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由張藝謀執導、李連杰、梁朝偉、張曼玉等一眾明星加盟,在大明星、大製作、大營銷理念的加持下,誕生的電影《英雄》,取得了空前的商業效應。這部現象級中國大片的成功,迅速在中國影壇掀起了一股中國風商業大片熱潮。一時間張藝謀的《十面埋伏》,陳凱歌的《無極》,馮小剛的《夜宴》相繼上映。因為這些影片無論從明星還是製作,從實景還是到後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每部影片的投入動輒過億。但是說到投資,這些影片中最為突出的還要數陳凱歌執導,於2005年上映的《無極》,這部影片在當年破紀錄的投資了超過3億人民幣。
國產電影單片投資過3億人民幣是什麼概念?在2002年上映的電影《英雄》的投資為3000萬美元,折算為人民幣大約2.4億,而在2019年上映被譽為國產科幻大片巔峰的《流浪地球》投資估算約為3-5億人民幣,同年上映的,有著科幻巨製的爛片《上海堡壘》宣布的投資金額為3.6億人民幣。在2016年上映的,由周星馳執導的大片《美人魚》投資約為3億人民幣。由此可見,這部在2005年,便投資超過3億人民幣拍攝的《無極》,在當年的國產電影市場可謂是天價投資。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耗資巨大的標誌性作品,卻在官方數據中找不到票房收入和總投資的具體金額。影片的導演陳凱歌和張藝謀一樣,是我國第五代導演中的翹楚,而且巧合的是兩人還是北影的同學,只是張藝謀學的是攝影專業,而陳凱歌學的是導演專業。兩人在畢業初期,還曾合作過電影《黃土地》,這部作品被稱為第五代導演崛起的裡程碑之作。
後來張藝謀從攝影師轉型為導演,兩人共同扛起了第五代導演的大旗。在1993陳凱歌執導的影片《霸王別姬》上映,這部至今為止獲得了華語電影唯一一座金棕櫚獎的影片,被譽為華語電影的巔峰之作。陳凱歌也因為這部影片一戰封神,和張藝謀一樣成為了華語影壇的標誌性人物。但是誰也沒有想到,在十多年後,張藝謀轉型拍攝了《英雄》,而陳凱歌轉型拍攝了影片《無極》。
兩部影片雖然在攝影技巧,故事編排,創作理念上有著很大的不同,但是因為兩部影片都誕生在國產電影商業化的初期,且同屬於標誌性作品,所以也經常會被放在一起相提並論。但是相對而言,顯然張藝謀執導的《英雄》更被觀眾所接受,在觀眾口碑上,《英雄》的打分為7.4分,而《無極》的打分僅有5.4分。甚至因為故事的邏輯性問題,在《無極》上映後,網友們還將其重新剪輯,製作成了《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
如此的口碑和網友的戲謔,對於陳凱歌而言,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在影片上映後,陳凱歌將這部影片的問題,起初推脫為特效的問題,後來乾脆選擇避而不談。因為沒有官方的票房數據,我們很難討論這部影片的商業收益,但是從其投資3億多人民幣而言,它的商業表現值得商榷。要知道當年投資3000萬美元的《英雄》,在全球拿下了1.77億美元的票房。
除了觀眾的口碑和票房收入外,《無極》這部影片在各大電影節上的表現也是泯然眾人,雖然影片獲得了美國金球獎最佳外語片獎和香港金像獎的多項提名,但是這部影片最終卻顆粒無收。
《無極》和《英雄》一樣,除了有大牌的導演,也同樣有足夠大牌的演員,但是和《英雄》不同的是,《無極》中的演員,除了有華語明星外,還請來了韓國和日本的明星,其中韓國的明星是被稱為韓國第一帥哥的張東健,而日本的明星則是主演了《午夜兇鈴》的真田廣之。而在國產明星的選擇上,陳凱歌和張藝謀注重大牌和演技不同,陳凱歌更關注新生代和知名度,在當年加盟《無極》時,謝霆鋒和張栢芝都還不到24歲,而劉燁也剛剛在幾年前憑藉《那人那山那狗》、《藍宇》成名。
雖然看似《無極》在幾個維度上顆粒無收,但是因為影片上映前,空前的宣傳力度,以及上映後引起的現象級熱議,卻讓電影這種誕生了將近100年的藝術,用另外一種形式,更加深層次的出現在了銀幕前的觀眾面前。與以往陳凱歌執導的文藝電影不同,商業大片除了故事的深度外,還要考慮明星的影響力,畫面和音效的震撼程度,以及整部影片的營銷策略。
在諸多的維度上,其實陳凱歌等主創人員在策劃《無極》時,也做了諸多的努力。例如為了和之前的影片《英雄》形成差異化,陳凱歌將故事放在了一個完全虛構的時空背景裡,而在整體的故事風格上,《無極》也一改當時的「武俠熱」,另闢蹊徑,選擇了魔幻風格。並且在明星的選擇上,陳凱歌更注重新生代明星和外國明星的結合,由此可見,陳凱歌將《無極》這部影片定位成全球策略的作品。
但是因為戰線拉得太長,想要兼顧的點太多,也最終造成了《無極》這部影片的整體風格鬆散。無論是服飾還是語言,無論是畫面還是特效,無論是故事還是情緒,整部影片的風格都沒能整齊劃一的體現在觀眾面前,特別是張東健、真田廣之、謝霆鋒、張栢芝等人,他們雖然竭盡全力的學習普通話發音,但是最終體現在銀幕上時,卻表現得不倫不類。
所以從整個影片的大局而言,陳凱歌太過於將電影的語言舞臺化。他理想的將銀幕當作了一個戲劇舞臺,所以影片中有太多的象徵手法,而這些手法的運用,大大降低了影片的寫實魅力。電影這種藝術的神奇之處,在於它以假亂真的超現實景象,而這些景象可以是夢境,也可以是幻境,但是無論如夢如幻,呈現在大銀幕上時,必須讓觀眾有足夠的真實感,這樣才能夠形成有效的代入感。
顯然《無極》這部作品,明顯缺乏優秀電影的這些特質,陳凱歌過於理想主義的導演風格,讓《無極》這部作品在通過銀幕和觀眾交流時充滿了違和感。陳凱歌在影像上缺乏對觀眾的包容,在故事上更是過度講求形式,而在明星的選擇上,更是隨意搭配,天馬行空。在這點上,《無極》顯然沒有張藝謀執導的影片《英雄》工整,至少無論影像風格,還是電影氣質,《英雄》都能夠整齊劃一的呈現給觀眾。
在前期宣傳時,陳凱歌總自己作為導演對電影的理解,強加給觀眾,在這點上,陳凱歌表現的過於自我。這一點早在他執導《霸王別姬》時,當時的製片人徐楓就曾對陳凱歌有過類似的點評,徐楓認為陳凱歌的才華需要束縛,如果任由其肆意發揮,那麼純粹風格的陳凱歌電影,很難被普通觀眾認可。
有趣的是,當《無極》惡評如潮時,竟然有人說,這是一部拍給未來的電影。當時的許多影評人指出,這部影片因為理念太過於超前,所以觀眾的認知無法跟上電影的表達,最終致使電影的口碑跌落谷底。誠然很多影片的確有這種現象,甚至還有些作品,在上映之初就表現的非常小眾。但是這些人忽略了一個嚴肅的問題,《無極》整部影片投資人砸下了3億多人民幣的真金白銀,難道只為了讓陳凱歌拍攝一部實驗性質的電影?
一部商業電影是否成功,首先看的就是影片的票房表現和投資成本之間的差額,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影片除了噱頭和營銷外,它和觀眾觀影習慣的契合,是影片能夠取得優異票房的基礎。所以陳凱歌在創作這部電影時,他的想法太多,反而限制了他才華的凝聚和表現,也正因為如此,《無極》這部電影,在票房、口碑、獎項等多維度上一敗塗地,顆粒無收。
當然《無極》現象,最終引起的更大範圍的電影討論,的確推動了人們對電影的再認識,同時也讓後來的電影人從中汲取了教訓。而這個教訓,整整花去了3億人民幣的真金白銀。
在《無極》之後,國產大片逐漸的趨於多元化發展,除了中國風商業大片外,也開始出現《讓子彈飛》、《集結號》等作品。由此可見《無極》的價值更多體現在開拓性和實驗性。耗資3億人民幣的《無極》最終說明了一個道理,任何脫離觀眾的藝術作品都是不能成為優秀的商業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