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相約人才港·共話人才路」第二期文創主題沙龍活動上,王慰明以「文創:美好生活的生意」為主題,從文創行業的從業者、行業本質、創新方向等層面進行分享、討論。他提出,文創是關於美好生活的生意,它需要有變現的能力,創作內容的背後需要有一個緊密的產業格局支撐。
對於晉江文創行業的發展,王慰明建議,有志於此的創作者可以將晉江與世界聯繫起來,從「海絲文化」入手,觸摸世界700年前的脈搏,將商業、海洋文化、海上絲綢之路等要素運用起來。此外,他呼籲文創行業的從業者儘早認識行業本質,在創作的同時,也要關注後續的變現。
文創的本質是生意
「從某種意義上看,『美好生活』隱喻著商業市場的消費升級。在消費升級背景下,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需求、消費渠道和消費觀念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多的新生代消費者希望撕掉標籤,尋求情感互動,體驗有溫度、有質感的生活方式。」在分享一開始,王慰明就先提出了他對「美好生活」的理解。
在王慰明看來,文創行業就是要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嚮往,或者給人以美好生活的體驗感,「文創就是一門關於美好生活的生意。」
文創和生意是一碼事嗎?
王慰明認為,文創的重點就是產業,而產業本身就是一門生意。所以,文創的本質是生意,文創人首先應該是生意人。他總結自己多年經驗,提出,要從事文創行業的人必須要對行業有清楚的認識,「時間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成本,從一開始就做錯了的人是沒有機會走到未來的。別讓『情懷』和『夢想』把自己給套死了。」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項目方向是否正確?
在主題分享中,王慰明引用了紫牛基金張泉靈談IP生產力時的觀點,即文創項目的核心是要變成能夠快速盈利的好生意。首先,從業者要有清楚的認識,不是拿投資的項目才是好項目,絕大多數的文創項目核心是要變成真正有創意的、引起人消費欲望的、能夠快速盈利的好生意。其次,如果這不是VC要投資的大規模盈利項目,從業者就要看這個項目是否快速進入盈利的階段,這是項目「活下去」的核心。
成功文創項目背後是聯繫緊密的產業格局
對於很多文創從業者遇到的創作瓶頸問題,王慰明分析,單純的文創變現力不強,而「文創+」則可以激發不同行業的創造力,實現行業之間的聯結和跨界創新,如老乾媽上紐約時裝周,大白兔出香水,故宮賣口紅,旺仔出衛衣……都取得了不同的效果。
同時,王慰明以American Dream Mall的成功為例,他認為其娛樂豐富度之高,早已超出Mall的傳統範疇,把「新奇特、夠唯一」做足,給未來商業的定義提供了新標準。由此,他提出,文創的創造力來源於模糊與跨界。
正如American Dream Mall有文創載體一般,在王慰明看來,好的文創項目背後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聯繫緊密的產業格局支撐。
王慰明展示了迪士尼文化產業的格局,他分析,與迪士尼相比,我們的差距在於,雖然我們有完整的產業鏈,但產業鏈的環節是分散的,因此呈現出一個分散而不夠緊密的產業格局。
在王慰明眼中,本土文創產業的分散性具體表現為,做內容的沒能力打通後續的硬體渠道,更多體現為出售版權;無論是網絡視聽或網絡播控平臺,都還以購買外來內容、消費者提供的內容為主,現在開始往自製內容方向演進,但還沒有呈現IP的持續性;但與迪士尼樂園這種實體開發相比,做實體硬體開發的硬體部分是單純的硬體,缺少文化的內核。
因此,王慰明提出,文創行業從業者必須要端正自己的認識,意識到文創就是一門關於美好生活的生意,大家一定要關注項目的變現力,這種能力要從實踐中獲得。他強調,無論怎樣的奇思妙想,都要在第一步操作中獲得驗證、反饋。做事情,「不要高興太早」。
人物簡介:王慰明,深圳市故事工場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鳳凰周刊》特約主筆、《南方都市報》深圳智庫專家,曾擔任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宣傳策劃部部長。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中心城市形象沙龍主題演講嘉賓、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文創學術論壇演講嘉賓。出版過《中國智造》《喬家大院的18般管理兵器》等圖書。2012年至2013年間,為長沙市天心區策劃建設城市品牌「八個一」工程,其中天心區城市形象MV《天城之戀》在2013年度第二屆版權金獎評選活動中獲得作品類金獎。
(記者_劉寧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