌仍有較大成長空間。從各大日化品牌2019年的營收來看,歐萊雅、安利等國際大牌的營收達到萬億以上,但是國內的上海家化、丸美、珀萊雅等品牌營收均不足10億。在國內大循環以及90/00後新一代消費勢力崛起背景下,國內的化妝品、日化品品牌有望崛起。
農產品進口替代:大豆&植物油&生物育種
大豆、植物油進口依賴度大,關注國內產能培育與生物育種技術。從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我國大多數的主要糧食能夠實現自給自足,例如大米與玉米,我國幾乎都是自產自銷,進口量與出口量均十分小。但是,國內的大豆、菜籽油與棕櫚油以及牛肉對國外的依賴度較大。具體來看,2019年我國的大豆消費量11190萬噸,其中從國外進口9650萬噸,自產1759萬噸,自給率僅為15.7%,其中約有75.7%向巴西進口,18.5%向美國進口。此外,我國菜籽油、棕櫚油的自給率分別為56.4%、2.3%,也較大依賴進口。財政部在《2020年上半年中國財政政策執行情況報告》的財政政策展望中提出,要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深入推進大豆振興計劃,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玉米、大豆市場化收購加生產者補貼機制,支持保障國內糧食供應和市場穩定。
(二)製造業內循環
能源自給率提高:光伏&風電&油氣勘探
從能源革命的歷史來看,縱觀世界文明的發展歷程,人類已經歷經三次能源革命。第一次能源革命為薪柴能源革命,第二次能源革命為化石能源革命,第三次能源革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以核能為代表的新能源革命。未來,在降低碳排放的大趨勢下,包含核能、太陽能、風能等在內的新能源最終呈現均是電力能源輸出,新能源電氣化將是能源革命的終極形式。
另一方面,我國傳統能源的進口依賴度較大。從三大傳統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的進出口量來看,我國煤炭儲量與產能較大,對外依賴度較小。但是我國原油與天然氣對外依賴度均較大,2019年我國原油的自給率27.5%,天然氣的自給率57.1%。
風能與太陽能是未來新能源發展的重點方向。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我國將減少對他國能源依賴,大力發展新能源。在非石化能源中,水電受到資源限制,核能則存在安全問題。相比之下,風能與太陽能或是我國發展新能源較好選擇。
光伏
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發展較快,產能位於世界前列。根據光伏行業協會,2018年我國多晶矽產量為25.9萬噸,同比增長7.0%,佔全球多晶矽產量的58.1%。矽片產能146.4GW,產量107.1GW,同比增長16.8%;電池片產能128.1GW,產量85.0GW,同比增長18.1%;組件產能130.lGW,產量84.3GW,同比增長12.4%,矽片、電池、組件國內產量佔全球總產量比重都在70%以上。
我國光伏未來發展空間巨大。2019年,我國光伏發電為2238億千瓦時,佔總發電量的比例為3.1%。根據國際能源署(IEA)2019年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在3種情形(目前政策延續、實施已經承諾的政策、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政策力度)下,2040年我國光伏發電佔比將提升至11.2%、13.2%、23.4%。可以預見,未來十年我國光伏裝機量將有大幅提升,未來光伏發展的空間和潛力較大。
我國光伏產業鏈各環節國產化比例較高,關注太陽能電池與光伏設備的外循環。具體來講,目前國內傳統的電池生產線,國產設備比例達到100%;PREC電池生產線,關鍵設備國產化比例達到90%;N型單晶電池生產線設備國產化比例相對較低,性能跟進口設備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重點研發突破。未來,新能源代替傳統能源將成為全球趨勢,而光伏發電是較好的選擇。我國具有完整的光伏產業鏈,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可以實現從電池組件出口到核心設備出口,從而拉動外循環的升級。
風電
風電未來發展空間較大,且目前國內產能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2019年我國風力發電量為3638億千瓦時,佔總發電量的比例為5%。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風電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底,風電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確保達到2.1億千瓦以上,其中海上風電併網裝機容量達到500萬千瓦以上;風電年發電量確保達到4200億千瓦時,約佔全國總發電量的6%,今年風機進入搶裝期。長期來看,根據各機構預測,至2040年我國風力發電有望達到總發電量的15%-20%,未來行業發展空間巨大。
海上風電有望迎來更快發展。目前國內海風產業鏈正趨於完善(江蘇、廣東),相關技術也在快速積累並持續進步,疊加國內廣闊的市場空間支持,預計國內海風具備超車機會,相關企業的海上產品有可能會更快的參與海外競爭。
油氣勘探與開採
大型老舊油田產量枯竭,我國原油與天然氣進口依賴度不斷提升。一方面,1995年以來,我國的原油與天然氣進口依賴度不斷上升。2019年,我國原油的進口依賴度為73%,天然氣進口依賴度為42%。另一方面,國內原油產量不斷下滑,主要原因是如大慶油田等大型老舊油田產量開始枯竭,尤其是部分油田的維護成本已經過高,在當前油價環境中喪失了維護的意義。
政策重視國內石油探勘與開發,「三桶油」勘探與開發資本開支不斷增加。2019年5月24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提出要進一步把2019年和今後若干年大力提升油氣勘探開發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不折不扣完成2019-2025七年行動方案工作要求。中石油發布《2019—2025年國內勘探與生產加快發展規劃方案》,中海油發布《關於中國海油強化國內勘探開發未來「七年行動計劃」》,紛紛提出要加大石油與天然氣的勘探與開發,並加強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的開發。可以看到,2017年以來,中石油、中石化與中海油勘探與開發資本性支出不斷增加。
隨著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複雜,能源安全問題逐漸得到重視。我國頁巖氣儲量豐富,具備實現能源自主的客觀條件。在國內大循環整個背景下,國內油氣服務行業有望迎來加速發展。
核心材料自主可控:半導體材料&顯示材料&高溫合金
新材料產業政策頻頻發布,生產與應用得到有序引導。2015年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其中鼓勵加強新材料基礎研究和體系建設,加快技術轉移轉化和基礎材料升級換代。2016年,國務院發布《「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促進新材料在高性能化、多功能化、綠色化發展趨勢中可持續發展,加快前沿材料布局。四部委聯合印發了《新材料產業發展指南》,加快推進我國重點材料的生產和應用。
半導體材料
我國集成電路關鍵材料的進口依賴度較大,未來存在較大的國產替代空間。在半導體生產製造過程中,主要的材料有矽片、光掩模、光刻膠、光刻膠輔助材料、工藝化學品、電子特氣、靶材、CMP拋光材料等。從銷售額來看,矽片、光掩模、電子特氣份額較大。我國在光掩模、拋光材料、靶材領域已經達到28nm水平,正在向14nm攻克。但是電子氣體、矽材料、光刻膠、工藝化學品的國產化進程較為緩慢,尤其是矽材料與工藝化學品較為落後。
在「雙循環」背景下,我國首先需要實現自主可控。遵循這一思路,建議關注氮化鎵、碳化矽、氮化硼等新一代半導體材料,LCD光刻膠、半導體光刻膠,顯影液、剝離液、清洗液、刻蝕液等溼電子化工品,三氟化氮、矽烷、氯氣等電子特氣。
顯示材料
當前,OLED正在逐步取代傳統LED,成為新一代的顯示技術。我國具有巨大的終端消費市場,並且京東方等國內企業已經在OLED屏幕製造上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在OLED材料上,我國的進口依賴度非常高。
美日德韓化工大廠壟斷核心材料供應,是國產替代的重點突破方向。OLED材料主要包括發光材料和基礎材料兩部分,合計佔OLED屏幕物料成本約30%。其中,發光材料包括紅色發光材料、綠色發光材料、藍色發光材料。紅色發光材料中,陶氏化學佔據71%的市場份額,綠色發光材料中,三星市場份額為51%,德國默克市場份額為21%,藍色發光材料中,日本的出光興產與保土谷化學合計佔據89%市場份額。此外,基礎材料也被美日德韓的化工大廠壟斷,國內企業的份額較小。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OLED材料是國產替代的重點發力方向。除此之外,柔性屏材料PI膜、偏光片(PET、PMMA、COP材料)也是重點發力方向。
高溫合金
高溫合金是航天發動機、燃氣輪機、汽車渦輪增壓器的核心材料,我國消費量較大,但是產能不足。高溫合金通常是指能在600-1200℃的高溫下抗氧化、抗腐蝕、抗蠕變,並能在較高的機械應力作用下長期工作的合金材料,主要應用於航空航天(55%)、電力(20%)、機械(10%)領域,是航天發動機、增壓渦輪、燃氣輪機等部件的核心材料。由於高溫合金零部件加工技術難度大,供應商資質認證耗時較長,因此行業壁壘相對較高。全球範圍內能夠生產航天航空用高溫合金的企業不超過50家,主要集中在美、英、日、德、中、俄羅斯等國家。其中,美國高溫合金的年產量約10萬噸,日德產量約5萬噸。2018年中國高溫合金消費量5.9萬噸,產量3.5萬噸,進口依賴度較大。
我國已經形成較為完善的高溫合金體系,但是在技術上與英美日仍存在較大的差距,主要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我國在高溫合金得到雜質控制水平上與GE等公司的標準存在差距,這也導致我國較多的向國外進口母合金。二、國內缺乏長期服役溫度800℃以上的新型合金。三、我國在粉末高溫合金上的技術落後於歐美國家近兩代。四、我國在等軸晶鎳基鑄造高溫合金技術上不夠成熟。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航空發動機等關鍵部件必須實現國產替代,高溫合金領域將會成為重點突破的領域之一。
高端設備自主可控:半導體設備&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
半導體設備
半導體設備較大程度上被美歐日的公司壟斷,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短板。目前,我國半導體設備國產化率約在10%左右,我國大多數設備實現了28nm技術。從晶片製造各流程來看,我國在離子注入機以及介質刻蝕機上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在PVD/CVD/CMP設備上目前僅達到28nm水平,而在光刻機上,僅達到90nm水平,光刻機設備嚴重依賴向阿斯麥的進口。具體來看:
光刻機:全球市場主要被阿斯麥壟斷,我國目前光刻機僅達到90nm水平。
刻蝕機:市場主要被拉姆研究、東京電子與應用材料佔據,我國達到28nm水平。介質刻蝕達到7/5nm水平。
薄膜沉積:PVD設備應用材料佔85%;CVD設備應用材料佔30%、泛林半導體佔21%、東京電子佔19%。國內目前達到28nm水平。
離子注入機:應用材料佔50%,Axceils佔18%。國內發展也相對較快,目前已經攻克7/5nm水平。
CMP設備:應用材料佔50%、TYK佔30%。國內目前達到14/28nm水平。
在「雙循環」政策以及中美關係惡化背景下,我國要實現製造業升級,就必須實現半導體設備自主可控。目前,國內已經有較大的進展,建議關注光刻機、刻蝕機、PVD/CVD設備、CMP等半導體設備製造。
工業機器人
我國工業機器人消費與進口量大,高端機器人生產能力不足。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14.8萬臺,進口量8.5萬臺,出口量6萬臺,表觀消費量17.2萬臺。而從進出口金額來看,2018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進口11.4億美元,出口2.6億美元。可以看到,我國進口的機器人單價更高,高端工業機器人仍需進口。
日德兩國佔據主要市場份額,我國工業機器人核心部件亟待突破。從產業鏈各環節來看,工業機器人主要由本體、減速器、伺服系統和控制器構成,各自成本佔比分別為22%、36%、24%、12%。本體方面,日本發那科、德國庫卡、瑞典ABB、日本安川四家企業佔領市場大部分份額,2019年,四家企業佔據我國市場54.5%的份額,國內伯朗特等一批工業機器人本體製造商崛起。由於控制器一般由本體製造企業生產,其市場格局情況與本體類似。減速器市場幾乎被日本企業壟斷,三家日本企業佔全球約85%市場份額。伺服系統主要由松下、安川、三菱提供,日本企業市佔率約45%,國產化率約25%。總體看,我國在工業機器人本體上取得一定突破,國內企業佔據近40%市場份額,但高端化不足。而在減速器、伺服系統等核心部件上,我國嚴重依賴進口,亟待突破。「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減速器、伺服系統是重點關注方向。
金屬加工與精加工工具機
金屬加工工具機是指製造機器的機器,亦稱工作母機或工具機。金屬加工工具機按作業過程中是否發生金屬材料的分離,可以分為兩大類:成形工具機和切削工具機。按控制方式的不同,工具機可分為數控工具機和普通工具機,數控化是先進位造用工具機發展的大趨勢。
國產產品低端化,高端依賴向日德進口。根據國家統計局,2019年,消費額為223.1億美元,進口96.6億美元,出口40億美元。從進出口產品的單價來看,2019年我國進口金屬工具機的單價為11萬美元/臺,出口金屬加工工具機單價為4萬美元/臺,產品高端化不足,高端產品進口依賴日德兩國。
從具體的產品來看,我國在加工中心、磨床、齒輪加工工具機、組合加工工具機、特種加工工具機、鍛造或衝壓工具機、車床、衝床、銑床呈淨進口,並且加工中心(即數控工具機)與磨床的進口金額較大,建議關注該領域的國產替代。
核心零部件自主可控: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
航空發動機
英美兩國公司壟斷民用航空發動機市場,我國在軍用航空發動機領域有一定生產能力。航空發動機分為民用與軍用兩個領域。其中,民用航空發動機市場主要被美國的GE公司、英國的羅羅公司及其合資公司壟斷。從2017年民用航空發動機的交付量來講,CFM(GE、法國Safran集團旗下的Snecma合資)市場份額為58%,GE公司佔14%份額,羅羅公司佔13%市場份額,中國的民用航空發動機依賴進口。軍用航發機領域,目前全球僅有美、俄、英、法、中五國獨立掌握大推力軍用發動機的獨立設計製造技術。中國航發的太行發動機以及渦扇13E發動機目前技術較為領先,但是與美國的發動機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且我國的軍用航空發動機譜系不全。
民用航空發動機依賴英美兩國,阻礙了我國大飛機國產化進程。「雙循環」政策背景下,航空發動機屬於重點突破的領域,建議關注相關投資機會。
燃氣輪機
重型燃氣輪機,作為迄今為止熱/功轉換效率最高的動力機械,廣泛應用於機械驅動(如艦船、火車)和大型電站。目前國際上大的重型燃氣輪機廠家,主要就是美國GE、日本三菱、德國西門子、義大利安薩爾多4家。因此重型燃氣輪機行業屬於壟斷格局,與之合作往往附帶苛刻的條件:設計技術不轉讓;核心的熱端部件製造技術不轉讓;僅以許可證方式許可本土製造非核心部件。
目前我國現已具備輕型燃機(功率5萬千瓦以下)自主化能力;但重燃(功率5萬千瓦以上)仍依賴引進。2014年,國家「十五」863計劃重大專項、我國第一種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型燃氣輪機R0110,通過了科技部高新司專家組組織的課題驗收。這標誌著我國已具備了重型燃氣輪機自主研製試驗能力。但R0110處於E+級技術水平,而且還只是試運行階段,並未在發電領域完全推廣。2019年5月,我國自主研製的重型燃氣輪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打破了西方在該領域的封鎖,目前F級300MW重型燃機的概念設計階段已經完成,同時在壓氣機、燃燒室和透平等關鍵零部件的製造和試驗工作正在穩步進行,最重要的是實現了大尺寸高溫透平葉片的自主設計及材料、冶煉、製造等國產化,但是重型燃氣輪機進入實用階段還需要耐心等待。
「十三五」期間我國全面啟動實施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重大專項。航空發動機專項方面,重點聚焦渦扇、渦噴發動機領域,同時兼顧有一定市場需求的渦軸、渦槳和活塞發動機領域,主要研發大涵道比大型渦扇發動機、中小型渦扇/渦噴射發動機、中大功率渦軸發動機等重點產品;燃氣輪機專項的主要目標為,2020年實現F級300MW燃機自主研製,2030年實現H級400MW燃機自主研製。在「雙循環」背景下,我國的民用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需要降低對美進口,實現自主可控。
(三)醫藥內循環
製藥
我國醫藥品進口量增長迅猛。隨著我國人均GDP的上升以及人口老齡化加劇,醫藥消費支出不斷上升。2011年,我國醫藥品的進口金額開始超過出口金額,並且呈現加速上漲的趨勢。2019年,我國的醫藥品進口額357億美元,出口額173億美元,淨進口184億美元。
儘管需求旺盛,但是我國製藥公司競爭力偏弱。美國製藥經理人發布的2020年全球50強制藥公司名單中,美國公司佔30%,日本公司佔20%,而中國僅有三家公司上榜,分別為雲南白藥、恆瑞製藥、上海醫藥集團,排名為37/43/48。從A股前20大製藥公司與全球前10大製藥公司的對比來看,兩者的收入存在量級的差距。並且,大製藥企業的研發強度大都在15-23%,但是我國的製藥公司研發強度幾乎均低於10%,甚至較多公司在0-3%之間。
我國具有較大的醫藥消費市場,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我國需要補齊醫藥生產領域的短板。製藥業會成為未來增長較快的行業,建議關注相關投資機會。
醫療設備
我國具有巨大的醫療設備市場,但是主要的醫療設備國產率較低。由於人口基數較大以及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我國醫藥市場規模較大。單就醫用醫療設備而言,2018年我國市場規模為2065億元,同比增長17.3%。我國每年醫療設備進口量較大,核心醫用醫療設備國產率不足,並且對美德日三國的依賴度較大。根據產業信息網的數據,截止2019年,我國目前內窺鏡的國產率約為10%, MRI與CT的國產率約為25%,超聲、骨科植入設備的國產率約為40%。目前,我國在B超、彩超、MRI等設備上已經攻破核心技術,具備了國產替代的基礎,但是在內窺鏡等領域仍有待突破。
我國醫療設備國產率較低,一方面是因為國內企業的技術不夠成熟,另一方面,優質醫療設備具有較大的用戶粘性,醫院更傾向於採購過往使用過的品牌。在「雙循環」政策背景下,醫療設備的消費有望向國內品牌傾斜,國內品牌將實現份額上的提升。
IVD
體外診斷,即IVD(In Vitro Diagnostic),是指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各種體液、細胞、組織樣本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包括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析診斷、POCT、血液診斷等。2018年,我國體外診斷的市場規模為604億元,同比增長18.4%。其中,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分子診斷、POCT的市場規模較大,分別佔比38%、19%、15%、11%。
免疫診斷高端化不足,分子診斷與POCT與國外同時起步。從主要的四個細分領域來看,我國生化診斷的發展較早,基本實現國產化。免疫診斷則呈現中低端國產化較好,但是高端不足,如化學發光診斷等領域。分子診斷與POCT方面,國內與國外同時起步,技術差距較小。此外,在血液診斷的流式細胞儀以及基因晶片等領域,國內市場基本被跨國巨頭佔據,目前國產替代存在困難,是未來重點發力方向。
(四)科技內循環
核心電子元件自主可控:晶片&高端電容電阻&手機射頻器件
晶片
我國晶片消費量大,嚴重依賴進口。晶片製作生產線非常複雜,涉及五十個行業、2000-5000個工序。首先提純矽、切成晶元、加工晶元,之後還需要晶元加工的前後兩道工藝,前道工藝分為光刻、薄膜、刻蝕、清洗、注入;後道工藝則主要是封裝,光刻是製造和設計的紐帶。從進口量來看,2019年我國進口集成電路2.67億塊,產量1.19億塊,出口1.34億塊,因此計算得到表觀消費量2.52億塊,對外依賴度非常高。
目前我國核心集成電路的國產晶片佔有率整體較低,除了移動通信終端和核心網絡設備有部分集成電路產品佔有率超過10%外,包括計算機系統、通用電子系統、顯示及視頻系統中的核心集成電路國產晶片佔有率都是0。晶片產業鏈包括裝備、材料、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五個環節。在裝備與材料方面,中國與國際頂尖水平差距較大。而封測領域,中國晶片封裝企業長電科技已經躋身世界第三。因此,加大力度投入在晶片設計與製造兩大環節可以帶動產業鏈的前後兩端。設計與製造環節目前也是中國晶片產業投資和政府扶持的重點。
高端電容電阻
中國有龐大的基礎電子元件市場,每年可消耗數萬億的電阻和電容。目前中國大部分市場份額被日本佔據,其次為臺灣,中國大陸只能佔據中低端市場。電容和電阻等被動電子元件是電子工業的黃金配角,電容市場容量每年有200多億美元,電阻也有百億美元的市場。日本公司佔據被動電子元件一半以上的市場份額,以村田、TDK等企業為代表,其次是華新科、齊力新等臺灣廠商,而中國大陸目前只能佔據中低端的市場。2019年,MLCC市場前五大廠商分別是村田、三星電機、國巨、太陽誘電和TDK,合計佔據超過80%的市場份額。在被動元件領域日本公司是絕對的霸主,日本公司的產業動向可以左右和決定行業的走向,其他公司包括臺灣華新科、齊力新、立隆電子、禾伸堂,中國大陸江海股份、順絡電子、法拉電子、宇陽科技艾華集團等。
貼片式電阻電容大多需要進口,消費被動電子元件與日本差距尚大。我國的生產線主要製作老式大塊頭的電阻電容,小型化的電路板是完全不能用的,所需要的貼片式電阻電容大多需要進口。國內軍用級別的電容電阻是可以實現國產化的,即便是一些特殊定製的電容電阻,也可以滿足技術要求。而在消費級別的被動電子元件方面,國內相比日本的產品有不小的差距。手機、電腦、汽車等消費類電子行業對電容電阻有很大的需求,日本在大批量生產的同時還可以保持產品的一致性。相對而言,國內企業生產的電子元件穩定性不足,每次生產的產品做不到一致。高端電容電阻的一致性對質量控制非常重要,一個電容不達標就會影響手機的充電速度。由於國內在工藝、材料、質量管控方面相對薄弱,所以各大手機品牌只會選擇進口大廠商的電容電阻。例如MLCC作為消費電子行業用量最大的基礎元件,目前日本的MLCC產品可以做到1000層,而中國產品只能做到300層左右,一批產品一百萬個MLCC只能允許一個不合格。同一種規格的產品大品牌在細節方面更優秀,機械不容易損壞。
手機射頻器件
2020年射頻晶片市場可達190億美元,而高端市場基本被Skyworks、Qorvo和博通3家壟斷,高通也佔一席之地。國貨只能賣給一些小品牌手機,且多為2G、3G晶片,4G射頻晶片基本依賴進口。手機上的射頻晶片佔整個線路板面積的30%~40%。目前手機中所有核心器件都完成了國產化,只有射頻器件仍然95%由歐美廠商主導,尚未有亞洲廠商可以進入市場。但是國內在軍工等方面的射頻本身已經存在一些積累,近幾年國內射頻的公司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一些有歷史背景的公司如德清華瑩、好達等產品在手機品牌客戶加速認證,一些有海外經歷的創業公司如 Vanchip、卓勝微、瑞宏和瑞石等也取得了非常快速的成長。未來幾年在switch、saw filter、PA 和上遊晶體材料上面將持續推進國產化替代,相應的A股上市公司信維通信、天通股份和三安光電等標的將持續受益。
5G通信的到來為射頻前端帶來諸多挑戰,包括更多射頻通路下的布局空間挑戰、更多射頻通路下的成本挑戰、更高功率輸出、更高工作頻段對射頻器件性能的挑戰。目前在射頻前端的各個市場中, SAW 濾波器的供應商主要是美國和日本廠商,包括 Qorvo、博通(收購 Avago)、Skyworks、Murata、TDK 和太陽誘電。其中 Murata 佔據 SAW 濾波器的 50%的市場,其次則是 TDK.BAW 濾波器市場基本由 Qorvo 和 Avago 壟斷。中國廠家由於在專利和工藝方面尚未成熟,目前只在低端的 SAW濾波器市場上可以量產,供應商有麥捷科技、中電德清華瑩、華遠微電、無錫好達電子,其中只有無錫好達和華遠微電打入了手機市場。國內廠商的濾波器還不能做進集成模塊,只能做成低端外掛的分立器件,濾波器是中國廠商進軍手機射頻前端的最大門檻。
基礎軟體國產替代:工業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
工業軟體
工業軟體按照應用分為研發設計類、生產調度和過程控制類、業務管理類三大領域,具有分析、計劃、配置、分工等功能,能夠從機器、車間、工廠層面提升企業生產效率、促進資源配置優化、提升生產線協同水平,對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數字世界與物理世界融合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國內自主工業軟體發展現狀可以概括為「管理軟體強、工程軟體弱;低端軟體多,高端軟體少」。
研發設計類軟體市場:外資企業以達索、西門子PLM、Autodesk為代表佔有技術和市場優勢,國內企業如神舟航天軟體、金航數碼等在軍工航天領域佔據較大市場份額,而數碼大方、英特仿真等企業在研發投入佔比方面領先其他企業。總體來看,在汽車研發、建築CAD等領域,未來競爭將十分激烈。
生產控制軟體市場:西門子繼續保持行業龍頭地位,而南瑞、寶信、石化盈科等企業在電力、鋼鐵冶金和石化行業深耕多年,客戶數量多且關係穩定。由於行業間差異較大存在壁壘,生產控制軟體領域的企業業務大多數集中在垂直行業內部,率先突破行業壁壘拓展業務將成為企業制勝的關鍵。
信息管理類軟體市場:目前處於群雄割據的狀態。其中ERP行業市場、技術壁壘較高,呈現出寡頭市場的特徵,SAP、Oracle 等國外廠商一直佔據主導地位,本土用友、金蝶等廠商堅定發展雲計算業務,使得本土廠商孕育出彎道超車的可能。
我國工業軟體市場具有較大發展空間,「雙循環」政策背景下有望加速成長。2019年全球工業軟體產品收入已突破4000億美元大關,到2020年全球工業軟體行業市場規模將達4332億美元。2019年,我國工業軟體產品收入1720億元,較2018年增長16.45%。2012-2019年,我國工業軟體產品收入年複合增長率為20.34%。據預測,2020年,我國工業軟體產品收入將突破2000億元。目前,我國工業軟體市場規模僅為全球的6.3%,但我國工業生產總值佔全球比重卻超過20%,未來國內工業軟體發展空間廣闊。
資料庫管理系統
甲骨文等美國公司佔據DBMS市場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國內DBMS穩定性不足。資料庫管理系統其功能和常見的圖書管理系統沒什麼差別,挑戰在於當數據量達到TB或PB級別時,關係型資料庫管理系統(RDBMS)的性能將會下降。目前全世界最流行的兩種DBMS是甲骨文公司旗下的Oracle和MySQL,其他競爭者還有IBM公司的DB2、Informix,微軟公司的SQLserver以及開源的MariaDB等等。目前,甲骨文、IBM、微軟和Teradata幾家美國公司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國內DBMS企業最早源自1990年代的高校,但經過多年的研發,產品的穩定性一直不足,不敢做有挑戰性的性能測試,無法讓市場信服,國內企業更加不敢「委以重任」。
DB-Engines排名在業界引用較多,權威性很高,相對客觀。DB-Engines通過6個方面的統計數據綜合評估各個資料庫產品得分並給出綜合排名:1) 資料庫相關網站數量;2) 公眾關注度;3) 技術討論活躍度;4) 招聘職位;5) 專業檔案;6) 社交網絡信息。根據DB2019年1月的排名,排名前5的Oracle、MySQL、Microsoft SQL Server、PostgreSQL、MangoDB,只有PostgreSQL、MangoDB市場佔有率相比2018年12月有所上升,並且他們也是2018年增長最快的DBMS,漲幅分別79.93%、56.24%。
國產資料庫目前取得一定進展。目前中國資料庫廠商大多是基於開源資料庫引擎開發或基於成熟資料庫源碼進行自主研發,但仍然不是國產資料庫的最終出路,真正的自主研發應當採用全新架構,從零開始設計和實現資料庫的方式,周期長、難度高,但是國內也有公司有所進展。OceanBase團隊用了七年的時間從零開始自研成功了一款通用關係資料庫。從淘寶收藏夾開始試水,全部替換支付寶的Oracle資料庫,最後承載螞蟻金服100%業務。在新型的雲資料庫市場上,近年來的網際網路公司尤其是阿里雲,在中國的雲計算市場上佔據了主導地位。POLARDB是阿里雲自研的下一代關係型雲資料庫,兼容MySQL、PostgreSQL、Oracle引擎,存儲容量最高可達100TB,單庫最多可擴展到16個節點,適用於企業多樣化的資料庫應用場景。
通信領域鍛長板:量子通信
量子通信是利用量子態作為信息載體來進行信息交互的通信技術,利用單個光量子不可分割和量子不可克隆原理的性質,在原理上確保非授權方不能複製與竊取量子信道內傳遞的信息,以此保證信息傳輸安全。
近十年來,我國各領域、各地區量子保密通信網絡建設投入不斷增加,目前進入廣域網建設階段。2010年以來,我國陸續開始量子通信網絡建設。2016年我國完成了量子通信「京滬幹線」,並與「墨子號」量子科學試驗衛星連接。並且,開工建設和投入使用的網絡數量和規模明顯上升。目前,我國廣域量子通信骨幹網正在建設,各地城域網也正在積極規劃中。
據招商通信餘俊團隊,量子通信產業化正在加速,未來市場空間有望達到千億規模,但產業規模化仍需較長時間。由於量子通信系統組網需要額外的獨立光纖鏈路資源,隨著量子通信網絡部署規模擴大,將在一定程度上拉動光纖市場需求。
02
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增及確定性強領域
通過復盤十二五與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表現,我們得到以下三條核心結論:
短期看,相較於綱領性文件,細則發布前後可能是更好的布局時點
新增領域往往在五年規劃公布後大漲,可能新增的領域在五年規劃的前一年或當年會有重要政策發布,因此可以循著政策軌跡尋找相關機會。
長期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細分領域市場表現分化較大,要選擇發展趨勢明確、有業績表現的賽道。
建議關注:
可能的新增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區塊鏈、智能駕駛、現代中藥、北鬥衛星應用、半導體材料、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裝備領域,建議關注以上領域在十四五規劃發布前後的表現。
五年長期布局方向:建議關注物聯網、電動智能駕駛、生物科技與集成電路產業鏈。
(一)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復盤
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發布節奏說明。2010年10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國務院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正式在政策層面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並將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七類產業納入戰略新興產業範圍。此後,2011年3月16日,十二五規劃綱要發布,第十章專門闡述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上半年,關於生物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節能環保、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十二五發展規劃相繼發布。2012年7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在此之後,針對戰略產業發展規劃中的重大專項,2013-2015年期間分別出臺了實施方案。
短期政策博弈上,實施方案與細則出臺後上漲概率更大
對綱領性政策而言,政策出臺後並未對市場產生較強的提振作用。2010年底至2012年中,市場正處於趨勢性下跌的階段,即使用累計超額收益剔除市場整體下跌的影響,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指數仍然處於趨勢性下跌,政策的推出並未對市場產生較大的提振作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發布前後,僅信息技術指數、新材料指數、高端裝備指數在政策發布後出現小幅上漲。
具體的產業規劃與實施方案對相應行業具有較好的提振作用。可以發現,在具體產業及重大專項的規劃發布以後,市場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也就是說,具體的產業規劃與實施方案對特定行業具有較好的提振作用,後續類似的細則發布也值得重點關注。
長期戰略新興產業表現分化大,優選業績較好的賽道
長期來看,十二五期間新興綜指跑輸大盤,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表現分化較大,生物科技、信息技術與新材料表現較好。具體來講,新興綜指在整個十二五期間的累計超額收益是-11.9%,跑輸大盤指數。但是,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化較大,生物科技、信息技術、新材料取得了較高的超額收益,分別為114.8%、94.5%、85.0%,環保行業勉強與大盤持平,新能源車跑輸大盤14.4%,高端裝備跑輸大盤37.6%,新能源大幅跑輸,累計超額收益為-98.7%。
細分領域來看,新材料產業方面,精細化工與新材料表現相對較好,稀土磁材與特鋼表現較差。生物產業方面,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表現較好,節能環保產業中,節能節水產業表現相對較好,固廢治理相對較差。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整體表現較好,衛星導航、機器人與智能製造指數的超額收益率均超100%。新能源與新能源車產業表現相對較差,僅光伏與風電跑贏市場。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表現較好,其中雲計算、移動網際網路與電子商務指數的表現最好,這三個方向真是過去十年科技革命的主旋律。
ROE較高的板塊漲幅也更高。結合每個板塊在十二五期間的業績,將所有板塊2011-2015年的超額收益與ROE中位數畫散點圖,可以發現兩者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同時,信息技術行業被給予了更高的估值,在同等的ROE水平下,雲計算、電子商務、移動網際網路的漲幅相較其他的行業更高,因為這些行業在當時是確定性較強的產業趨勢;而環保、固廢處理、新能源車、太陽能等產業,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政府補貼,因此同等ROE水平下,市場給予其估值就相對較低。
(二)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表現復盤
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發布節奏說明。整體來講,十三五期間,戰略新興產業的規劃重點在2016年3月發布的十三五規劃以及2016年12月發布的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的十三五規劃。相較於十二五,十三五期間並未專門出臺關於八大細分領域的發展規劃及重大專項實施方案。
新增數字創新產業以及大數據、人工智慧、網際網路+、增材製造等多個細分領域。相較於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十三五新增了數字創意產業,其中包括創新數字文化創意技術和裝備(如AR/VR、全息成像、裸眼3D)及相關產業融合發展(虛擬實境購物、社交電商、「粉絲經濟」)等。此外,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新增了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新增了建成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的目標,新增了增材製造(即3D列印)、動力電池材料、仿生材料等,生物產業新增了智慧醫療與生物服務領域,新能源領域新增了智慧能源等。
短期政策博弈上,十三五規劃發布對新增領域有較大的提振
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出臺前後,大多數相關指數出現小幅上漲,但政策本身的提振作用有限。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發布前後,市場整體也處於趨勢性下跌,且戰略性新興產業整體跑輸市場。但是計算政策公布T-5至T+5日的區間漲跌幅,除了新能源車以外,其餘行業出現小幅上漲。儘管如此,我們認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十三五規劃對市場的提振作用有限,因為當時市場剛好在T-5日階段性見底,然後開始觸底回升,這一階段的上漲中政策的影響可能相對有限。
新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在十三五規劃發布後大幅上漲。十三五規劃對新興戰略產業已經有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十三五規劃發布後,新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對應指數出現大幅上漲。政策發布的T-5至T+5日,電池材料、動力電池指數漲幅在10%以上,大數據指數、人工智慧指數、衛星導航指數漲幅超5%,中證VR、智慧醫療、智能電網也出現較大幅度上漲。
長期戰略新興產業表現分化大,優選業績較好的賽道
長期來看,十三五期間新興成指跑贏大盤,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表現分化較大,其中生物科技、新能源表現較好。具體來講,新興成指在整個十三五期間的累計超額收益是42.58%,跑贏大盤指數。與十二五期間類似,各類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分化較大,生物科技、新能源、信息科技取得了較高的超額收益,分別為96.3%、23.6%、5.7%,新能源車行業勉強與大盤持平,新材料跑輸大盤15.4%,高端裝備跑輸大盤38.4%,網紅經濟大幅跑輸,累計超額收益為-91.8%。
細分領域來看,信息技術產業方面,IPV6及晶片產業收益較高。新材料產業方面,電池材料表現相對較好,稀土磁材與特鋼表現較差。生物產業方面,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表現較好,節能環保產業中,固廢治理產業表現相對較好,節能節水產業相對較差。高端裝備製造產業整體表現較差。新能源與新能源車產業表現相對較差,僅太陽能與動力電池電池產業跑贏市場。數字創意產業的表現較差,其中VR與網紅經濟均跑輸大盤。
長期來看,盈利能力較高的板塊超額收益較高。結合每個板塊在十三五期間的業績,將所有板塊2016-2020年的超額收益與ROE中位數畫散點圖,可以發現兩者呈現出較為明顯的正相關關係。在同等的ROE水平下,動力電池、太陽能、醫療器械、生物科技的超額收益相較其他的行業更高,因為這些行業是目前熱度較高的新興產業;而軌道交通、環保、固廢處理等傳統產業估值相對較低。
(三)十四五期間重點關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通過對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市場表現的復盤,我們總結出如下三條規律:
短期看,相較於綱領性文件,細則發布前後可能是更好的布局時點
新增領域往往在五年規劃公布後大漲,可能新增的領域在五年規劃的前一年或當年會有重要政策發布,因此可以循著政策軌跡尋找相關機會。
長期來看,戰略性新興產業各細分領域市場表現分化較大,要選擇發展趨勢明確、有業績表現的賽道。
十四五規劃可能有哪些新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通過2019-2020年發布的重要產業政策文件,結合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戰略產業的發展目標及趨勢,預計十四五期間重點新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工業網際網路、智能駕駛、集成電路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裝備領域,建議關注十四五規劃前後,新增行業的投資機會。具體每個產業預計新增細分領域如下:
信息技術產業:預計新增工業大數據、工業網際網路、移動物聯網、區塊鏈、信息消費等新增細分產業。
新能源汽車:預計新增智能駕駛相關內容,從感知到決策、執行的各環節。
生物產業:預計新增現代中藥。
高端裝備製造:預計新增特種機器人、高技術船舶、北鬥衛星應用。
新材料:預計新增光刻膠、高純靶材、大尺寸矽片、電子封裝材料、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等晶片製造材料;高強高導耐熱材料、耐腐蝕材料。
新能源:預計新增核心技術部件(如主軸承、IGBT、控制系統)、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
數字創意產業:預計新增直播和短視頻、電競,高畫質電視和5G高新視頻等產業。
航天航空、海洋設備可能有重大專項計劃
長期十四五期間可能有哪些會跑贏的方向?
長期建議關注四條主線:
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5G帶領的新一輪科技周期已經來臨,即將到來的智聯網時代的本質是在傳統雲平臺的基礎上疊加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新興技術。上一輪科技周期帶動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到來,TO C端迎來爆發,電子商務、手機遊戲等多個細分領域崛起。本輪科技周期5G將物與物連接,疊加人工智慧等技術,智聯網時代即將來臨,建議關注物聯網、工業網際網路領域。
智能駕駛與新能源車:2020年新能源智能駕駛汽車行業迎來拐點,特斯拉作為行業標杆,在自動駕駛技術變革以及產量上都獲得大幅提升,得到了消費者的認可。同時,新能源車逐漸代替燃油車成為各國政府積極推動的目標,歐洲與中國新能源車的銷量已經迎來加速上漲。但是當前各國新能源車滲透率仍然較低,未來具備較高的替代空間。根據《新能源車產業發展規劃》至2025年新能源車達20%滲透率的目標,未來五年行業增速有望達到30%以上。此外,關注特斯拉新一代自動駕駛晶片推出。
生物科技:生物科技行業的生物製藥、醫療器械領域在過去兩次五年規劃期間均取得了較高的收益。我國的生物醫藥行業正處於發展初期,未來行業巨大,高端的醫療器械有較大的國產替代空間。同時我國人口老齡化加速,國內需求較為旺盛。預計在十四五期間,生物製藥、醫療器械仍將有較好的業績與表現。
集成電路產業鏈:集成電路產業是我國的關鍵領域。晶片製造的上遊設備、設計軟體、核心材料以及製造工藝上,均與國外先進水平有較大的差距。面臨美國的技術封鎖,今年以來,政策十分重視國內晶片產業的發展,有大量的晶片項目落地。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將在晶片領域獲得較大突破,關注行業投資機會。
03
消費升級背景下新消費趨勢
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背景與七八十年代的美日有諸多相似之處,投資驅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宏觀增速下一個臺階。房地產經歷黃金十年後,在「房住不炒」政策的嚴格貫徹下,逐漸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前期GDP快速增長以及房地產持續升值為居民帶來財富效應,伴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發生變化。居民儲蓄率下降,邊際消費傾向提高,由此帶來總消費需求的擴大,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向消費拉動轉變。消費崛起的大背景下,我國人均GDP在2015年突破8000美元,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升級的時代悄然來臨,消費者更注重品質消費和品牌消費。
宏觀經濟的整體變化與美國較為類似,但是人口結構、家庭結構的變化與日本更為類似,由此推動消費產業結構的變化,催生出新的消費場景,參照日本經驗,我們認為未來有幾個趨勢值得關注:
健康意識提升催生健康需求:與日本類似,我國人口結構存在老齡化趨勢,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巨大,對健康屬性相關的產品需求更多。隨著健康意識的普遍提升,年輕群體的健康需求也不斷被激發。
家庭結構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在結婚率、生育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我國家庭趨於小型化,消費者購買頻次增加、單次購買金額下降,對於便捷性要求更高,消費人群從傳統商超轉向貼近社區的便利店和專賣店。
消費群體變化催生個性化需求:我國90後逐漸成為消費的主流人群,中國90後一代類似日本出生於二戰後嬰兒潮的新人類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以及戰爭後的重建,消費觀念與父輩差別較大,追求多樣化、差別化、個性化消費。
(一)消費崛起正當時,產業結構變遷中
宏觀增速換擋,經濟驅動改變
中國的經濟增速在改革開放後經歷了數次波動,但在2010年之前整體增速中樞保持在10%左右的高位。在2010年經歷了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反彈後,2011年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進入緩慢下行的階段,增速中樞由10%下降到7%左右,類似於美國70年代以後,GDP中樞從戰後的4%下降到2%,經濟驅動由投資轉為消費。
地產平穩運行,資產配置變化
根據美國經驗來看,七十年代中後期,美國房地產銷售見頂,直到2000年後才創新高。而房地產銷售見頂以後宏觀經濟增速往往會下一個臺階。
對於中國而言,過去很多年居民資產配置的一個重要的部分就是房地產,商品房銷量和價格的迅速提升使得持有房產的居民資產迅速升值。當前中國人口紅利不再加持,城市化進程進入了瓶頸期,貨幣政策邊際收緊,各地樓市調控政策不斷出爐。尤其是2019年以來,政府堅持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強調貫徹「房住不炒」,我們認為未來房價將會趨於平穩運行。當前80後、90後一代逐步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隨著金融市場的逐步發展,資產配置將發生結構上的變化,配置將更加靈活。
居民財富效應顯現,消費支出加大
前期GDP增長與高房價帶來了居民的財富效應。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8000美元是居民消費支出總量和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節點,中國於2015年正式突破這一大關,意味著未來十年中國將進入消費總量增速提升、消費結構逐步改變的社會。隨著財富效應的顯現,居民會逐步加大消費的支出。
社會保障完善,邊際消費傾向提升
美國在80年代初推行了著名的「401K」計劃,成為美國諸多僱主首選的社會保障計劃,居民儲蓄率加速下降,而社保計劃資金也迅速與股市形成良好互動。
我國目前社會機制不斷完善,在企業年金規模穩步增長的基礎上,15年又推出了職業年金制度,作為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重要補充和完善。目前,絕大多數職業年金的招投標工作已經完成,進入投資運作階段,而且部分公司職業年金管理規模甚至超出企業年金,增長勢頭超預期。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完善,2010年之後,我國的居民儲蓄率也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
但與美國不同的是,扶貧工作的推動,讓最底層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提升。2015年開始,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增速顯著快於城鎮居民消費水平。
總體來講,當前中國宏觀經濟背景與七八十年代的美日有諸多相似之處,投資驅動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過去,宏觀增速下一個臺階。房地產經歷黃金十年後,在「房住不炒」政策的嚴格貫徹下,逐漸進入平穩發展階段。前期GDP快速增長以及房地產持續升值為居民帶來財富效應,伴隨著社會保障制度的完善,我國居民資產配置結構發生變化。居民儲蓄率下降,邊際消費傾向提高,由此帶來總消費需求的擴大,經濟增長由投資驅動向消費拉動轉變。消費崛起的大背景下,我國人均GDP在2015年突破8000美元,這也意味著中國消費升級的時代悄然來臨。
(二)關注消費升級時代下新消費趨勢
健康意識提升推動健康類需求
隨著居民收入的提升,公眾的健康意識越來越強。根據普華永道此前的一項調查,中國消費者出於健康原因正在改變飲食習慣,90%的人表示將更加注重身體健康和健身,89%的人表示將更加注重飲食,此外,87%的人表示更加注重心理健康,85%的人表示將更加注重醫療需求。
健身、健康食品市場規模增速較高,且爆款健康產品頻現。一方面,以健身器材和功能性瘦身食品市場為例,2016-2020年,健身器材市場年複合增速9.5%,功能性瘦身食品年複合增速19.9%,行業高速增長。另一方面,「低卡」「低糖」「低脂」等健康食品成為爆款,如元氣森林、咚吃等。加入茯苓等中醫元素的產品也成為產品開發的新趨勢,碧生源、御生堂等多家品牌加入中藥元素的產品成為2019年保健品銷售前列。
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醫療保健需求增加。中國當前在人口結構上存在著老齡化的壓力,老年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至2019年,我國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達12.9%,且呈現加速上漲趨勢。《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指出,中國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巨大,預計到 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消費潛力或將達到106萬億左右。在此背景下,中國成為世界上老齡產業潛力最大的國家。而老年人口對於健康屬性的消費需求更大,未來健康類產品將成為消費的主旋律,有著更大的發展空間。
家庭結構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
與日本類似,我國的家庭人口趨於小型化,也就是每戶人口數量越來越少。2000年,我國家庭人口數量平均為3.46人,而2019年每戶人口平均2.92人,一人戶與二人戶的佔比提高。2016年以來,我國便利店的數量開始加速上升,也反映了家庭小型化對便利店等便捷消費的需求。除此之外,家庭結構小型化使得家庭的抗風險能力降低,因此將產生較高的保險需求。
消費群體變化催生個性化需求
Z世代人群崛起,消費趨於個性化。當前,95後、00後消費能力逐漸增強,成為主導消費趨勢的重要群體。他們被稱為「Z世代」群體,出生於網際網路時代與中國經濟騰飛時代。這使得他們在消費趨勢上有如下特點:
網上娛樂消費、二次元消費比例較高。
相較於X/Y世代群體,他們對歐美品牌的崇拜降低,對國潮、國貨品牌更自信。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看到「故宮文化」、「中國紅」等時尚元素出現在國內品牌甚至國外大牌的設計元素中。國內主打中國元素的商品也收到更多的喜愛。建議關注消費群體變化催生國產品牌崛起、線上娛樂消費。
04
總結
2021年作為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期間產業趨勢最強主線來自於十四五規劃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五年規劃釋放的政策紅利。此外,我國消費升級持續進行中,新消費趨勢值得關注。關注三大主線:
十四五規劃與雙循環的政策紅利,建議關注:
(1)消費內循環:國產服裝、日化品牌崛起&大豆、植物油進口替代。
(2)製造業內循環:光伏風電等新能源&油氣勘探與開採&半導體材料(重點關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顯示材料、高溫合金等新材料&航空發動機與燃氣輪機等核心零部件&半導體設備、工業機器人、數控工具機等裝備製造。
(3)醫藥內循環:製藥&醫療設備&IVD;
(4)科技內循環:晶片、高端電容電阻、手機射頻器件等核心電子元件&工業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等軟體&量子通信等長板領域。
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新增領域與確定性強領域,建議關注:
(1)可能的新增領域:工業網際網路、區塊鏈、智能駕駛、現代中藥、北鬥衛星應用、半導體材料、新型儲能、制氫加氫設施以及航天航空、海洋裝備領域,建議關注以上領域在十四五規劃發布前後的表現。
(2)五年長期布局方向:建議關注物聯網、電動智能駕駛、生物科技與集成電路產業鏈。
消費升級背景下的新消費趨勢,建議關注:
(1)健康意識提升催生健康需求:與日本類似,我國人口結構存在老齡化趨勢,老年人口消費潛力巨大,對健康屬性相關的產品需求更多。隨著健康意識的普遍提升,年輕群體的健康需求也不斷被激發。
(2)家庭結構小型化催生便捷需求:在結婚率、生育率不斷下降的背景下,我國家庭趨於小型化,消費者購買頻次增加、單次購買金額下降,對於便捷性要求更高,消費人群從傳統商超轉向貼近社區的便利店和專賣店。
(3)消費群體變化催生個性化需求:我國90後逐漸成為消費的主流人群,中國90後一代類似日本出生於二戰後嬰兒潮的新人類一代,沒有經歷過戰爭以及戰爭後的重建,消費觀念與父輩差別較大,追求多樣化、差別化、個性化消費。
(文章來源:招商策略研究)
(原標題:布局政策紅利與消費升級下的三大投資主線——A股2021年主題和產業趨勢展望)
(責任編輯:DF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