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第89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時,相信不少看過《夜行動物》的人都會大跌眼鏡,除了拿到一個奧斯卡男配提名,再無其他。當很多人為此扼腕時,也許沒有人注意到,這僅僅是導演的第二部電影。從處女作《單身男子》到《夜行動物》,他的作品無一不讓人驚豔,他的名字,叫做湯姆·福特。
和第一部《單身男子》相比,《夜行動物》要更加富有真實性和戲劇化色彩,在這部探討兩性關係的電影裡,福特除了運用他獨特的視覺美學為觀眾奉上精緻的畫面外,在故事方面更是大膽運用三線交叉的方式穿插敘事,讓三段故事互相補完、聯繫,形成去年各類電影觀感中非常有特色的一部電影。對湯姆·福特而言,擺脫掉設計師身份,重新投入到電影,一切就是這麼簡單、自然,沒有不適應,他似乎一直在嘗試製造驚喜。
沉寂多年後,湯姆·福特攜手艾米·亞當斯、傑克·吉倫哈爾、麥可·珊農重返威尼斯,和之前那部兼顧視效和故事的《單身男子》相比,今年的這部《夜行動物》多了些遐想空間。因為前期口風捂得相當嚴實,在正式放映前,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很多人都對這部新片抱足了期待,不為其他,只因這部片子的導演叫做湯姆·福特。這一次,他拿到了電影節頒發的評委會大獎,可謂是一次新的突破。
在《夜行動物》中,雖有對上流社會浮華物慾的描繪,然而這一次,福特是站在批判的立場來看待這些奢華場面。除了尊重原作,最大程度還原小說的主線劇情外,湯姆·福特還在小說的基礎上對部分人物的故事線進行了延展,讓故事結構變得更有層次和戲劇效果。從完成度來說,也比之前的《單身男子》更加成熟、穩定。不少看過影片的人都表示,無論是故事的劇本還是表演,都讓人難以相信這不過是導演的第二部電影作品。
福特說,這部電影除了批判上流社會的虛偽和空洞,其中的部分橋段也有對自己真實生活的寫照。雖然關於更多的細節,他沒有再深入去談,不過透過影片,觀眾應該能夠感受到他所謂的細節指代的是什麼。除了間接利用故事,表達對上層精英的不滿外,影片對肉慾的赤裸展示,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他自身的審美情趣。
當福特描述亞倫·泰勒·詹森在家門口如廁的戲時,他這樣解釋道:「你找不到比這樣更脆弱的狀態。」話雖這麼說,可是,表現脆弱就一定要全裸?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說回他自己的生活。
有人說,湯姆·福特是一個沒有羞恥感的人,除了在自己的品牌廣告片裡大量呈現裸露的人體(自己也時常全裸出境),生活中的他,早在未成名以前,就肆無忌憚地在沙灘上裸體散步。作為一名暴露狂,他似乎完全不把性當做是一件私密的事,相反,就和在公共場所吃飯一樣簡單。
儘管在私生活方面,福特有著和常人不一樣的理解和體驗。但在情感的執著上,他與相戀30年的同性伴侶理察·巴克利的情感生活,則與《夜行動物》中女主角的情感抉擇截然相反:同居後的第三年,理察不幸被診斷患有咽喉癌,但這並沒有動搖二人之間的感情。相反,湯姆·福特始終不離不棄,最終,二人於2012年結婚,並在之後利用人工代孕的方式,擁有了自己的小孩。
對福特來說,這一系列的經歷都讓他有更從容的姿態去應對外界的質疑和抨擊。如果《單身男子》可被視為是他和理察關係的側面寫照,那麼《夜行動物》則可以當作是進入到婚姻後,其對另一個人生階段的反思。有人說,身為人父治好了湯姆的強迫症,他不再一天洗五次澡了,工作也不再是他心裡的第一位。當爹就像一種精神療法,讓他不斷發現自我,不斷改變。
從電影的角度來說,湯姆·福特這個名字也許很多人會感到陌生,因為關於他的電影作品,除了當年的《單身男子》,再無其他。不過從時尚的層面來講,他算得上是該領域的頂尖玩家。
上世紀90年代,福特加入著名時裝品牌GUCCI,用出色的設計理念,挽救了當時岌岌可危的義大利名牌,並在之後成為該品牌的創意總監。2004年離開GUCCI後,他創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然而,在時尚界混得風生水起的湯姆·福特,並未滿足於僅僅當一名服裝設計師那麼簡單,在創辦完個人品牌的同一年,他成立了自己的電影公司。
等到真正開始拍攝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長片,時間已經是5年之後。在向外界闡釋自己的導演夢想時,福特這樣說道:「拍電影是我一直都想做並且永遠想做的事情,我們都不敢冒險,以致人生實在太容易枯燥無味了。」
作為福特的處女座,《單身男子》這部根據1964年美國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電影,得益於福特的設計師身份,從視聽上就展現出其獨到的一面。有人評價這部電影「媚俗,但不失亮點」,從很大程度上,說的就是這部影片在造型方面給人帶來的感官愉悅。
雖然是湯姆·福特的首部熒幕之作,但《單身男子》從始至終傳遞的精緻感,體現在故事裡的方方面面:服裝、家具、髮型、海報,如此種種,都在不經意間流露出福特關於美的定義和感覺。為了還原自己想要表達的氣質和氛圍,在工作中一絲不苟的福特,甚至不吝將家中的關聯物品帶到片場,使影片更有觀賞性。《單身男子》作為一部在視覺和故事上都有所創新的電影,除了給科林·費斯帶來當年的威尼斯影帝外,還讓湯姆·福特找到了屬於自己影像風格。
和加斯帕·諾(《不可撤銷》)、尼古拉斯·溫丁·雷弗恩(《霓虹惡魔》)這類善於在影調和形式上玩兒花樣的導演一樣,湯姆·福特用自己擅長的60、70年代美學風格,將這些形式感的東西,注入到言之有物的故事裡,從而讓自己的首部電影取得了不錯反響。儘管與金獅兩次失之交臂,但這個導演的名字,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從放映後的反響來看,影片已經具備了衝奧的潛質,能否最終納入囊中,就全看買斷該片發行權的焦點影業(在奧斯卡公關戰中的經驗)了。
曾有記者問過福特,自己是否有打算終結自己的設計工作,轉而投身電影事業,福特給出了相當模糊的答案。不管未來如何變化,福特對時尚的追求從未有過停滯,「我其實是喜歡時尚,我的意思是,時尚一直對我很好,我不能放棄時尚。」
對湯姆·福特而言,拍電影意味著去設計一個世界,至少從設計師或者導演的角度而言,這個思路是統一的。他和他的「華麗電影」也許未必另所有人都痛快,但一個從時尚圈跨界,且兩次獲得金獅獎提名,並有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擒獲小金人的人,至少拍出來的東西,也不至於太壞。